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 届江苏省南通市高考全真模拟(三)语文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B如云的明星、无数的影迷和众多的媒体,似乎都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奥斯卡颁奖活动正在把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带到世界影都洛杉矶。C本着朝阳、有适当坡度、排水良好、牧草繁茂、无污染、无噪音,威海市将台湾赠送的梅花鹿和长鬃山羊的圈舍建在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南侧。D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
2、多次获得国家奖项。【答案】B【解析】A 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C 成分残缺,在“无噪音”后加“的原则” 。D 搭配不当,将“塑造的”改为“塑造了”二、新添加的题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步云认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查权,是建设 中国的第二个突破口。中共山西省委近日召开通报会,就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的人事安排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 。莫言讲起他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使很多文学青年也非常向往。A. 法治 协商 娓娓而谈B. 法制 磋商 侃侃而谈C. 法治 磋商 娓娓而谈D. 法制 协商 侃侃而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法制是一
3、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合法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其精神实质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以及普遍遵守。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法治是执政者以法律、制度限制和制约国家权力,依法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利,形成普遍遵守法律和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状态。语境是用这个词来修饰中国,因此选“法治” 。协商: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磋商:动多用于外交场合,比较正式,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交换意见。因此选“协商” 。娓娓而谈,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动地谈论。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因此选“娓娓而谈”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
4、,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 ;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一)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 。2看适用范围 如:边疆、边境、边界。3看表达侧重。如:嘹亮、响亮、洪亮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 “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 “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应选“洪亮” ,应选“嘹亮” ,应选“响亮” 。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 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5、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事 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 “梦想”是中性词, “理想”是褒义词。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 “见面”和“会见” 、 “办法”和“措施” 、 “害怕”和“胆怯” ,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比如“法治”是形容词, “法制”是名词。3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 啮咬”“绞伤”的
6、原因,最可能是: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 当它們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 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的啮咬,绞伤/ 庭中便飞散著我的心的碎片/ 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 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B.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C.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前面的对象是“我的日子”和“ 时计的齿轮” ,应该是时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
7、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一项是A.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B.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C.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 (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D.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修辞手法。A 项中“雪花大如席”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其余三项均使用了借代的手法。B 项中“杜康”借代酒;C 项中“甘脆”借代美味的食物;D 项中“绿”借代树、树叶和 “红”借代花。考生要对考纲规定的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熟知,能准确判断。5填入下面一
8、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 PM25 的 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A. 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 10%B. 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 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 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 10%以上D. 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 1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9、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横线前是因,横线后是果。即“我国将加快推行促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是因为“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带来的好处,故排除 B;然后再从关联词的角度思考, “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的“只要” 表示的是充要条件,也即“ 只要”限定的唯一条件,3所以选 A。【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形式,填写衔接句注意语意的分析和句式的选择,此题主要是语意的分析
