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政策,课程内容,第一章 何谓“社会政策”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社会政策的相关理论 第四章 社会政策分析框架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 第六章 社会福利模式比较 (三种体制比较。东亚福利模式) 第七章 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 老年人社会政策 第九章 住房政策 (穷人区、富人区) 第十章 教育政策 第十一章 反贫困政策 (资产社会政策。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排斥) 第十二章 残疾人政策 第十三章 妇女社会政策 第十四章 儿童社会政策 第十五章 公共卫生与医疗政策 第十六章 就业政策,第一章 何谓“社会政策”,请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照顾老年人、贫穷者、病患及无助者?” “为什么我
2、们需要社会服务及社会工作者?” “为什么人们不能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 “谁是社会政策的受惠人?”,社会问题分类,一、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1、自杀问题 2、精神疾病问题 二、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1、吸毒问题 2、卖淫问题 3、青少年犯罪问题,三、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1、残疾人问题 2、老年人问题 3、婚姻家庭问题 4、不良青少年问题 5、失业问题 6、贫困问题,当代社会问题,一、对个人安康的挑战 1、酗酒和吸毒 2、性行为 3、犯罪和暴力 二、对社会平等的挑战 1、收入分配差异 2、贫困 3、性别不平等,三、对社会机制的挑战 1、家庭 2、教育问题 3、工作 4、医疗保健 四、对生活质量的挑战 1
3、、城市的兴衰 2、人口与生态,社会问题的基本要素: 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了物质和精神损害。 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它们持续很长时间。 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的群体会做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解决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以贫困为例,尽管尝试过许多方法和投入了数亿美元,贫困仍然是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衡量贫困的第一种做法是绝对贫困的方法,将没有挣到最低数量的金钱(由政府确定最低的标准)以保证基本生活必需视为贫困。 第二种方法是相对贫困,它通过与他人生活标准的比较而确定贫困的程度。,在济贫法时代,上层人士和立法者将贫困的责任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不承认
4、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视贫穷为万恶之源,也不承认社会成员要求社会救济是一种应当享有的权利,当时只有惩戒与歧视性质的济贫活动。 19世纪末,人们开始承认贫困问题有社会因素影响在内,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因素尤其是社会地位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认识到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贫困等社会问题不仅有社会原因,而且也会产生社会后果,而不仅仅是对于当事人产生不良影响。这一认识的转变主要归功于英国人Edwin Chadwick 开始人们主要关注社会政策在微观上的影响与功能 1842年, Edwin Chadwick写了一篇关于贫困问题的报告,即关于英国劳工卫生条件的报告,使
5、得人们的视野从微观转移到了宏观。 他指出:“流行病和各种传染病造成的负担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影响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由于未能制止自然原因引发的不幸,使济贫法官员遭到指责。” Trattner曾评论说:“可能没有哪一份文件像这份文件一样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发展。”,一些保守主义者建议采用“滴入式”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即通过刺激税收和鼓励自由企业雇佣失业者的做法,鼓励一种健康有序的经济。 激进分子提出“罗宾汉式”的办法,主张将大公司国有化,没收大宗私有财产。而较为适度的主张是呼吁进行税收改革,建立一种更平等的财富分配体制,从而实现财富再分配。 干涉主义建议联邦采取直接行动,进行职业培训、创造就
6、业机会、鼓励教育投入、福利改革和补助低收入者。分配不公就需要运用社会保障再分配政策与手段来缓解,低收入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和社会有组织的采取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从贫困中解脱出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源自吸毒(烟、酒,大麻,可卡因,海洛因,镇静剂,兴奋剂等) 长期失业带来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消沉、酗酒、暴力、精神压力和长期的玩世不恭。 职业危害是一个影响着许多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危险问题。 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大约影响到400-500万美国人. 每年150万例堕胎手术,82%涉及未婚妇女。 人口压力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贫困,消解了工业化的努力。,我国当前研究社会政策的意义,80年
