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71331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6.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绪 论学习目的: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对象和体系结构,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特点和分期,把握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正确方法。 学习重点:马克思主义的

2、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对象。 学习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性质和分期根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从对象看,它主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从内容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从功能和作用看,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和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论和归宿。,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作为客观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应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作为一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应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1.具体描述马克思主

4、义经典作家和主要代表人物创立、应用、丰富、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2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创新规律、重心转移规律、具体化规律、民族化规律、大众化规律等等。 3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4研究马克思主义呼应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与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斗争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是多方面的,是多视角的,既要从历史的平面上研究,又要在历史的发展上研究,既要从理论的正面研究,又要在理论的反面研究,既要研究理论整体发展的规律,又要研究理论分支的发展及其特点,既

5、要研究理论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又要研究理论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需要,等等。丰富确凿的史料,严密科学的逻辑,重点和规律突出,脉络和发展清晰,体现历史感和现实性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形成(18351018482);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1848-1895);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新贡献;马恩列宁毛泽东邓同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还要研究与其它思想思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要关注现实,研究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本身的

6、历史发展 ;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观点和原理等,都有一个提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一)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遭遇的四大挑战一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二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伯恩斯坦在理论上的挑战; 三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四是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挑战。,在迎接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外部斗争走向内部斗争、内部斗争和外部斗争交错进行的过程。,外部斗争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

7、,同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斗争的直接对象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真正对手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主要表现:批判和清算了蒲鲁东主义、英国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以及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新康德主义等等。斗争的主要成果: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内部斗争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起至20世纪50年代初,从外部斗争转向内部斗争,“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典型表现是列宁反对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斗争,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自称“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的王明的斗争。斗争的成果:是在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中,诞生了列宁主义。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诞

8、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两种斗争,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内部的派别和倾向的斗争。由外部斗争转向内部斗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和理论上的胜利。,内外斗争交错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至20世纪末,科技革命的发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的改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消失;生产高度自动化,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过时;阶级消灭之后的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等。主要表现: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反对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反对和纠正“文化大革命” “左”的错误的斗争,批判“两个凡是”的斗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等等。

9、主要成果: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一种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资产阶级总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试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击溃马克思主义,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仅没有被击溃,反而更加强大了。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扎根,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而马克思主义每次被官方的科学消灭之后,却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机勃勃了。”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二)是高潮与低潮相互交错进行的历史,1.先高潮后低潮从1848年到1871年,是欧洲历史上的革命风暴时期,特别

10、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主义逐步战胜了各种敌对的思想体系,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从1872年到1904年,巴黎公社失败,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机会主义思潮形成气候并泛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低潮。,2.高潮和低潮相互交错,从1905年到1956年,是高潮和低潮相互交错。以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标志接连出现两次理论高潮。这期间,在苏联,斯大林在理论上曾经犯过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中国,曾经犯过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一度遇到

11、挫折。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蓬勃发展的。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中说:“极权共产主义在本世纪初还只是一个策划于密室之中的阴谋,现在已统治着世界人口的35。其余49生活在非共产主义的专制政权下或不稳定的民主国家中。虽然有些国家取得了进步,更多的国家事实上倒退了。”,3.低潮催生高潮,在前苏联,1956年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修正主义开始出现,直至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出现;在中国,1957年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的思想开始逐步发展,直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大的波折,呈现出低潮。低潮又催生了高潮和交织着高潮。其主要标志

12、就是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这是两个既相互连接又各有特点的高潮。这两次理论高潮虽然都发生在当代中国,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三)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史,1.补充、完善:19世纪6070年代史学界、人类学界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科学成果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借鉴和吸收了这些成果,进一步作出了自己理论上的创造,从而完善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后期,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论”设想,丰富、深化和拓展了他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2.抛

13、弃过时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积极的自我批判,恩格斯说:“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列

14、宁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纠正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这件事情,列宁曾经多次作过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江泽民同志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史把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这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期的根据,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即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形成、展开、发展、创新的历史阶段。

15、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4、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要把理论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时代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的活动阶段结合起来,而以理论逻辑为主。,(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基) (1)从1836年到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青年马克思恩格斯从信奉青年黑格尔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立场经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而走向并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期。 (2)从1848年到1875年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和系统化阶段。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

16、和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实践和经济学的双重证明,被确立为科学理论。 (3)从1875年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的展开时期。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前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思想。,2、从理论到现实的社会制度(酝酿准备)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列宁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期。列宁一生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前期是就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展开的,成就是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后期是围绕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展开的,成就是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走向新经济政策,总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列

