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1).doc

上传人:yang408 文档编号:550264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779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719-91矿 区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勘 探 规 范Exploration specification of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in mining areas1991-02-04发布 1991-10-01实施- 780 -国 家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781 -GB 1271991目 次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 引用标准3 总则4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5 矿区工程地质勘探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7 报告编写要求附录 A 本规范用词说明(补充件)附录 B 名词术语(补充件

2、)附录 C 含水层富水性分级(补充件)附录 D 结构面分级表(补充件)附录 E 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参考件)附录 F 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表(参考件)附录 G 安全隔水厚度和突水系数计算公式(参考件)附录 H 岩体结构分类表(参考件)附录 I 岩体风化程度野外鉴定表(参考件)附录 J 岩(土)样室内试验项目表(参考件)- 7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Exploration specification of hydrogeology andengineering geology in mining areas1 主题内容

3、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2 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 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3 总则3.1

4、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

5、,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朗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3.3 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 元 , 当 水 文 地 质 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3.4 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

6、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784 -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 足 设 计 要 求 , 应 根 据 矿 山 建 设 设 计 的 实 际 需 要 , 针 对 主 要 问 题 进 行 专 门 性 的 水 文 地 质 或 工 程 地 质勘 探 。3.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 基 础 上 , 对 矿 区 的地质环境做出评价。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

7、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3.8 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探。3.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做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3.10 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以本规范为准,各矿种可依其特点,在矿种规范中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范配套使用。4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4.1 勘探类型划分4.1.1 根据矿床主

8、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三类:第一类 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第二类 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第三类 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本类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为三个亚类:第一亚类 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二亚类 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三亚类 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4.1.2 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层,下同)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充水方式分为: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 ,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

9、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注)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坑。4.1.3 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质边界的复杂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第一型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

10、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第二型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至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或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撑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第三型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

11、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并具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785 -4.2 勘探程度要求注: 一般将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 0.001 Lsm 的岩层视为隔水层。4.2.1 一般要求4.2.1.1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4.2.1.2 详细查明矿区 含 ( 隔 ) 水 层 的 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

12、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迳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4.2.1.3 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4.2.1.4 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式、地段,并分析论证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4.2.1.5 矿层与含(隔

13、)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4.2.1.6 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窿水的防治建议。4.2.1.7 对有热水、气(有害气体,下同)的矿床,应基本查明热水,气的分布、压力、温度,梯度、流量,大致查明热水、气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有害气体成分及其浓度,地热盖层的厚度,热异常区的范围、温度及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14、4.2.1.8 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的空间分布、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1.9 水溶法开采的盐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矿层的空间分布,矿层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指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等) ,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各含水层与矿层的空间关系及其水力联系情况。4.2.1.10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充分研究已有勘探和矿山生产的资料,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扩大勘探的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断裂破碎带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在扩大范围内的变化,当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时,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否则应按新

15、矿区的要求进行勘探。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若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当深部发现新的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破碎带时,应按4.2.1.2 和 4.2.1.3 条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已有的矿山巷道进行放水试验,查明深部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及地下水径流场特征,预测矿坑涌水量。4.2.2 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4.2.2.1 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

16、层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2.2 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4.2.2.3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786 -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17、,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3 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4.2.3.1 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

18、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4.2.3.2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附录 F) ,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4.2.3.3 底板间接进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及断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证可能产生底鼓、突水的地段(附录 G) 。4.3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

19、程量4.3.1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4.3.1.1 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作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立足矿区,把矿区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应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等基础工作,配合地面物探或井中物探,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规模的抽水试验,运用多种勘探手段,加强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充水因素。4.3.1.2 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尽量构成剖面,既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又要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特别是进水通道地段。4.3.1.5 群孔抽水试验,主孔宜布在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段或强迳流带上。必须

20、有足够的观测孔(点) ,观测孔布置必须建立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案等要求确定。应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钻孔,地下水天然或人工露头作为观测孔(点) 。4.3.2 勘探工程量4.3.2.1 各类型充水矿床勘探所需的基本工程量应结合矿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满足相应的勘探程度要求为原则。可参照表 1、表 2 执行,4.3.2.2 表 1、表 2 工作量指各勘查阶段的基本工作量,小型矿床可酌减。4.3.2.3 表 I、表 2 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本工程量,次要充水含水层及构造破碎带必须根据矿区的具体条件增加相

21、应的工程量。4.3.2.4 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可利用时,可适当减少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量。4.4 勘探技术要求4.4.1 水文地质测绘4.4.1.1 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矿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 787 -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重点。4.4.1.2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一般采用 150 0001:10 000,矿区一般采用 110 000 12 000。4.4.1.

