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期(总第63期)2009年6月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No2Jun2009文章编号:1008-8075(2009)0200r7405 其他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王 芳(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清末民初时期维新人士在中国引入日本文学,成为日语进入中国的开端。随后通过留学生和国内知识分子对日本文学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日语词汇大量的进入中国。日语借词主要包括自创汉语词汇、借用中国古籍中的词语赋予新含义的词汇、用汉字音译西文产生的词;r-、传入汉语后词义发生变异的词汇、日语生造汉字等5种词汇。现代汉语
2、中的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和术语约有七成是源于日语的,日语借词的传播更广,速度更快,载体更加大众化,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关键词:汉语;日语借词;翻译;造词方式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后汉书中就记载了倭人国派遣使者来汉。唐朝时期,日本更是疯狂向中国学习。别的方面不论,仅语言文字方面,日本原本并无自己的语言文字,在与中国接触以后才吸收了汉字,并由此衍生出“假名”,形成日语。如今,在日语中仍保留了不少汉语文言用法、典故等。到了近代,中日交流却出现了逆转,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日本反而成为汉语的输出国。日本的“汉语”大量地进入中国的语言中,日语借词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
3、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汉语中日语借词的产生日语借词多数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进入中国的,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一)维新人士开其端清末,中国内忧外患。而邻邦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地发展起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感到亡国危机,一些爱国志士纷纷试图寻求救国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转折点。看到日本的成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主张效仿日本,进行维新变革,但均以失败告终。1898年秋,变法失败的梁启超逃亡日本。途中,他读了日本作家东海散士的一本政治小说佳人之奇遇,当时并不通日语的他居然基本能够读懂这本书
4、。原来书中除了一些日语助词之外大多是汉字,甚至有不少之乎者也。于是,他试图通过翻译政治小说的方式来宣传维新思想。在横滨,梁启超发行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并先后在清议报上刊登由其翻译的各种日文政治小说】,如佳人之奇遇、经国美谈等。当时,大量的西学词汇已经译成日语,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亦不乏这样的词汇,并不精通日语的梁启超翻译小说时就将这些译词原文照搬。这是日本近代文学被介绍到中国的开端,也成为了日语词汇进入中国的开端。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王芳(1983一)女(汉)。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万方数据第2期 王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75(二)
5、留学生的大量译词在梁启超向中国宣传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国内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留日热潮,进入了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旧。从1896年至1906年10年间,留学生人数由13人增至8 00012 000人。这场留日热一直持续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起全面侵略战争才结束。从1896年到1936年的42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合计达61 230人。这些留学生通过日本将当时世界的思想和知识引进了中国,同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场留日热的一大原因是所谓的“同文同种”。“同文同种”是指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都使用汉字。明治时期的日语中,除了rI二老C土J等助词,名词、动词
6、、副词都基本上由汉字表示,这对中国人来说十分亲切和容易理解的。这些留学生来到日本,除了向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学习以外,还身兼通过日本将西方文明介绍给祖国的使命。他们在接受了速成的日语教育后就开始翻译日文的书籍,并在国内出版。当时翻译的书籍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地理、医学、军事、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中有日本的著作和教科书,也有日本翻译的西方著作【3】。据实藤惠秀的中译日文书目录统计,当时发行的译著达到2 602种。例如由科培尔著,下田次郎译,蔡元培再译的哲学要领;由中村鹰太郎著,范迪吉译的东西洋伦理学史;由卢梭著,原田潜译,杨廷栋再译的卢梭民约论等。由于日本与中国“同
7、文同种”,中国的学者不需要翻译也能基本读懂这些日语书籍,因此他们在翻译时常照搬大部分的日语新词。由此,各领域大量的日语新词随着大量的译著传人中国。如(1)政治类:主席、共产党、民主、权力、共产主义; (2)经济类:破产、计划、劳动、市场、节约;(3)哲学类:理念、分析、原则、前提;(4)文艺类:美学、美术、艺术;(5)科学类:电流、导体、进化、运动。至此,通过大规模的留学活动及翻译活动,日语词汇大量地进入中国。(三l中国国内的翻译成果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国学术界并不乏成果。早在7世纪时就有基督教信徒来中国传教。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1807年新教传教士莫
