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doc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471609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论论语的人文之教钱穆先生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 在先秦文学的诸多典籍中,其地位重要由此可知。而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兹。解读论语之书可谓多矣,解者不同,角度、看法亦多迥异。笔者读论语及各家注论语 ,多在感悟,少有创见,其程度尚不能达十之一二,但于鄙陋中,有感于书中凸显的“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 (钱穆语)的精神,想就其人文之教的内容及表现略陈己见。“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之“人” ,指人世间;“人文”之“文” ,与“武” “野”相对,但不是诗词歌赋之“文” ,而是如司马光所说:“古

2、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 ”(传家集 )因此,所谓“人文”实际上是就社会整个文化层而言,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各种文化现象。只有这样的人文,才能教化天下,达到大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论语 ,应该是先秦时期集人文教化之大成的著作。想当日,孔子博学,而多重雅言,既重视古代之文化传统,又抱天下一家之理想,希望能获时君信用而大行其道于世,不惜被人骂为“惶惶如丧家之狗”而奔走于列国之间,但终不能如愿,不得已乃退而开馆授徒,著书立说,望己之道能通过弟子以教化天下。所以,相当于孔子日常教学实录的论语 ,包含孔子当日若教化天下的人文思

3、想,其人文教育精神无处不在。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从教育的角度看, 论语的人文之教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人文之教直指人心,为人师者立典范。下面试以论之。一、关心人的存在状态当代教育论者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对生命的同情,是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虑和痛苦;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 论语所录,最能打动人的就在于孔门师弟子之间能关心,关心人,关心人生,关心家国及人类社会的兴衰际遇。编次第一的学而第一章就有: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4、乎?”此语关乎论语全书之要。能“学而时习” ,则一面知新,可以“日知其所亡” ;一面温故,可以“目无忘其所能” ,自然深造自得,左右逢源,内心悦泽了。这是“学不厌”的功效。师弟子有朋友之道焉(见白虎通 辟雍篇) 。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 、 书 、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来” ,就是弟子至自远方。朋来之乐,也就是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 ,朱子以为即是:“循世不见知而不悔”之义,虽当世君相不知我而不愠;或说是不知者,言人不知道,不是说人不知我。何晏集解曰:“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皇侃论语义疏后一解亦云:“君子易事,无求备于一人。故为

5、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他教人以学,重在为人道,此乃学子安身立命的人生大事。在既肯定又温婉的语气中,一个伟大教育家对学生的告诫关心之情切切,宛如历历在目。笔者以为,此章在本书,在孔子一生,确是很重要有价值的一章,它强调了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或缺的几个要素。一是学习应成为一种生存状态,活到老,学到老。在述而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从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又说:“如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再假

6、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孔子一生追求就在于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己,他常教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应是提倡学问没有穷尽,所以要“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钱穆先生说:“孔子的卓然之处,在于其自述为学,极平实,又极高远。孔子反已自修,循序渐进,以致其知。” 如宪问中有:子曰:“莫我知也天!”子贡曰:“为何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无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作为先生的孔子,教在人而学在己,其要求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便不言而喻了。故而他又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之与言,能无说乎?释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3之何也

7、已矣!”这里强调的不仅是学,而且要善学,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纠正所学。这是一个学习者在悟学之得失,既自勉又勉人。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正是美质易得,须学而成,是所谓“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钱穆先生说:“学可以至圣人,不学不免为乡人。后人尊崇孔子,亦仅谓圣学唯企,不当谓圣人过知,非由学得。 ”须知孔子活到老学到老。在孔子从多弟子中,颜渊最好学。在雍也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称赞颜渊好学,能博参众说,多方体究,于是智慧日进,道义日开,既有学问,亦能修心养性,学会

8、做人。所以当颜渊去世时,他痛哭不已:“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悼道无传,若天丧已也。又有“颜渊死,子哭之恸” 。(先进 )他曾对门人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以重言赞颜回,深美其虽箪食瓢饮居陋室而不改其好学之乐。孔子又时常批评学习上懈怠之人,勉励其坚持不懈。如雍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女今画。 ”冉有自谓不悦孔子之道,只是无力更前进。孔子却要求他若力量不足,可半路休息些时,不可以从此画下界线不再向前。又如颜渊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山,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

9、往也。 ”此乃勉励学者当自强不息,积久而终得成;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他见弟子不甚好学,又叹息颜回已逝:“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由此可知,孔子关心人,首先要求人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存状态。二是交友,应交忠信仁义之友。这在论语中亦随处可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继承孔学衣钵之人,其所强调的即是孔学之要。人要不断反省自己,做忠恕诚信之人,亦需交忠信之友。 论语甚至将事君交友相提并论。 里仁中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指的是事君交友,见有过,劝谏逼促,或过于烦琐,必受辱,或见疏。中

