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方言单元音的声学空间及元音高化现象研究侯 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音实验室2006.12.17, 问题的提出,合肥方言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其擦化、舌尖化的音变非常明显,这种音变现象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但已有的文献对推动合肥方言音变现象产生的动力及其演变过程,演变方向的研究不够深入,也缺乏新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元音高化现象在汉语方言中表现非常普遍,元音高化以后进一步演变会带来一些特殊的音变现象,朱晓农先生称之为“高顶出位”,具体表现为:擦化、舌尖化、边擦化、鼻音化、央化、裂化。其中擦化、舌尖化和裂化最为普遍。,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声学角度以及共时和历时的平面对这种音变现象的作些比较深入的
2、探讨。,一 合肥方言单元音的声学空间与音变现象合肥方言中有十一个单元音:为了考察他们的声学特点,我们进行了语音实验,使用Praat4.3.27软件提取了六位发音人十一个单元音的F1、F2数据并根据其数据绘制了单元音声学空间分布图,详见表1和图1。,表1 合肥方言单元音F1、F2频率值统计表(单位HZ),图1 合肥方言单元音声学空间分布图,图1显示,合肥方言的单元音的声学空间整体上呈现出元音三角的分布态势。声学空间分布图上,除了a位于声学空间的最下方,和 位于中部偏上以外,其余的九个元音处于声学元音空间图的上部,分布在高、次高的位置。,从音变的规律来看,合肥方言中元音i高化成舌尖元音,y高化成舌
3、尖元音 就是元音擦化以后继续演变的结果,当然这种音变现象产生同时也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音变现象的产生。,二 合肥方言元音高化现象的源动力,结构主义学派的历史语言学家如雅可布逊、马尔丁内(A Martinet)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 “决定音变方向、甚至音变面貌的因素之一是通过保护有效的音位对立来保证相互理解的基本需要”。,拉链和推链,语音演变的动力在于拉链和推链的作用,一个音系中有一个音位发生的变化,其它的音位也会随之变化,这样在语音的发展中就会呈现出一环扣一环的链条状的发展状态,这种链条状的发展状态就是一般所说的推链(push chain)和拉链(drag chain)(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4、 )。,这个公式中,如果C先变,比方说,先变成D,留下空档,然后吸引B变成C,再进而吸引A变成B,这种一个拉一个的变化方式称为拉链。如果A、B、C三个音位的变化方式反过来,即A先向B的方向演变,B为了避免被A合并,就向C的方向转移,C为了同样的理由,避免与B合并,就向其他方向(例如D)转移,那么在音变中就会出现一个推一个的推链的方式。,ABC,王福堂先生(1999)指出合肥话“资”、“鸡”同韵,韵母都是,这种语音的变化,不能从合肥话自身来寻找原因,他通过合肥话与邻近的和县话的比较,认为合肥话“鸡”韵母的变化是在“姐”字韵母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是“姐”字韵母由i向i的变化使“鸡”字韵母
5、有i变成了。这种语音变化是由于语音系统要求保持某些特定音类的区别而发生的音变,和发音机制没有直接关系。其所举的例子如下:,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用邻近的和县话的一个“孤例”来说明这种语音演变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合肥方言元音的前化或者高化呢?,合肥方言中复合元音单音化的趋势。可以通过与普通话和临近皖中江淮方言的比较发现其演变轨迹。,首先从历时的音变规律来看,复合元音的单音化趋势是推动元音高化的动力之一。,复合元音的单音化推动元音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大量的复合元音单音化,逐渐占据了原来单元音的位置,使得这些单元音发生移位,移位的方式之一就是前化、高化,这个
6、音变的过程是语音演变的推链作用的结果。,复合元音单音化是合肥方言语音演变的重要线索,这种音变现象是元音高化的源动力。,那么复合元音单音化以后又是如何推动高音音变现象产生的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根据表1构拟了合肥方言单元音舌位分布情况,见图3。,三 高元音音变现象的过程,图3 合肥方言元音舌位构拟图,依据图3,我们推断合肥方言中单元音 和的出现推动了e和o的高化,使它们从较低的位置高化成了元音和,这两个音的高化紧接着引发了诸如元音摩擦、舌尖化等一系列的音变现象。,合肥方言中大量复合元音单音化,这些复合元音单音化以后,其音变过程并未停止,有的进一步高化,比如“姐”“杯”一类的字就是首先单音化然
7、后高化,这些元音高化现象必然会推动整个音系的音变。,从合肥方言与邻近方言的比较来看,“姐”类字发展的轨迹可能是: tie(ti )tsets“杯”类读音的发展轨迹可能是: peipep。,“姐”“杯”一类的元音高化为推动了原来i韵的高化,从而引起了i韵的音变。i韵为了避免和已经高化的混淆,增加交际的有效度,只有进一步高化、前化,高化、前化以后由于气流通道变窄从而造成了程度不等的摩擦,i变成了带摩擦的i(有的方言写作),这个带摩擦的i在合肥方言中进一步演变,其演变的结果就是变成了舌尖音,由于这个是从带摩擦的i韵演变而来,就可能或多或少的带有程度不等的摩擦,这种摩擦正是语音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印迹。,
8、“处于双向对立中的音位,如果某一个区别特征或音位的组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往往会波及到聚合群中的所有音位,使音变具有系列性的特点。”(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推断合肥方言y的舌尖化是受到i舌尖化的影响而发生的,因为i和y处于对立的地位,i演变成舌尖元音以后,为了保持语音系统的平衡性,y紧跟着也发生了相应的音变,其演变轨迹与i相同,首先擦化,紧接着舌尖化。,另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合肥方言中“鸡”类字韵母老派、新派都读成,而“居”类字老派读成y,而中新派读成 ,这说明由y到 的演变是受到i音变的影响而发生的,在这一对立音位系统中,首先发生演变的是i,紧着着y才发生相
9、应的音变。,我们认为合肥方言中舌尖化音变其轨迹是: 首先ie、ei、ai等复合元音单音化,紧接着变成单元音的有些韵母高化、前化,从而推动i韵擦化,i韵擦化以后进一步演变,变成舌尖元音,为保持音位系统的平衡性,y韵在i演变以后也跟着发生了音变,其演变轨迹与i类似,首先擦化,紧接着舌尖化。合肥方言中这种前元音的音变模式见图4。,图4 合肥方言舌面前元音高化的轨迹,合肥方言中u的摩擦现象同样也是复合元音单音化、单元音高化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演变的过程。,合肥方言比较靠后的元音除u以外,还包括、,其中、本来应该是复合元音,表3基本上能够反应这一趋势,有一部分来自二合元音uo,临近方言中也已经
10、单音化,南部的安庆方言中基本上还保持着复合元音的特点。,我们推断合肥方言中是o高化的结果,o类韵母高化成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推链作用推动了u的音变,u高化以后由于气流通道变窄产生了摩擦,零声母的u由于摩擦感很强甚至变成了浊塞音v。其演变的轨迹见图5。,图5 合肥方言舌面后元音高化的轨迹,四 结论,语音演变的音素非常复杂,既有语音系统内部的音素,又有社会发展的音素。语音演变也是渐变和突变的综合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合肥方言音变的源动力是复合元音单音化。,2.合肥方言舌尖化的音变得轨迹是:,3.合肥方言音变现象是推链以及语音系统平衡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复合元音单音化 单元音高化 擦化 舌尖化,谢谢各位! 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