8、礼逊将新约翻译成中文,并编撰了英华词典。期间创造的不少新词经过历史的过滤仍存留至今,如几何、天主教、地球、赤道、亚细亚、大西洋、地中海等。鸦片战争后,墨海书馆、同文馆等翻译团体也先后翻译了多本作品,创造了如啤酒、维他命、三明治、可可、扑克、摩登等新词。到了近代关于西方词汇的翻译方法在国内出现了不少争议。有的主张坚持中国原创的翻译,有的主张采用日本的译词,有的主张音译西方词汇。当时的翻译家严复就主张直接音译或是寻找中国古籍中相应或相近的词汇来翻译,如“eapital”日译为“资本”,严译为“母财”;“society”日译为“社会”,严译为“群”,其他如严译为“智学”、“格致学”、“天演”而日译则
9、为“哲学”、“物理学”、“进化”。严复认为要了解西方学术思想需直接读原著,坚持自己原创的翻译。除了严复,当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反对采用日本的翻译。甚至是赞成派的梁启超都认为日语译词并不都可取,比如他认为“economics”翻译成“经济学”就没有“资生学”、“富国学”或“平准学”来得准确。当时还有像“德莫拉克西(民主)”、“赛因斯(科学)”这类音译词汇也流行一时。一时间日本的译词和中国的译词百花齐放,虽然两种译词曾共存一时,但总体上来讲,中国的译词在数量和影响上均不及日本的译词,严复等人的大部分自创新词在竞争中被淘汰并消失,日译新词被大量引入中国,并使用至今。汉语中日语借词的现状提起汉语中的日语
10、,多数人的认识只停留在“写真”、“料理”这类词上。实际上,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据统计,现今我们所使用的社会学、人文学等方面的专有名词中有约七成来自于日语,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一)数量大近代时期汉语中的新词多是来自日本。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录了两千年来汉语中的一万余个外来词,其中日语占一成,但是其他近万方数据76 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2009年6月九成是“菩萨”、“佛陀”之类的佛教用语。这些佛教用语现今已大多不再使用,成为死语。而日语借词仍沿用至今,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数量,不同时期的学者做了相应的统计。据著名学者王立达在1958年的统计,
11、日本传人中国的词汇有588条。日本学者实藤惠秀于1960年的统计则达784条。1984年,高名凯等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整理了千余个日源外来语。1993年意大利学者马西尼也做了统计,达850条。而在2003年新编的新词语大词典中,收录的407条中日同形词中有299条是日语借词。(二)种类多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种类,根据造词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H】。1日本自创汉语词汇 利用现有的汉字,重新组合而成的词汇,日语借词中这种形式的词占半数以上。(1)音读词汇(音兢及)高潮、低潮、主观、客观、时间、空间、感性、理性、内在、外在、肯定、否定、优势、劣势、暖流、寒流、直接、间接、动态、静态、预算、结算、重工业
12、、轻工业、传统、方针、企业、道具、电流、电波、科学、活动、社交、投资(2)训读词汇(训就A)手续、见习、场合、出口:人口、取消、引渡、广场、立场2借用中国古籍中的词语赋予其新的含义日本将源于中国古籍的词例,赋予新的含义,又传人中国。典型词例,如表1所示。表1借用中国古语赋予其新义的日语词例“文化、经济”等词原本都是属于汉语,这类词容易被认为不过是将原本属于汉语的词语再赋予新的意思,“出口转内销”到中国,成为新的舶来词而已。但笔者认为这些词原本是古语,随着语言和历史的发展,很多词原义都已不再使用,变成死语。日本学者赋予这些古语新的含义,如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所以不妨把这些词也看作是日语借词。其他
13、的词例还有政治、组织、宇宙、封建、社会、自由、法律、物理等。3用汉字音译西文词语产生的词汇 日本人士利用从中国引入的汉语翻译西方文学,又传人中国,如表2所示,其他的还有混凝土、淋巴等。万方数据第2期 王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表2用汉字音译西文词例现代日语中已经趋向用片假名来表示外来语,如表2的例词,现在多以gasr方灭J,romanticr口77j,clubr夕乡7j的形式表示。但是在汉语中,仍保持原来的汉字用法。4传入汉语后,原词义发生变异的词汇表3列举了几个传人中国后词义发生变异的日语词例。表3传入中国后词义发生变异的日语词例从表3中可以看出,有些词例在引进中国后,词义已同原义不尽相同,但这
14、些仍属于日语借词,典型的词例还有批评、运动员等词。5日本生造的汉字 这类词典型的有腺、癌、喱等。6现代汉语中的结尾词此外,现代汉语中的结尾词大多是借自于日语的。例如(1)式:简易式、日本式、新式、旧式; (2)力:生产力、消费力、支配力、劳动力; (3)的:大众的、历史的、科学的、绝对的; (4)观:主观、客观、直观、人生观;(5)化:大众化、现代化、多元化、电气化;(6)时代:原始时代、新时代、旧时代; (7)主义: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8)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总之,大量的多种多样的日语词汇深深地扎根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普遍使用的日常用语。势三、汉语中日语借词的
15、发展趋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增多,大量表达新概念、新事物的语言也不断地被传人。汉语开始了第二波对外来语的吸收,其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亦占不小的比例。新的时代背景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J传播广、速度快现今,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多元媒体迅猛发展,中日交流更加频繁,也加速了两国语言的交流。人们每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或电视网络,了解时事,接受新信息。日语借词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了。例如“御宅族”(日语称r挡宅J),日语原意是指热衷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等次文化的人。2004年轰动日本的网络故事电车男塑造了典型的御宅族形象。随着该片在中国的同步放映,一个“宅”字迅速在
