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含义及实质【准备知识】 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以及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预习提示】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1、先阅读教材 92-93 页探究部分内容,再观察实验(白板展示) ,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实验名称 反应前的质量 实验现象 反应后的质量 我的结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M1 = M2 =铁与硫酸铜反应 A1 = A2 =阅读教材 94 页,回答:我能总结:质量守恒定律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知识点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思考与解读 观察白板演示实验,回答问题:提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2HCl +
2、Na2CO3 NaCl + H2O + CO2 ) 1.先独立思考上述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小组讨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2.自主写出镁带在空气的燃烧的表达式,小组讨论镁带燃烧后质量如何变化?知识点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阅读教材 95 页,回答问题:1、写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提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的关系)2、以课前热身中的两个反应为例,小组讨论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改变哪些不变?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检测题】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白色粉末质量相等B.蜡烛燃烧,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水分解的质量等于生成的
3、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总和D.12 g 碳在 40 g 氧气中充分燃烧,一定能生成 52 g 二氧化碳2.(2012广州中考)AgNO 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O 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O2 B.NO 2 C.NH 3 D.N23.下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C+O2 CO2 B.2CO+O2 2CO2C.2H2+O2 2H2O D.CH4+2O2 CO2+2H2O4.如图所示,二分子的甲反应生成二分子的乙与一分子的丙,已知甲、乙、丙三者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4、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D.乙分子中含有 4 个 A 原子、2 个 B 原子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反应后质量/g X(未知) 26 2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 13 gB.乙是反应物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5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6.(7 分)铜(Cu)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另外两种常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绿
5、化学式为 Cu2(OH)2CO3。(1)请判断,生成铜绿时,参加反应的空气中的另外两种物质是_与_。(2)请判断,铜生成铜绿后,质量会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_ 7.(8 分)科学家正在研究在太空建一个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的装置,然后用激光照射添加了催化剂二氧化钛(TiO 2)的水,水就能有效地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 2H2+O 2某同学看到此化学方程式,即想到以下两点:水在激光和催化剂 TiO2的作用下,能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每 36 g 水可以分解生成 4 g 氢气和 32 g 氧气。你还能想到更多吗?请将你的想法填写到下面的空白中。_;_。答案解析1.【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
6、定律的内容。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白色粉末氧化镁的质量,所以反应的镁的质量应比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小;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到空气中所以质量减少;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不是各物质任意质量的简单相加,12 g 碳只能和 32 g 氧气反应生成 44 g 二氧化碳。2.【解析】选 B。本题考查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gNO 3由银、氮、氧三种元素组成,分解时不可能产生含硫、氢等元素的物质,N 2无刺激性气味,故产物可能为 NO2。3.【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
7、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以只有化学方程式“2CO+O2 2C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 7411,并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12,属于化合反应,反应条件是点燃。4.【解析】选 D。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原子的种类不变;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是分解反应;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2 个乙分子中含有 4 个 A 原子、2 个 B 原子,因此乙分子中含有 2 个 A 原子、1 个 B 原子。5.【解析】选 B。乙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26 g
8、-1 g=25 g,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丁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 32 g-12 g=20 g,是反应物。则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25 g20 g=5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内的物质质量守恒,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25 g-20 g=5 g,则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13 g。【方法平台】解决本类题型,首先利用表格中已知物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判断反应物、生成物及其质量,进而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测未知物的质量,并推断其属于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最后通过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确定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6.【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生成的铜绿中的元素可判断反应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还可能含有氧元素,并且是除氧气外空气中两种常见物质,可知是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后,质量会增加。答案:(1)水 二氧化碳 (2)增加7.【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的方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量的方面能表示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及粒子关系,另外根据化学方程式还能判断出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及元素的种类不变。答案:每 2 个水分子分解产生 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都是氢、氧元素(答案不唯一,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