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1.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4505209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观赏植物红瑞木上一种病害的调查研究植物保护专业 姜彬指导教师 金静教授摘要:观赏灌木是城市绿化美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绿化材料, 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试验主要针对红瑞木受害部位茎杆上发生的一种病害,进行了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调查观察、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该病害发病初期茎杆上产生黑色斑点, 后逐渐扩大, 形成黑色轮纹状病斑, 病斑中部稍有凹陷,发白, 病斑边缘隆起,略呈红褐色, 病部稍有凹陷, 病斑内有黑色小点, 潮湿环境下, 小黑点涌出乳色卷须状物分生孢子角。叶片逐渐脱落,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形的褐色至黑色大斑,当病斑环绕茎杆一周时, 造成叶部萎蔫、枯死叶

2、片完全脱落,枝条枯死。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形的褐色至黑色大斑。病害发生时期始发期为 5 月初,盛发期为 67108 月,进入 10 月份病斑停止扩展,为发病末期。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的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 在 PDA 培养基平板上的病原菌上菌落呈黑色、平铺,边缘微呈裂瓣状,且生长比较缓慢。,未产生任何子实体。病原菌在培养过程中,菌落可产生黄色色素。28 黑暗条件下培养 7 d 后,菌落直径为 53 60cm; 8 d 后菌落变成黑色、硬块状子座,子座上密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色炭质。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为( 7 12) m ( 5 8)

3、m,因分生孢子外包裹透明的黏状附属物不易分散而呈胶质流溢出。经过柯赫氏法则的验证,实验中分离到的病原菌是致病菌。本研究为红瑞木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红瑞木;黑斑病病斑;致病性;鉴定与防治A Kind of disease research of ornamental plant- red RamuStudent majoring in Plant protection Jiang BinSupervisor Jin JingAbstract:This test focused on the parts of the stems of the Red Ramu victims

4、of a disease,the reseach of the diseas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the separation of the pathogens, the determine of the pathogenicity and other aspects. Black spot in the stems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sease incidence, and gradually expanded, formed black Physalospora like lesion, the les

5、ion edge is reddish-brown slightly, ministry of disease is slightly sunken, small black dots within the lesion, humid environment, the black specks emission milky tendrils bar conidia angle. Lesion around the stalks of one week, resulting in wilting of leaves, dead. Incidence of severe, multiple les

6、ions may heal into irregular-shaped brown to black spots. Diseases in the period from June to October. Results show that by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icity of pathogens: pathogen colonies on PDA medium plate was black, tile, edge and slightly lobes shap

7、ed, and grew more slowly. Pathogen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colony can produce a yellow pigment. 28 C under dark conditions for 7 d, the colony diameter 5.3 6.0cm; for 8 d after the colonies become black lumps plaint seat, child seat dense conidia, conidia subglobose, black carbonaceous. Conidi

8、a single spore, colorless, oval or oval size of (7 12) m (5 8) m, due to the conidia outside wrapped in transparent stick-like appendage is not easy to spread and showed glial stream overflow. This stud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earl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for the Red Ramu disease.Key words: Red Ra

9、mu Black spot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引言红瑞木(Cornus alba)别名红梗木、凉子木等。山茱萸科 , 山茱萸属, 落叶灌木。原产于西伯利亚、中国北方,在原产地多生长于山地混交林中或溪流沟边,现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北等地,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株高 23 米,茎直立, 新枝黄绿色, 冬季和早春老枝暗紫红色, 无毛。单叶对生, 卵形至椭圆形,纸质,长 4 9cm,宽 35cm,叶端尖,叶基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侧脉 56 对,叶柄长 12cm。叶表面暗绿色,叶背粉绿色,两面均疏生柔毛。叶片春夏绿色,秋季经霜后变为红色。叶片春夏绿色,