16、中国大肆流行开来,演变成指成天呆在家里上网,不交际、不修边幅的人群,不少网友戏称自己是“宅男”、“宅女”。如今,走在街头,像物语、前卫、料理、写真、量贩式、新人类、新干线等日源词也随处可见。(二)传播载体大众化新时期,外来词汇的传播也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而且走向了大众化。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港台地区的某些语言习惯较接近日语,对日语借词的接受度较高,使用更普及。通过港台地区这个中转站,由广东、福建等地区开始,逐渐向大陆其他地区扩散。其次是电视,尤其是影视文化、网络等多元媒体使每个人都可能万方数据78 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2009年6月成为传播者,年轻人更是其中的生力军。年轻人对流
17、行文化有更敏锐的嗅觉,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求新的心态使他们很容易主动接受新词,如人气、达人、攻略、便当、宅等,成为不自觉的传播者。(三)形式内容多样化传播载体的大众化和多样化,也使得传人中国的日语借词在形式及内容上呈现多样化现象。首先是音译增多。由于文字的共通,日语借词向来以借形为主,但是随着现代日语中片假名使用情况的增多,音译也随之增加。如榻榻米、天妇罗、卡拉ok、一级棒等。其次是更多接头词、结尾词被活用。如(1)超一:超人气、超便利;(2)族:上班族、工薪族;(3)一流:客流、商流。第三,引进的日语词汇内容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加多样化。如:玄关、整合、职场、低迷、试点、物流
18、、演艺、瘦身、亲和力、公务员、过劳死等。四、结束语日本外来语专家吉泽典男说过:“外来语的多少是显示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外来语就越多。汉语中的外语借词架起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桥梁,中国通过新词了解世界,向他国学习。日语借词在其中亦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并不断推动着汉语言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全球化,汉语借用外来词(不仅是源自El语的)的数量会更多,范围会更广,内容形式会更多样,不断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参考文献1】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J】上海文学,1998,(8):71一(2小川博中日吉籍刃
19、翻识E研究(A大庭僚,王勇中日文化交流史蓑害典籍c)东京:大修馆吉店,1996:4434973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陈生保中国蓓乃中刃日本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高名凯,刘正琰,麦永乾。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6沈文凡,潘怡良新时期日源词汇的引入及其特点J】日本学论坛,2008,(3):2833(责任编辑柯爱茹)万方数据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作者: 王芳, Wang Fang作者单位: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泉州,362000刊名: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20、UNIVERSITY年,卷(期): 2009,(2)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6条)1.王彬彬 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 1998(8)2.小川博 中日書籍翻訳研究 19963.张海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0034.陈生保 中国語中日本語 19995.高名凯.刘正琰.麦永乾 汉语外来词词典 19846.沈文凡.潘怡良 新时期日源借词的引入及其特点期刊论文-日本学论坛 2008(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周莉.ZHOU Li 论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探讨日语借词进入现代汉语新词语之后意义方面发生的嬗变,可通过分析报纸中使用这类日语
21、借词的实例,归纳总结日语借词在进入汉语后,意义方面的嬗变情况.分析发现,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部分保留了日语中的义项,而部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发生较大变化的词汇的嬗变存在着下列规律:通过减少日语词汇原本意义、“望字生义“地引申其原本意义、赋予其一定的感情色彩,以及本身日汉词义不同造成了一定的意义变迁等.2.学位论文 顾江萍 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 2007一、内容介绍 1、日语借词传入史研究。分别论述了古汉语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晚清民初时期、20世纪后期等三个时期日语借词的传入过程、渠道、方式、特点及意义,梳理、廓清了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2、日语借词演变史研究。论文从日语借词对
22、汉语的渗透和影响、汉语对日语借词的改造与同化两个方面做了具体论述。 二、主要贡献 1.对晚清民初时期日语借词的传入过程、历史原因、作用作了详细描述,并对知识引进与语言引进、使用与流传、吸收与规范的表现与关系作了较准确的评价。 2.对日语借词向汉语的渗透方式与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从词语、词缀、词义、语法、文字五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其中对“进行态表示法”及“0+V型复合构词法”的演变规律作了有新意的分析。 3.在汉语对日语借词的改造与同化规律上,概括出语音改造的全盘汉化、语法改造的词核化、外来引申义的本土化、字形改造的见字明义与简体化等四条规律。特别是对语法改造的内容与特点,总结出假名
