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 2018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
2、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
3、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
4、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B. 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为突出。C. 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
5、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D. 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B. 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方式。C. 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D. 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结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
6、特殊性。B. 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内生型。C. 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D. 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答案】1. C 2. C 3. D【解析】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
7、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C 项, “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不正确。原文为“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D 项,以偏概全, “主要是为了印证”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窝子 宁新路地窝子在大山深处,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
8、的国防施工任务。这里山很高,沟很深,咆哮的狂风襄着沙石飞奔着,吹打得山石“啪啦啦”作响。山上没草,也没树,兵们望遍大山,见不到一砖一瓦的建筑。营房在哪里?连长说,就在这沟里,就在你们的脚下,但得你们亲手去盖。纳闷,这大沟两面是山,山上是石,没有一块平地,怎么盖房子?我们正困惑,连长带着几个腰粗背圆的老兵走了过来:“你们看着,房子就在这铁锹下!”连长的话刚落。老兵的锹就把尘土扬上了天。他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 3 米多深、20 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在这些五大三粗的老兵们的手下,拓展得很快,一会儿工夫,坑壁被修打得平平整整,地上还铺上了五花石。接下来的活,手脚更麻利。他们在大坑的上面搭上橡子或
9、者木板,再在橡子上面铺上油毡,再在油毡上面抹上泥巴,最后用木条和油毡钉一扇门安上。这样,一个能住十多个人的地窝子,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了。有新兵问,这“土坑”能住人吗?老兵脸一沉,扯起了嗓门:这哪叫土坑,叫地窝子,记住!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地窝子,好形象的名字!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大山深处就出现了一溜儿的地窝子。已到炎热的夏季,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的大山,被炎炎的赤日和来自腾格里沙漠的热浪,晒烘得石山欲燃,四处生烟。那厉风,那烈日,无遮无挡,扑你而来,吹烤得兵们皮肉钻心似的疼痛。不到一天,那一个个赤露白嫩的胳膊上,就被揭掉了厚厚的一层皮。大山的石虽然是滚烫的,风虽然是流火的,
10、沟虽然是燃烧的,但有让兵们慰藉的地方,那就是地窝子。一钻进地窝子,就会把烈日醅暑、狂风飞沙关在外面。地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在乎这些。因为它湿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那就是“天堂”了。尤其是在炎炎赤日的中午,从热浪里钻进地窝子,清凉扑面而来,抚你的肤,抚你的心,顿时会赶走你身心的问热和烦躁。这时,如若躺倒在铺,便能很快入睡,大解困乏。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如罘雨下得猛,下得连日不停,房上的泥巴会被雨水泡透。这样就成了天上下大雨、地窝子里下小雨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白天还好,如果发生在晚上就惨了。有一次,一连下了 4 天雨,雨水把房上的泥巴泡透了
11、,这儿漏,那儿滴,被子浸透了,褥子也湿了。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待雨停了,天也亮了。这一夜,兵们就光听老天下雨,忙着“接”雨了。刚有秋意,贺兰山就寒风如刀了。大风吹打在人脸上,如针刺刀割。那年,兵们要在大山里过冬,但谁也没有惧怕,因为有地窝子。寒冬的地窝子,是让兵们感到欣慰的地方。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寒凤袭人,地窝子却温暖如春。钻进地窝子,那被冻了一天的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一夜过去,个个感觉浑身舒展,筋骨生热,满身添劲。大山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老班长能歌善舞,他组织了一个地窝子演唱队,一有空就编小歌舞、小演唱。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连里的人,身边的事。演唱队每月给大家演出
12、两次晚会,不长时间,他竟把全连的官兵,从头到尾演唱了个遍,把有意忍的事儿唱了个遍。记得老班长有一个自编词演唱得很棒,听了让我至今难忘:“咱文书,个子不高身体小。身体小,别小瞧,吃得一点也不少,一顿能进十蒸包。十个蒸包不白吃,扛上石头不惜力,脚下生风快如兔 ”词编得顺溜,加上他那夸张表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难忘”地窝子开头,又以“常常想起”地窝子结尾,中间详细回忆与地窝子有关的人和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B. 同样是面对新兵的疑问,连长耐心解答而老兵语
