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汉何尝杀妻教案总体构思:本文以丰富的史料,运用了演绎法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作者在列举史料的同时,还注重对史料的分析,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逻辑严密,语言简练。本文教学,采用拓展阅读的方式,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则通过示范来展示其思维过程,再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展示推理过程,以理解和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过程设计:本文教学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畅谈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引入课文学习,然后比较自己与作者在看法上的差异,再通过拓展阅读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本文的逻辑结构分析,对九年级学生而言确实有点难度,宜通过示范过渡。学生则在说、读、论、识、用过程中提高各种
2、能力。教学流程:(一) 口语交际:我看古装历史剧(二)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就古装历史剧谈了很多看法,确实在些历史剧改编年,许多历史人物、历史真实被窜改,甚至有些人物事件被改得面目全非,今天,我们来看看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戏拓先生针对一出名为吴汉杀妻的戏是如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的。(三) 读文悟理1 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以下任务。文章的观点是否鲜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态度是否明确,也就是说肯定也否定,赞成与反对都不可模棱两可,文章中有许多明确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请圈画出来然后结合这些句子想想,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文章从后汉书中选择了四则话,你知道这四则话的意思吗?自己先串译,再在小
3、组内说给同学听。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四则材料的论证角度的关键词,请圈出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摘要板书。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作者驳斥“吴汉杀妻”的说法不合历史事实,主要依据是什么?() 作者每引述完一则材料,都做了分析,你认为这些分析有什么作用?() 四则史料与作者的分析对驳斥“吴汉杀妻”有什么作用?小组代表发言。要点:作者驳斥“吴汉杀妻”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主要依据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这句话是对史料的总体把握。同时,作者在文中引述了四则史料,并进行分析,从史料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支持或倾向于吴汉未尝杀妻的看法,从而有力地驳斥了“
4、吴汉杀妻”的说法的荒谬。(四)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国人还有“心灵的故乡”吗?一文,然后结合课文思考:读完这几篇文章,你深受启发的有哪些方面?让学生自由发言。要点:第一, 作者的观点对于指导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显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课文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而国文则强调文艺创作不可愈越道德底线。第三,课文还批评了剧作者的愚忠和诛连的封建观念。 国文则批评改编者只强调人物“人性化” ,却不考虑民族的道德体系和人性善恶标准。(五) 布置作业调查当地地方戏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写一份调查报告。个案设计:教学反思:附录:胡编乱改历史剧愈演愈烈在社会各界对电视连续
5、剧走向共和和新编小说沙家浜广泛质疑的时候。有消息传来, 新拍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正在最后制作, “八一”将与观众见面。在戏说成风的当今文艺界, 林海雪原会将原著演绎成什么样子,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当前透露出的零碎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林海雪原在拍摄之初就在剧本上有很大的分歧:先是导演康洪雷、主演孙海英在剧本的创作和认识上因与投资方有不同的见解而退出了剧组。康洪雷在解释自己的见解与剧本的矛盾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白茹这个角色,不应该单单作为少剑波的女朋友出现,在男人堆里,一个姑娘的出现,不可能不对其他年轻人的内心产生影响。可遗憾的是,这些情节在剧本中都找不到。制片人郑凯南透露说,原小说林海雪原毕
6、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文学性上也必然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郑凯南套用原作者曲波的临终遗言说,“可以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从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观念出发进行再创作,不必拘泥于原小说的描写”。从故事情节看:新林海雪原人物性格和情感戏大大增加,杨子荣改编成一个在首长身边做饭的炊事员,聪明、诙谐得像“老油条”,经过坚苦卓绝的剿匪战斗最后成长为一位铁血英雄;剧中还创造了一位女性角色槐花,先落入土匪窝最后投诚,对杨子荣一往情深时下,文艺界胡编历史,戏说、新编经典剧目颇为时髦,“汉奸”变“英雄”、“英雄”变“流氓”屡见不鲜,甚至到了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成剧的地步。以至于一些像新林海雪原这样的新作还未与人们见面,就