22、3 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航(卫)片解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相邻矿区的资料。4.4.1.4 水文地质测绘应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详细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及其水化学特征、岩溶发育情况、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调查矿山老窿的分布;对现有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4.4.2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4.4.2.1 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塌孔、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

23、测量涌(漏)水量,有条件时,应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必要时应测量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水试验。4.4.2.2 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 、 大 小、表 1 孔隙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工作基本工程量表孔隙充水为主的矿床 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工程量类型项目 简单 中等 复杂 简单 中等 复杂普查,详查 150 000110 000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勘 探 110 00012 000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 普查,详查 全 部 钻 孔编录孔占地质孔的比例 % 勘 探 1020 3040 5060 3040 5060 7080详 查

24、 01 12 24 0l 12 23水文地质剖面敷(条)勘 查 12 23 46 12 23 35加深揭露底板充水含水层钻孔(个) 详查、勘探各水文地质剖面不少于 3 孔分层静止水位观测孔数(个) 详查、勘探 全部水文地质孔 全部水文地质孔详 查 23 35 12 23单 孔(个)勘 探 02 02 12 23详 查 23 12多 孔(组)勘 探 12 1详 查抽水试验群 孔(组)勘 探 12 1详 查 根据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矿坑涌水量计算和水源地选择的需要,选代表性地段设站地表水(处)勘 探 根据实际需要对详查阶段各站取舍和补充详 查 35 57 35 710钻 孔(个)勘 探 根据需要对详

25、查阶段钻孔取舍和补充 根据需要对详查阶段钻孔取舍和补充井 泉(个) 详查、勘探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代表性点勘探坑道或生产矿井 详查,勘探 勘探坑道和主要生产矿井设排水量观测站,简单矿区可省略水动态长期观测水化学样、细菌检验样 详查、勘探 可作水源地的井、泉、地表水按丰、枯季取样水化学分析样 普查,详查、勘 代表性水点,以控制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原则- 788 -探地面物探 普查、详查、勘 探 根据需要布置钻孔水文物探测井 详查、勘探 水文地质孔应进行气象观测 详查、勘探 远离气象台站的矿区,气象变化大时,应建立临时性的降水,气温观测站表 2 岩溶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工作基本工程量表溶

26、蚀 裂 隙 充 水 为 主 的岩 溶 充 水 矿 床溶 洞 充 水 为 主 的岩 溶 充 水 矿 床暗 河 充 水 为 主 的岩 溶 充 水 矿 床程量类型项目 简 单 中 等 复 杂 简 单 中 等 复 杂 复 杂普 查 、 详 查 1: 50 000 1, 10 000水 文 地 质 测 绘 比 例 尺勘 探 1: 10 000 1: 2 000普 查 、 详 查 全 部 钻 孔钻 孔 简 易 水 文 地 质 观 测 与编 录 孔 占 地 质 孔 的 比 例 ) 勘 探 50 60 60 70 60 90 60 70 90 80 60 9080 90详 查 0 1 1 2 2 4 0 1

27、1 2 2 4 3 5水 文 地 质 剖 面 数 ( 条 )勘 探 1 2 2 3 3 5 1 2 2 3 3 5 5 7加 深 揭 露 底 板 充 水 含 水 层 钻孔 ( 个 ) 详 查 、 勘 探各 水 文 地 质 剖 面 不少 于 3 孔 各 水 文 地 质 剖 面 不 少 于 3 孔分层静止水位观测孔敷(个) 详 查 、 勘 探 全 部 水 文 地 质 孔 全 部 水 文 地 质 孔详 查 2 3 3 5 3 5 5 7单 孔 ( 个 )勘 探 0 2 1 2 2 3 0 2 2 3 2 3详 查 1 2 12多 孔 ( 组 )勘 探 1 2 1 2抽 水 试 验群 孔 ( 组 )

28、勘 探 1 2 1 2根 据 实 际 条 件 和需 要 确 定连 通 试 验 勘 探 钻 孔 和 暗 河 水 系详 查 根 据 查 明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矿 坑 涵 水 量 计 算 和 水 源 地 选 择 的 需 要 ,选 代 表 性地 段 设 站地 表 水 ( 处 )勘 探 根 据 需 要 对 详 查 阶 段 的 站 取 舍 和 补 充详 查 0 1 3 5 5 7 0 2 3 7 5 9 根 据 需 要 确 定钻 孔 ( 个 )勘 探 根 据 需 要 对 详 查 阶 段 钻 孔 取 舍 和 补 充暗 河 详 查 、 勘 探 出 (入 )口 处 设 站井 泉 详 查 、 勘 探 根

