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摘要 东北方言的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离不开别具特色的东北方言词,而这些特殊词又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满语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满语逐渐衰落,与汉语融合,但是一部分满语词通过音变和词义衍生深深植根于东北方言,丰富了东北方言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多种词类,且颇具浓厚的东北地方特色和顽强的生命力。关键词 满族;满语;东北方言Manchu words in Northeast dialectAbstract Thanks to some special words,Northeast dialect is humorous and lively.Some of them ca
2、me from Manchu languag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some Manchu words was added into Northeast dialect by changing the pronunciation and the meaning ,though Manchu language had been declining and fused with mandarin.The Manchu words enrich the verb,noun and adjectives etc.in Northeast dialec
3、t,which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vitality.Key words Manchu;Manchu language;Northeast dialect;目 录引 言 .1一、满语与东北方言的融合 2二、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 3(一)名词 3(二)动词 4(三)形容词 6(四)其他词类 7三、融合过程中满语词的转化规律 8结 论 10致 谢 11参考文献 .121引 言满语作为满族人民曾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满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满语渐渐被汉语所替代。如今,虽满族聚居地和自治区众多,但鲜有人会满语。黑龙江三家子村是
4、我国唯一保存满语的村庄,只有部分老人以满语为母语。新一代满族年轻人难以接触满语,更无法继承和传播满语,满语现在的生存发展情况令人堪忧。所幸,满族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在东北地区,满语存在时间最长,满汉融合也对汉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当代东北方言中包含大量满语的积淀,满语词仍有迹可循。以往著述偏重于满语-东北方言词的举例归类,在探究东北方言词的满语词源方面较为薄弱。本文对在凤城满族自治区进行田野调查获取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着重研究特定东北方言词的满语词源及融合过程中的词形音义变化两个方面。21、满语与东北方言的融合在历史的洪流里,满族和满族的祖先曾多次占据统治地位,从渤海国、大金国,乃至中国
5、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大清帝国。如此优秀的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却远远落后于汉族。17 世纪,满族才拥有了属于自己本族独特的文字,因此满语文化更侧重于“说” ,即日常口语。清朝早期,满族聚族而居,人丁兴旺,散布在整片东北黑土地上。作为东北地区的通用语言,受到“国语骑射”政策的影响,满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清军入关,大批满人随军而入,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关内汉族人民大量迁徙。满汉两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面日趋融合,为了社会交流沟通,语言难免碰撞冲击,然后在碰撞冲击中相互渗透。因为满族人数远少于汉族人数,两族又处于杂居的状态,在汉族文化大潮的冲击下,提倡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满族文化与博大精深、善于学习
6、的汉族文化相融。从而发生了在各自语言中掺杂对方语言成份的现象。因此东北方言不是由汉语言自己进化而成,而是融合了一些常用的满语成份延续至今。在经历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民国时期大部分满蒙学堂被取消和反旗风潮的兴起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后,满语的沟通作用越来越小,适用范围也缩小到黑龙江的部分村落,东北地区的官方语言从满语转化为汉语、满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融合后的东北方言。融合后的满语一方面体现在江河和城市名称:东北地区部分地名是从满语直接音译或者意译过来的,例如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鸭绿意为“田地的边端” ,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田地边上的江” 。辽宁省法库县的“法库”意为鱼梁,即在河里拦鱼的工具。黑龙江完达
