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4993117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21 职业选择理论211 职业选择基本分析一、职业选择的含义(一) 职业选择是人生的一种决策职业选择,是个人对自己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类别的比较,挑选和确定,是一种人生的决策。职业选择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正式开始,是人生道路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开始。选择一个职业,走上新的岗位,也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二) 职业选择是个人能力意向和社会岗位的统一“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择业目标,社会上的职业岗位也对将要雇佣的劳动者进行选拔。在这里,选择是双向的。个人与用人单位既作为选择对方的主体,个人的条件与用人单位的空缺岗位又是被对方选择的客体。在

2、这种双向的相互选择过程中,个人的能力,意愿与社会的岗位结合在一起,即三者的统一,个人才真正实现了职业选择问题。(三) 职业选择是一种现实化的过程职业选择,包括个人的主动选择和被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个人意向的现实化过程。进一步分析,这种现实化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个人向客观现实妥协的过程。当选择意向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存在矛盾的时候(须知,这种不符是大量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所有人都存在) ,人的职业选择就是在进行选择时一种打破幻想,承认实际,降低要求的过程,也就是向客观现实妥协的过程。2个人对“我与职业”关系的调适过程。向现实妥协,对于存在着浪漫情调和幻想色彩的青年人涞水,可能是不情愿的,不甘心的,

3、甚至是痛苦的,但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使人能够真正地认识自我,真正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真实地位,状况与际遇,是一种自我反思后真正能够解决“我与职业”关系,从而科学,实际与合理地完成职业选择的“调适”过程。二、 职业选择的作用国际劳工组织指出,要实行自由选择的就业。在我国的改革大潮中,职业的自由选择以已经成为现实。具体来说,职业的选择作为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完善的活动,具有下述作用:(一) 有利于劳动要素与物质要素的良性结合个人选择职业,可以自主地实现与物质要素的结合,符合“人”这种能动性主体生产要素的要求,这有利于个人较好地就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双向优化配置。(二) 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

4、济效益合理的职业选择,可以使人们走向适当的岗位,较快地实现职业适应。人们在合适的岗位上乐于工作,劳动积极性高,这也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减少由于不适应岗位所造成的各种浪费,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三) 有利于达到多方面的社会效益2在实现充分的职业选择条件下,人们可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加强职业选择,有利于机会均等,减少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达到动态的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形成一种“人往高处在”的风气,从而形成向上流动的社会局面。(四) 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人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个人根据社会需求信号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能力

5、水平;有利于鼓励人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取得成就。总之,自由选择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三、 职业选择的类型(一)标准型思考标准型选择,即在人的职业生涯历程中顺利完成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期,比较成功地进入职业稳定期。(二)先期确定型选择先期确定型选择,即人们在职业准备期接受方向明确的职业,专业教育,并在准备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时教育培训单位还协助介绍对口的职业。(三)反复型选择反复性选择,即当一个人选择职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顺利完成职业适应,后者自己的职业期望提高,导致的二次选择,以致三次,四次选择。212 职业选择要素2121 职业能力(一)职业能力的内容

6、1、职业能力的含义。众所周知,要从事一项职业,必须具备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能力”是一个人择业的“筹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职业,作为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本领,具备必要的生理-心理条件,这就是职业能力。2、职业能力的要素。从职业同一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职业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知识,技能四个要素构成的。1)体力。体力由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人体生理结构(如身高,臂长) ,人体运动功能(如力量,速度,反应) ,人体对劳动的承受能力,以及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能力。2)智力。

7、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指出,智力因素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四个方面。3)知识。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的有关职业活动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每一个职业来说,知识又可以包括一般知识,专业职业理论知识两个方面。4)技能。技能是人们经过训练二熟练化,规范化的动作系列或思维系列,是从事具体的职业活动的本领。从能力测量的角度看,职业能力又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即智力)和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判断力,形态知觉力,文书事务能力,眼手动作协调,手指灵巧度,手的灵活度,眼手足配合,辨色能力等。参见第八章。33、职业能力的结构。上述职业能力各个要素的