17、宁主义。列宁主义的主要标志:辩证法理论体系雏形;帝国主义理论;一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重大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列宁逝世到20世纪50年代中叶斯大林逝世,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理论和实践活动并取得重大成就时期。主要内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和发展。4、特色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共二十大到21世纪初。这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伟大创新时期。国际上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国内是“文化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邓小平理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8、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就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从根本上说,态度是一种情感,情感是受认知支配的,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是断然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的。真懂然后真信。 2、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是不够的,最终还有落实在行动上,要有很好的意志,要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论从史出。,3、有利于科学理解和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如果孤立地看邓小平

19、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很难看清它们是什么,需要放在一个整体的序列中看,只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才能认识清楚。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必须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深厚的理论素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锻炼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核心是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道德境界,主要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境界;塑造健全的心理素质,主要是积极乐观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关键在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路线、纲领、方针和策略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推动实践,

20、通过对实践的把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2、史论结合把“史”和“论”结合起来,以论统史,以史立论。通过“史”的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的理解。当然,究竟是几分论和几分史,看各人的具体定位。3、加强对经典原著的学习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和文献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不仅无味,也没有营养。,4、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评价结合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是单纯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知识装进我们的脑袋,更重要的是要逐步确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评价。5、贯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不可能在短短的36学时课堂教学中全部加以详细介绍,

21、最重要的是贯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在梳理清楚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逻辑线索的基础上,重点把握那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实践、著作和思想。,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主体条件,明确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基本过程和主要阶段,把握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代表性文本及其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内在逻辑,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学习重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2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资本主义社会原来不过如此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建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质:私有制、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正建立: 产生的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 产生的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 产生的途径: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由高利贷者和商人转化而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荷兰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60-7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之后经过与封建势力近百年的较量,终于在18世纪中叶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2.工业革命及其发生的必然性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机

23、器的发明及运用是其主要标志,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进入机器时代。工业革命的发生在客观上是必然的,主要原因有:市场需求的增大使得工厂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3.产业革命的后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通过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关系发生

24、明显变化,许多企业建立起大机器的工厂制。比较手工作坊、工厂制、公司制。,工厂制: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手工作坊: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不存在雇佣关系。公司制企业:一种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并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第一,公司就

25、是法人,具有与自然人相同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现代公司制的根本特点。第二,公司实现了股东最终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具体表现?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的经典表述?工业革命在创造出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人数远远超出自己的工人阶级,由于两大阶级经济地位的不对称,工业革命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社会财富就会造成巨大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对外贸易总额下降,经济危机甚至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二战策源地。,二、近代思想家们

26、无法根治资本主义的弊病,1、黑格尔最终为唯心主义窒息而死德国哲学从康德开始。面对过分泛滥、几近癫狂的中世纪神学,康德提出了质疑。他通过对“我能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可以希望什么”等问题的探讨,发现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在夸大人的理性、主体性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但是,他又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又不是无限的,比如对于“物自体”人们就无从认识,只能认识它的现象。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软弱性最终反映在康德思想中,一方面强调自我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承认不依赖于自我的“物自体”的存在,最终建构起一个先验主义的逻辑学说体系。,康德的二元哲学思想受到了费

27、希特和谢林的批判。费希特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改造了康德哲学,提出“自我非我同一哲学”,其内容:首先是“自我”在纯粹的抽象活动中设定自身,其次是自我设定非我,最后自我把可分割的自我与可分割的非我对立起来。谢林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创立了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早期思想以颂扬革命为主流,强调事物永无止境的运动、发展,把整个世界描写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晚年以吹捧反动的普鲁士专制国家为主流,试图论证普鲁士王国是“绝对理念”的最终体现,在哲学上黑格尔把所谓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说成是第一性的永恒的本原,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从精神中

28、派生出来的。绝对理念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外化为自然界,又通过进一步发展克服了外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后在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绝对精神中认识了自身。黑格尔哲学体系在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同时他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具有浓郁的辩证法色彩。,2、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其辩证法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费尔巴哈意识到黑格尔把世界看作是精神世界是错误的,坚定地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把观念、思维和神还原为其现实根源,并抨击了宗教宣扬的上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用清醒的唯物主义哲学代替了沉醉的唯心主义思辨,从而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只是费尔巴哈在

