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别康桥(新授课)【理论支持】高效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学习诗歌阅读和写作,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使学生掌握比较实用的诗歌读写方法。我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目标】1.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
2、感。 2. 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2细节赏析品味。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分析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课内探究一、学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课文(2)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诗歌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
3、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3. 自主阅读。(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题目和自学辅助资料,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设计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设计这个步骤也可以让学生先行自由朗读。两种设计各有利弊。学生先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先
4、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但进入气氛较慢。而先放录音,则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到这样的氛围里,立刻感染学生,但可能会剥夺学生最初的体验,使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设计第题是因为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诵时,要把握好情感,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
5、圈点批注。【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有利与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要求各组形成书面答案,并记下难题,以便全班交流】二、导1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6、【语文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可设计 3-5 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
7、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再别康桥的教学案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 2精讲点拨。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请同学看题目和学案辅助资料,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点拨方法】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尽管考试时对背景材料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著名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了解。【参考答案】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b.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点拨方法】此题都是强调“读”的重要。好的阅读可以
8、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可以从阅读的语调、语速、轻音、重音等方面的把握来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读,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通过读,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参考答案】此诗抒发了诗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在朗读时,语速应该是舒缓的,语气应该是轻柔的,带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而对诗歌主体部分的朗读,则是深深的追忆和眷念.c.对重难点的讲解点拨:学习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是诗歌教学的着眼点和突破口。诗以言情,文以载道。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精髓。而此诗之情的表达是通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方法实现的。3深度探究: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点拨方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
9、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寻找诗歌中所涉及的景物,并通过对景物的分析,了解景物中所蕴涵的感情是把握诗歌情感的重要方法。本诗中所涉及的康桥景物是那样的美好,是因为作者的记忆深处珍藏着深深的眷念之情。【参考答案】景物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
10、,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学习诗歌还要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请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和画面进行品读。本诗的语言美俯拾皆是,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等,可以从色调搭配的明快,远近的
11、交错,俯仰的结合,也可以从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品赏。【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三、练1涵咏积累。(1)当堂熟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2)默写诗歌。2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达标测试题。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同步阅读。歌曲再别康桥,诗歌雨巷。2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
12、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2所有学生都要准确默写诗句。3所有学生都要找出诗歌意象。4同步阅读:歌曲再别康桥。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 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
13、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 “诗哲”当之无愧。二、写作背景资料 1:1920 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
14、寻梦。 资料 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 1920 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三、文章构思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 “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四、写作特色从结构
15、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全诗富有节奏感,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预习练习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长 go( ) 青 xng( ) 沉 din( ) 浮 zo( ) 漫 s( ) 斑 ln( ) shn( )箫 河 pn( ) 荡 yn( ) y()阴 2诗中写诗人荡舟河
16、上寻梦的句子是: , ;, 。抒发一种无限惆怅的情绪的句子是 , ; , 。【参考答案】1篙 荇 淀 藻 溯 斓 笙 畔 漾 榆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课堂思考题一、自学思考题请同学看题目和学案辅助资料,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二、深度探究题: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说说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课堂达标测评题1那榆阴下的一潭,
17、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这部分中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而且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彩虹似的”?2 “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招摇”怎么理解?【参考答案】1这个梦虽然美丽,虽然色彩斑斓,但也是容易消失,容易破碎,难以实现的,惟其如此,所以梦更可贵,告别更难。2夕阳映红了新娘的脸庞,红晕飞上她的脸上,新娘显得特别娇羞美丽,就像垂柳,树枝弯垂也是娇羞的。夕阳给杨柳披上了金纱,新娘也是有婚纱、头纱的。阳光照下来,也像是披了金纱的娇羞。3“招摇”本来的色彩是(生答:贬义,教师进而
18、补充“招摇过市”),这里是(生答褒义),其意思可理解为“招手”,来时招手意为欢迎,走时招手意为挽留。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课后提升课后巩固练习:阅读歌手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回答问题。马蹄踏过石板街道 /窄巷深处有人祷告/ 雨后水洼教堂倾倒 /意识流的四十度角 /图书馆前站着半座石雕 /六个便士带走一副素描 /壁炉终日孤独吐着火苗 /煤油灯下岁月不被惊扰 /你在剑桥一身寂寞穿黑色学袍 /你用诗句歌唱爱情押美丽韵脚 /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你在剑桥半生寂寞穿中国长袍 /你用诗句告别爱情押绝望韵脚 /谁
19、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1这首歌词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诗进行了改编,请写出下列歌词对应的诗句。“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 2请比较歌词与原文在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上的不同。【参考答案】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2歌词和诗歌都抒发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句式上都很整齐,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但徐诗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情景交融,富有绘画美,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境界匀称柔和,而歌词画面带着一丝灰色,抒发的留恋情感是沉重的,灰色的,有窒息感;诗歌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歌词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你”,仿佛与诗人对话,亲切自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