8、结合,就构成了人的职业能力。我们从职业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职业的比较,可以发现,各类职业活动所运用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的成分各不相同,这就是说,职业能力具有结构上的差别。人的职业能力结构如图 2-1 所示?职 业 能 力体 力 智 力 知 识 技 能特殊与职业技能一般技能操作知识专业知识一般知识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感知力恢复疲劳能力劳动负荷能力图 2-1 人的职业能力结构(二)职业能力形成的条件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以及一定的时间活动才能完成。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一下条件:1、先天的条件。人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的人“力可拔山” ,

9、有的人“手无缚鸡之力” ;有的人耳聪目明,有的人耳聋眼瞎;有的人机智伶俐,有的人愚笨痴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先天条件,是指人的职业劳动能力的自然生理基础。它不仅仅是父母遗传因素和出生前在母体内部发育所导致的先天素质,也包括出生后父母养育的营养水平,生活条件和其他早期发育环境的内容。2、后天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包括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人的教育培训途径包括学校(正规学校和业余学校) ,家庭,社区,工作单位以及自学,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正规教育。衡量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水平,往往最注重反应其受教育等级程度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职业教育门类。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在教育训练中有着

10、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就有可能大大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成为某种职业的行家里手,出色人才。3、职业活动实践。职业活动,可以使得人的职业能力得到检验,得以确立和进一步积累。这也是影响人的职业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竞争激烈,技术进步迅速的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时候,非常重视实际能力,优先录用具有从业经验者。4、职业能力形成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人的智力,能力,究竟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人体运动能力4(尤其是教育)造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有着诸多看法。现代科学认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影响,都是制约人的职业能力形成,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二者影响

11、程度大小的比较,目前人们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认为后天因素,尤其是教育与培训,对于一个人的素质和职业劳动能力影响更加重要。因此,搞好教育与培训,是提高人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三)职业能力的变化职业能力形成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变化的类型包括下述三个方面:(1)强化。人们通过长期特定职业的劳动,会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会掌握广泛,深入的理论知识。这能够使职业能力大大增强。(2)弱化。弱化又分为相对弱化,绝对弱化两种类型。相对弱化指人的能力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变化-设备更新,工艺技术难度增加,导致的职业能

12、力相对下降;绝对弱化指人们自身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职业能力下降。(3)转化。转化即职业能力方向发生转移。这种转移往往以原有的职业能力为基础,转移到与其相似,相关联,相交叉的职业方面。这种转化形成后,原有职业能力可能减退,可能维持,也可能得到强化,形成“一专多能”的更高等级的职业能力。2122 职业意向(一)职业意向与选择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在职业问题上,人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意愿与志向。所谓职业意向,是指个人对于社会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偏好。一个人可以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做出评判;哪个最好,哪个差些,哪个自己最适宜,哪个自己不愿从事,哪个自己难于胜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职业意向,使得人自动趋向于

13、从事某种职业。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众多的职业可以按照一定的“好” , “差”标准顺序进行排列,从而成为一个职业系列。决定其好,差的标准,主要有职业的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的高低,个人兴趣与才能的发挥,职业劳动强度与环境,职业的社会意义及贡献等因素,也就是说,人们通常是按照上述因素对职业进行评价,进行选择的。有了意向,才有选择。把握人的职业意向,是促进人的职业选择合理化的途径。(2)影响职业意向的因素人的职业意向,一般说要经过萌芽期、空想期、现实期,在面临就业是才比较清晰的确定下来。1.影响职业意向的成长与确立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心理特征;教育状况,包括各个时期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及最后达到的

14、教育水平和专业、职业类别;家庭影响,尤其是父辈及兄长所从事职业范例作用;社会习俗、风尚、传统及多种环境;个人的年龄、阅历(特别是其职业经历) ,个人对经济的考虑;社会的人力需求状况,以及职业信息的传播;社会政策对于职业方向的导向作用;职业知识教育和社会的职业指导。2.职业知识与职业信息的来源。职业知识与信息,对人的职业意向形成和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对职业知识的广泛了解和对职业信息的及时掌握,有助于职业意向的合理确立。这里列举取得职业知识与职业信息的一般途径:一般的职业科学知识脚也,以及具体的职业、专业教育;家庭教育与影响;一般的学校教育;由亲戚朋友的影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中传播途径;