13、气粗暴。文章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意在批评老兵对待新兵的不友好态度。C. 文章既从正面描写了地窝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等,又借描写贺兰山区的自然环境和官兵们的切身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D. 文章通过描述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来表现官兵们献身国防、以苦为乐的崇高精神,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5. 什么是“地窝子”?它有哪些特点?6. 为什么说地窝子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地窝子 ”指的是贺兰山开掘隧道的官兵在山坡上挖掘的、稍加整修后可作为营房的大坑(或土坑) 。特点:挖掘方便但条件简陋;冬暖夏凉但有点阴湿、昏暗;怕雨,房上的泥巴容易被雨浸透。
14、 6. 地窝子伴“我”度过十八九岁的青春岁月;地窝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供“我”栖息,给“我”慰藉;地窝子曾见证官兵们的欢乐,留下官兵们的笑声。【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 A 项考核结构,BCD 项考核手法,其中 B 项, “意在批评老兵对待新兵的不友好态度”错,主要是表现老兵对地窝子的深厚感情。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物象特征的题目,注意文中的重点词句“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的地窝子” “地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在乎这些。因为它湿
15、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 “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概括其特征。点睛: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地窝子我心中的难忘之地” ,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应该和文章的主旨有关,注意结合文章的总体内容作答,重点注意文中的重点句子“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的国防施工任务” “大山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 “
16、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概括答题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行程中,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和演唱中国歌曲的视频在中国民众中迅速传播,成为特朗普访华期间的一个亮点。在视频中,6 岁的阿拉贝拉身着漂亮的中式旗袍,用流利的中文演唱了美丽的田野 ,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还演唱了一段中国儿歌。阿拉贝拉出色的中文水平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热情夸奖。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的中国春节,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就曾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分享了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新年好的视频。此后阿拉贝拉在世界华人圈可谓“圈粉无数” 。半年前,当习近平主席应邀与特
17、朗普总统在海湖庄园会晤时,阿拉贝拉与弟弟约瑟夫还在习近平主席面前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了唐诗。阿拉贝拉因为出色的中文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备受中国民众喜爱,被誉为“中美友好小使者” 。(摘编自美国“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 )材料二:【注】汉语水平考试(简称 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HSK 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 ,材料三:“汉语热”正在世界各地上演。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从 20
18、09 年到 2015 年,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翻了一番;法国媒体报道称,法国 10 年间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翻了四番,汉语已成为初、中等教育阶段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在德国,汉语已经是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2016 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从 2004 年的近 3000 万增长到了 1 亿。(摘编自“汉语热”风靡全球 )材料四:美国明尼苏达州的“TwinCities“网站称,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让许多美国人投身到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对许多美国人来