29、据 需 要 选 择 代 表 性 点生 产 矿 井 或勘 探 坑 道 详 查 、 勘 探 勘 探 坑 道 及 主 要 生 产 矿 井 设 排 水 量 观 测 站 ,简 单 矿 区 可 省 略水 动 态长 期 观 测水 化 学 样 ,细 菌 检 验 样详 查 、 勘 探 可 作 为 水 源 地 的 井 、 泉 ,地 表 水 点 按 丰 ,枯 季 取 样水 化 学 分 析 普 查 、 详 查 、勘 探 代 表 性 水 点 ,以 控 制 地 表 水 ,地 下 水 水 化 学 类 型 为 原 则地 面 物 探 普 查 、 详 查 、 根 据 需 要 布 置- 789 -勘 探钻 孔 水 文 物 探 测

30、井 详 查 、 勘 探 水 文 地 质 孔 应 进 行气 象 观 测 详 查 、 勘 探 远 离 气 象 台 站 的 矿 区 ,气 象 变 化 大 时 ,应 建 立 临 时 性 的 降 水 、 气 温 观 测 站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4.4.2.3 单一含水层(组)的钻孔应测定终孔稳定水位。4.4.3 水文地质钻探4.4.3.1 钻孔施工宜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观测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采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地洗井措施。4.4.3.2 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止水,并检查

31、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重新进行。4.4.3.3 钻孔孔径视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 则,一般不小于 9l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4.4.3.4 钻孔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岩石大于 70,破碎带大于 60,粘土大于 70,砂和砂砾层大于 50。当采用水文物探测井,能正确划分含(隔)水层位置和厚度时,可适当减少取芯。4.4.3.5 钻孔的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4.4.3.6 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

32、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4.4.3.7 应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含井中测流) 。4.4.3.8 钻孔除留作长期观测外,均应封孔,封孔方法宜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的开采方式研究确定。4.4.4 抽水试验4.4.4.1 抽水试验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流量变化趋势和速率的资料,试验过程中,严禁抽出的水就地排放造成回渗或倒灌;注意观测地面塌陷、沉降现象。4.4.4.2 抽水试验方法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要求选择。4.4.4.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a. 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确定

33、,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其值宜不小于 10m;当采用涌水量与降深相关方程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b. 稳定时段延续时间宜根据含水层的特征,补给条件确定。单孔抽水试验最低不少于 8 小时,潜水层抽水、带观测孔抽水和有越流以及潮汐影响的抽水,必须适当延长。c. 稳定时段内钻孔水位、流量稳定程度应结合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水位波动相对误差:抽水孔不大于 1;观测孔水位变化不大于 2 cm。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 0.1 Ls m 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 3;当单位涌水量等于或小于 0.1 Ls m 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按式(1)计算:10%平 均 值

34、 平 均 值最 大 或 最 小 值波 动 相 对 误 差(1)d.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取全取准水位下降、流量、水温和水位恢复的连续观测资料。4.4.4.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a.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宜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用定降深抽水,其降深值可参照 4.4.4.3a 条执行。b. 抽水孔水位、流量的波动误差可参照 4.4.4.3c 条执行。- 790 -c. 抽水孔水位、流量累计观测时间,可按对数轴上的分格点进行。d. 抽水延续时间应根据试验目的参照水位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 S(或 h2 ) lgt 态确定,当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近线时,观测时间需后延续一个对数周期;有越流补给时,观测

35、时间则需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有观测孔时,应以代表性观测孔的 S(或 h2 )lgt 曲线判定。e. 停止抽水后,应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参照 4.4.4.4c 执行。4.4.4.5 具有多层含水层的矿区,需要分层评价时,应进行分层抽水试验。水文地质条件允许,可用井中测流方法进行混合抽水,分层求取水文地质参数。4.4.4.6 大型抽水试验a. 大型抽水试验宜在勘探后期进行,必须建立在获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流场及其动态变化资料的基础上。 b. 水位降深、降深次数和延续时间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抽水水量应对天然流场有较大的扰动,尽可能暴露储存量与迳流量的转化关

36、系和矿区的水文地质边界。c. 观测孔(点) ,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宜布在不同的富水区、参数区、边界水量交换地段以及地表水、 “天窗” 、断裂带等地段,必要时外围区亦应布少数孔控制。d. 具体观测方法应按专项设计执行。4.4.5 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4.4.5.1 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代表性井、泉,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动态观测,勘探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4.4.5.2 水位、水量、水温观测,一般每隔 510 天一次,雨季或急剧变化时段加密。日变幅大的地区,应选定一个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水质一般按丰、枯季取样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