15、个人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学校与社会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机构,等等。5(3)职业意向的变化1.影响职业意向变化的原因。由于各种条件的作用,人的职业意向确立以后,还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造成职业意向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最新职业信息的获得;个人所面对的各类显示职业机会;职业适应状况(适应或挫折) ;对于某一职业岗位内容的深入了解(一般在从事该职业较长时间后) ;接受高等级的教育培训;个人阅历的增长;企业、事业、机关等用人单位的培训和职业生涯指导;等等。2.职业意向变化的类型。职业意向变化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现实化。一般来说,青年人在就业前,往往对未来职业充满天真烂漫、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他们进入职业选择

16、阶段,特别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现实,就能比较客观的看待问题,承认现实,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有的意向水平,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2) 调整方向。人们在职业适应期以及职业准备期接受教育时,可能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某一职业,从而转变职业方向;也可能发现自己虽然胜任这一职业,但其他一些职业对自己更为适合,或者更加喜欢其他职业,这时也可能调整职业方向。(3)意向水平提高。当一个人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所在的工作岗位不遂心意时,就可能提高意向水平,倾向于从事更高类型的职业。职业意向的变化,使人们对自身和岗位有了更好的了解,从而更现实的对待职业。2123 职业岗位(一)职业岗位选择的对象1.职业岗位职业选择的

17、前提。上述职业能力与职业意向,是一个人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条件。岗位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对象和前提,在社会总劳动体系中,各种职能的劳动体现为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他们构成人们选择的对象。一个人能选择某种职业并在该岗位就业,必须要以这种职业有空缺、需要招收人员为前提。这就是说,个人的职业选择是以一定的职业岗位为前提,个人进行职业选择的同时也被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选择。2.职业岗位对于择业行为的影响。职业岗位虽然是人们选择的对象,但在个人选择的同时,社会职业也在选择着适合的个人。个人的就业,即个人的职业实现,正是在这两种选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会职业岗位的状况,从下述几个方面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选

18、择:第一,社会上存在着某种职业岗位,人们才可能选择。第二,社会现实空闲岗位能否作为一个人的选择对象,还要受择业者能力与意向、就业体制、职业信息传播等主客观田间的制约和影响;第三,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劳动特点,他们要对求业人员的能力及其他条件进行选择。(2)职业岗位数量格局社会的职业岗位与选择职业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类型:1.职业岗位数量供过于求。该种类型是指社会上大量需要就业人员,职业岗位空缺的数量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选择余地较大,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比较多,与自己竞争的其他求职者也较少。2.职业岗位数量供不应求。该种类型是指社会上存在大量谋求

19、职业的人员,而知也岗位空缺很少。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就业比较困难,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很小,在某些时候甚至根本没有职位空缺。从社会的角度看,就业普遍困难;对于个人而言,当出现某一职业机会时必然存在大量职业竞争者。63.职业岗位数量供求平衡。在这种状况下,职业岗位的空缺与求职人员的数量大致相当。个人经过一定的努力与选择,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合适的就业岗位。213 职业选择原则1、客观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职业选择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客观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个人素质条件状况首先,要把个人的职业意愿和自身素质相联系,给予充分的考虑,估计一下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职业的要求,评价个人职业意愿的可行性。(二)

20、社会需求的可能性对于现实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可能性,也要做出客观的估计。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大调整,虽然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但需要人员的数量有限。第二,我国的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使大批富余人员下岗分流。第三,我国人口众多,近年来进入就业年龄的新成长劳动力每年增加几百万人,但因加入 WTO 的影响,社会职业岗位数量需求下降,就业压力巨大。总之,要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当前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职业岗位、考虑其需要,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 (三)基于现实的选择当一个人原来的就业与原暂时不能得到满足,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新的选择:其一,根据社会需要作出新的选择,走另

