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 文 教 材 换新 在 争 议 中前 行 本 刊 综合 语文被称为 “百科之母 ”,是各门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课,是基础的基础。 可以说 不学好语文,就无法学好其他科目。所以,语文科和语文老师历来最受重视,居各 科之首。语文教材的编写、修订当然也就不可等闲视之,选编什么,不选编什么, 以及选编课文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实现。 随着秋季新学期的开学,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 辽宁、 宁夏、 山西、 四 川、 云南、 浙江等地部分中 小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一年 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 其实,自 2012 年全国义务教育新课标启用后,目前已有人教版、语文版、苏
2、教版 在内的多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呈现出国学内容普涨、课文数量减少、更新 时代标签、传承经典四大特征。 有人为新修订的语文教材点赞,有人则提出质疑,认为教材取舍不合理。可以说, 几乎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给全国 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使用的语文教材,应当怎么修?修订的标准是什么?修订后 距离理想的语文教材有多远? “ 增减换留 ”四大特点 根据已经公开的报道,这次语文教材修订的特点,无论哪个版本,大致都可以分为 增、减、换、留四个方面。 增,国学内容普涨。 在今秋投入使用的语文出版社新课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一年级至六年级相关
3、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 30%;七年 级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 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 减,课文数量减少。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部负责人郑伟钟介绍,目前新修订的教材 课文数量减少了15% 。 苏教版高中课本在原来的 5 个模块、20 个专题不变的前提 下,篇目也从 108 篇调整为 95 篇。 换,更新时代标签。 新修订语文版教材约更换了 40%的课文,如中学课本里将 洲 际导弹自述改为网络表情符号,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人教版教材 最近一次修订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 30 篇课文亦有多篇被更换。 留,传承经典。此次修订的各版本中,不乏传承多年的老面孔。例如, 体现爱国主 义和
4、革命传统教育的 小英雄王二小 国旗 和太阳一同升起 等课文得以保留, 体现优秀品德与情操的我能行月下桨声等也依旧保留。 国学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李荣鑫 摄) 此前有的语文教材中存在常识性错误,部分插图陈旧粗糙,一些编排缺乏梯度,甚 至存在 “ 教材不够, 教辅来凑”等问题。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修订将一定程度上修 复上述问题。 百余位专家参与修订 修订语文教材时的增减换留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极为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难度 甚至超过编写新教材。 人教版语文教材于2013 年1 月重启修订,然而 早在2010 年之前,出版 社就已分赴 各地进行了多轮调研,收集建议。苏教版语文教材虽是 2013 年初
5、开始修订,但相 关论证也早已开始。多数版本语文教材从修订立项到最终出版使用, 少则三年, 多则四五年。 据业内人士介绍,语文教材的修订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征求社会意见,拟定教 材修订方案,选文,编订,统稿,编写组讨论,修改定稿,审稿,审读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表示,在审稿环节,各大出版社一般都按照责任编辑 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主管社领导三审这样的程序,有的还约请语言学、文学 和语文教育学专家特约审稿。 语文教材的修订动辄千人上阵,一些出版社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等机构。据语 文出版社提供的统计数据,在该社此次修订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有 100 多位省市级教研员、2000 多名一
6、线教师参与了研讨和审改,发放并回收调查表一 千余份。苏教版光是在选文阶段就有近 200 名专家参与,包括小学一线教师、特 级教师、教研员、大学教授等。 与此同时,部分教育及文学名家也参与其中。曾荣获 “国际安徒生奖 ”的著名儿 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是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之一,孙绍振、温儒敏、倪文 锦等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也时常参与教材修订的座谈、策划。 文质兼美是最高标准 语文教材修订并非信马由缰,在具体操作中, 各大出版社语文课本的修订主要依 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江苏凤凰教 育出版社总编辑办公室主任史玉娜表示,每当新课标出炉,他们都会组织相关专 家进
7、行新老对比研究,分析其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应用到修订工作中去。 一线师生的意见是修订标准之一。 郑伟钟表示,他们从2008 年起每年都给学校师 生发放征求意见表, 以“你最喜欢的课文是什么 ”“你最不喜欢的课文是什么 ” 等问题作为参考。 在修订过程中,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则,即老师好教、 学生好 学、教材好看。 山东省临沂市语文老师胡小丹认为,修订要坚持教材的本质,即一种教育工具,需 要对晦涩陈旧的课文进行淘汰更换 ,“这样降低了教学难度,为师生减负,同时有 助于学生知识库的更新。 ” 人文性则要求教材注重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形成正确三观。安徽省 明光市逸夫小学语文