29、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也丢掉了他的辩证法。,3、英国古典经济学只分析价值量而不能深入探究价值量变动的原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贡献:一是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劳动价值学说,并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了区分;二是对剩余价值的性质、起源进行了猜想;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进行了分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 但是,他们只注意到价值量的分析,没有深入探究背后深刻的原因,因为受立场的限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不能自觉地表述出来,同时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4、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诸多方案的破产不仅进行理论探讨,而且提出并实施一些医治方案。在理论上,论证人类社会

30、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圣西门:开化时期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神学和封建社会被破坏时期、实业制度社会;傅里叶: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32个时期。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私有制造成对立、竞争,造成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看到并肯定阶级斗争的作用。圣西门指出,15世纪以来的欧洲史就是工厂主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史。 在实践上,分别提出实业制度、和谐社会构想和共产主义公社试验。,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是圣西门设想的一种未来的理想制度,主要涉及到生产目的与手段、计划经济原则、平等论、民主论、分配论等。 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

31、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最贫穷阶级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在理想社会中,政治将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圣西门把资产者看成是劳动者或“实业者,寄希望于统治阶级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和谐制度是以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协作社的总和。作为和谐制度的基本单位的协作社,称为“法郎吉”,既组织生产,又组织生活。每个“法郎吉”由1620人组成,根据不同种类的劳动分为若干为“谢利叶”的专业劳动队;队下面又分成若干小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大生产和科学艺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人人劳动,按比例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和

32、禁欲主义。在消费品分配问题上,博立叶一方面彻底否定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按劳动占512、才能占3/12、资产占412的比例进行分配。,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欧文以六万英磅买下新拉那克四家纺织厂, 进行改革。欧文的慈善性改革包括:把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5个小时;禁止使用九岁以下童工;取消不合理罚款制度;改善卫生和工作条件;兴办食堂、幼儿园和工人职业学校;建工人消费金合作社;设立工人医疗和养老金制度等。1824年欧文以大约三万英磅买下新哈莫尼继续试验,建立学校,设立自由提款箱,大家在公共食堂吃饭,在商店领取日用品。男女成员一旦有了好感,即可成双结对

33、,一旦产生审美疲劳,可以道一声珍重。共产主义向社会开放,一些人混进来只参加娱乐活动而不干活。1827年出现分裂,1828年基本瓦解。特色:公有制形式、学商结合、按需分配、社员大会。,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把理性或人的自然本性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道德的谴责而不是科学的批判;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和社会贤达的帮助,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热衷于实验和宣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三、工人阶级的成长让马恩看到了希望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斗争目标、斗争手段以及组织性的增强,使得无产阶级走到历史的前台,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是无产阶级的斗争仍然是屡战屡败。1

34、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不断走向成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出现第一个工人政党,还有这些工人起义都是工人直接面对自己的敌人,而不再是反对自己敌人的敌人。,四、自然科学发展让马恩充满自信康德的“星云假说”和赖尔的地质学原理把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1824年化学家维勒人工合成尿素,第一次跨越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鸿沟;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在笛卡尔提出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现象的基础上把它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焦耳计算出不同形式运动相互转化的当量关系;1838年施莱登建立系统的细胞学说;随后施旺

35、把细胞学说从植物界扩大到动物界;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这些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一、马恩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1.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主题1838年5月,马克思父亲去世,迫切需要找到工作。1839年初,为了谋取大学讲师职位,马克思着手写作博士论文,选择把古希腊哲学思想研究作为研究方向,为此系统地阅读了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布尼兹等人的著作,全面研究了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和怀疑主义学派的观点,留下了7大本伊壁鸠鲁哲学笔记,摘录了近代以来哲学家的有关讨论,最终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博士论

36、文题目。,1841年4月6日,马克思把博士论文寄往耶拿大学哲学系。4月15日,耶拿大学哲学系宣布授予马克思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思想,肯定了伊壁鸠鲁的自由伦理精神。认为德谟克利特没有给能动性留下余地,在那里神不过问人世尘事,而伊壁鸠鲁的偏斜运动解释则为承认偶然性的存在提出了依据。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是其主题,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是其主要内容,痛恨所有的神,崇尚自由,是其主要亮色。,博士论文的思想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 政治立场的差别:革命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 哲学立场的区别: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和自

37、我意识与现实的对立。,二、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一)莱茵报时期开始两个转变,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为莱茵报写的三篇文章,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关于林木盗劫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在思想上仍然认为国家、法是理性的体现(仍然受黑格尔主义思想的支配),但是初步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支配作用;看到了意志和行动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二)批判黑格尔国家观是马克思转变的第一块基石,核心问题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黑格尔认为,不是市民社会和家庭决定国家,而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和家庭,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开始注意生

