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塞腰鼓介绍.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44553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塞腰鼓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塞腰鼓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安塞腰鼓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安塞腰鼓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 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5 月 20 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 10 月 1 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 6 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 概述 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

2、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早在 1986 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 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

3、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5 月 20 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 12 万人口中,约有 1 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1 安塞腰鼓 - 历史发展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 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

4、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 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渐已出现。山东沂南汉画中的 百戏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磐、鼓等打击乐器。在样式华丽的建鼓旁,一人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健美。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

5、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 “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

6、,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 12 万人口中,约有 1 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1942 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 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

7、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1981 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

8、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安塞腰鼓 - 由来介绍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

9、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2“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 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

10、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 “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

11、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

12、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

13、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 ,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安塞腰鼓 - 类别种类 安塞腰鼓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

14、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 “走路步”、 “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 “双过街”、 “单龙摆尾”、 “双龙摆尾”等。“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 “古庙”、 “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 “和尚游门”等。到引

15、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 “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

16、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 “水船”、 “高跷”、 “二鬼打架”、 “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安塞腰鼓 - 风格特征 安塞腰鼓1、鼓手有股能劲:是安塞腰鼓的基本特点之一。它主要指动律变化和舞者的内心激情。表演时,舞者仪态潇洒,气概英俊,舞姿挻拔。加上舞者情不自禁微摇头、晃肩、扭腰,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做到有机地统一,达到神形兼备,精气合格。 2、挥槌有股狠劲,着重指舞者双臂挥舞的动律。无论是上打、下打或者缠腰打,都要将鼓槌甩开。双

17、手挥槌舞动时,做到狠而不蛮,挻拔浑厚。但又不失其细腻的风度,使双手交替击打出激动人心的鼓声和节奏变化。 3、踢腿有股蛮劲,安塞腰鼓的踢腿、跳跃动作很多。无论大踢、小踢和蹬腿,都要有股“蛮劲”,以突出腰鼓的精犷动律。安塞腰鼓后起之秀白广东(1960 年一)的击鼓风格,主要以蛮而著名。他的“ 单腿盖耳”(十梅花)动作,在边踢、边盖的同时还要猛转身一百八十度,使动力腿在空中左右摆两下(别人只能摆一下) 。他的动律复杂,技巧非凡,节奏欢快,难度特大。从这些高难技巧中,形象表现了安塞人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性格。 4、转身有股猛劲,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踢腿的蛮劲与转身的猛劲,构成了摆蹈表演的有机整体。在

18、舞蹈中有蹲、有踢也有转、转身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快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变化。因而,转身时的猛劲,突出安塞鼓表演的风格。 5、跳跃有股虎劲,安塞腰鼓的动律形态复杂,跳跃的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增强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 马上蹬腿”、“ 连身转”、“马步跳跃”、“緾腰过档 ”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真有股龙腾虎跃之势,蛟龙出海之力。充分显示了舞者们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6、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安塞腰鼓以独特的风格,感人的魅力,丰富的动作和

19、矫健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让人听了情绪振奋,让人看了精神焕发。它所产生出那种“力”与 “美”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安塞腰鼓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着。特别是 80 年代安塞腰鼓经编创后首次搬上舞台,先后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得大奖,表演一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闻名于世。1987 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旦、春节文艺晚会。参加电影黄土地 ,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 黄河的拍摄,以及 1988 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和 1990 年在北京举办的第 11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先后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回归活动。而且对安塞群众性

20、的腰鼓活动有了较大的促进和提高。当地群众在表演时,删除了“拉花 ”,更突出了大型的纯男性的腰鼓表演,成为一种具有我国西部粗犷、质朴、奔放的民间舞蹈,活跃的陕北黄土高原上。 安塞腰鼓 - 图案变化 安塞腰鼓的队形图案变化,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丰富多变的队形图案,增添了表演珠气氛和阵容。安塞腰鼓的队形图案和陕北秧歌近似,特别是新秧歌运动后,群众创造了“红五星”、“ 五大洲”等具有新的队形图案,丰富了腰鼓的图案变化,据初步统计传统的队形图案约有二百多种。其中反映古代战图的有“龙门阵”、“出征 ”、“ 万里长城”等;反映民间祭祀有“神楼”、 “和尚游门 ”;反映劳动人民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有“

