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拱桥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写作特点是:抓住主要特点,选取典型例子,语言讲究准确性与科学性。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有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3.第九自然段条理清晰,语言精练“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九个字概括了我国石拱桥设计施工的优良传统。其逻辑顺序是:首先其次再其次原因有主次之分,不能调换,由人到物由主到次。4.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顺序基本相同: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5.本章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原因是:它们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
2、,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6.本文选取了两个例子而不只是一个的原因是: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单拱”而后者“联拱”.选择两例可起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7.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2)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表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
3、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当时”从时间上限制,“可算”从程度上限制,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苏州园林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印象在国家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总体特点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一词贯穿全篇,是全篇的线索。2.“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3.“高树与低树俯仰多种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古老的藤萝没法说出来.”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空气”评论这种裁剪的艺
4、术效果。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寂寞”拟人化,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也暗示了游览者在不同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5.(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典范,样本。(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3)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
5、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是缓冲一下视线,使景物逐渐展开,这样使游览者觉得园林中,景致有层次了。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
6、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6、这段文字
7、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11
8、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故宫博
9、物院1.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其顺序是沿中轴线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中心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2.重点介绍太和殿内景多处有龙,因为皇帝自命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因它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是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场所),因此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3.介绍太和殿,分别从其台基设施奇巧,外观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内部庄严富丽,位置功用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与分说相结合。4.第 5 自然段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宏大,雄伟壮丽.第 6 自然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和殿内部装饰的
10、富丽庄严。大自然的语言1.本文写的是有关物候现象的预计及其重要意义。2.本文的题目将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13 自然段是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写的.410 自然段的四个部分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这使文章条理清晰。4.第一自然段:(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萌”写出了本来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一个接一个用得典雅,表现花开的次序,渲染春天的气息,写出花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1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簌簌”是听觉方面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4)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概括一年四季交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5.在说明经度差异影响物候时,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因这是读者较陌生的现象,举两个例子使读者确信无疑。6.“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一些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奇妙的克隆1.本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12、。2.第二.三部分的顺序是:由低级到高级,其好处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说明克隆技术在发展。3.文章第四部分,从三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4.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有二:一是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克隆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桃花源记1.选自,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2.桃花源的生活:和平安宁,怡然自得,安居乐业,民风淳朴。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
13、桃源外的人没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桃源的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5.“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让读者觉得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暗示了这是虚构的。6.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中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相对应,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批判.但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不可能实现,只能是空想。7.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14、,鸡犬相闻。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正面详细地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一句子里,体现了作者的剪裁功夫,反映了陶渊明的语言风格。9.“诣太守,说如此”包括了渔人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了记号的事。词语解释1.缘溪行 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花3.甚异之 诧异 4.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5. 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 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 详尽 10.咸来问讯 都11.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12.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 再 14.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 邀请 16.处处志之
15、作标记17.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 渡口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
16、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
17、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
18、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短文两篇1.陋室铭选自,作者唐朝诗人刘禹锡.爱莲说选自,作者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2.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统领全篇的词语是:德馨。3.陋室铭写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爱莲说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5.由莲联想到君子的有:出淤泥而不染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不炫燿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君子美好的资质(美名远播,流芳百世)。6.“噫!菊之爱,陶后
19、鲜宜乎众矣.”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一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7.(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乎”一词可看出作者对世风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鄙视。8.(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义,舒缓语气。(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义,舒缓语气。(4)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它,代桃花林的奇景。陋室铭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0、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 何:什么。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1、。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爱莲说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1、可爱者甚蕃 蕃:多。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6、宜乎众矣。 宜:应当。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
22、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
23、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峡1.作者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字善长.本章选自,此书是为做的注解。2.本文从先总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美,再分写水:夏的奔放美,春冬的清幽美,秋的凄婉美。3.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了描写。4.文章先写出再写水,是因写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揭示水速快的原因。5.写景用了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素”“绿”“清”“影”,秋的“寒”“肃”“凄”“哀”,将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6.写水时先写夏水,后把春冬合在一起的原因是: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把其迅疾凶险突出,故放在首位.春冬二者皆有“清荣峻茂”的盎
24、然情趣,故合为一体。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不矛盾.通过这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况的对比,表现夏日长江的水势大,流速快。8.表现秋景的写作特点:不点明“秋”,而以“霜”暗示,“寒”“肃”渲染出秋的清寒之意,凄凉之情;写猿鸣,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此时此地的伤感。一、解释 答案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 上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 下霜的早晨7、飞漱 冲刷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二、
25、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曰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
26、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27、 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1.答谢中书书,作者为南朝文学家道教家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为苏轼。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文一可分为三层: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在夸赞山川之美.二.描绘美丽的山景色彩相配之美,山水相映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结合之美.三.总结全文,表达期与谢公比肩的情感。
28、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5.文二可分为三层:一.交代时间地点及夜游的原因.二.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三.惋惜无人赏月。6.文二有四个地方表现了苏轼与张怀民的亲密:遂至怀民,不假思索;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相与步于中庭,甚笃;但少者耳,志同道合。7.文二中闲人,指的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豁达乐观。8.文中写竹柏是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曰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
29、争着跳跃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三、填空 答案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 之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 至: 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 户:窗户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