10、,分析语意注意抓住空格前后的重点词语和所填语句的吻合。横线前是因,横线后是果。即“我国将加快推行促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是因为“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带来的好处,故排除 B。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随齐安陆王萧缅。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
11、“射钩斩袪 ,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仙琕谢曰 :“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 ”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大丈夫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晣,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就京师,迁太子左卫率。十一年,迁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初
12、,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 ,因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节选自梁书 ,有删改)【注】“射钩斩袪”:是关于春秋五霸中刘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 徇:示众B. 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 钞:同“抄” ,抢掠C. 诏假仙埤节,讨之 假:借助D. 高祖雅爱仗之 雅:素来7下列对原文有
13、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仙琕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高祖派姚仲宾去劝他归顺自己,他却将姚仲宾斩首示众。B. 马仙琕归降高祖,竭诚效力。都城失陷后,马仙琕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抚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决意报答高祖。C. 马仙琕勇猛善战,谦逊内敛。天监四年,王师北伐,马仙琕征战沙场,颇有勇力,屡立战功,但在各位将领面前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D. 马仙琕战功显赫,深得信任。在外征战时,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方悬崖峭壁所在之处和村庄周围险要之地,所以常打胜仗,备受高祖器重。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14、)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2)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就京师,迁太子左卫率。9请简要概括马仙琕的形象特点。【答案】6 C7 D8 ( 1)现在又承受皇上特殊的恩惠,应当与你全身心地献出自己的力量。(2)仙琕发兵乘胜追击,魏军兵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 (马仙琕)整顿军队返回京师,升迁为太子左卫率。9 孝顺父母,知恩图报,作战骁勇,体恤下属,生活俭朴。【解析】6试题分析:C 项, “诏假仙埤节,讨之 ” , “假”理解为“借助”错误,因为“符节”是权力的象征,是皇帝赐予的,而非仙埤本人所拥有的,应是“给予”的意思。推断文言实词一定要结合语境,万不可只看提供的那一句大致理解。点
15、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 “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
16、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7试题分析: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D“暗中了解敌方悬崖峭壁所在之处和村庄周围险要之地”屈解文意。原文意思是侦察得知军营和村落及险要之地。8试题分
17、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荷、殊泽、纵、乘、振旅、迁等词,都要特别留意。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另外, “魏众免者十一二”是定语后置句。9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
18、,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该题要求概括马仙琕的形象特点。抓住文中直接写他的事件及他人对他的评价进行概括。第一节讲他背土葬父,注重孝行;第二节感谢皇恩,全力回报。第三节讲他作战骁勇;最后一节讲他体恤下属,生活俭朴。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参考译文】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地人。马仙琕年轻时凭借果敢而闻名,遇父亲去世,哀伤过度而消瘦,背土为父亲造坟。跟随齐朝安陆王萧缅。萧缅死后,仙琕侍奉明帝。齐永元年间,萧遥光、崔慧景发动叛乱,马仙琕多次立下战功,因功官至前将军。恰逢寿阳5刚刚陷落,魏朝将领王肃侵犯边境,马仙琕奋力作战,以少胜多,魏人十分害怕他。义师举事,四方有
19、很多响应义师的,高祖派仙琕的旧交姚仲宾劝说他,仙琕在军中斩姚仲宾以示众。义师到达新林时,仙琕还在江西领兵,每天夺取义师漕运的粮米。建康城陷落,马仙琕哭了整整一宿,随后便解散部队前去请罪。高祖抚慰他说:“射中带钩割掉袖口的旧怨,以前人们都不记恨。你不因为杀过我的使者、截过我的漕米,随便自己嫌弃自己。 ”仙琕谢罪说:“我就像失掉了主人的一条狗,后来的主人喂养我,便会为他效劳。 ”高祖笑着赞美他。不久马仙琕的母亲去世,高祖知道马仙琕家中清贫,送给仙琕办丧事的礼钱很多。仙琕大哭,对他的弟弟马仲艾说:“承蒙皇上赦免之恩,未有报答。现在又承受皇上特殊的恩惠,应当与你全身心地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监四年,梁
20、朝的军队向北征讨,仙琕每逢作战,在三军之中表现最为英勇,凡是首先受到他攻击的,没有不被打败的。与众位将领议事,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有人问起原因,仙琕说:“大丈夫应当前进不追求功名,后退不逃脱罪责,这是我一生的愿望,有什么功劳可谈论的呢?”天监十年,朐山百姓杀掉琅邪太守刘晰,带领全城去降魏,高祖下诏给予仙琕符节,令仙琕讨伐琅邪。魏徐州刺史卢昶率十多万大军奔赴琅邪。仙琕与卢昶作战,多次攻破卢昶,卢昶逃走。仙琕发兵乘胜追击,魏军兵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马仙琕整顿军队返回京师,升迁为太子左卫率。天监十一年,升任豫州刺史,兼任南汝阴太守。起初,马仙琕幼名名马仙婢,等到长大,因为“婢”名不雅,于是便用“玉
21、”代“女” ,便成了“琕”字。自从任将领管理州郡,能与士兵同辛劳共安逸。身上穿的不过是粗布衣衫,居住的地方没有蚊帐被子遮挡,行军吃喝与最下层的一样。马仙琕在边境,常常只身一人偷偷进入敌境,侦察得知军营和村落及险要之地,因而作战多能取胜,士兵也心甘情愿为他所用,高祖素来喜欢他、倚仗他。巴仙琕任刺史四年,去世。诏赠左将军,谥号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呜呼!此亦