21、富贵不断头”;还有反映人民生活用具和花鸟百兽,房屋建筑有的“房套房”、“插花”等真可谓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性。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安塞腰鼓表演中,各种图案队形的变化和口衔接,全凭着伞头和头路鼓子引导,并根据演员的人数场地的大小,即兴式地率领腰鼓队员自如地发展变化。但必须突出队形图案的整体美和完整性。 安塞腰鼓的音乐伴奏,由唢呐和打击乐组成。乐队一般由唢呐两支,大鼓一面,大镲一付,小镲一付,京锣一面、小锣一面等组成。唢呐音域宽广,音色明亮高昂,具有典型的陕北风味;大鼓音质浑厚、响度大,穿透力强,适于广场上表演,成为安塞腰鼓伴奏中的主要乐器

22、。小锣、小镲等,均属色彩性乐器,使得整个伴奏更加热闹,富有活力。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得胜回营”和“ 民歌”之类。表演时根据舞蹈变化的需要,唢呐艺人可随心所人欲地吹奏。一首曲牌可连续反复,也可组织多曲联奏,以达到烘托腰鼓表演气氛和情绪为目的。 总之,安塞腰鼓和一切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前进,它随着时代节拍的奔腾。安塞腰鼓是有着广阔前景和无限的生命力的。 安塞腰鼓 - 音乐 安塞腰鼓的伴奏乐队编制为唢呐两支、大鼓、大镲、小镲、小锣、乳锣各一件,有条件地方,打击乐器可适当增加。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大,穿透力强,适用广场表演,是伴奏中的主要乐器。小锣

23、、小镲等均属色彩性乐器,使得整个伴奏热情明快,富有活力。唢呐可根据舞蹈情绪选择热烈欢快的曲牌。一首曲牌可反复演奏,也可与其它曲牌联缀,以达到与舞蹈紧密联合,烘托表演氛围目的。 安塞腰鼓 - 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风格上有“文鼓”、 “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队鼓”、 “场地鼓”之别。腰鼓队一般由“伞头”、 “踢鼓子”、 “拉花”三部分组成。 “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 “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 “拉花”是女角秧歌队,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

24、。 “列队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走边打。那鼓声,似春雷,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那阵列,似彩龙,在黄土高原的村村寨寨腾舞游戈。可以说,惟有安塞的“列队鼓”,才能释放出黄土高原奇伟的能量;惟有黄土高原,才能经得住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搏击。“场地鼓”以广场表演为主,分单打、对打、群打。场地腰鼓反映了北方民族剽悍、刚健、纯厚、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精补风貌。动作凝炼、洒脱,领舞队员蹦、跳、翻、跃、踢、蹬、踏、跷,千姿百态,加上演员即兴的摇头摆尾、抖肩颤胯,使整个舞蹈显得雄浑强健,潇洒舒腿,高潮迭起。“文鼓”鼓点清扬,动作娴雅,步态潇洒,节奏明快。单打单舞,对打对舞,多以即兴表演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统一

25、的节奏和情绪中,随兴漫鼓漫舞,悠然自得。“武鼓”一般人数较多,有时可达数百人。场而宏大,气势)壮观,鼓点沉重激越,动作豪迈遒劲。打到高潮时,鼓声、歌声交融一起,惊天动地,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武鼓,是感情的渲泻,力量的爆发。挥槌,那股狠劲;踢腿,那股蛮劲;转身,那股猛劲;跳跃,那股虎劲。黄土高原养育出来的陕北人民,是那么喜欢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不可压抑的情绪啊!也许正因为这样,在安塞腰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这种“武鼓”了。安塞腰鼓 - 历史评价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解放的腰鼓 ”!1942 年的延安文艺整风之后,它随着新秧歌运动的普及,遍传各个解放区,

26、此后,又随着解放大军的进军步伐,传遍了祖国大地。 安塞腰鼓“胜利的腰鼓”!1951 年,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日子里,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滚雷般响起了安塞腰鼓那激情澎湃的鼓点。安塞腰鼓“友好的腰鼓”!1952 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中,它又获得特级嘉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好评。安塞腰鼓-“ 新时代的腰鼓 ”! 1936 年,安塞腰鼓以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又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安塞腰鼓 - 中国第一鼓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之所以被称为 “中国第一鼓”,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在鼓乐中,最能代表黄