10、秋季经霜后变为红色。花黄白色,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期 56 月;果实乳白或蓝白色,成熟期810 月 1主要品种有: 银边 红瑞木,叶缘乳白色;;花叶 红瑞木,叶片具黄白色及粉红色斑纹; 金边 红瑞木, 叶缘黄色;本属适于观赏的还有偃伏梾木, 幼枝暗红色,茎匍匐, 果白色;紫茎梾木,幼枝紫红色或带绿色,果蓝色 2。红瑞木可大量栽植于河边、湖畔、池旁等堤岸上,既供观赏, 又可利用其根系发达、耐潮湿的特点, 护岸固堤,是我国北方园林绿化常用的观赏灌木。另外红瑞木的树皮、枝条及叶均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痢、止血、发表透疹、收敛、强化的疗效小兴安岭民间采枝条做清热解毒药,用于治疗肠炎、痢疾、

11、中耳炎及结膜炎等症 3。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得以充分结合, 其培育价值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红瑞木作为园林植物,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增湿防风,蓄水防洪,从而有效的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起着主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焰红瑞木冬季枝条为鲜艳的亮红色,与红瑞木枝条的血红色相比,显得更加明丽而醒目。更为奇特的是,其枝条的上部为艳红色,下部为桔黄色,上下两种颜色相互映衬,飘忽过渡,远观确有火焰的效果,尤其在有雪景衬托或夕阳余辉的映照下,色彩更为绚丽、壮观,即使在绿色背景下,也仍能尽显其火焰魅力,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城乡绿化美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着巨大的社会效

12、益和经济效益。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材料从青岛农业大学校南门采集获得。1.2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调查在青岛农业大学校南门一片新移栽的红瑞木树林中,定点选择 10 株红瑞木,在每株上分别选择老、中、幼三根枝条,在病斑刚扩展时开始, 每隔 3 天一次进行定点定期的调查, 观察病斑扩展长度,以确定病害的发生规律。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1.3病原的分离、纯化与培养红瑞木病枝用流水冲洗数遍, 置于无菌条件下剪病健交界处病组织, 将病组织投入75% 酒精溶液中消毒23 s,然后再置入0. 1%的升汞溶液消毒34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4 5 次。晾干后将病组织置PDA 平板上,每皿放

13、3块组织,在25培养箱中培养,待组织周围出现菌丝后,用挑针从菌落边缘挑取少量菌丝, 置PDA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一周,用于接种菌种。14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为促使培养物产生子实体, 再已纯化好的菌落,转入4 条件下培养3d,然后再放在25下培养3d,连续这样冷热交替5次。或者将已纯化好的菌落放在紫外灯下连续光照培养,以促进产孢。记录菌落形态和颜色,同时将培养好的病原菌用挑针挑取菌丝,制成临时水装片,移接于PDA 培养基平板上,28 下黑暗培养7 d,记录菌落形态和颜色。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形态,及有无分生孢子器和或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产生等特征 4-6。1. 5 致病性测定在青岛农业大学校

14、南门选取健康老、中、幼红瑞木茎杆各10根,每一枝条选取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接种。接种时先用自来水冲洗一遍枝条,然后用75%酒精擦拭,待酒精挥发后进行接种。用灭菌的5mm打孔器打取菌饼,用无菌的接种针挑取菌饼接种在枝条的皮孔处,使带有菌丝的一面贴紧皮孔,再用封口膜密封使其固定在接种部位,防止脱落,并用记号笔和标签做好标记,以备后续的观察记录。3d后将封口膜拆除,创造自然发病环境,以后每天进行观察发病侵染现象,记录感病程度。选取健康老、中、幼红瑞木茎杆各3根,进行对照实验,实验操作的方法与实验组的方法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菌饼换成无菌饼。1.6 病原菌的再分离对于接种后已发病的枝条,采用1.3中