22、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节选自史通曲笔 )10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11 史通 作者是唐代史学家_。12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史官应具备的条件。【答案】10 伯起 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 /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11 刘知幾12 凭借自己的良心,不畏权势得失。【解析】10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中“伯起”和“齐宣”都是做主语,词后
23、面都要断开。 “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 ”谈论的是“进” “退”两个方面的事,句式对称,因此中间断开。加之后面一处,前面再断一处。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 ,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
24、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比如该题中有“进” “退”连结的两个对称句,中间要断开。1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考查较难,考生应该大多没有听说过通史这部作品,也不识刘知幾这个史学家。这也给大家提个醒,不能只注那些史上特别有名的作家。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考生需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可以进行联想记忆,由这道考查通史方面的题,可以联想中国历史的其他史书、体例、作者等相关内容。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
25、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 ,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
26、,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1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理解与概括能力。与第一卷中的文言文最后一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点相同。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内容,针对出题点寻找答题区间,然后细细推敲翻译理解,加以归纳概括。该题答题区间在要求断句处, “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 ,理解翻译,归纳概括为两点:凭借自己的良心;不畏权势得失。【参考译文】史书的作用,是记录功过,扬善抑恶,一朝得失,就会荣辱千年。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如何能
27、称史官。但自古只听说因为直笔被杀,没有听说因为曲笔获罪的。所以隐侯的(沈约的谥号)的宋书有许多不真实之处,萧武帝明智但没有问罪他;魏寿的魏史也多有失实,齐宣帝明知也没有谴责他。所以让史臣能够凭自己的爱憎、自己的良心,进不怕权势,退无愧自身,追求实录,不是也很难吗?哎!这也是君王们应该惩戒改革的。四、诗歌鉴赏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 遇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1)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
28、用。7(3)本诗表现思想情感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 (1)不以岁寒而变节;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3)托物言志。作者以橘自比。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解析】试题分析:(1)该题考查诗文的理解与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要求概括“丹橘”的内在特征,且用自己的话。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描写“丹橘”的词句,细细品味,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丹橘”的,能表现“丹橘”的什么特点,注意概括时不用原词,理解翻译后再概括。一二联表现“丹橘”的坚贞不屈,有傲骨。最后一联表现其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
29、2)该题考查意象的作用。该诗中“丹橘”和“桃李”都是比喻生活中的两类人, “桃李”是和“丹橘”相对相反的一类人,结合前一题,理解出“丹橘”是坚贞不屈、有傲骨,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的形象。那么“桃李”就是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3)该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前注意审题,本题不是问该诗表现思想情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而是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阅读全诗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整体分析用了哪些手法,哪种手法是最主要的。全诗主要用“丹橘”的形象来比喻自己,以物喻人。那么最主要的手法自然是托物言志。五、默写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蒹葭苍苍,_。 (诗经蒹葭 )(2)怒而飞,_。 (庄子
30、逍遥游 )(3)亲小人,远贤臣,_。 (诸葛亮出师表 )(4)_,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居易琵琶行 )(5)使负栋之柱,_。 (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 (苏轼赤壁赋 )(7)君子成人之美,_,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8)_,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答案】 白露为霜 其翼若垂天之云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住近湓江地低湿 多于南亩之农夫 凌万顷之茫然 不成人之恶 踏遍青山人未老【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
31、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垂、倾、湓、凌、顷、茫等。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18 分)不 识 (台湾)张晓风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
32、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
33、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
34、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 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 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
35、,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