7、代末,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触发了潜在的社会问题. 90年代以来,这些社会矛盾的脉络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离婚、单亲家庭及子女问题,家庭暴力,性别歧视与虐待,失业、精神疾病,虐待儿童,吸毒、酗酒,在教育、就业和住房方面的制度化歧视,城市新贫困,医疗保健与精神健康,等,今天的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安置下岗职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等,无一不属于重大社会政策的创设。,关于社会政策的诸多定义,1873年,德国的一批经济学教授们为求解决德国当时的劳动问题,组织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此即社会政策名词的由来。 休谟纳:德国社会政策学会主席在前一年的预备座谈会上致开幕词时说:“
8、本会的性质不是讨论主义,而是要深入问题的中心,把握目前最重要的改良事项,例如对于罢工、工会、工厂法以及劳工住宅问题,使其发生实际的效果”。 瓦格纳是该会的三大主干人物之一,他于1891年发表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租税政策的论文时说:“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分配上的不公平。所谓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 他第一个给予社会政策科学的概念。,一九七二年,海牙国际社会福利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会前印发文件Conference Bulletin May,1971 for National Reports of the 16th Inter
9、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welfare中的定义:依传统性的说法,社会政策当是一个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政策,旨在减少被剥削阶级的社会问题,而现代的想法则认为:社会政策乃是改进社会环境,以及探求全体人民的安全与平等的政策。 1962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社会政策基本目标和准则的公约,要求各国政府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去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早期侧重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后扩展到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文教卫生、住房、社会保险等领域,目前还包括社会发展规划。,戈夫认为社会政策是政府输出的一个环节,是国家影响劳动力及住户再生产,而最后结果是个人及社群的社会福利。 米德
10、格累具体地将社会政策的重要结果(社会福利)操作化为社会问题的控制、社会需要的满足及社会机会的保障。 英国费边社将社会政策简要定义:为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活动。 沃尔克尔认为社会政策是社会资源及社会关系(地位及权力)的再分配。这些社会资源序列包括收入、财产、安全、地位和权力。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政策,特别是福利政策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不足而推行的,其目的是照顾未能在资本主义危机阶段度过难关的工人。,马歇尔与蒂特马斯的定义,早期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是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T.H. Marshall) ,在其1965年出版的社会政策一书中对社会政策的解释是很简单明了的。 “社会政策不
11、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专门的术语。在本书中它指的是与政府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向公民提供服务或收入的行动,通过这些行动对公民的福利有直接的结果。因此,其核心由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务、住房政策等组成。” 简括马歇尔的解释,社会政策即是通过政府供给对公民福利有直接结果的政策。,马歇尔对社会政策的解释受到另一位研究社会政策的大师蒂特马斯的批评。他认为社会政策“关切着某种共同的人类需求和问题”。但是,不同的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因而提出的政策反应也不同。 蒂特马斯认为在社会政策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别,他分别称之为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社会政策的工作成就模型
12、和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再分配模型。这三个模型显示着社会政策在目标和手段上的不同。所以“社会政策基本上是有关矛盾的政治目的和目标的抉择,以及它们的厘定过程”,蒂特玛斯(Richard Titmuss):我们关注的是对一系列社会需求,以及在稀缺的条件下人类组织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的研究。人类组织的这种功能传统上称之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生活的这个复杂的领域处于所谓的自由市场、价格机制、利益标准之外。,可见,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政策的研究范围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涉及的范围基本相同,主要关注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在市场机制之外通过人类组织来满足的一些人类需求。 另外,蒂特马斯还指出社会服务是包括社会福