38、产关系对于国家的支配和决定作用。通过批判,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并奠定了两个转变的第一块基石。,(三)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两个转变,1、论犹太人问题鲍威尔将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废除宗教,认为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宗教只是具体体现,并非是万恶的根源,只有消灭人间压迫才能消灭宗教压迫。在人的解放问题上,鲍威尔主张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认为政治解放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标是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并提出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是旨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

39、物质力量来摧毁”。鲍威尔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社会的革命改造,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对现存社会的改造必须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是异化理论。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市民社会理论异化理论唯物史观。什么是异化?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异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如何消除异化劳动?,异化的含义青年马克思作品中论及的异化(Entfremdung,又译疏离),是指原

40、本自然互属或和谐的两物彼此分离,甚至互相对立。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解,异化或者物化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东西获得了虚幻的客观性;二是变成一种压迫人的异己的力量。,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劳动产品与工人异化;劳动过程本身与工人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异化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谈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卢卡奇:人被数字化了(人的行为按照能被计算的合理化原则),主体客体化了(主体沦落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人原子化了(人变得更加冷漠

41、、疏离,缺乏有机联系)。马尔库塞:物化现象已经深入人心,从而导致人的性格心理发生了变化,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超越、批判维度,反抗性被消解。,如何消除异化 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地位: 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理论探索。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论证。,(二)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首先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以果实为例,具体分析了思辨哲学的三个步骤:从现实的苹果、梨子、草莓中抽象出果实概念;把果实概念想象成苹果、梨子、草莓的本质、实体;宣布

42、苹果、梨子、草莓是果实的样式。其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鲍威尔把历史发展归为自我意识,马克思指出,不是观念决定历史,而是物质生产决定历史。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再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鲍威尔把群众视为消极的物质,将群众与英雄对立起来,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科学实践观及其地位;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改变世界

43、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 批判唯心史观;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对德国“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学历史观的批判;阐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分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四、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一)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公开阐述,1.批判蒲鲁东的唯心主义观点,阐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蒲鲁东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关系是经济范畴的体现,把经济范畴当做原因。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经济范畴不过是社

44、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工具,而且包括劳动者本身。强调了生产工具的作用,不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且还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志。“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全面阐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生产力是历史的基础和根本尺度。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机体概念,接近了社会经济形态概念。,2.批判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滥用,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蒲鲁东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把它们视为经济范畴固有的矛盾,强调矛盾的解决就是保存好的方面而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认为

45、蒲鲁东实际上抽掉了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的观点,“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3.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蒲鲁东认为交换是建议的结果,交换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意愿。把交换价值与稀少、使用价值同众多、交换价值与需求、使用价值与供给混同,得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谬论。马克思指出,交换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交换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生产发展所决定的。蒲鲁东认为就是一切商品按照它所包含的劳动量进行交换,只有这样它们的价值才会达到构成状态,企图把一切人变成等量交换的劳动者,混淆了商品价值与劳动价值,掩盖了剥削。马克思初步认识到工人创造的

46、价值与工资之间有差额,但是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4.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蒲鲁东反对工人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阐明了阶级斗争的伟大历史作用: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夺取政权,这时还没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运用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规律2.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并论证无产阶级革

47、命的必然性3.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和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纲领要取得胜利,必须按照一定原则建立共产党组织,党的指导思想原则不是以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而是根据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以及争取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最近目的是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用新世界观分析了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检验与发展,1.不同类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两种不同的资产阶级革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整个欧洲的革命,无产阶级

48、不成熟,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代表革命阶级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情况有所不同,以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资产阶级就开起倒车,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它已经不能领导革命了。后来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能出现两种后果:或者是封建主义得到胜利,或者是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2.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思想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再次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德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大大减退,而小资产阶级指望通过改良结束革命,马克思再次提出把“不断革命论”作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

49、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不断革命,就是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比较: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3.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提出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统治的思想,但是还未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也没有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的考察。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马克思提出把“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作为革命的战斗口号,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国家的实质,任务是过渡到无阶级社会。 1853年3月15日,马克思致魏德曼的信中把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概括为3条:阶级的存在仅仅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工农联盟的思想农民阶级的两重性:革命的一面和保守的一面。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农民曾是资产阶级的同盟军,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农民和无产阶级都是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同时,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断减退,为了与封建主阶级达成妥协,资产阶级往往在革命中出卖自己的同盟军,所以,不仅对于无产阶级,而且对于农民,都应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同盟军,建立与农民的同盟军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