7、山的“完达”意为“梯” ;另一方面,满语与汉语的融合使东北方言拥有别具一格的特殊词,辅以东北方言发音的特色音调。因此东北方言与其他地域的方言相比,更加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推动了身为东北方言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东北小品的发展。也让东北方言作为满语的载体,将满语延续下去并赋予满语新的生命力。32、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当代东北方言的突出特点是拥有大量特殊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又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满语词。下面将把东北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满语词进行分类,并对东北方言词的书面表达形式、发音、满语词源 (1(、满语本义、当代含义、实际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名词在东北方言词中,源于满语的名词中的很大一部
8、分在满语里属于基本词,另一小部分源于满族的独特风俗文化,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发展鲜有存留。如“嘎拉哈”这种游戏,在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的当代,几乎没有小朋友会去玩,只存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喀喇 kl,满文转写 kala,本意为“黑” ,融合过程中被引申为“角落” 。在东北方言中与犄角(同样意为墙角)连在一起使用,合成新词“犄角喀喇” 。例句:“你在那犄角喀喇干啥呢?”嘎拉哈 glah,满文转写 gachuha,又叫羊拐。是猪、牛、羊等动物的髌骨,形状近似立方体,长面分别名为“坑儿”和“肚儿” ,短面分别名为“砧儿”和“驴儿” 。扔嘎拉哈是以前东北小女孩的一种娱乐方式,可以锻炼自身的敏捷能力。萨
9、其马 sqm,满文转写 sacima,与满语中的“切”字用同一个词根 saci-,可理解为“东北的切糕” ,清代满汉语字典中翻译作“糖缠” 。(1) 使用太清满文拉丁字母转写格式。4剌剌 lla,满文转写 lala,本意为最后,与东北方言中含义相近。例句:“这事儿本来一直都很顺的,到了末末剌剌就坏了。 ”哈勒板 hlbn,满文转写 halba,意为肩胛骨。既可以指动物的,也可指人的肩胛骨。猪的哈勒棒被用来当男孩子的玩具。例句:“下地干了一天的活儿,(我的)哈勒吧好酸。 ”嬷嬷 mme,满文转写 meme,本意为奶公、奶娘。满语中有很多中性词,meme便是其中之一,其本身并不蕴含着男女性别指向信
10、息。清文鉴中 meme 一词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和其他音素组合,分为 memeama(奶公)和 memeeniye(奶娘)两种,突出了黏着语不同词缀改变状态这一特征。不过现代社会大多是奶娘,鲜有奶公,所以逐渐嬷嬷就指代了奶娘。大马哈 dmh,满文转写 dafaha, “方口胖头”的变读,是一种淡水鱼,主要产于黑龙江。因其大而笨拙,衍生出“马虎、粗心”的含义。因此在东北方言里形容一个人粗枝大叶、行为马虎,就称他为“大马哈”或者“马大哈” 。例句:“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你个大马哈!”藏猫儿 cngmoer,意为捉迷藏。猫满文转写 moo,是木头、树木的意思,藏猫儿就是藏在树后面,是小孩子常玩的娱乐游
11、戏。劳什子 loshnzi,满文转写 loksimbi,本意为瞎说的话、谎话,在东北方言中现指“使人讨厌的东西” 。例句:“我不要这劳什子挂在身上,又重又丑。 ”河楞 hleng,满文转写 oron,本意为位,位置,痕迹,踪迹,魄,(星)辰。在东北方言中保留了痕迹的含义。例句:“我这白衬衫的河楞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嘎达 gda,满文转写 gasha,本意为村。东北方言将其延伸为“地方” ,进一步口语化“嘎儿” 。例句:“俺家狗跑哪嘎达去了?” “俺们那嘎儿都是东北人。 ”5(二)动词东北方言词中源于满语的动词,其词源在满语里也多是动词。一小部分则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支楞 zhleng,满文转
12、写 zhira,本意为生得密,东北方言中引申出“长的好”“挺拔”的意思。例句:“这虎皮兰长得真好,叶子都支棱出来了。 ”撒么 sme,满文转写 sabumbi,口语中往往使用 sawume 这一发音。本意为看见。东北方言中引申出“瞄、瞥”的含义。例句:“你往哪撒么呢,现在考试呢!”咔哧 kcha,满文转写 kwacarambi,本意为用小刀把一件东西的里面挖干净。转化成东北方言后保留原义并引申出“被(亲近的人)剥削(得很干净) ”一意。例句:“你快把地上那脏东西咔哧掉,真难看。 ”“本来兜里就没几张票子,这下可好,都被我女儿咔哧掉了。 ”掰扯 biche,满文转写 baicambi,本意为查看
13、、详查。东北方言将其延伸为“争论”和“忙活、瞎看”双重含义。例句:“这我就要和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是谁对谁错。 ”“你在那掰扯了半天,那道题弄明白了吗?”恨叨 hndou,满文转写 hendumbi,本意为说。在满语里在东北方言中引申出“责备、奚落”的含义。 “你别恨叨我,这件事儿又不是我的错。 ”格叽 gji,满文转写 gejiheembi,本意为搔腋下痒痒,转化成的东北方言词继承原义。例句:“你别格叽我,我怕痒!”衍生出“格叽窝”一词,即为腋窝。嘞嘞 lilei,满文转写 leolembi,本意为探讨。转化为东北方言词后被赋予贬义,指“说别人不想听的话” 、 “说又臭又长的无意义的话” 。
