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备人 张从浩 用案人 授课时间 2011 年 09月 总第 05 课时课 题 第 2 课 第 1 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课 型 新授课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重点 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难点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教法及教具 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 多媒体等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给出学习提纲)1、百家姓知
2、多少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3、请你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四个) 。4、汉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 ,是世界上 。5、请你谈一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课前准备:了解一些中华文化成果。 (课堂上交流)二、导入:感受文化出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感悟探究:1、你能说说什么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吗?2、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归结导入:文化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中华文化是华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带
3、着欣赏的心情,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三、新授内容:一、感悟交流:“说名字 谈文化”出示材料:谢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创作“问题小说” ,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遂改名为“冰心” 。 “冰心”二字,取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结合给出的提纲互相检查预习情况。体验感悟,结合自己的课前准备交流。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一 我还了解的名人名字的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教学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此名为对国家怀有一颗“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点拨:每个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古诗词或成语,文学韵味十足;有的通俗易懂,喊起来动听、响亮;有的可能是为了纪念
4、一些人或事。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寄托了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交流讨论:1、我的名字是 2、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你能说出与此相关的文化特色吗?4、汉字的起源以及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5、讨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阅读阐释:1、文化的三种含义是什么?2、优秀文化一般有哪些种类?点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众多的由来。分组交流,代表发言完成 P18 书法展示,并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抢答过程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凝聚着我们祖先先进的经验和审美的情趣,闪烁着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5、体验交流: “谈体验 开眼界”中华文化知多少赏读填写:看课本 19 页上的几幅图片,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选其中的三副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文化内涵。活动:中华文化知多少接龙比赛要求:全班同学分成 8 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讨论准备,并推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参赛选手依次每次说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果错误或重复别人的答案,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体验交流:谈谈你最喜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什么?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结合自身体验,交流畅谈。我最喜爱的中华文化代表是:喜欢的理由是:小组合作,快速抢答充分准备,积极参与讨论:介绍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明理
6、由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教学过程点拨: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还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活动: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活动要求:8 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老师处,从科技、数学、医学、文字、军事、哲学、天文学几个角度中抽取一个讨论角度;在五分钟内完成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我们最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四、 【提炼升华】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或由于异族入侵、动乱等人为原因,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五、课堂总结阅读课文P21-22 文字,合作探究1、以“学习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孔子”为主题举办一次活动,请你列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不少于四种) 。2、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还有人说:“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创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你对中华文化的感受。造的,与其他人无关。 ”请你对上述观点发表一下你的高见。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补充习题P13 问题探究第 1 题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