21、一条职业道路。其二,选择一种与自己的“理想职业”相接近的职业,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积累就业条件。其三,先到社会上容易就业的职业岗位上去工作,再根据自己在这一职业的工作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职业流动。2、主动原则对于要就业的人来说,不应消极待业,而应积极准备就业条件,主动寻求就业门路,能力强者可独立地创业。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的生涯发展和取得成就都大有益处。(一)积极准备就业条件积极地竹北就业条件,就是要参加就业培训,争取在就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自己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有可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得到自己所喜爱的职业。“积极准备”包括以下方

22、面:其一,留心搜集各种职业知识和用人信息。平时要做“有心人” ,大量积累有关职业知识和供求信息,以备未来的职业选择。其二,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就业情况,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其三,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创造专业、职业素质条件。其四,准备好求职信,做好应聘、面试的心理与形象方面的准备。(二)主动就业7主动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重要原则,它包括以下方面:其一,主动与可能招聘人员的单位进行联系, “毛遂自荐” 。其二,主动求得父母兄长、同学老师、同事朋友的各种帮助,善于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多方面开拓门路。其三,主动开拓就业岗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既能够按

23、照自己的意愿解决自己的职业生活道路,也能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3、比较原则(1)个人和岗位的比较职业选择是岗位和个人双方相互的选择,因此,在职业选择中必须把人和岗位结合起来相互比较,看岗位对人的要求和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否协调一致。只有做出这种比较,才能保证个人作出最优的职业选择。(2)几个职业间的比较在职业选择初期,人们的职业兴趣往往比较广泛,而不是局限于某个职业;另一方面,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也不会局限在一两种职业上。这就使得谋业者面临如何从几个可以从事的职业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的问题。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比较,就能较好地从诸多职业中选择出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各方面条件都相对优越、自己又能得到的

24、职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不同职业的比较中,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要有自己的人生大目标,把职业作为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手段。四、主次原则人们选择职业,一般都有多种标准和条件。其中有现实的内容,也有幻想的因素;有合理的意愿,也有过分的要求。在具体选择职业时,不可能各种标准和条件都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分析哪些是主要条件、哪些是次要条件,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哪些合理、哪些过分。在职业选择决策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的,现实的、合理的条件,抛弃次要的、幻想的、过分要求的因素。如果在选择职业时死抱着一些次要的、不切实际的条件不放,非面面俱到不可,那只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而难于实现就业,甚至错过真正的好职

25、业。214 职业选择决策过程1、职业选择决策的性质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其职业意愿、兴趣能否得到满足,关系到其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关系到其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也关系到其一生的生活道路。职业能力、职业意向和职业岗位三要素能够相互协调、结合,职业选择才能较好的完成。但是,三者的协调一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在现实的职业选择中,人们虽然面对诸多的职业,但往往难于得到自己理想中的最好的职业。有时即使遇到“好职位”的岗位空缺,但面对着高等级职业,自己却不具备必要的能力,或者在求职竞争中败给他人,这也使得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实现。2、职业选择的决策步骤美国学者蒂德曼(Tiedman)在金兹伯格职业理论的

26、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阶段”的学说。蒂德曼认为,金兹伯格所说的职业选择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鉴别”和“综合”8的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是人在一生的生涯中重复进行的一系列步骤,每当人们遇到一定问题、或者具有一种需要、完成一种体验时,这种决策就会被激发起来。蒂德曼把职业选择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期望与预后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探索,即考虑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有关的生涯发展目标。第二步,成形,在上述基础上准备进行具体的定向。这是要考虑个人确定职业生涯新方向的价值、目的和能够获得什么报偿。第三步,选择,在生涯目标形成后作出决策,找到和确定自己所期望的具体职业。第四步,澄清,进一步分