19、说,熟练掌握汉语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英国工业联合会选取 291 家英国公司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中,汉语的受欢迎度达到 31%,成为除欧洲语系之外最受青睐的外语。近日,全球最大广告传播服务集团 WPP 首席执行官苏铭天甚至直言:“汉语和(计算机)代码是我最关心的两种语言!”独具特色的“汉语热” ,承载了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渴望。人们学习汉语,试图通过解读汉字来破译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历史密码。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鼓励女儿学习汉语时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美国汉学家
20、、人称“汉字叔叔”的理查德。西尔斯沉醉于汉宇文化,花费 30 万美元个人积蓄研究汉字,建立起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希望通过分析汉字,让全世界的人知晓每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摘编自聆听汉语讲述的故事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之所以被誉为“中美友好小使者” ,是因为她中文功底出色,并且热爱中国文化。B. 美国高中生 Tom 想到中国留学,那么,他可以参加 HSK,如果成绩达标,就能够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 。C. “汉语热”在世界各地上演,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 1 亿。汉语已成为法国第四大“第二外语”D. 英国
21、工业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已经成为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之一,仅次于欧洲语系,受欢迎度高达 3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特朗普访华期间,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演唱歌曲,不仅为她在世界华人圈赢得了无数“粉丝” ,也获得了习近平主席的夸奖。B. 由材料二中的图表可知,2010 年至 2016 年,这七年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1 年的增长幅度最大。C. 材料二中的图表与材料三中的统计数据,分别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世界各地正在上演“汉语热” ,可以说,两者形异实同,相辅相成。D. 在不少国家,学习汉语不仅是中小学生个人行为,
22、也是很多国家的政府行为,如美、法、德以及很多非洲国家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E. 美国的理查德。西尔斯热爱汉字文化,并且花费巨资建立起一个汉字字源网站,以此向全世界推广汉字,因而被称为“汉字叔叔” 。9. 为什么“汉语热”风靡全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C 8. BC 9.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其中蕴幾的巨大商机,吸引人们学习汉语,以获得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渴望也推动了“汉语热” 。【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 “汉语已成为
23、法国第四大第二外语 ”错。材料三中说的是“汉语已成为初、中等教育阶段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特朗普访华期间,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演唱歌曲是视频而非真人;“她在世界华人圈赢得了无数粉丝”的是“早在今年年初的中国春节”之后。D 项,美、法、德都没有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休系。E 项, 因果关系于文无据。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汉语热 风靡全球的原因
24、”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让许多美国人投身到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熟练掌握汉语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 “独具特色的汉语热 ,承载了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渴望”作答。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许论,字廷议,进少子也。嘉靖五年进士。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厄塞险易,因
25、著九边图论上之。帝喜,颁边臣议行,自是以知兵闻。会廷推顺天巡抚,论名列第二。帝曰“是上九边图论者” ,即拜右佥都御史。白通事以千余骑犯黄崖口,论督将士败之。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岁余,以病免。俺答薄都城,起故官抚山西。录防秋功,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出督宣、大、山西军务。奸人吕鹤以左道惑众,遣其党阐出塞外,引寇入犯,为侦卒所获。论遗兵捕鹤,并诛其党。以功进兵部尚书,荫子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为总督,筑大同边墙六百里,里建一墩台于墙内。后以兵少墙不能守,尽撤而守台。论言:“兵既宁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诏立从之。兵部尚书杨博以
26、父丧去,召论代之。当是时,严嵩父子用事,将帅率以贿进。南北用兵,帝责中枢甚急。丁汝夔、王邦瑞等,成不得善去。论时已老,重自顾念。一切将帅黜陟,兵机进止,悉听世蕃指挥,望由此损。俺答子辛爱愤总督杨顺纳其逃妾,钢众围大同右卫城效重,城中析屋而囊。帝闻,深以为忧,密问嵩。嵩意欲弃之而难于发言,则请降谕问本兵。论请复右卫军马,岁办五十万合,故为难词,冀以动常。常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国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三十八年复起故官,督蓟、辽军务。把都儿犯蓟西,论厚集精锐以待。至则为游击胡镇所破,乃透去。事闻,厚赉银币。寻又奏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须