14、例句:“隔壁王大婶天天只会瞎嘞嘞,她家明明一分钱也没有。 ”稀罕 xhan,满文转写 cihalambi:本意为喜欢、嗜好,愿意、乐意。东北方言保留“喜欢”的含义。例句:“俺稀罕这件花布裙子。 ”6咋呼 zhhu,满文转写 cahu,本意为凶悍爱骂人的女性,东北方言里引申为大声喊叫,很失礼很没素质的意思。比如“你在这瞎咋呼什么?”也可用作形容词“你这人咋咋呼呼的,离我远点儿。剋 ki,满文转写 ki,本意为打,在满语中不单独使用,要与其他音素组合表示不同打的方式。转化为东北方言后继承原义。例句:“你再骂人,小心我剋你噢!”突突 ttu,满文转写 tuksimbi 或 tuksitembi,本意
15、为心跳、惶恐不安。在东北方言中在原意的基础上延伸出“肌肉跳动”的含义。例句:“要去打针了,我的心直突突。 ”“搬了一回家,两条腿都在那突突。 ”损 sn,满文转写 sui,本意为罪。东北方言将其引申为形容词“恶毒”和动词“挖苦” 。例句:“你真损,把人家车胎扎爆了。 ”“别损我了,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什么德行。 ”答嗖 dsou,满文转写 dasatambi,本意为整理、打扮和收拾。在东北方言中接近原意,引申为“清理干净” 。例句:“我把这碗隔夜饭答嗖了,中午再做新的给你吃。 ”迷迷 mmi,满文转写 mimimbi,本意为抿嘴,闭口。有亲朋好友拜访满族家庭,小孩不懂事乱吵闹,父母让孩子不要吵就用
16、这个词。迷迷,闭嘴,不要插话。引申为一边呆着去。秃噜 tlu,满文转写 tulimbi,本意为逾限,过期。 “作为取自满语的音译词,二三百年的时光早已使秃噜的含义消逝得无影无踪,似乎也正因此,反倒使秃噜具备了繁杂的现实语义 (1) 。 ”后引申出来的含义有:脱落、破“我的膝盖卡秃噜皮了。 ”;(事情)黄了“就他的这点能力,果然把事儿办秃噜了。 ”;食言“我和你约好了,到时候别秃噜了。 ”衍生词“秃噜扣” ;说漏嘴“日本鬼子饿了他几天,这汉奸就把八路军的消息秃噜了出来。 ”(1) 沙与沫. 繁复多义的“秃噜”J. 今日辽宁, 2009(2):91-91.7(三)形容词东北方言词中源于满语的形容词
17、,其词源在满语里也多是形容词。一小部分则是由名词或动词转化而成。歪 wi,满文转写 wai,本意为弯曲。在东北方言中,所有“弯的”都可以用“歪”来形容。例句:“自行车小心点骑,这条路歪。 ”哈勒 hle,满文转写 har,本意为让人很难受的很冲的辛辣味。东北方言中基本继承原义,指“(气味)难闻” ,同时衍生出动词,意为东西放久了“食物变质” 。例句:“这下水道一股哈勒味儿。 ”“这菜哈勒了吧,快倒了。 ”各扭 gniu,满文转写 ganio,本意为(脾气)怪异。东北方言中基本保持原意,指人不听话、固执,脾气古怪不从大流。例句:“你这人怎么这么各扭,家里人都是为你好!”喇喇忽忽 llhh,满文转
18、写 lalahuhu,本意为“不善射箭者” 、 “不善打猎者” 。在东北方言里引申为粗心大意。例句:“小明喇喇忽忽的把咱家花瓶打了。 ”磨叽 mji,满文转写 moji,满语里是磨蹭的意思,东北方言保留了磨蹭的含义,并衍生出“说很多废话”的意思。例句:“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磨叽?”也可做动词“别磨叽了,我知道了。 ”挤拉 jla,满文转写 jirjirseme,本意为涓涓,泉水微冒的样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说话不痛快”的意思。例句:“你这人说话挤拉挤拉的,能不能痛快点!”虎 h,满文转写 huubilabumbi(中了圈套,动词)或 huubin(圈套,名词) ,在东北方言中引申为“容易中圈套的”
19、“行为莽撞的” 。例句:“晚上开车别太虎了,这黑灯瞎火的。 ”愚作 yzuo,满文转写 yumbi,本意为贪溺,沉醉,容得下,浸润,诱哄。东北方言中引申为舒服,舒适。例句:“这新买的床躺上去真愚作。 ”8(四)其他词类此处仅搜集到副词和语气词两种,都是维持原意和原词性不变。白 bi,满文转写 bai 或 baibi,本意为徒然,没有效果、无代价。在东北方言中继承原意。例句:“我这地遭了虫害,白瞎了。 ”挺 tng,满文转写 ten,本意为很。在东北方言中继承原意。例句:“这妞儿长得挺别致的啊。 ”嗯那 nne,满文转写 inu,本意为是的。在东北方言中继承原意,作为语气词表示肯定。衍生新词“嗯
20、呐呗”nnebi 同义,加重了肯定的意味。93、融合过程中满语词的转化规律正如前文所述,满族文字较晚创立,满语文字和汉语文字对于满族人民而言都算是新的文字。因此历代满语词的继承和流传较多依赖口语,而满汉融合带来的满族和汉族在口语上的交流,弥补了双方语言在词语上的空缺,如汉语的“用小刀挖”在满语中可以用“咔哧”来表示、汉语的“树木生长的枝繁叶茂”在满语中可以用“支楞”来表示。这些在满语里充斥着浓浓生活气息的、被人挂在嘴边的基本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满汉两族长期交往融合的过程中,成为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满语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满语的口口相传使得一些满语词发音发生改
21、变;另一方面,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属于典型的黏着语;而汉语属汉藏语系,是孤立语。在满语汉语两种语言的融合过程中,弱势的满语词构造也会趋于接近汉语词。综上所述,在满语词的转化过程中,发音的变化最为明显。在发音方面,有的满语词基本保持原音不变,仅仅因为词构造的变化,读音发生改变。如在满语中,-mbi 是表示动词的特定词缀,使用于陈述句和现在时态,时态语态发生变化,词缀也会跟着变化。观察前面所总结的满语动词,hendumbi-恨叨 hndou、baicambi-掰扯 biche 等读音变化皆来源于词缀的简化甚至删除;有的沿用满语词语的一个或几个音素,与东北地区汉语发音特色相融合而在东
