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授课)【理论支持】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情境下,通过学生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获得的知识。基于这两种理论支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案设计,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尤其注意了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
2、和启发中收到益处。【教学目标】1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述事物的写法,着重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2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3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难点】1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对主题的理解和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感受描写的生动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是值得回忆的,你们的童年有吃不尽的有滋有味的可口食品,有穿不完的款式新颖的美丽衣裳,更有玩不够的各式各样的好新奇
3、玩具,然而,生长在新世纪的你们又有谁了解一代文豪鲁迅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去寻找答案吧。2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竹筛 菜畦 确凿 皂荚 宿儒 桑椹 珊瑚 油蛉2解释词语确凿 鉴赏 方正 倜傥 轻捷 宿儒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3结合注释和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料介绍作者及朝花夕拾。 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3自主阅读:(1)明确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1学习作者具体而有层次地描写事物方法2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及表达作者的情感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出示幻灯片】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
4、浪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三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二、导5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6精讲点拨:(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第 2 节,点拨思考:【出示幻灯片】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思路点拨】引导学生细读精美语句,找出表示景物的词语。【参考答案】有“菜畦”
5、、“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思路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写景的方法【参考答案】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如何具体生动地写景。【参考答案】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
6、年乐园的热爱之情。(2)在描写百草园时,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思路点拨】这个故事主要是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说明百草园是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作者后面的发挥,已经点明美女蛇的故事是虚构的。【参考答案】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 (3)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连续性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准确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品味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参考答案】“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9 个动词,极生动而有次序地写出了捕鸟
7、的全过程。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体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7深度探究:探究题: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思路点拨】鲁迅文章语言的表达相对深奥,要求细读。【参考答案】“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 “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探究题:齐读课文第 2 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思路点拨】找关键词解决
8、。【参考答案】第 2 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三、练1涵咏积累。当堂熟读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抄写文中优美词句2达标测评。背诵课文第 2 自然段。3反馈矫正。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课后提升1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仿照第二段,写自己的童年往事。(2)预习课文(第 10 节到末尾)的词语。2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教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然后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教案上,主要包括整体完成情况、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设计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及时纠偏。第二
9、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2明确任务:分析 1024 段二、导3精讲点拨:(1)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有何种心情?【思路点拨】老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三味书屋里有博学方正的先生;三味书屋里有问老师“怪哉虫”而不得的无奈【参考答案】只要读书的无奈;后院偷得的乐趣;人声鼎沸的读书;习字对课的辛苦;画画做戏的快乐(2)跳读课文,把包含“读书”这个意思的词语圈划出来,体会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思路点拨】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书屋中师生各自读书的情形,从而体会出各个句子中作者的感情。【参考答案】一:“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这里
10、的“只读书”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无奈情感。二:“他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童年的鲁迅多少是在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的入神的。这个场面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众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的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读书和写作。因此,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始终是鲁迅敬重和怀念的。4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找出文中对私塾先生的四处描写,正确理解“我”对先生的态度。【思路点拨】私塾先生作为一个“形象”,是从儿童,心理角度来写的。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两面性。【参考答案】他既有严厉、可畏的一面,又有可敬、可亲且有趣的一面。一方面,他忠实推行封建教学内容,维护师道尊严,
11、一味教学生死读书,另一方面,他又比较开明、质朴。因而,作者行文的笔调是幽默的,喜爱中流露出善意的讽刺。【这里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通过学生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获得的知识。】第三课时一、导根据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 8 个片断。1深度探究:探究题 1:那么,它们是怎样联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思路点拨】先由学生讨论,再具体引导学生分析 8 个片断描述中的感情体现。【参考答案】本文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 个生活片断)”的结构方式,使全篇
12、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地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也比较含蓄地渗透在各个片断的字里行间。探究题 2 :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来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思路点拨】 尽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实在不行,可用“通过_,表现了_”的格式让学生完成填空。【参考答案】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二、练1对比阅读训练:请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早相比照,思考下列四个问题:(1)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而他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2)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又要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流露出不满情绪呢? (3)怎样理解
13、少年鲁迅背着先生“偷偷玩”和“偷偷画画”?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思路点拨】(1)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爱玩,这是儿童的天性,包括用功的学生在内,童年的鲁迅自然不例外。(2)刻苦读书,是少年鲁迅的主流,既出于他的求知渴望,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他对三味书屋的不满则是出于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本质的认识。(3)少年鲁迅是用功的学生,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枯燥、气氛沉闷、学习内容脱离实际,严重限制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因此,偷偷玩,偷偷画画,正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和爱好的强烈愿望。他回顾这段生活,是对这段生活的珍爱。) (4)今天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环境与鲁迅少年时代截然
14、不同。为四化学习,应该赶“早”,争分夺秒,全面打好基础。2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格式,自拟题口头作文,讲述童年经历或初中生活的一个片断。【思路点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疑是一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成年后的鲁迅在仰望流云时,追寻闪烁在他眼前的一朵朵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是何等的诗意,又是何等的惆怅,放下手中的书本,人生经历的书本却又悄然翻开,让我们也拿起笔,精心描绘一段精彩的童年趣事。课后提升1完成教辅用书上相关练习2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教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然后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教案上,主要包括整体完成情况、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设计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变式
15、训练及时纠偏。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2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3同步阅读:早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 40 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二、写作背景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发现厦门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开始在他
16、心中酝酿。预习练习题1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确凿 菜畦 桑椹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豁 敛 脑髓 陌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 ,出处 。本文的体裁是 。3请根据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思路写的?【参考答案】1zo、q、shn、lng、o、chn cun、shnh、hu、lin、su、2鲁迅 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3文章标题采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是以地点的变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的,因而,全文也就划分为两部分。课堂思考题一、自读思考题学习作者具体而有层次地描写事物方法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及表达作者的情感在描写百草园时,为什么要插入美女
17、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连续性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深度探究题: 找出文中对私塾先生的四处描写,正确理解“我”对先生的态度。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 8 个片断。它们是怎样联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你从这 8 个片断描述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课堂达标测评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鲁迅原名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家、_家、_家。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选自_,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_和_。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不必说_的菜畦( ),_的石井栏,_的皂荚树,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_的黄蜂伏在茶
18、花上,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n(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 )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水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注音。2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详
19、写的是:_。略写的是:_。3文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顺序。先是由_到_;再由_到_。4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用:_。5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请模仿本段语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格式,讲述童年经历或初中生活的一个片断。6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参考答案】一、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
20、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二、1略2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3空间,低,高;高,低4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5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仿句答案略)6D课后提升一、熟读下边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21、?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起过渡作用。2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3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4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二、鲁迅既然把百草园说成“我的乐园”,写了许多趣事,为什么又去写“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它们不是很不调和,也影响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吗?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思路点拨】
22、(1)思考要注意结合课文的语句(特别是段落衔接过渡的语句)。 (2)必须从整篇课文来考虑:“我”是不是一个只知道玩的儿童? (3)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个在百草园中生活过的“我”,你也会向人家讲起那美女蛇的故事吗?【参考答案】略三、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
23、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思路点拨】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参考答案】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