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7 页 (分数:100 分 时间:120 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4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俨然(yn) 垂髻(j) 鸿儒 (r)B洗濯(d) 多髯(rn) 德 馨 (x n)C翁 媪 ( o) 亵玩(xi) 淤泥 (y)D案 牍 (d ) 邑人(y) 箬篷 (nu)2下列各项中加黑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 分)A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陶后鲜有闻(少,稀少)B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可爱者甚蕃(通“繁”,繁多)C诎右臂支船(通“屈”,弯屈)货恶其弃于地(憎恶)D香远益清(更加) 便要还家(要求)3.选出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
2、分)A.何陋之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无丝竹之乱耳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下列语段中二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 分)故居管理人员深情地告诉我们:这棵观音柳大约已有100多岁的高龄,她浑身是宝,更有神奇的“灵气 ”。她生命力极强,历百年沧桑,仍葱 浓茂盛一片生机,又名“长寿柳”。每逢下雨之前,她的梢头总会 红殷殷的绽出小花,所以人 们 又称她为“ 气象树”。语句应改为: 语句应改为: 5古诗文填空。(8 分)(1)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第 2 页 共 7 页 (2)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3)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
3、途, 。 (石壕吏)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 。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桃花源记东晋陶潜B爱莲说唐代周敦颐C核舟记明末魏学洢D陋室铭唐代刘禹锡7.口语交际。(4 分)陋室铭作者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请在网上发条贴子,阐述你的看法。二、综合性实践(10 分)育才中学八年级(2)班准备举行一次有关莲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欣赏下面几幅图,并结合后面有关荷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相关链接】任目光顺着水平面望过去,风 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只见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儿,
4、花叶相依,亲密无 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着铮铮傲骨。还有几朵儿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 朵,任 头上百花争 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第 3 页 共 7 页 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常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 8欣赏上面几幅荷花图,请写出两句唐诗来表现画面的意境。 (4 分)9阅读后面链接材料,想想,材料表现了荷哪些精神?试进行分析归纳。 (3 分)10莲自古就是文人歌颂的对象,请结合自己的理解,或通过网上查询,谈谈莲被人赞颂的原因。 (3 分)三、阅读理解(26 分)(一
5、)读下列这首诗,做 1112 题。 (5 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诗中有一句诗极力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试找出这句诗。(2 分)12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分)(二)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11 分)题画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 绿阴照人,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 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6、。 选自板桥题画三则 注释: 新篁( hu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 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 窗棂(lng):窗上雕花的窗格。 冻蝇:秋冬受凉的 苍蝇。于时:那时,当时。师承:受 过老 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13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2分)第 4 页 共 7 页 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1 )置一榻其中(2 )夏日新篁初放(3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4 )无所师承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分)(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2)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16这篇短文最后点出作画的道理,请你用自己的话
7、概括出来。 (3分)(三)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0分)古藤王剑冰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 ,属稀有的物种。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8、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第 5 页 共 7 页 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 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因也就想到,一位 90 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 6 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
9、境啊!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11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面对。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12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
10、诠释了一个生命。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13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14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15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选自读书文摘(青年版) 17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段
11、在文中的作用?(2 分)18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 分)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第 6 页 共 7 页 何摆放自己的身体。1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品读了藤的性格?试进行归纳。 (3 分)20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四、写作。 (40 分)21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是的,一个人观察万事万物都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寓在其他事物身上,有的人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写的事物当中。生活中,当你观察一物体时也有触动你灵感的时刻,请选取你喜欢的一事物,把你的情感或志趣
12、融入进去,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参考答案1 C 2 D3 A 4第 处,改为:这棵观音柳已有 100 多岁的高龄;第 处,改为:她的梢头总会绽出红殷殷的小花。5 ( 1)恨别鸟惊心(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 B 7称颂的是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品;但他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不能与时俱进,不去适应当时的社会,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些是不足取的。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9团结互助,傲然挺立,不象风雨低头。
13、这种精神正像志士和君子。10一是莲叶具有美化环境;二是有许多典雅的名称;三是高洁,多喻以君子之花。1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第 7 页 共 7 页 12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就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13取 /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14 (1)放(2)竹子的一种(3)窗棂(4)没有什么15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16前面写观竹的情趣,通过观察,最后成画,以此说明自己作画,是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而成。17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上文对古藤的赞颂转入对具有古藤一样品质的人的赞颂。18长短句结合运用,句型灵活多变,使文章富于变化。同时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古藤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抒发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19 ( 1)受过无尽的苦痛,经历1300年风霜雨雪而直立不倒。 (2)藤,历久弥新,枯枝仍孕育新生。 (3)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坚强、独立、不屈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20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古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慕之情。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