27、析和考虑上述选择,解除可能发生的疑问。(2)完成和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就职.将职业选择付诸实行,得到一个新职位,即就职或入门。人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走上的职业岗位寻求认可。第二步,重新形成.人在开始从事工作后,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及其环境有了现实的一定了解和把握,这时就出现职业的自我感。这时,个人与团体也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相互影响。这也是职业生涯选择目标在现实化意义上的再次形成,或者现实化的调整。第三步,综合.个人在达到了解自我,在职业岗位上也被他们看作是成功,达到平衡。这就是职业选择决策的完全实现。3、职业选择成功公式对个人而言,可能得到某类职业的概率,用公式

28、表示即:J=QCAO即:职业概率=职业需求量竞争系数职业能力水平其他因素式中 O 是其他因素,包括:该类职业机会出现的时间,该类机会出现的地点,家庭对个人的帮助,个人寻求职业的努力,以及社会职业介绍机构的帮助,等等。用公式表示即:O=f(t,p,f,I,g,)由于各类职业需求数量(职业岗位数量) 、各类职业的谋求人数,人们所具备的不同职业的能力水平以及其他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同的职业,可能得到的概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依据不同职业的期望值(即职业概率)大小,将它们顺序排列。举例如下:A 职业(作家) =0.001B 职业(大学教师) =0.01C 职业(记者) =0.05D

29、职业(编辑) =0.10E 职业(银行职员) =0.20F 职业(秘书) =0.30G 职业(中小学教师) =0.50H 职业(技术工人) =0.70I 职业(一般工人) =1.00J 职业(服务员) =1.00一般来说,期望值最小的职业,往往是人们理想中最好的职业;期望值极大的职业,则往往是现实的、但比较差的职业。因此,人们选择职业时“调适”程度的大小,就体现9为一个人在职业期望序列中,所取得相应期望值对应的职业。案例分析市场中的职业再选择上海市再就业模范庄红卫的经历1、下岗和打工生活,虽然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平坦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企业的人下岗了。有的

30、人憋了一肚子气,怪自己生不逢时。上海的女工庄红卫倒觉得,下岗未必不是一种机遇。庄红卫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一家搪瓷厂工作的, 1991 年下岗 了。三年以后,在无线电厂工作的丈夫也下岗回家。下岗的人,生活上都会发生变化,马上面对收入减少、工作未卜的局面。庄红卫更是陷入麻烦之中:生活好像是与她“作对”家中的四位老人三位得了癌症,儿子也体弱多病,夫妻二人的日子很难很难为了生活,庄红卫通过各种途径 寻找工作:她在夜市开过大排档,去青海卖过服装,补过轮胎,推销过花露水到处打工、尝遍了工作艰辛的庄红卫 ,心里仍然存在着希望, 她相:“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2、搞家净菜社国家为了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定

31、了很多 优惠政策,加 强 了就业服务,在许多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再就业中心。庄红卫 夫妻二人进入了政府举办 的免费培训学校上学。 经过就业培训,庄红卫懂得了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的道理,明白了市场就业的性质和途径,了解了第三产业、社区服务、家政劳动、政府扶植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她在思考着自己就 业的出路。一天,庄红卫在报纸上看到介 绍日本净菜公司的文章,他了解到发达国家发生了“ 厨房革命”,家务劳动 的社会化使得大量 “小菜场”被超市和净菜公司代替。上海是一个有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希望自己的家务活有人给代劳。 “做家 务不正是三、四十岁的妇女

32、拿手事情吗?为 什么不开家净菜社呢?”庄红卫决定,走自我创业之路,要从市场中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职业岗 位。借了一万块钱,租了一间 28 平方米的房子,找了几个合作伙伴,起名“庄妈妈净菜服务社”,办理了工商登记手续,做好各种准备,净菜社开张了。那时,庄红卫的年龄有 30 多岁,号称“庄妈妈”,有两层含义:其一,洗菜、切菜是婆婆妈妈的琐事,要有很大的耐心去干;其二, “妈妈”的称呼让人感到亲切,他们 的服务力求周到细致,叫人放心。开始,净菜社只有四个社员,客户也只有六个全是庄红卫 的邻居。净菜社的姐妹们替客户买菜,洗菜,切好,包好,送 货上门,只收 10%的服务费。 诚实和认真换来的是信誉和发展。