15、的方法,对接种后的病斑处的病原菌进行再分离,以验证是否为真正的病原菌。1.7 红瑞木上其它病害及虫害的调查在研究期间对红瑞木上的其它病害和虫害一并进行调查和记录。2 结果与分析21 红瑞木病害的症状红瑞木病害通常发生在红瑞木的成熟始期,该病受害部位为茎杆发病初期草杆上产生黑色斑点, 逐渐扩大, 形成黑色轮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略呈红褐色,病部稍有凹陷, 病斑内该病害发病初期茎杆上产生黑色斑点, 后逐渐扩大, 形成黑色轮纹状病斑, 病斑中部稍有凹陷,发白, 病斑边缘隆起,略呈红褐色, 病部稍有凹陷, 病斑内有黑色小点, 潮湿环境下, 小黑点涌出乳色卷须状物分生孢子角。叶片逐渐脱落,发病严重时,多个

16、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形的褐色至黑色大斑,当病斑环绕茎杆一周时, 造成叶部萎蔫、枯死叶片完全脱落,枝条枯死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在PDA 培养基平板上的病原菌菌落呈黑色、平铺,边缘微呈裂瓣状( 图1) ,且生长比较缓慢。病原菌在培养过程中, 28 黑暗条件下培养7 d 后,菌落直径为53 60cm; 8 d 后菌落变成黑色、气生菌丝绳索样,直立,有的高达皿盖。菌落背面黑色(图2)。显微镜下观察菌丝褐色,粗壮,有分隔。经过冷热交替和紫外光照的培养,均未见到病原菌产生子实体,因而病原菌无法进行鉴定。图1 图22.3 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菌饼直接接种法,将已纯化的菌株接种于健康的红瑞木枝条上,12 d后

17、,接种菌饼的老枝条上出现红瑞木的病害症状,15天后在中茎杆上出现症状,而在一到二年生的幼枝条上未出现症状(表1)。另外,老茎杆接种后的发病率未90% ,中茎杆的发病率40%,而幼茎杆抗病能力强,不发病。对照枝条在老中幼枝条均不发病。接种的发病情况(图3)与调查的病害情况(图4)一致。表1 红瑞木老、中、幼茎杆致病性测定接种 对照总杆数发病数 发病率(%) 潜育期(天) 总杆数 发病数老茎杆 10 9 90 12 3 0中茎杆 10 4 40 15 3 0幼茎杆 10 0 0 3 0注:幼茎杆指一到二年生枝条;中茎杆指三年生枝条;老茎杆指三年以上生的枝条图 3 图 42.4 红瑞木不同部位发病情

18、况通过观察接种后红瑞木上、中和下部的病斑数,确定不同部位的发病情况,见表 2。由于幼茎杆未发病,因此表 2 中的数据未计入幼茎杆。通过表 2,可以看出,越靠近根部感病症状越明显,发病率越高,达到 90%,而中茎杆和上茎杆的发病率基本相同,分别为 65%和 60%,病状与自然侵染观察到的相同,对照枝条在上中下部均不发病。表2 红瑞木上、中、下茎杆致病性测定接种 对照总杆数发病数 发病率(%) 潜育期(天) 总杆数 发病数上茎杆 20 12 60 16 3 0中茎杆 20 13 65 14 3 0下茎杆 20 18 90 12 3 02.5 病原菌的再分离将已发病枝条的病斑采用组织分离法再进行分离

19、,再次获得病原菌与原分离的病原菌一致,因此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接种菌为实验开始时从病株上分离的病原菌。2.4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表3 红瑞木病斑最大长径测定时间 病斑直径代码 日期 病斑 1(cm) 病斑 2(cm) 病斑 3(cm) 病斑平均值 (cm)1 2011.5.25 出现黑点 出现黑点 出现黑点 02 2011.6.16 0.20 0.23 0.25 0.233 2011.6.21 0.22 0.23 0.27 0.244 2011.6.26 0.33 0.35 0.38 0.355 2011.7.1 0.36 0.38 0.40 0.386 2011.7.6 0.41 0.43

