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塞腰鼓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安塞腰鼓就收入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这一单元选是的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既有表现乡村戏剧和民间传统艺术的社戏 、 口技 ;又有表现中外舞蹈艺术的安塞腰鼓 、 观舞记 ;还有表现绘画艺术的竹影 。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 ,不仅有地
2、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对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同时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的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
3、。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不要划一地要求学生理解某种文化现象。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热烈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这是对改革开放
4、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综合学生意见,依据课标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排比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我把感受文章的磅礴气势;品味文字魅力,体会其所宣泄的蓬勃生命力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年级 1、2 班现有学生 89 人,其中男生 44 人,女生 45 人。经过上学期
5、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拓展,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一部分同学对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 。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仍然很差,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学科之间不够平衡,语文学科的学习较为困难,甚至达不到班级的平均水平。我们学校现采用团团坐形式授课,学生每 4 人一组,每组中有优秀学生1 人,中等学生 2 人,学困生 1 人。学优生与学困生对坐,便于指导;两名中等生排坐,
6、便于互相讨论。另外我所教的学生大都来自附近的城乡结合部,视野相对狭窄,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 所以,我在本文的教学中首先会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激发其学习最大的兴趣,因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迅速。 ”-教育家布鲁姆三、学科模式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学校就采取了“双主体”教学模式。而在散文教学中,我们有总结出“五步教学模式”,即: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
7、三、品读揣摩,品析语言。四、拓展延伸,写作训练。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这五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板块式教学。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选用朗读法,品读法和讨论法。除了配乐范读外,品读和讨论的主体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创设情景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出示腰鼓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你们知道中国的“ 腰鼓之乡 ”是哪里吗?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欣赏一段大约一分钟的安塞腰鼓视频。这样做先给整个课堂营造一种陕北的民族风情,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中,同时,也正是这种地域风情中产生了安塞腰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学生还
8、没学就先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情境中。(安排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安塞腰鼓缺乏形象和直接的感受。因此,多媒体手段直观的声像,能很快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
9、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大屏幕出示,由学生自己读出目标,并牢记于心,课后进行反思是否完成了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不致盲目,无方向感。 )(三)预习检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检测。教师评改组长的检测卷,然后由组长评改组员的检测卷。统计检测情况,重点词语全班强调,学生用重点号标示。(四)学习新课第一板块:朗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并用“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用文中的词、短语、句子)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 “豪放” “火烈”“有
10、力” “元气淋漓” “惊心动魄” “奇伟磅礴”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2、师生联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教师提示: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 3 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 4 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 4 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第一板块是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整体的感知。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文首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教。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
11、林” 。)(五)第二板块:朗读品味1.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师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让学生听读第 6 段。 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 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12、!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翻飞!升华! 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大气磅礴,排比句和比喻句的铺排,语言富有节奏美和诗意美。不妨作个改动让学生品味和感受这些句子传递的肆意激情。这一环节的学习,想通过替换品读,让学生更充分的感受本文文章的磅礴气势,品味文字冲击的美感。体现教学重点。)2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 3 遍,要求用“ _好,好在_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适时加入指导点拨。汇总意见。 3教师整理学生
13、评点,进行小结。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 “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 “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 “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 !旋转!凝聚!奔
14、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 ”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
15、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 ,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第一板块的学习,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感知。但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需进行理解性的阅读。同时,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而且“诗无尽解”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指导学
16、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突破难点。)第三板块:写作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时的场面。学生课下完成在学案上,课上进行修改,完成后进行示范朗读。(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完全文,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学在课内,用在课外。同时,这个设计也体现了“大语文观” ,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要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五)结束课文。已经擂响了两千多年的安塞腰鼓还要响彻下去,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血脉里那股最原始、
17、最纯粹、最自然、最强劲的生命力。让我们在对二十五至二十七段的齐读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再次感受那振奋人心的旋律。(设计意图: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又与初上课时老师的范读遥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圆融。 )五、课程资源开发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观看千手观音的视频,用排比修辞写一段文字。六、课堂评价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时候。那么,就需要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并进行点拨指导。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评价充斥其中。如,组长对字词的评改,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以及拓展延伸中的运用排比修辞写的一段话,都能充分反映出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七、板书设计本课教学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旨在通过品读、讨论与言说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感受安塞腰鼓所传达的旺盛的生命激情,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主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因而,本课板书将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板书的形式为课前预设而其内容将遵从学生的意见。安塞腰鼓刘成章意蕴美形式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生命的力量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