37、年,当勘探周期不足一年的中、小型矿床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视矿区条件酌定。4.4.5.5 地下水动态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勘探工作结束后由生产部门继续观测。4.5 矿坑涌水量计算4.5.1 矿坑涌水量计算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勘探设计时应初步确定其计算方案,并在勘探过程中,随着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深化逐步的修正和完善。4.5.2 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边界条件、充水方式,建立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及合理的方法计算矿区一期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需预先疏干的矿床,应计算相应水平疏干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储存量,必要时,估算最低开拓

38、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主矿体在侵蚀基准面以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计算全矿区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4.5.3 矿坑涌水量计算主要方法有:比拟法、数理统计法、水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和物理模拟法等。应根据概化的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和所获得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情况选择,必须注意计算方法的使用条件,有条件时应采用几种方法计算和对比。4.5.4 对计算成果应进行详细评述,推荐作为矿山一期开拓水平疏干排水设计的矿坑涌水量,分析论证计算涌水量可能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及矿床开采后矿坑充水因素和涌水量的变化。4.6 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4.6.1 对矿坑排水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及可利用程度作出评价。4.6.2 矿

39、区内有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时,应根据现有资料作出评价;矿区无可供利用的水源时,应在区域上指出供水方向。4.6.2 矿区内有地下热水时,应圈定热异常范围,大致查明热水的形成条件,估算热水量,测定其化学成分,分析热水开发利用前景。4.6.4 根据矿区水化学分析成果,研究赋存矿泉水的可能性,对达到 GB 853787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水点,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作出初步评价,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5 矿区工程地质勘探5.1 勘探类型划分- 791 -5.1.1 依据矿体及围岩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出现层位,将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分为四类:第一类 松散、软弱岩类:以第四系砂、砂砾石及粘性土,或第三

40、系弱胶结的砂质,粘土质岩石为主的岩类。岩体稳定性取决于岩性、岩层结构和饱水情况,稳定性差。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及其物理力学特征。第二类 块状岩类:以火成岩、结晶变质岩为主的岩类。块状结构,岩体稳定性取决于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及风化带的发育程度,一般岩体稳定性好。勘探中应着重查明、级结构面 (附录D) 的分布、产状,延伸情况、充填物、粗糙度及其组合关系;蚀变带的宽度、破碎程度;风化带深度及风化程度。第三类 层状岩类:以碎屑岩、沉积变质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岩类。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性,强度变化大。岩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层间软弱面、软弱夹层、构造破碎及岩体风化程度。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层

41、组合特征;软弱夹层分布位置、数量、粘土矿物成分,厚度及其水理、物理力学性质。第四类 可溶盐岩类: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硫酸盐岩、盐岩等岩类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复杂。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溶和蚀变带在空间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可溶岩的溶解性,第四系松散层和软弱层的分布、厚度、岩性、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5.1.2 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及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厚度、地下水静水压力等因素,将工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简单型: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溶不发育,岩体结构以整块或厚层状结构为主,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42、中等型: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风化及岩溶作用中等或有软弱夹层及局部破碎带和饱水砂层影响岩体稳定,局部地段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型: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岩溶作用强,构造破碎带发育,岩石破碎,新构造活动强烈或松散软弱层厚、含水砂层多、分布 广 , 地 下 水 具 有较大的静水压力,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比较普遍和经常。5.2 勘探程度要求5.2.1 一般要求5.2.1.1 在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5.2.1.2 详细查明矿区所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方向,各级结构面的分布、产状、规模及

43、充填、充水情况,确定结构面的级别(附录 D)及主要不良优势结构面,指出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5.2.1.3 详细查明矿体及围岩的岩体结构、岩体质量,参照附录 E 对岩体质量及其稳定性作出评价。5.2.1.4 可溶岩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溶发育主要层位、深度、发育程度和主要特征、充水、充填情况及表部覆盖层的厚度、岩性、结构特征。5.2.1.5 详细查明岩体的风化程度、强弱风化带界面及标高、强风化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强蚀变矿区,应确定主要蚀变作用,圈定蚀变范围。5.2.1.6 系统、完整地测定露采和井采影响范围内务种岩石(土)的物理力学参数。5.2.1.7 矿层及其围岩含粘土的矿区,应查明粘土的成分、