33、庄妈妈净菜社在大家的努力工作下,发展到员工 100 多人、场地 200 多平方米、客户300 多家,还在崇明岛建立了蔬菜基地,添置了电脑、手机、汽车,制定了操作 规程、质量标准、员工保险等管理制度。著名漫画家 郑辛摇用“ 庄妈妈”的头像形象画了注册商标。庄妈妈的影响又扩大了。为了扶植再就业 ,政府 给予庄妈妈净菜社无息 贷款,对其经营帮了很大忙。3、从净菜社到公司找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可是,净菜社的供应能力有限,2/3 的订户未被接纳,因 为怕她们质量跟不上,砸了牌子,只得请客户们谅解。政府及时给予了支持,帮助庄红卫解决了贷款多方面的问题,并宣传庄红卫 大量拼搏,自行 创业、兴办菜社的事迹。为

34、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庄妈妈净菜社和一家工厂谈妥,由他 们注入资金,提供了几千平方米的场地,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净菜社色形势越来越好。后来,上海出现了上百家净菜社。庄红卫认识到,有竞争是好事,说明这个行业有前途。发展了一年,她要改变小作坊的模式,以做的更大一些,更正规一些,吧净菜社扩大为净菜公10司。 “公司”不是简单的“多干活”就行的事,它需要管理和运作。为此,庄红卫招聘了几个懂电脑,懂营养学,懂管理的人员,以扩大经营、发展事业。在从事净菜社的事业中,庄红卫感受到:家政服务范围很广,净菜社只是一小部分。事情太多了,机会太多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就是不睡觉也忙不过来。净菜事业的发展,使社里的姐妹

35、 们,也看到希望,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不再是克莱宁巴巴的“苦菜花”,而是成为新兴行业的开拓者和自己命运的主人。4、事业是永存的但是,市场竞争是激烈的。由于市场的变化和经理管理方面的 问题,庄妈妈净菜社有创办到兴旺,有扩大为公司又到关 闭。虽然,创业、扩张、衰退、关闭 ,是市 场经常见的事,但也给人留下了不少思考。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 实话实说” 栏 目,为此作了一期节目, 谈其成功,谈其失败,谈其奋斗,谈其价值。坐在人们面前的庄红卫 ,还是那样安详、和善,从就业到下岗、从打工到 创业,虽败犹荣的她仍然在考虑着未来的发展。有的学者 说, 仅仅“庄妈妈 ”品牌的知名度,就 值 200 万元。她

36、和她的净菜社更大的价值,给 我们展示的是自市场经济下条件自主 职业选择的精神和创业、发展的道路,是她那自强不息的 奋斗精神。第二节 职业发展理论23 职业生涯理论231 职业自我意识论一、 “职业性”概念要了解职业生涯理论,首先要把握“职业性”概念的含义。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 “职业性这一概念,是与”发展“一同提出的。美国著名学者金兹伯格(Eli Ginzberg)提出和运用了“职业性”这一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的职业能力和对职业的认识之类的特征是发展的、演进的,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这种职业性导致职业选择及其成功、正确与否。二、职业“自我”概念11(一)职业自我认识美

37、国著名学者萨帕(Donald E. super)对人的“自我概念” (亦即“自我意识” )和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进一步把金兹伯格的“职业性”看作“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的意识,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明确地认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就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认定而认识的自己。这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思,成为人们迈入社会生活、完成社会化的动力与导向系统。而人的职业性的发展,也就是人们的“自我”概念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班尼斯特和福朗塞拉对“自我”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他们指出:第一,每个人均具有区别与他人的、独特的、并依赖于自我意识的“自我”特征。第二,每个人都有自身体验的完整概念,

38、而且自己就是这种“体验”本身。其含义是,人们把事物分为“与自己有关”和“与自己无关”两种,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即“我的世界” 。第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环境,这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影响。第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在进行选择,也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第五,人们通过与别人的类比和区别定义“自我” ,也可以推论出别人的“自我” 。第六,人们经历即体验,并且要反思、总结、评价、分析。人的反思能力正是体现了“自我”的中心地位。(二)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萨帕指出,职业性发展是一个“妥协过程。在此过程中,天生才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组成、起各种作用的机制、对所起的作用(指个人作用)得到的上级和同事的赞许程度