23、词尾脱落、专表形容词性的“的”“性”脱落、0+V式被V+0式替代、词长变短、词素更换等改造类型。 4.运用数据库的计量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词种、词次、词长、结构类型、分布领域、学科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将定性分析立足于定量分析之上。 三、结论 日语借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日语借词极大地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发展;汉字在中日语言传播与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语对日语借词有着强大的同化力。3.期刊论文 张韶岩 关于当前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文章通过对商业、服务业,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及青岛街头招牌出现的日语借词的考察,发现
24、当前汉语中来自日语的借词,其借词方法既不同于19世纪的第一次日语借词,也与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借词在形式上有不同之处,这与日汉语共用汉字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借词方法上的随意性,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4.期刊论文 靳学军.陆海萍 透过汉语“运营“词源看汉语中日语借词的词义变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日语也使用汉字,日语和汉语中有一些相互借用的词.“运营“这个词在日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从词典中有无“运营“词条入手,搞清其出现的大概时间,通过中文报纸上出现的有关“运营“的词例,观察其词义的变化.透过“运营“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大概时间及其词义变化
25、,就汉语“运营“一词是否日语借词及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提出看法.5.期刊论文 顾江萍.GU Jiang-ping 晚清民初日语词汇进入汉语及其启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4)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日本成为中国主张强国富民的先进人士的学习对象,日语借词随之大量涌入汉语.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渠道主要有:访日游记、学生留日活动、日书翻译、日语教科书翻译、词典引进.这一时期的日语借词主要是科学名词,辅之以生活类词语,主要是名词,其他词性中动词为多.数量多,规模大,传入渠道多,延续时间长,社会反响大,更新迅速,成为推动汉语演变的重要推动剂,同时承栽着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知识的输入
26、.这时对日语借词也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工作.对外来词的规范整理,是本土语言有效吸收外来词、健康发展的必经之途.6.期刊论文 王晓 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根据“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变化“这一理论,语言接触的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语言间借用的尺度.不同级别的语言借用则是不同程度的语言接触的结果,而词汇借用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语言借用.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接触在词汇借用过程申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即语言接触是借词产生的主要原因.汉语和日语都从其他语言借用了大量词语,同时,它们彼此间也相互借用了很多词语.本文将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探讨当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分类、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
27、7.期刊论文 郭伏良 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汉语学习2002(5)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借用和吸收,是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权威性媒体人民网日本版为基本语料,对当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分类、积极作用以及规范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8.期刊论文 刘晓霞 从日语借词看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日语知识2001(5)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上,中国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之间的交流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交流必然要通过语言接触来实现,在汉日语言接触中,出现了中日两种语言词汇相互借用的现象.正像日语向古汉语借用大量词汇,并受到汉语的影响那样,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许多从日语中借来的词汇(