7、引起了种种猜测。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剧翻案之风越来越多,也越做越奇,生性暴戾的雍正皇帝变成了刚正干练、爱民如子的模范;大贪官和珅竟然善良、和蔼、精明,而其贪婪是不得已而为之走向共和更是将歪曲历史演绎到了极致:臭名昭著的李鸿章成了 19 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慈禧、袁世凯也都成了出色的政治家,他们都殚精竭虑,远见卓识。而维新志士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投机分子,不懈追求民主共和的孙中山,看上去却显得有些不识时务、违背纲常、个人英雄主义、惟恐天下不乱一些作品对原有经典著作的改编新编也“蔚然成风”。新编话剧红岩中,江姐与许云峰成了一对男欢女爱的情人,叛徒甫志高一口天津话,满嘴骂大街,说江姐“越来越骚”,
8、若招供可以奖励别墅、帅哥新编小说沙家浜面世,更使民怨沸腾,秀外慧中的抗日女英雄阿庆嫂竟成了胡传魁的姘头、郭建光的情妇,成了一个风流成性的“潘金莲”,令人瞠目结舌。反派人物粉墨登场,英雄志士屡受亵渎,成了当前奇怪的文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现在还有什么不能胡编乱改?一位网友说,照此下去,包公也会被“改造”成为一个贪官,岳飞可以“改造”成为大卖国贼,雷锋也将被“改造”成一个缺德的自私鬼中国人还需要“心灵故乡”吗反面人物过于强调“人性化” ,正面人物被拉下“神坛” ,当今的文化艺术界的胡编乱改已经到了到了令人堪忧的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邵道生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若一件文艺作品或
9、一件事情只有几个人“发难” ,也许该文艺作品的作者或是事件的当事人不会“介意” ,甚至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宽慰自己,不过,作品或是事件遭到来自各个方面或是各个阶层的“集体谴责” ,那就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有没有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文学艺术本是一种虚构的创作,为何却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公愤?到底触到了当今社会的哪根敏感神经?退休教师肖女士说:所谓的文艺创造的“人性化”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大众认同的、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北京铁路部门的一位名叫高智学的普通工人说:“现在的读者都有鉴别力,每个人都有是非观念,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是谁想说就能说得算的。 ”作家金曾濠说
10、:所谓“反高大全” 、 “人性化”的探索等说法,其实根本站不住脚。那是一种“低小偏” ,就是低级趣味、小人心态和偏见。许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和反派人物,其表现的价值观都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胡编乱造,颠倒黑白,严重践踏了人们的情感。一位网友说,人们喜欢、热爱、尊敬英雄人物,并非因为他们是“高大全” ,而是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一种民族气节,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人物的形象已被民族大众的价值观所认同,体现了大众的爱憎情感。同样,对反派人物的憎恶,也同样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也能转移民族习性。它能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 ”美学大师宗白华的这番话说明,文学艺
11、术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它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教育学家指出,对历史曲解、对是非的混淆、对善恶的颠倒危害性甚大,很容易误导青少年一代,不仅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也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人认为,颠倒黑白的文艺作品泛滥,必将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每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与人性善恶的标准,要有自己的原则,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民族是危险的。有媒体评论道:“当文艺作品如此挫败中国人感情时,我们还要不要呼唤和尊重自己的英雄传统?我们中国人还有没有灵魂的尊严?我们中国人还有没有心灵的故乡?”文艺创作不可逾越道德底线“旧瓶装新酒”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依据当前的价值取向而为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翻案的事情自
12、古有之,屡见不鲜,不乏成功的范例。很多思想倾向好,表现形式好的“戏说”或者翻案的文艺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欢迎。魏明伦的潘金莲 ,为一个被骂了几百年“淫妇”的弱女子翻案,同样成就了一部戏剧经典。唐浩明的曾国藩 、 杨度 、 张之洞等三部长篇小说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做了翻案文章。这样的改编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凭着文艺家的良知,将被扭曲的人性扭转过来,将被歪曲的事实恢复过来。这种翻案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符合艺术规律,自然能被广大读者、观众所接受。但不是所有的题材、所有的内容都能拿来“改编” 、 “戏说”的。道德有一个底线,文艺创作必须遵守道德的底线。超出了这个底线,亵渎大众的思想感情的胡编乱造,必然会为社会所不容,为公众所不取。作家葛红兵说:文学艺术更多地担负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塑造的重任,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出严肃的承诺。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确在发生很大变化,但渗透于人们心灵的最基本的民族感情没有变,带有民族特性的喜好、热爱、憎恶、仇恨也没有变,对李鸿章、 沙家浜的新编触犯了国人的最基本的民族情感,怎么能不引起众怒呢?文艺是时代心态的凝聚和反映,文艺创作需要创新,但创新决不能以牺牲人类共有的美德、民族美德为代价,不能以污蔑、破坏人们共同敬仰的真、善、美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