10、国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素重功名事业,事君是人之孜孜所求,把交友与之相提并论,可知论语关心后学交友状况及技巧。4在公冶长中,孔子与弟子们谈各自志向时,孔子说:“老子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季氏有专章论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中国有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人在成长教程中,择友宜谨慎,这与论语中对择友的强调,应是源与流的关系,对此亦多有关注。三是成才,人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君子。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要使后学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古代人文思想教育通用教材之一的论语 ,在这方面的宗旨很明显:学生要成为君子。孔门之学

11、,把君子作为他们的终极理想去追求。孔子曾借称美子产的话,明确君子的定义:“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 )在卫灵公有此一章: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被称为圣人,却说君子之道三,自己一项也不能,可见他把人之成材标志定为君子,而要达此高度实在不易。司马迁曾赞孔子说:“高山仰,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孔子在后人心目中就是君子,不过, “文质彬彬” 、有谦和之美的他过谦而已。不管达与不达,孔子总是以君子的标准去教导学生。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 )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君子遇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层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求备焉。 ”(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宪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述而 )5孔子论及君子之义,其范围遍及人生、家国、社会。一个能称得上君子的人,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是仁者,智者,勇者,能从善如流,能治国以礼。所以,孔子的君子之教在关心人的成长属最高境界。在宪问中,当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成人时,孔

13、子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后又说:“今之成人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道出孔子认为成人之标准在于成君子。另外, 论语对人的关心,还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了解、问候及因材施教。如: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子罕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 )作为老师,他能知由能决断,赐心通达,求多才艺,进而因材设教,因材致用,这当是关心所致。伯牛有疾,

14、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孔子深惜冉伯牛贤,故重言深叹之,师者之戚戚又历历如在眼前。如果说人文教育有教人文知识和育人文精神之别,那么,以上这些应属人文知识的教育。虽然笔者把之归于“关心人的生存状态” ,但细究其内内容,其实也在构建了人文主义者的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它实际上是帮助人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构筑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自己的价值观。简而言之,它重在教人求善,教人如何做人。二、人文之教直指人心讲究循序渐进的孔子,不但教人人文知识,更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养成。他“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

15、出发” ,关心人的自处、相处等各种人生命题,突出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等人文之要义。而且,这种种教育都直指人心,教人加强内心之修养。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 )6当中的厚重、威严、忠信,皆为人心性之外露;“无友不如已者” ,是苟我心常能见之胜已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之益;“惮”乃指心之不安。又如: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哉?人焉 哉?” (为政 )“弟子入则孝,则出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这是“孔子教人以观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观察其人之人格与心地,将无

16、遁形。学者亦可以此自身, 使已之为人,如受透视,亦不致于自欺”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此章以车之行为喻,说明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道德礼俗约束人的行为,但如果相互间没有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 “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 。 ” 凡此种种,难以尽举。第一部分所举之例,多属孔门之心教。 论语的人文教育不空泛,不浮浅,是由表及里、由知识到精神的直指人心之修养,这即是后来儒学中所说的“修身” 。三、为人师者之典范这是指从事教育的老师以已习得的人文精神照耀与化育他人,并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17、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知识,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它的表现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 论语的人文精神得以最大范围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主要在孔子在这方面的以身作则。孔子要人学,自己先学,然后再反已为教,如第一部分所述。他反复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就因为他好学,所以育得桃李遍天下。孔子要人讲仁、义、礼、乐,先强调

18、自己要“克已以仁” ,讲义、讲礼、讲乐。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立于礼,成于乐”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然后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7如他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政者正也,子帅从正,孰敢不正” (子路 颜渊 ) 。反已教人,是孔子为师最常见的育人方法。因此,他自己也养得了一代圣人之风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 ,在气貌之间,可窥其心地修养之所至,以至于颜渊谓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

19、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由此可已,孔子之道,虽极高深,但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于日常的饮食起居行藏出处当中的自然流露。现代的人文教育者认为,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很多读书人虽然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象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有些读书人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而只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有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

20、统文化积淀浓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孔子的人文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影响一代代中国人,乃至风靡世界,就是因为他在育人过程中做到了知识、学问和善行结合,他让学生习得如何做人的人文知识,也培养他们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杨叔子教授说:“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教育者乐观, “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向,朝着人类的最低底线滑进的危险” (中国人民政法大学郭世佑语) ,我们当重读论语 ,再弘扬论语的人文之教。孔子讲“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使情感、责任感、价值取向三者融为一个圆融和谐的整体,这也是人文教育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参考文献: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2、蒋伯潜 蒋祖怡.诗学与经学M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9页.4、清.阮之编辑十三经注释 ,中华书局,19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