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作文初讲1,作文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书圣王羲之观兰亭美景,悟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感吾生之行作”;田园诗人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学士苏东坡于明月之夜畅游赤壁,而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慨。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之说,大自然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又从自然山水中悟到了什么呢?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本次作文点评,尽管是第一次写这种作文,但是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还是让老师感到了震惊,许多同学的都写得特别好,让老师这几天心情都不错,这可以说是今天最好的礼物
2、。,什么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可能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种现象。出题者,往往将一些道理藏在这些故事、新闻、现象中,让你找出来。那么作文阅读者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题中蕴藏的道理和规律。然后去写作。这个时候,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介绍样式的,告诉你的道理是怎样得来的,一种是证明你的道理是正确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讲清楚,你的道理是从材料的哪一个角度找出来的,也就是说你要明白的讲清楚你的道理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要么直接说,要么文中要出现材料中关键信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能再过多的引用出题者给你的材料了。,带着这些启示看看自己的文章 看一看自己做到一下几点了没有,1:在文章开头的地方,就讲清了自己
3、要抒发的情感或是要证明或是介绍的道理,与山水自然之间的联系。 2在文章中没有过多的用到材料里讲到的人和事。 3自己的道理讲得很清楚,有真人真事,或是历史上的一些伟人或是一些近当代人物可以证明。,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次作文的满分范文,然后比较一下自己与范文的差距,感悟山水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0901杨曦 山山,是天地间屹立的天神,亦是古老帝国的伟大图腾。中古的人们,在攀登险峰后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气入云霄,彰显出博大的气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云雾缭绕,带来无尽的玄妙哲理。山似利剑,直指长空,仿佛要划破无限宇宙。站在人间的最高峰,如展翅翱翔的雄鹰,仰
4、望璀璨的星空,心胸也为之更加广阔。人世间,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勇士。涉足险峰,或许不需要什么理由。无论这山存在于何处,无论这山叫什么名字,山在那里,她就像梦一般牵扯着勇士的脚步,使登山者为之痴迷,为之奋斗,这便是给登山者最好的诠释。 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一滴水,便能润泽整个世界。在河流的哺育下,人类告别了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开启了文明的脚步。水,是雪山女神的恩赐。“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滴滴水汇成一条溪流,溪流又幻化成滔滔江河。江河,记载了太多厚重,积淀了太深的文明。滚滚长江东逝水,六朝烟雨,却早已物是人非。记载着辉煌与悲伤,记载着朝代的轮回。一起流入那广阔的大海。海,寄托着太多的希冀。曾经,有人
5、不怕艰辛,远涉重洋,与狂浪搏斗,寻找那未知的大陆。这个星球的秘密,被探险者的船队所揭开,而我们的勇士,却葬身于远离故土的蛮荒之地。海,如一本书,记载着一页页的动人传奇。终于,窗外已不是茫茫大海,而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历史,已在这一刻开启了新篇章。从此,人们告别了中古时代黑暗的桎梏,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山水屹立的山峰,显示山水的灵动。漂流的江水,衬托出山的厚重。山,便是水。水,便是山。刚柔相济,无坚不摧,古人尚中庸,便寄情于这美好的山水,在刚柔相济中找到自我的回归;山水的流灌,让哲学的蒹葭开得烂漫。回味山川的壮丽,品读流水的秀美感悟山水,欣赏世间永恒的美。,【点评】,立意:文章写得大气磅
6、礴,立意高远。作者不是着眼于一山一水,而是从总体着手。作者不是个人生活的小私情,而是写人,着眼于生命。 构思:“山”“水”“山水”看似并列,实则层进。由诗圣的哲思感悟到山给无数攀登人生之山的勇士以激励。由诗仙、六朝烟雨到大航海时代的故事中悟到“水,是生命的源泉”,“ 海,如一本书,记载着一页页的动人传奇”。最后升华“山,便是水。水,便是山。刚柔相济,无坚不摧”。 语言:有表现力是本文的又一特色。 用“云雾缭绕,带来无尽的玄妙哲理”恰如其分的写出苏学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耐人寻味。 “舷窗外已不是海,而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形象地揭示了哥伦布航海的意义。“回味山川的壮丽,品读流
7、水的秀美感悟山水,欣赏世间永恒的美”,不仅句式整齐,而且揭示山水之永恒,人世之美永恒的道理,不仅立意深刻,而且给人鲜明的印象。,山水王道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 0908 赵泽阳 山水王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山水王道就在于其包罗天下之心,所以王者不厌、却民众庶,故能明德纵观五千年国史,凡有作为的的帝王必悟道山水,秦六代广纳天下英才终成一统;汉武广纳天下贤良,终破匈奴;唐太宗广纳隐太子之谋臣,终开大唐盛世。山水之王道在于包容一切,包容一切的王朝是山水之道的王朝。山水之道的王朝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年对酒当歌的曹操,高呼山不厌高,海不深
