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582208 上传时间:2018-04-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1六、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 小石潭记一、整体感知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文章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苦悲凉的心境。文中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若空游无所依” ,而水的清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令人拍案叫绝。二、字词积累1、一词多义2、 古今异义词(1)乃记之而去(去:离开。

2、今常用意为“往” 。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写潭、写树,具有极强的动态感。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最后一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2、中心思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3、写作特色: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四、句段赏析“坐潭上”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

3、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反映。 (写出原句)五、难点突破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 。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表面上作者是在写鱼,实则写水。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我们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D.

4、其岸势犬牙差互 2解释加粗词。(1)如鸣佩环(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隶而从者( )(5)心乐之( ) (6)潭中渔可百许头( ) (7)下见小潭( ) (8)影布石上(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隶而从者(跟随,随从,动)词)清 水尤清洌(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清静,冷清,形容词)可 差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明灭可见(能够,可以)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2(9)日光下澈( ) (10

5、)犬牙差互( ) (11)凄神寒骨( )3辨析词义。(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2)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 (3)为 为坻,为屿( )全石以为底( )4、翻译下列句中“以”字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B.全石以为底(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5、选出加线词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二、阅读题(参照课文)1.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用文段原文作答。 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是_。 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

6、照应的句子是_。 4.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6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7.作者为何说小溪 “明灭可见”?8.“佁然不动”后面的分号不能改为句号的理由是_。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10.作者开头说“心乐之” ,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 悄怆幽邃 ”?(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链接钴鉧潭记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

7、,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后文着重写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的生活境况。记承天寺夜游一、整体感知

8、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字词积累二、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3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三、句段赏析

9、1、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 “欣然起行。 ”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四、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洁,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终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 ,因为别人是忙人, “吾两人” 是 “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

10、“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 闲”,才能“ 夜游”。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默写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 二、阅读题(参照课文)1本文选自_,作者_,字_,号_,_(朝代)_家、_ _家,与父_、弟_合称“三苏” ,三人同为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4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_5、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_ 中考链接1本文

11、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3.满井游记和小石潭记 、 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中考链接 善呼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 ”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 ”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汜:河岸。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

12、的“游”字的 4 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43、请对“公孙龙” (或“善呼者” )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诗词五首一、整体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自己此时虽然贫病交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指

13、成都草堂。过故人庄在平实的语言中,把叙事、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风俗人情画。游山西村写这首诗时,诗人罢官闲居。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渔家傲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辽和西夏得寸进尺,侵扰不已。范仲淹在陕西任职时,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浣溪沙是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二、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第三段,写屋破雨漏长夜难眠。第四段,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 过故人庄首联写朋友邀我做客;颔

14、联写农村的怡人景色;颈联写临窗欢饮,畅谈农事;尾联写再约重阳赏菊。 游山西村诗的头两句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是对山村风光的描绘,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 渔家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浣溪沙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2、中心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游山西村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渔家傲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 浣溪沙这一首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15、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部分诗词写作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自然、严谨。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 过故人庄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 浣溪沙即景抒发感慨,写景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奋,富有哲理。四、句段赏析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抒发了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 “安得 ”一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希望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的理想。2、 浣溪沙上片简析上片写“兰芽” ,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杜鹃啼

16、声凄婉,但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激情。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思考。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面是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理解,恰当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算是田园诗。、开头两句是叙事,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 ,客人一请就到,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友谊极深。、第三、四、五、六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写出了树木的繁茂,青山的遥远以及把酒话桑麻的心旷神怡。.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

17、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用的都是口语,写得淡而无味。2、阅读浣溪沙,判断下面的分析恰当与否。A.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 .生活上处于逆境时,却能有这样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襟.难能可贵。B、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C、下阕由写景转入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D、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

18、能报晓,故用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5它代表时光流逝。3对渔家傲赏析恰当吗?A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

19、思乡忧国的情怀。2、对渔家傲词中的语句解说对吗?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 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 将军”是作者自称。中考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 ,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第七

20、单元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 “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二、字词积累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 ,辅弼。 )4、古今异义词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 )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 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

21、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 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 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 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 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写作特色:用排比句增强了说理气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四、句段赏析第三段是名句: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

22、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五、难点突破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6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 6 位名人: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默写。(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根据上述

23、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二、阅读题(参照课文)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2、本文的论点是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曹刿论战一、整体感知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二、字词积累1、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24、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必以情(情:实情;感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4、词类活用一鼓作气(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2、中心思想:本文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3、写作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

25、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四、句段赏析课文第三段是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 (“彼谒” )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和“三”后面省略“鼓”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 、 “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夫”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五、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小大

26、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7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填空。(2)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_。(3)文

27、中解释“齐人三鼓”以后攻击的原因的句子是:_ _ 。(4)写“肉食者鄙”的目的是 。3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 )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二、阅读题(参照课文)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 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由

28、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6)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 (7)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敌方 之时。(8)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 ,表现曹刿的 战略思想。(9)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可”用来表现他的 ,以“ ”和“ ”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2、与“小大之狱” 中“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能力拓展延伸不计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29、。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略有改动)注释 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事。量:度量(肚量) ,气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喜计人过 ( )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是小子亦参政耶 ( ) 同列犹不能平(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 今义:_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82.下列句子中的“之

30、”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线对应连接起来。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译文:_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_中考链接(参照课文)1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_ ;_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炳烛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

31、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 (每处所填不超过 5 字)2、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鬼

32、怕恶人艾子行水涂,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座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曰:“大王居此以为神,享里人祭礼,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 ”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A.履之而去( ) 矮小而装饰甚严( ) B. 乃自扶起( ) 得钱千五百,乃去( )C.反为愚民之辱( ) 王居此

33、为神 ( ) D. 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 )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解释其含义。(1)履之而去 这个词是_, 意思 。 (2)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是_,意思_。3.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答:_诗词五首一、整体感知观刈麦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诗人通过自述国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

34、68 9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二、篇章透视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拾麦者: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一组对比,是写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35、者。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这首诗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赤壁一只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对历史的咏叹。 “认前朝”又进一步拨动了作者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末二句。这两句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过零丁洋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

36、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的绝唱,完全是献身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奋。收到了感天动地的效果。己亥杂诗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这两个画面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体现在“聚”和“怒”两个字上,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 ,暗

37、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思。“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便是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四、句段赏析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的郁抑之气。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和舍生

38、取义的生死观,也感召了后世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结尾使得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四句,因潼关而怀古,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有所改变。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五、难点突破1、 潼关怀古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都做了土” 。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在写景上,用“聚”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写出

39、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伤之情。2、 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转折,它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诗人把感情移向落花,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哪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 。至此,诗人终于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的独白。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代落花立言,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 ) 2、 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二、阅读题 已亥杂诗 (龚自珍)1. 下列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都对吗?A.“浩荡离愁” ,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 电话 010-62754468北京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门户网站 电话 010-62754468 10B.“吟鞭”指诗人马鞭。 “东指 ”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