39、的评价等,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三)自我与职业的联系萨帕指出,这种自我认识、自我概念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实体,在经验表明需要变化以适应现实时,它在生活中就做改变。自我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人的职业行为及意识的变化,导致不同的职业选择,即“我-职业” 。同时,职业的客观存在,不论是可能的工作内容、需求结构、就业机会,还是现实的职业劳动与职业人际环境,又对自我产生的影响,迫使个人重新认识自己,树立新的自我概念,即“职业-我” 。英国学者罗伯茨看到人(自我)与职业间相互作用的上述关系,还得出“年轻失业者看待自己的不同方式,是其失业因素中的重要一环”的结论。232 金兹伯格职业发展理论

40、一、金兹伯格职业决策论金兹伯格是职业发展理论的缔造者,他和萨帕成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一)职业决策是一连串过程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金兹伯格等人经过实证研究,首先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金兹伯格等人指出,职业选择决策是一种发展过程,它不是一个某一时刻一下子就完成的“决定” ,而是基于人们的选择观念,这种观念要经过若干年才形成。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包括一连串的决定,每一个决定都和童年、青年时期个人的经验和身心发展有关。(二)职业选择是优化决策12金兹伯格认为,职业选择的实现,也是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折中和调适。他还进一步指出,个人最终所作的职业决策,是寻求个人所喜爱的职业与社会所提供、个人能获得的机

41、会之间的最佳组合。(三)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金兹伯格指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的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因素。二、金兹伯格职业性成熟论在金兹伯格的理论中,青年的职业选择观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他们的职业性成熟程度分为三个阶段。(一)空想期空想期,即幻想期。这一时期实际是人的少年儿童时期,该时期以儿童想像“早日长大成人,成人后干某种工作”的空想或幻想为特征。这种空想不受个人能力与现实的社会职业机会限制,似乎想干什么工作,将来就能干什么工作。实际上,这种职业想像往往是幼儿的一种模仿行为。(二)尝试期尝试期,也称试验期或暂定期。这一时期大约从 10-12 岁之间

42、开始,到 16-18 岁之间结束。尝试期的特征,是人已经脱离了儿童的盲目、随意性幻想,开始考虑未来个人的满足,真正考虑对职业的选择了。但这一时期,青年人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兴趣、智力、价值观,并依据这些主观的范畴对待职业选择的目标调节等问题。( 三)现实期现实期一般从 16-18 岁之间开始。这一阶段即人们正式的职业选择决策阶段。上两个时期的“选择”是主观的选择,是将主观选择与个人客观条件、外界客观条件(环境) 、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选择。这种承认客观、从现实出发的选择是一种折中和调适。现实期的特征,是缩小个人选择的范围。具体来说,现实期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1.探索阶段。青年人试图把自己个人的选择

43、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等现实条件联系起来。2.结晶阶段。青年人对一种职业目标有所专注,并努力推进这一选择。3.特定化阶段。青年人为了特定的职业目的,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或接受专业训练。已有工作但不满意者,想重新进修,再找工作,也属于这个阶段。233 萨帕职业发展理论一、萨帕职业生涯整体发展论美国学者萨帕把职业发展理论扩大到整个人生,比金兹伯格的学说更为详细和更进一步。其主要包括一下论点:第一, 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各不相同。第二, 人们因自己的上述特征而各自适应于若干种职业。第三, 各种职业均有对于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要求的一套特定模式,但是职业与人均有一定的改变余地。第四, 职业生涯模式的不同特征