8、教师何腊梅指出,教材的历次修订都是传统文化不断加强、 经典篇目次次传承的过程。 “从教材中学到的国学经典积淀成学生传统文化的基 础,更形成了几代人关于语文课本的共同记忆。 ”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本优秀语文教材的最高标准在于文质兼美。 “作为一个载体, 语文书承载的语言文字应该是典雅的,有示范作用的;承载的思想内容应该是正 能量,能立德树人的。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程丽华说。 教材取舍引争议 语文教材每一次的篇目变动都引人瞩目,每一次课文调整都牵动人心,每一次的 内容取舍都激起波澜。 在语文出版社举办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 训工作会上,曾指出更换南京大屠杀鲁提辖拳打镇
9、关西等文章。该消息 经由媒体报道,不过半天的时间,就引发广泛的讨论。 语文出版社5 月23 日发 出严正声明 :“网上所传我社九年义务教育修订教材将南 京大屠杀题材撤下之事,与事实严重不符。 ” 在这份官方声明中,语文出版社解释 道,将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片段 节选,课文题目暂拟为 死里逃生,更换的原因是 :“张纯如所写 南京大屠杀 片段 死里逃生,不仅 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个普通中国妇 女李秀英在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敢反抗的事迹,感人至 深,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
10、文部负责人朱春玲进一步解释道,2001 年,语文出版社第一次 编写语文教材时, 南京大屠杀 是课文 之一,已经沿用多年。 但经教育部审定后, 审定委员会认为,如果保留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建议更换为张纯如所写 南京大屠 杀中李秀英一节。 尽管如此,南京大屠杀的被换还是引发社会热议。5 月31 日,语文出版社再 次发出声明,决定把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作为课文保留。 此外,对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其中那段颇有名气的描写被认为渲染暴力 场面,这次在语文出版社教材中也整篇被删。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郭初阳说,从“ 酱油铺”到 “彩帛铺”到“水陆道场 ”,那三拳相当生动而形象,固然血 腥了一点,但却
11、是以一种很文学的方式呈 现出来,而且还三次写到周围观众的反 应,从文学手法来说是极为高明的侧面描写。 像这样的经典文学段落, 简单丢掉未 免可惜, 他以往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和学生商榷,以暴制暴的做法究竟对不对,通过 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 距理想语文教材有多远 在我国, 语文教材可分成 “国定制”和“审定制 ”两个不同的时期。 “国定制” 是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教科书编写、出版、使用的制度,该时期以 195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并编写全国通用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为标志,到1993 年 (“文革 ”时期除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全国推广时结束,即所谓 “一纲一 本 ”的时代。 “ 审定制 ”
12、则是指由各出版单位组织人员编写、出版教材,经国家或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审查、批准, 然后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选用的教科书制度。该时期 以1993 年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为发端,一直实行到现在。 教育部对教材的审定有严格的标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涉及教材的各个方面:教 学理念、编制思想、总体结构、选文和练习是否合理,包括语言硬伤等细节也要 逐一检查。教材编写完成后,首先要通过教材审定机构的审定。 学生好学是语文修订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华社 杜宇 摄) 收获 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一直在关注语文教育,他质问:“为什么教材一定要 那么薄, 为什么章节段落一定要按照孝义、亲情、爱国或者记叙、散文、抒情划 分 ?
13、”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周正逵先生考察发现,从清末到现在,语文教材体系陈 旧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语文教材多样化的新局面,但绝大部分 教材在编写理念上都是一脉相承。 而编写教材的另一个问题是互相妥协。叶开曾提到,教材编写组里不是没有一流 专家,但专家之间内部意见不统一 ,“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结果 就是零分。 ”语文教材因此而变得中庸。 当前,为给学生减负,教育部规定了教材的印张数,所以每本教材的页数都是固定 的。 但这给教材编写者造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困境,因为根据页数找内容,文章可选 的少,选文上有很多的限制。 但如果突破这个界线,审定时又可能无法通过。 这其 中包含了很多教材编写者的无奈。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曾表示 :“根据国家的课标要求,在小学六年的语文教 学中,只能有记叙、 描写和抒情三种文体,到了初中之后,才开始学议论文,这让我 很不能接受,但又无力改变。有些文章我觉得不必要选入教材 这是教材的困 境。 ”而他最大的梦想,也是在有生之年,编一套自己心目中 最理想的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