27、饷银三十余万。给事中郑茂言论奏请过多,请察其侵冒弊,诏论回籍听勘。给事中邓栋往核,具得虚冒状,夺官闲住。未几卒。(节选自明史许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B. 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C. 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D. 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
28、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明代殿试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 。B. 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C. 兵部:又称秋官、武部,为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D. 荫子:封建时代由于父亲有功而给予儿子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文中许论之子因父功任锦衣世千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9、许论爱好谈兵,并且知兵。他幼年即随父历览边境,非常熟悉边塞地形,并著九边图论呈给皇帝,受到皇帝赞赏。B. 许论领兵有方,屡建功勋。他曾督率将士打败白通事,粉碎吕鹤引寇入侵的阴谋,解除辛爱对大同右卫城的重重包围。C. 许论曲意顺从,以求自保。严嵩父子当权,他为了自保,所有将帅升降、用兵进退事宜全听严世蕃指挥,声望因此受损。D. 许论虚报军饷,侵吞公帑。他上奏说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需饷银三十余万,结果被查出有虚报贪污情况,因此被免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论诮复右卫军马,岁办五十万金,故为难词,冀以动帝。(2)至则为游击胡镇所破,乃遁去。事闻,厚赉银币。【答案】10. B
30、11. C 12. B 13. (1)许论请求恢复右卫军马,每年拨付五十万两银子,故意说得很困难,希望借此打动皇帝。(2) (敌寇)到达后就被游击胡镇打败,于是逃走。事情上报,朝廷厚赏银两财物。【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用其力”是“不得”的谓语,不要断开;“及”是“等到”的意思,表示时间的变化,前面断开;“于墙外”作“改筑”的后置状语,不要断开;“度”的宾语是“工费不过九万金”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
31、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兵部又称 “夏官” 。刑部称“秋官”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
32、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 “解除辛爱对大同右卫域的重重包围”错。根据原文,右卫城解围并非许论本意,也非许论主导,故而不能视为诈论的“功勋”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复:恢复;故:故意;冀:希望;闻:上报;银币:银两财物;赉:赏赐。参考译文:许论,字廷议,是许进的小儿子。嘉靖五年中进士。喜欢谈论军事,幼年跟随父亲历览边境,十分了解边塞的地形险易,于是写作九边图论上呈给皇帝。皇帝高兴,颁发给边
33、臣讨论施行,从此凭借懂得军事闻名。适逢朝廷推逸顺天巡抚,许论名列第二。皇常说“这是上呈九边图论的人” ,当即任命为右佥都御史。白通事率领一千多骑兵进犯黄崖口,许论督率将士打致他们。记录军功,进升为右副都御史。过了一年多,因病免职。俺答过近都城,起用为原官巡抚山西。记录防秋功,进开为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出京督察宣、大、山西军务。奸人吕鹤用歪门邪道迷惑人们,派遗他的党羽混出塞外,引导敌寇进犯,被侦察的士兵抓获。许论派兵逮捕吕鹤,并诛杀他的党羽。因功进升为兵部尚书,封荫儿子为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任总督。修筑大同边境城墙六百里,在墙内每里建造一座墩台。后来因为兵少,城墙不能防守,全部撒回而防守墩台。许
34、论言:“士兵既然防守墩台,那么敌寇攻墙时,他们就不会尽力守墙。等到敌寇入墙,军队大都惊骇逃散。请求改筑墩台于墙外。每三百步修建一座教台。使弓箭和擂石能够得上。估计工程费用不过九万两银子,几个月就足以完成。 ”皇帝下诏立即听从他的建议。兵部尚书杨博因为父丧离职,召见许论代替他。当时,严嵩父子当权,将帅大多凭借行贿升迁。南北用兵,皇帝责令中枢十分急动。丁汝夔、王邦瑞等人,都没有善终。许论当时已经年老,深深地顾念自己。所有将帅的贬黜升迁,用兵机谋的进退,全听严世蕃指挥,声望因此受损。俺答的儿子辛爱痛恨总督杨顺收纳了自己逃跑的小妾,率军包围大同右卫城数重,城中拆屋来生火做饭。皇帝得知后,深深地为此担忧
35、,秘密询问严嵩。严嵩心里想要抛弃大同却又难以开口,便请求降旨询问本兵。许论请求恢复右卫军马,每年拨付五十万两银子,故意说得很困难,希望借此打动皇帝。皇帝却立即筹措军饷调发军队,更换设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也很快解去。给事中吴时来弹劾杨顺,顺便论及许论雷同附和,每天昏然酣饮,把边境警报放在一边。皇帝于是将许论革职除名。三十八年,又起用为原官,督察蓟、辽军务。把都儿进犯蓟西,许论大量集鲒精锐军队严阵以待。 (敌寇)到达后就被游击胡镇打败,于是逃走。事情上报,朝廷厚赏银两财物。不久又上奏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需要饷银三十余万。给事中郑茂说许论奏请的饷银过多,请求调查许论侵吞贪污的弊端,诏令许论回原籍听候审查。给事中邓栋前往核查。得到许论虚报冒功的详细情况。许论被剥夺官职闲住。不久去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点绛唇 苏轼闲倚胡床,庾公楼 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 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词人时在杭州为官。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乘月登南楼。杜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筒马,月静庾公楼。 ”别乘:官名。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毂。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