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生命的沉思【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细心领悟每篇文章的内容。二、掌握课文的修辞手法,特别是理解比拟的作用。三、生命的沉思,就是沉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启发对生命的关注,能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生命。【修辞知识学习】一、设问,是在阐明观点或叙述事实前,故意先提出问题。它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如:为什么要团结一切力量?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二、反问,就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它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如:人们怎么能不爱这个四季如春、山清水秀的昆明呢?三、对偶,也叫对仗,是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
2、义相对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在一起。也就是说,它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的基本类型有: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排比,是用结构相似乎、意义相关的一些句子或短语,排列成串。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地说出来的修辞手法。它比对偶灵活,只要求各个语句大致整齐匀称就行。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又如: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教学时间安排】18, 外婆的手纹二
3、课时。19, 雁一课时。20, 麻雀一课时。21, 生命的暗示一课时。【每周一诗指导】步出夏门行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龙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外婆的手纹李汉荣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感受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的特点。学会抓住文章重点语段、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其朴实而高尚的情操,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外婆的美好品质,
4、以及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难点:外婆抚育儿孙成长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生命意义。【课文提示】手纹:手的纹路。文中指外婆缝制的衣服,还指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理解富有深意的语言,从对外婆的描写中感受其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正音正字】虔 qin 摹 m 淙淙 cng【词语积累】不伦不类 如梦初醒 冬暖夏凉 天上人间【初学课文】1. 朗读课文。2. 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艺术品” 第七节 )3. 现在,大多数人不再接触针线活了, “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非常珍惜、怀念:保存着外婆的手纹。叫妻子临摹仿做。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课文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
5、的回忆性散文。文中有不少蕴含人生哲理、文质兼美的语句。文章以外婆的针线活好为线索,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外婆俨然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做的针线活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表现了外婆对自然,对待人,对待生活的仁爱、宽容的生活态度,从而让我们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无限怀念以及想要延续、传承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真挚感情。第段, “外婆认为一匹布要成为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这是外婆的一种人生信念,她觉得要做一个好人的话,就象做衣一样,要用真心来做衣。认真做衣,认真做人,是准则。准则:做衣如做人。
6、第段, “先洗手,穿得整整齐齐,身子坐端正。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外婆做衣服的习惯,体现了她的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第 10 段, “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外婆很善于把生活中的一切缝在、表达在她的衣服上。善于捕捉美的细节。在缝制过程中,这样一种灵感的汲取。从生活中发现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正因为外婆有着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美。文中有许多自然清新而细腻的细节,也有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语句,比如第 46 段、1014 段、1720 段,这些细节和语句都需要沉下心来品读,抓
7、住关键词品味,联系语句前后思索,才能够深知其意蕴,才能走进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引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课外作业】完成“学习建议” 。根据自己的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1. 人们说外婆“手艺好”的原因是什么?(人们说外婆“手艺好”的原因是:她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 )2. 如何理解“布的心情”?(“布的心情”是指:“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也许是很伤心” 。说布“伤心”是因为“布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那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 。这里用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外婆把布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她在对布进行一种全新的创造
8、。这表现了外婆做衣服时的虔诚、庄重之情。 )3. “我”童年穿补丁衣服不感到委屈的原因是什么?(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 外婆能将补丁做成好看的艺术品。 )4. “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针钱活?(第段,外婆把布看作人,她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布的心情。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布还是存在的,它记录着外婆的心情,所以作者要保存文物,就是要体会外婆做衣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 )5. 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第段,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孤寂”
9、和“悲苦” 。大概那时没人与她交流,她只有向布倾诉。布上印刻着她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她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一份宁静平和。这种宁静之美是一种人性美。外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美。)6. 如何理解“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外婆将对儿孙的感情、深爱绣入绣品,融化在绣品,儿孙们穿在身上,就能重温外婆的爱。感到和外婆心贴心,外婆永远呵护着儿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外婆的绣品中浸透着外婆的爱。 )7. 文中是如何暗示岁月艰苦的?(第段,从人们的穿着上, “在我童年,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的日常服装” 。从
10、“日常”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拮据的,思想压抑,不能大胆追求美,外婆还是坚持她朴素的美学。 )8. 从 11-13 段看,作者如何描写外婆的针线活?(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9. “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学习小结】外婆用精巧的手艺,在平凡的生活中,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在作者的讲述中,我们欣赏了外婆的生命痕迹。学习本文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用各自心中的样式,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许多生活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因此,我们要善于感受周围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