36、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15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 分)16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 分)(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37、。(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17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 分)18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 分)9【答案】15(4 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 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2 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6(4 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 分)(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 分)评
38、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7(4 分)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 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8(6 分)“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 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 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2 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开头段中句子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这类句子有如下作用: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
39、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等。“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在于引起下文,一方面引出本文要写的主要对象父亲,引出对父亲的回忆,另一方面,这个句子是作者对一个人对亲人认识的一种概述,“肤表”“不是刻骨”,与结尾“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形成了前后呼应。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个句子从手法上来看,“呼噜呼噜”运用了象声词,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内容上看,父亲能够这样形容香椿
40、的腌制,足见父亲内心里对这些能代表故土的生活细节有着一种亲切,表明父亲对故土难以忘怀,时时思念。第二个句子,从手法上看,用了三个省略号,而省略号的一个作用是表示说话内容有所省略,意犹未尽,还有一个意思便是表示声音时断时续;从内容上看,时断时续的声音,符合年老的父亲人物特点,也写出父亲对孙中山先生诉说不尽的缅怀和敬仰。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父亲上学读书时一心
41、苦学上进,宁可走远路上学,只为了能背书,可分析出父亲的好学上进;进时想念老家,感叹台湾的东西没有老家的好,可分析出父亲怀念故土;对孙中山先生“生死追随”,“死心塌地”,可分析出他对人对事死心塌地;父亲为人耿直,被称为“杠子手”,但他却对一只小鸟生出慈柔之心,可分析出他性格能够变通。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8试题分析:此类题目是探究性题目,注意要从表达主题的角度、行文作用的角度、吸引读者的角度思考。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作文中起到了某种作用(如做线索),可以有效吸引读者,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好的题目,反之则是应该否定的题目。
42、一般来说,这类题考生可以答现在的题目更好,也可以答原来的题目好,但无论认为哪一个题目好,都要写出充分的理由来,要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本题建议答原题目好,因为从整篇文章来看,写的是自己对父亲的认识逐渐加过程,所以“不识”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由“不识”而“识”,突出了对父亲情感加过程,有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回忆父亲”则是一个太过寻常的题目。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上的智的价值郁达夫文学上的智的价值,是当读过一册书或一首诗以后,心里所感到的一种目的意识,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和扩大起来的那一种文学上的效用。 智的价值可以测
43、定,就因为它有种种阶段的不同。譬如词曲、喜剧、纯抒情诗等文艺作品中所含智的分子比较少,但它们的价值,自然是可以以其他的两种价值的增重来补足。故而测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光以一种标准来立论,是危险得很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 当然有些文学如散文、史传、论文之类,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 在批评文艺作品的时候,少有人固执着逻辑的法则。可是不合逻辑的文学,终究不是伟大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剧的两种,是非要合乎理性不可的。思路不清,前后不
44、一贯等弊病,当然不是大文学家所应有的东西。还有在有些抒情诗里偶尔一看,觉得仿佛是不合情理的狂人呓语,但你仔细去一想,或以自己的体验来一度诗人之心,则外貌似乎矛盾、无据、不通的文学里,也会感到无上的真理。 文学上的“智的价值”的解释,最浅近的一句话,是对读者智识信息的给予。不过光是智识的供给者,并不是多是文学,例如代数、几何教科书,虽能给予我们智识,但这些谁也知道并不是文学。所以文学上的智的价值,非要和情感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总和起来,才能判断的。文学上的智的价值之所归,无非在乎它能丰润我们的智的生活,能帮助与促进我们对于生的了解与享乐,能增加我们的经验而澄清我们的思路,当然不仅仅在于使我们增加
45、智识的这一件呆事上。 其次要说的,是文学上所谓的智识,和科学上所说的智识的不同的一点。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在科学上未必一定是通用的。因为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在这一点上,各文学家对于写实主义的界说,很有争论。不过纯科学的自然主义作家们的那一种议论,当然是有语病,但在实际,则文学含真实性愈多,内容也就愈充实而健全的一句话,真是千真万确的。须知真实性有相似性和适合性的两种,于证明事实时,当然是着重前者,于贯彻全体时,当然非适用后者不可。 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则这些文艺的价值当然要算是顶高。 (有删改) 19 “文学上的智”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20第段说“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 ,你如何理解? 21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有“顶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