28、这些词简称为“日语借词“).这些日语借词在被汉化的同时,又极力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影响着汉语的某些结构,本文想通过日语借词来分析和探讨日语对汉语词汇、词义以及语法的影响.9.学位论文 佐藤贵彦 面向对日汉语教学的回借日语汉字词研究 200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汉语引进了大量的日语汉字词,形成了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日语借词。以往的有关日语借词研究对这些词的名称术语问题与分类问题尚未规范,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远远不够。为了深入探讨日语借词的术语名称问题,本文首先回顾前人所提出的各种名称并探讨它们的合理性。以往的外来词之说、借词之说以及借形之说都存在不足之处。而亓华提出的“回借日语汉字词
29、”这一名称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拥有了汉字这个共同文化财富才产生的近代中日语汇交流的主要特征。本文基本同意他的观点并采用了该名称。 至于回借日语汉字词的分类问题,根据这些词的概念来源和日本人所采用的译借方式等,以本文制定的教学词表为对象重新进行归类并把它图示化,提出了“简明层次分类法”。 回借日语汉字词的研究对日本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汉语外来词词典中的891条源自日语的汉字词为基础材料,首先借鉴沈国威对它进行的词源考证把其中的64条词判定为汉语固有词。其次以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词汇大纲为依据对它进行筛选以保证本文词表的教学实用性。经过以上步骤最后得出了共由678条回借日语汉字词组成
30、的教学词表。 本文针对词表中的678条回借日语汉字词进行了语义对比,按中日词义的异同共分为.同义;.汉义比日义宽;.日义比汉义宽;.除相同义外各有别义;.异义。经过对语义对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以下两点:1.回借日语汉字词具有较强的语义相同性(词义相同的类词占78.90);2.汉语中的出现频率与中日词义的异同没有关系。 大部分回借日语汉字词及其日语原词在现代中日语言中还在广泛使用,这无疑是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潜在优势。但实际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这主要表现在日本学生对中日语义有差异的回借日语汉字词(本文词表中占21.1)的理解与表达方面。本文在语义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本学生在理解与使用回借日语
31、汉字词时所表现出来的偏误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重视回借日语汉字词的教学;2.教学回借日语汉字词要抓住重点;3.纠正回借日语汉字词的偏误。10.学位论文 俞喆 概念中的日译词以“科学”为关键词的研究 2008在现代汉语的日语借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概念词,像观念、经验、自由、精神、方法等这些常用概念词都来自日本。日源概念词大多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翻译日语书籍的热潮中输入我国的,有相当一部分日源概念词是日本学者翻译西方概念术语的成果。本文选择概念词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和我们的理解密切相关。而汉语中的日译概念词又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词群。它们承载的是西方概念,日本人在翻译过程中
32、又将自己的独特理解融入其中;日本人在翻译西方概念时采用的是从中国传来的汉字,因而他们的理解中还潜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日译词大举传入时,我国正处于传统价值体系崩坏的大变革期,中国人在接纳日语词时又为它染上了中国特色的意蕴。日译概念词呈现出错综的线索,混杂着西方、日本、中国的新旧思想。本文围绕“科学”理出了三条线索: 1.西方科学知识在我国传播的历史线索:从晚明利玛窦来华、与徐光启合译西书开始,到洋务派兴办工业、广译西书,再到二十世纪初形成留日高潮、大批日译西书入华。在这条译书数量如滚雪球般加速激增的渐强线背后,是中国知识分子摆脱儒家传统世界观,从固守“中体西用”到“技进于道”的巨大飞跃。这条线索
33、的内容描画出“科学”入华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提供了国人接受、选择“科学”-词的心理原因。 2.“科学”从日中的线索。这条短线的重点在于两端。一端是“科学”一词如何在日本诞生,如何成为“science“的译词,另一端则是“科学”融入汉语的过程。日语词“科学”最早诞生于兰学时期,意为分科之学。后来明治启蒙思想家西周率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科学”一词。在十九世纪后期,它成为“science“的定义词。“科学”传入我国时,汉语里已经有一个对应“science“的本土词-“格致”。格致本是一个理学概念,出自儒家典籍大学。在明末西学东渐时,它被用来指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后来在晚清又成为官方意指西方科学的用
34、语。由于它和儒家世界观难以割断的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激进知识分子们将之抛弃。 3.从古希腊“episteme“拉丁语的“scientia“英语“science“日语“科学”汉语“科学”的线索。英语“science“源自拉丁语“scientia“,本指广泛的知识,并与表示理论知识的古希腊概念“episteme“相关。经过漫长的词义变迁,“science“在十九世纪确立起现代含意。基于实验、运用数学是现代西方科学的特征。“science“在日本被译为“科学”,“科学”又从日本传到了中国。本文通过对汉语词“科学(的)”的日常用法的考察,揭示出它的独特意蕴。“科学”作为形容词的原初含义是从名词“科学”中引申出来的,可以粗分为两项:A)属于科学的;B)科学性的。B)又可以大致分为几项:B1)运用科学技术、符合科学理论。B2)具备科学特质,采用科学式的方法。科学的种种特质让我们将科学视为合理性、客观性、精确性的代表,于是,“科学的”又可以表示“合理的”、“客观的”、“精确的”,这类含义可以作为(B3)。对“科学”中国特色意蕴的分析可以将三条线索串联起来。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