27、土地特色。其表现力丰富,最能激荡人心,激起欢乐情绪。亚运会上,一曲安塞腰鼓乐,以快乐的节奏,铿锵的声响,恢宏的气势,壮美的形象,掀起了亚运会的序幕,便国人振奋,海外瞩目,被誉为黄河的精魂、民族的风骨、生活的旋律、时代的节奏。安塞腰鼓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为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即行进中边走边打,姿势有双手缠腰、跑跳步、倒踢场及单过街、正八字、倒八字等;另一种是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八人杂打等,队列有三角马八鬃等,变化奇妙。表演者都是当地农村小伙子,二人、五十人、上百人不等,视表演场地而定。小伙子把鼓固定在腰间,两手执鼓槌,在大鼓、大锣和铜铙的伴奏下,左蹦右

28、跳,跃上腾下,生龙活虎,意气风发,令观众眼花缭乱,充分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那种 “能劲”、 “虎劲”、 “蛮劲”,显示了陕北高原农民的炽热情感,是健与美的凝聚和爆发,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安塞腰鼓,从 1951 年在天安门广场表演后,先后在国内和国外参加了多次比赛和表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6 年正月,由安塞农民 800人组成的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 黄河的拍摄。安塞腰鼓现已成为大型民间艺术活动的保留节目。3安塞腰鼓 - 安塞腰鼓大事件 20 世纪 40 年代,安塞县高桥乡等处的腰鼓队、秧歌队曾多次到延安枣园、杨家岭给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红军将士拜年。 1942

29、 年 5 月 23 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鲁艺的文化工作者对安塞腰鼓进行改造,安塞腰鼓的内容,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成了腰鼓手的外表特征,妇女从此进入秧歌和安塞腰鼓表演队伍。 1947 年至 1949 年,由安塞腰鼓改编的“胜利腰鼓”被红军将士即解放军带到了大江南。 1951 年 10 月 1 日,安塞县冯家营的蔡维杰、郭家卯子的曹怀勇等腰鼓手,来回步行 50 多天,以“陕西赴京演出团”的名称,在天安门广场为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祝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和首都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演出期

30、间,中央青年文工团的演员们和安塞腰鼓手学习了安塞腰鼓技艺。 1952 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上,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获得金质奖章,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 1959 年,安塞腰鼓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拍摄。 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破四旧期间腰鼓等民间艺术受到一定冲击,腰鼓活动几乎消失。 1974 年起,安塞腰鼓开始调演汇演,各乡镇(公社)注重动作、技艺训练的同时,为比赛获胜,在服装的色调、款式及头饰等方面进行了大改革,腰鼓也从“模仿战鼓结构,将柳木截断, 镂空城筒状,蒙牛、羊皮于其上 ”的自制阶段走向社会购买阶段,腰鼓自制式样不统一的历史在安塞基本结束。 1979 年由

31、安塞文化馆于志明等人为“安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排的安塞腰鼓,在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获表演、创作甲等奖。 1981 年,延安市(现宝塔区)粱村出土了一批宋、金时期的腰鼓、秧歌画像砖。 1982 年春天,中央、陕西省等有关单位来安塞摄录有关安塞腰鼓的场面。 1983 年春天,中央歌舞团在延安慰问演出时,专程到西河口山王河村观看腰鼓表演,并从舞蹈的角度给腰鼓手们进行了指导,正月十五日,再次来到山王河村和腰鼓手们进行联欢。 1983 年,以安塞县谭家营乡的腰鼓队为代表,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及民歌调演,获第二名。 1983 年,甘泉县雨岔乡出土宋朝时期的秧歌、腰鼓画像砖,动作、步伐、步态、道具