44、分布、厚度及其变化。5.2.1.8 多年冻土区还需查明冻土类型、分布范围、温度(地温) 、含冰率,测定多年冻土最大融化深度,季融层及覆盖层剥离后多年冻土融化速度,冻土层的上、下限。5.2.1.9 船采砂矿区,还应查明松散层砾卵石的粒级、含量及分布、底板纵向和横向坡度、岩石硬度、岸坡的岩石组成及坡度,测量砂层水上、水下安息角。5.2.1.10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调查矿床开采中已发生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查明其产生的条件 和原因,并针对扩大延深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相应的工作。- 792 -5.2.1.11 在构造活动强烈的高地应力地区,有条件时,应专门进行地应 力 测 量 , 确 定 最

45、 大主应力方向及大小。5.2.2 边坡勘探应重点查明的问题5.2.2.1 松散岩(土)类边坡:查明岩(土)层的岩性、结构;粘土岩的矿物成分、含量,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抗剪切)和水理性质,含水层的水压、透水性和岩石力学强度差异明显的岩层界面位置及特征。5.2.2.2 层状岩类边坡:查明软弱夹层的层位、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粘土矿物成分、含量、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组合关系,含水层的水压等。5.2.2.3 块状岩类边坡:查明边坡与各类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充填物成分、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5.2.3 剥离物强度勘探5.2.3.1 对适宜建设特大型露

46、天开采的矿床,应着重查明岩(矿)石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能否采用轮斗开采提供岩(矿)石的力学强度基础资料。5.2.3.2 运用地质方法、物探测井配合岩石物理力学试验进行岩(矿)层对比,着重查明剖面上岩(矿)层层序、岩性、厚度、结构;岩(矿)石强度变化:岩(矿)石裂隙发育程度、规模、密度、产状、充填胶结情况,建立完整的地质柱状及其对比剖面。尤其应查明硬岩 1) 的层位、岩性、厚度、分布及其在剥离5.3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和工程量5.3.1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5.3.1.1 勘探工程应能控制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范围。5.3.1.2 在详查的基础上,已确定开采方式的矿区,勘探工程的布置应结合开采方式。5.

47、3.1.3 井下开采的矿区,主要工作量应放在首采地区(段) ,兼顾深部,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沿矿体走向与倾向以工程地质剖面控制。5.3.1.4 应重视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质孔的岩芯编录等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采矿工程需要,布置工程地质勘探剖面,工程地质孔应与地质,水文地质孔相结合,一孔多用。5.3.1.5 露天开采矿区,边坡勘探的重点是首期开采地段的长久帮和边帮,以勘探剖面进行控制。物中的比例。5.3.1.6 剥离物强度勘探,重点是首期开采地段,同时对全区作适当控制。勘探线沿岩石强度变化的主导方向布置 , 其 线 距视岩石强度均匀程度、勘探面积大小而定。剥离物强度为第一类的矿区,可选择少

48、量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取芯进行采样 试 验 ; 第 二 类矿区线距 4001 200 m;第三类矿区千般只宜布少量孔进 行 控 制 。5.3.2 勘 探 工 程 量 , 结 合 矿 区 实 际 情 况 参 照 表 3 确 定表 3 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工程量表工 程 地 质 条 件 复 杂 程 度项 目简 单 型 中 等 型 复 杂 型工 程 地 质 测 绘 比 例 尺 1 10 000 1 2 000钻 孔 工 程 地 质 编 录 占 地 质 孔 数 (%) 10 20 20 30 30 50工 程 地 质 钻 孔 ( 个 ) 一 般 不 布 置 根 据 需 要 布 置工 程 地 质 剖 面 1)

49、( 条 ) 0 1 2 3 3 5室 内 岩 ( 土 ) 样对 矿 体 围 岩 不 同 工 程 地 质 岩 组 分 层 取 样 , 控 制 到 坑 道 底 板 或 露 天 采 场 坑底 30 50m。 取 样 数 : 块 状 岩 类 及 岩 溶 化 岩 类 , 每 种 岩 石 不 少 于 3 组 ; 层 状岩 类 每 种 岩 石 不 少 于 3 5 组 , 每 组 岩 块 数 按 试 验 项 目 确 定 ; 松 散 岩 类 按 岩 性 、厚 度 取 样 , 剥 寓 物 强 度 勘 探 不 受 此 限注:1)每条勘探剖面由 35 个工程地质孔或具有工程地质编录的地质孔、水文地质孔组成。- 793 -5.4 勘探技术要求5.4.1 工程地质测绘5.4.1.1 测绘范围以达到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边界外 200300 m,比例尺 110 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