20、0.43 0.427 2011.7.11 0.52 0.53 0.55 0.538 2011.7.16 0.53 0.55 0.56 0.559 2011.7.21 0.57 0.57 0.59 0.5810 2011.7.26 0.61 0.63 0.65 0.6311 2011.8.15 0.74 0.77 0.79 0.7712 2011.8.25 0.84 0.86 0.88 0.8613 2012.5.10 1.20 1.17 1.23 1.2014 2012.5.15 1.22 1.17 1.23 1.21图5调查期间6月22日、7月8日有雨,由图5可以看出病斑最大直径值发生突跃,

21、说明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土壤湿度有很大关系,湿度大, 发病严重,枯死率较高。另外2012年5月病斑直径仍然增长,说明病原菌可能在病斑出越冬。红瑞木生长势的强弱对发病率的影响很大。 红瑞木长势强发病就轻,,长势弱发病重,幼病斑平均值(cm)00.20.40.60.811.21.4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龄红瑞木发病轻, 年龄老的红瑞木发病重,。2.5 其他病害2.5.1红瑞木的樱花褐斑穿孔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紫褐色小点,逐渐成圆形或近圆形斑,直径为 14 mm。病斑边缘清晰,外围紫褐色,中央灰白色或褐色,有时略带有轮纹,并有灰褐色霉状物,后期病斑枯死脱落

22、,形成穿孔。穿孔后的边缘整齐,穿孔多的叶片易黄脱落。新梢受侵染后出现紫褐色斑,有灰褐色霉状物。2.5 其他病虫害及其防治2.5.1 红瑞木根腐病又名红瑞木疫腐病。主要危害红瑞木的根部,严重时可致使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是改良土壤,施有机肥;加强管理,促进健康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前,可喷 11100 的波尔多液,80% 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等,每 1015 天喷一次,连喷 23 次。干基部、根部浇灌百菌清或乙磷铝药液等。2.5.2 红瑞木的樱花褐斑穿孔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紫褐色小点,逐渐成圆形或近圆形斑,直径为 1-4 毫米。病斑边缘清晰,外围紫褐色,中央灰白色或褐色,有时略带有轮纹,并有灰褐

23、色霉状物,后期病斑枯死脱落,形成穿孔。穿孔后的边缘整齐,穿孔多的叶片易黄脱落。新梢受侵染后出现紫褐色斑,有灰褐色霉状物。综合防治的方法是消灭病源:剪除病枝,及时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加强养护:合理灌水施肥,加强养护,提早抗病性;药剂防治:在樱花萌芽前喷施石硫合剂 100 倍液;或 50%加瑞农 1000 倍液防护。于 6 月发病初期喷施 58%瑞毒霉-锰锌或 70%代森锰锌 600 倍液防治。2.5.3 主要虫害:有黄刺蛾、舞毒蛾等。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幼虫 3 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 16000IU mg 的 Bt 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

24、液,1.2% 苦烟乳油 8001000 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 15002000 倍液,20米满悬浮剂 15002000 倍液等;当幼虫大面积发生时,可用 20%速灭杀丁20003000 倍液,2.5% 敌杀死 1 5 0 0 2 0 0 0 倍液,5 0 % 辛硫磷乳油10001500 倍液,20% 菊杀乳油 10001500 倍液等药剂喷施进行防治;同时应保护天敌,如螳螂等。秋季会有叶蝉(浮尘子)侵袭。此虫主要为害树皮, 会给红瑞木切枝品质带来不良影响。防治方法是在虫情严重时每周喷洒 50%的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或 5 倍的石硫合剂一次, 需用药 23 次。3 讨论红瑞木作为园林植

25、物,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增湿防风,蓄水防洪,从而有效的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起着主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乡绿化美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次试验通过对观赏植物红瑞木受害部位茎杆上发生的一种病害,进行了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调查、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 为病害的进一步诊断奠定了基础。将病原菌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大茎点属(Phoma),为红瑞木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奠定了基础。本次试验只是定点定期的调查了红瑞木一年的病害发生,可能具有偶发性,由于病原菌经过多次和多种诱导方法均为产孢,因而未鉴定出来,下一步需经过分子生物学的测定进行鉴定。