44、,是由人们不同的家庭地位与经济状况、个人智力水平与人格特征,以及个人的机遇所决定的。13(二)职业选择与调适是一个连续过程第一, 人们对于职业的偏爱和所具资格、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情景,以及人们的自我概念,都会随时间和经验而改变,这使得职业的选择与调适成为一种连续的过程。第二, 职业选择与调适过程可以概括为探视阶段和固定阶段两大阶段。第三, 探视阶段中,又分为空想、尝试和现实三个时期。第四, 固定阶段中,又分为尝试、固定两个阶段。第五, 从更大的范围看,人的职业生活的成长、探索、固定、维持、衰退各个阶段的总和,即构成一连串的人生阶段。(三)职业发展过程具有可塑性第一, 职业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

45、,是一种完成自我概念的过程。这种自我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折中、调和的过程。 “自我”是个人自身条件与外界各种条件、各种反响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 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折中、调和,是人们把自身放入社会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这种角色扮演,也是一个人从青年的空想,到职业选择咨询商谈,再到工作初任等的系列演进过程。第三, 一个人工作的满意(进而是生活的满意)程度,视个人的才能、兴趣、人格特征和价值观能否找到对应的归宿,或者说视上述个方面宣泄的适应程度而定。第四, 职业性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指导而加以改善。这里包括培养人的职业才能与职业兴趣、使人达到成熟,也包括帮助人在职业选择上的试行选择

46、和帮助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二、萨帕职业生涯阶段论萨帕对于人生生涯的分析,是围绕着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进行的。这构成了他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该理论关于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成长阶段该阶段从出生至 14 岁。个人在这一阶段,自我概念发展成熟起来。初期时,个人欲望和空想起支配作用,后期对社会现实产生注意和兴趣,个人的能力与趣味则是次要的。在成长过程中,又可以分为空想期、兴趣期和能力期三个小阶段。(二)探索阶段该阶段从 1524 岁。个人在学校生活与闲暇活动中研究自我并进行职业上的探索。探索阶段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可以分为暂定期、过渡期和试行期。1.暂定期。从 1517 岁。在这一时

47、期,个人在空想、议论和学业中开始全面考虑意愿、兴趣、能力、价值观和社会就业机会等,做出暂时性的选择。2.过渡期。从 1821 岁。这是个人接受专门教育训练和进入劳动市场、开始正式选择的时期。这时个人着重考虑现实,在现实和环境中寻求“自我”的实现。3.试行期。从 2224 岁。这个时期进入似乎自己适合的职业,并想把它当作终生职业。(三)确立阶段该阶段从 2544 岁。就职以后的人发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领域,并努力试图使其成为自己的永久职业。这一阶段初期,有些人在岗位上“试验” ,若不合适就改为其他职业。以后,人们逐渐在某种职业岗位上稳定下来。这一阶段又可分为试行期和稳定期。(四)维持阶段14该阶段

48、从 4564 岁。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要保住现有的职业位子,按既定方向工作。极少数人会冒险探索新领域,寻求新的发展。(五)衰退阶段该阶段为 65 岁以后,是精力、体力逐步衰退的时期,也是人们逐步退出职业劳动领域的生涯下降时期。三、萨帕职业生涯层面论萨帕认为,人生的整体发展是由时间、领域和投入程度决定的,即职业生涯包括时间、领域和投入程度三个层面。(一)时间层面职业生涯的时间层面,按人的年龄和生命历程划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五大阶段。(二)领域层面职业生涯的领域或者范围层面,英文为 breadth 或 scope,是指一个人终生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如儿童、学生、公民、赋闲在家者、工

49、作者或家庭主妇等。(三)深度层面深度,即职业生涯的投入程度,指一个人在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所投入的程度。这一理论也称为“彩虹理论” 。如图 5-2 所示。图略234 薛恩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一、薛恩职业理论的地位爱德加薛恩(Edgar H Schein)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其组织心理学 职业动力学等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例如,薛恩的协调组织与个人目标、实现一系列匹配的理论模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基本理念;他提出的“职业发展”观,是实现现代管理的组织发展(OD)的重要基础。二、薛恩职业周期的阶段 薛恩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 10 个阶段,他把个人的发展与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紧密联系起来,在阐述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该学说也有着相当高的实用价值。这里对薛恩职业周期的每个阶段角色特征、面临的问题和特定的任务学说介绍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