32、和如今的秧歌、腰鼓几乎一样。 1984 年,安塞县以西河口乡的腰鼓队为代表队,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调演,获第一名。 1984 年前后,榆林地区的绥德、米脂等地相继出土了一部分东汉画像石,其中的“击鼓跳丸舞”、 “鞴鞭鼓舞”都有今天腰鼓的身影。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公元初年,距今大约两千年。 1984 年 3-4 月,安塞县小学少儿腰鼓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获陕西省二等奖,全国二等奖,在西安表演时与日本儿童联欢。 1984 年 5 月,以农民为主体安塞腰鼓队参加了由陈凯歌任导演,张艺谋人摄影的故事片黄土地拍摄。鼓手们彩排,表演共两天,每人报酬 7 元。安塞腰鼓手们首次得到工资。 1986

33、 年 2 月,800 余人的腰鼓队在县城东三里外的白坪山上和保小滩为中国、日本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表演。安塞腰鼓的影头和黄河壶口瀑布一起作为该片的片头镜头。 1984 年 8 月,香港、澳门暑假师生旅游团 100余人专程来安塞观看安塞腰鼓表演。 1986 年 12 月 7 日,安塞腰鼓手刘延河、谭海则、白光东等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参加了由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大奖赛”,以绝对优势获大奖。从此, “安塞腰鼓”这一名称在全国叫响。 1986 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 1987 年春天,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并且是第一个出场表演的节目

34、。鼓手有刘延河、谭海则、白光东等 8 人。 1989 年 9 月,300 余名腰鼓手,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了表演;同年秋天,260名腰鼓手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中国旅游节文艺节目演出活动。 1989 年 9 月,安塞腰鼓手参加了北京国际电视周活动,在中国大剧院等处进行了多次表演。这次表演的镜头,作为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片头之一用了近三年。 1990 年 9 月 22 日,425 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中国政府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相聚在北京”大型文艺演出,受到参加亚运会的各国贵宾和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官员的盛赞,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也观看了演出。 1991 年 8 月

35、 21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 1992 年 5 月,安塞腰鼓参加了沈阳国际鼓文化艺术节。 1993 年 4 月,安塞腰鼓参加了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以工代殿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 1993 年 9 月 8 日至 9 月 11 日,安塞举行了“首届腰鼓、唢呐、民歌大奖赛”,18 支腰鼓队参加了比赛。 1994 年 10 月,第一本全面介绍安塞腰鼓的书籍安塞腰鼓 ,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张新德。 1994 年 10 月 1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5 周年国庆的的天安门广场庆祝活动。江泽民及时任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委员及党政军领导,各国驻华

36、使节及首都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实况转播。10 月 2 日,安塞腰鼓队又专门到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做了专场演出。 1996 年 11 月,安塞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腰鼓艺术之乡”。 1997 年 9 月,安塞县举办了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全县 20 支腰鼓队在县体育场腰鼓大赛中一决高下。 1997 年 7 月 1 日,安塞腰鼓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香港回归庆典上做了精彩表演,7 月 2 日又冒雨上街为香港各界群众表演。香港 20 余万居民冒雨观看了演出。 1998 年 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认真考核了安塞腰鼓等民间艺术及全县文化建设等工作后,授予

37、安塞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1999 年 9 月,由安塞腰鼓艺人教练的澳门中学生腰鼓队,在澳门回归庆典上进行了表演。 1999 年 9 月 10 日,600 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城市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1999 年 9 月 13 日,300 名安塞腰鼓手在延安为中央电视台国庆文艺晚会外景组表演。 1999 年 9 月 25 日至 10 月 5 日,40 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了“昆明世博会”陕西周的演出活动。 1999 年 10 月 1 日上午, “陕西”号彩车上的 17 名安塞腰鼓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庆典阅兵式之后的群众游行彩车方队中,向中央领导、驻华使节及首都各界群众演出。这是安塞腰鼓首次在悬空移动的彩车上表演。 1999 年 10 月 1 日晚 7 时 30 分,120 名安塞腰鼓手在天安门广场与各省级中央各部委的文艺代表团体共同欢庆建国 50 周年。安塞腰鼓是第一版块中的第一个节目。安塞腰鼓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50 周年庆祝活动总指挥部”评为优秀演出团体。 1999 年 10 月 2 日,137 名安塞腰鼓手在工人文化宫太庙前参加国庆庆典的全国、全军、劳模英模代表演出,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