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时:两课时执笔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
2、忧患意识。教学过程:第二教时一、检查复习: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所以动心忍性2)背诵课文。二、分析课文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
3、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三、内容拓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四、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五、布置作业: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
4、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答案:1、(1)曾同增 增加(2)衡同横 堵塞来源:学优高考网(3)拂同弼 辅佐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