8、,周公吐辅。天下归心,之时。必定深悟山水之道所以当今的中国应纳四方之才,为我一国之用。国大则栗多,士勇则国强,国容则兴国。 山水诗道“三分哨成剑气,七分化作柔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太白无疑是深悟山水之道的诗人。从天门上的碧水中,李白寄托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赞叹,我们也从中感受到是人生的豪气。从孤独的敬亭山,李白读出了安然悠闲,而我们从中也感受到李白那颗奔腾的雄心片刻的闲适。从桃花潭千尺的深水中,李白诠释了友情是那么湿润,滋润心田。从“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蜀道,李白告诉世人,要“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山水诗道,在于风骨。太白用自己的风骨不仅为我们筑起一座诗的高山,汇聚诗的汪洋,而且筑起一
9、座人生的高山,汇聚成精神的汪洋。“安能屈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官场的声色在太白之山、太白之水中化作无痕。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亦是蓬蒿人”,只求名利的人在太白之山、太白之水前显得多么渺小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那些只为权势,不为国运的口蜜腹剑之徒在太白之山、太白之水之前有何颜面活于世上。山水之道在于心灵的释然。王维的山水、王安石的华山、苏轼的庐山均印证了这个道理。深悟山水之道的他们在释然的环境中修身养性,但又不失境界。山美,人更美;水灵,人更灵。山水诗道,在于风骨,更在于释然。,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小标题的设置体现作者的思路层层深入;“山
10、水王道”告诉我们帝王不是天之子。而是山水之子,因为山水的指引,成就一个个闪亮的王朝;“山水诗道”告诉我们山水孕育了诗的国度 ;“山水人道”告诉我们山水养育了华夏儿女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山水无道”告诉我们山水本无道,山水之道其实是人之道,从而突出了人的主宰地位。 文章文采飞扬。引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随处可见。 句式整散结合,小标题前后呼应。每层的结尾处都是表示因果的句式“国大则栗多,士勇则国强,国容则兴国”“ 山美,人更美;水灵,人更灵”“心有道,则人有道;人有道,则山水有道”。 材料丰富。素材丰富,得益于他的善于化用前人的事例,如“太白的静亭山、苏轼的庐山、安石的华山”,三个短语,浓缩三个事
11、例。“汉武广纳天下贤良,终破匈奴;唐太宗广纳隐太子之谋臣,终开大唐盛世”两句话概括了两个王朝历尽千辛万苦的发达史。,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什么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可能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种现象。出题者,往往将一些道理藏在这些故事、新闻、现象中,让你找出来。那么作文阅读者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题中蕴藏的道理和规律。然后去写作。这个时候,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介绍样式的,告诉你的道理是怎样得来的,一种是证明你的道理是正确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讲清楚,你的道理是从材料的哪一个角度找出来的,也就是说你要明白的讲清楚你的道理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要么直接说,要么文中要出现材料中关键信息。最重
12、要的一点是,你不能再过多的引用出题者给你的材料了。,本次作文审题思路,1读材料 2找出材料的规律-古人游山水(做了什么)得到启示(关于生命、理想、人生的启示,这是结果) 3按照这个模式思考:我从山水中得到什么(过程)有关人生的启示(启示) 4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介绍清楚主题,或是证明主题。 5选择相应的文体和材料,带着这些启示看看自己的文章 看一看自己做到一下几点了没有,1:在文章开头的地方,就讲清了自己要抒发的情感或是要证明或是介绍的道理,与山水自然之间的联系。 2在文章中没有过多的用到材料里讲到的人和事。 3自己的道理讲得很清楚,有真人真事,或是历史上的一些伟人或是一些近当代人物可以证明。
13、,看一看,小组讨论,当堂小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金圣谈从狮子玩绣球中,领悟并总结出写文章的“拉碾法”;倪大毅从深山有回声这一现象中,总结出“呼应法”;杨载从元宵玩龙灯中,总结出“首尾照应法”写作如此,许多发明创造也经常如此,你在生活中有所经历,有所见闻吗?,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据报道:山野莱贸易中,蕨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因为莱不好。采蕨莱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这期间的蕨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个,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
14、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莱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从外表上看哪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客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那些一心想加工速成蕨菜的农民,省略了两天的阳光,但是最终被烘干的却是自己!,小组讨论,找一找材料的规律和道理,材料规律,第一则材料讲的是 规律:人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结果是有了创造和发明。那么你把这个道理,放到自己身上,想一想,我也在生活中观察和寻找,我会得到有关人生的那些创造和启示。 第二则材料讲的过程是:菜农们走了捷径,没有老老实实的按照客商的要求办事。结果:被封杀了。按照这个模式思考,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