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 爱心 专心 1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得:能够。 (直接翻译时可不译) 4.于:到。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不足:不够。 7.北:向北。 8.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10.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而:表修饰关系。 11.弃:舍弃。 12.其:代词,他,指夸父。 13.为:成为,作 14.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 15.逐日:
2、追赶太阳。逐,追赶。 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 (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他)丢弃他的手杖, (手杖)化作了桃林。成语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 f zh r 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夸父追日 用法作宾
3、语、定语。 示例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用心 爱心 专心 2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
4、曰不周。 ” 昔者:从前 颛顼(zhunx):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1)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5、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 ,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