22、北方言中使用,如东北地区汉语发音特点之一是惯用轻声,经满语词转化后的东北方言词就有相当多的轻声音变,如河楞 hleng、咋呼 zhhu、愚作 yzuo 和挤拉 jla 等等。除发音这一方面以外,对比第二部分整理的东北方言词及其满语词源,可以发现其中部分词的当代词义与其满语词源的词义有些许差异。在词义方面,代表满族特有的习俗、物件的词语维持原意不变,如萨其马sqm 和嘎拉哈 glah,属于专有名词。而其余的词只有一小部分维持原意,更多的是在原意上小幅度修改、甚至衍生出来新的含义。如嘎达 gda 含义由“村”10衍生为“地方” 。可见,如果是在汉族文化中并未出现过的满族特有的文化标志,语言融合后其
23、词义就会被保留下来;而贴近我们生活的这些满语词,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所指代的含义愈加宽泛,进而衍生出新的含义,因而使用频率更高、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这也是它们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11结 论随着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满汉语言相融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因为两种语言的融合,才会有充满特色的东北方言词,才会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生动活泼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对满语词的传承不但保存了满语的生命力,而且成为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化过程中,不论是发音的更改还是词义的变化,都是东北方言对满语词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过程。满语与汉语的融合是语言的优化和进步,满语并没有消失,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24、之中。然而由于满语的融合和衰退,关于满语的资料和研究有限,本文证实了在以往文献所总结的东北方言的满语词余留中,一部分在满语词典中的确有据可循。部分东北方言词的满语词源存在两种或以上的可能性,本文仅总结了词义更为接近的一种。对于发音含义变化较大的东北方言词是否出自满语这一问题仍待进一步探究。12致 谢在集美大学文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涯里,我学会了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切将会使我终身受益。在此,我要对各位老师、同学表达我真诚的谢意。首先,我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陈曼君老师。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您是我坚实的后盾。一次又一次,您细心又耐心地挑出我开题报告和论文中的失误和不足,提供
25、可靠而又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倾注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谢谢您!其次,我要感谢文学院的各位授课老师。老师们尽心尽力教授给我的知识,弥补了我自身知识上的短板,使我具有了对语言学的系统理解,让我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开阔。最后,也要感谢我的高中同学来自满族自治区对满语有些许了解的何同学。她所积累的满语知识对我的论文写作有极大帮助,愿我们能够一起传播和发扬满语文化!13参考文献1长山. 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42.2曹莉萍. 浅析满语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影响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5-86.3陈伯霖. 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J. 黑
26、龙江民族丛刊,1994,(04):109-113.4刘国石,刘金德. 东北地区汉语中的满语因素J. 东北史地,2009,(03):47-52.5黄锡惠. 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J. 语文研究,1997,(04):58-63.6施立学. 满俗满语与东北方言J. 人才资源开发,2014,(11):103.7郭孟秀. 满语濒危原因探析J. 满语研究,2008,(02):30-36.8沙与沫. 繁复多义的“秃噜”J. 今日辽宁, 2009(2):91-91.9冯云英. 东北地区满语衰微原因简论J. 满族研究,2010,(03):90-93.10张杰. 清代东北满语文的使用状况J. 满语研究,2009,(02):124-128.11孙旭东. 东北方言中的满族文化色彩摭谈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6):51.12乔倩,吕明臣. 东北方言词“嗯哪”语义色彩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8-49.13于晓. 东北方言词汇中的地域文化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184-185.14哈斯巴特尔. 关于满语-mbi 词缀J. 满语研究,20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