26、另外还需要连续多年的定点定期的调查,以确定明确其病害的稳定的发生规律,为病害的种类鉴定奠定基础。在症状观察和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中,而且,发现红瑞木上的病虫害发生也较多,如介壳虫、蚜虫、叶蝉、黄刺蛾、舞毒蛾等的危害,其中蚜虫的危害最重,尤其对幼苗期一年生的枝条上危害较重,5 月份蚜虫最多,发生最严重,主要集中在枝干上部,顶部危害最重,到了 8 月份蚜虫的危害减轻。而在一年生和二年生的枝条上该病害不发生,而在二年生以上的枝条上病斑逐渐产生,尤其是老枝条病斑多而且病害发生严重,发病率均在 50%以上,病斑达到数十个,有的病斑环绕枝干一圈后即可造成枝条死亡。 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可能会影响此类病害发生

27、,需要进一步调查相互作用机制,并在病害防治方面,尽量采用一种药剂兼治多种病虫害,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对于鉴定出的病原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究病原菌在离体培养下对于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的要求。该病的症状与黑斑病的症状较为相似,红瑞木黑斑病,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抱目大茎点属,该病受害部位为茎杆,发病初期草杆上产生黑色斑点, 逐渐扩大, 形成黑色轮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略呈红褐色, 病部稍有凹陷, 病斑内有黑色小点, 潮湿环境下, 小黑点涌出乳色卷须状物分生抱子角. 。病斑环绕茎杆一周时, 造成叶部萎蔫、枯死。但由于未在枝条上观察到病原菌的任何子实体,以及在培养条件下也见到产生子实体,

28、另外黑斑病在红瑞木上的严重度要明显高于这种病害,黑斑病的致死率可达90% 7,而此类病害致死率较低。因此病原菌无法确定,因而该病还需进一步进行病原菌的确定以及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探讨病原菌与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的关系,为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实验观察中未见到报道的根腐病的发生8。对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蚜虫的早期危害是否为该病的后期发生提供了条件,还需进一步确定。资料中报道红瑞木中的红瑞素对细菌的抑制能力超过青霉素和链霉素 9,而且在动物实验中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但未报道与真菌尤其是造成红瑞木病害的真菌病原菌的关系,另外幼龄红瑞木发病轻, 年龄老的红瑞木发病重,这是否

29、与红瑞木生长不同阶段茎杆中的化学成分和种类不同有关联,还需进一步确定。因此,若对红瑞素与真菌病原菌关系进行研究,可为生物防治该病害提供依据。资料中有报道在对金叶红瑞木进行离体快繁过程中, 常出现严重的褐化现象 10。该现象与该病发病末期症状相似,但通过该实验,运用正确的植物研究方法论,已可排除这种原因。致谢本论文是在金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实习期间,导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试验及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无不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使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到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这将令我终生受益。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对导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在

30、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实验室研究生学长学姐给予许多帮助;实验室实习学生张凤杰、谭超、徐小璐等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1 高海龙.红瑞木扦插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0:2302 施利明,张艳波 ,卢艳华. 红瑞木人工培育技术J.林业勘查设计,2009,1:94-953 华梅.不同环境红瑞木的比较结构研究J.2010 4 杨文兰,李双民.不同培养条件对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生长的影响J.中国果树,2007(6):31-34.5 程东美,向梅梅,刘任等.花卉土传真菌病害防治药剂的筛选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18-22.6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0- 155.Study7 尹惠华,杨荣良.应用不同药剂防治红瑞木黑斑病的试验研究J.全国园林植物保护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19-218 王谊玲,刘金利 ,桂炳中.红瑞木的栽培养护J.中国花卉园艺, 2008,14:28-299 贾迎新,李顺松,葛正华,王志军.还魂草和红瑞木抗菌效果和开发利用价值研究J. 北方经贸,1998,3:79-8010 张明丽,李青.金叶红瑞木离体培养中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5,33(8):1411-14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