13、利、财政福利、职业福利三个部分的广泛的领域。从这个角度说,社会政策也不仅仅是指的政府供给,而是更广泛的社会供给。,比较马歇尔和蒂特马斯对社会政策的解释,他们之间的主要的差别 一是蒂特马斯界定的社会政策的研究范围比马歇尔界定的范围要广。 二是蒂特马斯认为 社会政策本身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所以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政党、政府会制定不同的社会政策。 然而研究社会政策的科学家,却要保持价值无涉,对各种社会政策进行客观地研究。所以他对马歇尔的社会政策可以“对公民的福利有直接的结果”的解释提出批评。,马歇尔对社会政策可以增进公民福利的解释与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国家流行的舆论有关,当时的西方国
14、家的政界和知识分子中普遍认为随着福利国家的建成,意识形态的争论在西方国家已经终结了。因此,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增进公民的社会福利,需要研究的就是怎样更好的执行这种政策。后来这被称为社会行政的传统,社会行政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是为理性的政府和有效的行政提供工具。,但是到70年代早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的研究著作。一些社会行政研究中的有影响的人物注意到了对福利问题的争论,并开始重新估价这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立场。这也使得马歇尔在1985年第四次再版其社会政策一书时,将其对社会政策的解释作了修改。,马歇尔说,他对社会政策的解释,在很大成度上是取其方便和既有的惯例。按照国际性的惯例
15、,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保障之下的对失业、生病、年老时的收入维持,以及家庭津贴、医疗照顾、住房、社区服务、教育。而这些政策的目标是由标示它们的词语保障(security)、健康(health)和福利(welfare)来表明的。这些在一般的意义上都是最终产品,意味着与最终所得有关,而不是与就业有关。 “因此可以说,20世纪社会政策公开宣称的目标就是福利(welfare)。”,马歇尔对社会政策的重新解释表明 一是他仍然坚持对社会政策涉及范围的狭义解释。 二是意识到在社会福利领域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因此 他一方面针对着新右派倡导的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实现就业
16、,以满足个人的最终消费需求的看法,指出社会政策是以在市场之外,与就业无关的方式向公民提供最终产品 这一点与蒂特马斯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他仍然坚持社会政策是以福利为目标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一些,说成是“社会政策公开宣称的目标就是福利”这就为其他人认为社会政策除了公开宣称的目标,还有实际目标,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社会政策也可能给某些人带来不利,社会政策的实际目标是维持社会稳定等见解,留下了余地。,由于对社会政策的解释上存在着以上的分歧,因此,到目前为止,在社会政策的研究领域就形成了两个维度:对社会政策的研究范围做狭义解释和广义解释;对社会政策研究持客观描述分析的态度还是论证具有价值取向的政策主
17、张。依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社会政策研究者分为四个派别。当然,各派别之间的界线也没有截然的划分。,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看,如拉特里迪斯(Demetrius Latridis)所说,“强调社会政策在社会中的较广的范围的学者的数量正在增加。他们的研究反映了一种对社会政策的综合的观点。这种宽泛的观点围绕着制度化的组织、政策和方案,又包含着对社区和全体公民的福利和发展的社会关怀。” 社会政策研究更关注对穷人和无权者的关注,更强调社会责任,更注重社会整合、阻止疏离。认识到社会政策有着比社会福利方案宽泛得多的特征。,他本人对社会政策持的就是宽泛的、综合的观点。认为社会政策“可以是国际的、国家的、教
18、区的、地方的,政策也可以是行政的、立法的、司法的措施。” 社会政策是改变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象,改进人口全体、社会阶级和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共同的工具。 他将社会政策定义为“是向全体人民提供公民权利的媒介物” 。,从拉特里迪斯对社会政策研究趋势的概括和他本人对社会政策的解释来看,社会政策 从供给方面来说,已不仅仅是指政府的供给,而是包括国际的、国家的、教区的、地方的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供给; 从需求方面来说也不仅仅是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保障,而是包括社会关系、社会参与、精神需求等多方面的基本需求的满足。社会政策研究正在趋向于关注多元化的社会供给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不仅仅是关注对
19、公民的收入维持、经济保障,而且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社会整合、社会合作,以及避免社会排斥。,其他学者的定义,陈国钧:它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它是专门解决社会问题,或是从事社会改进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所谓社会政策,是经由国家以立法及行政为手段,以提高国民生活,增进利益,促使经济的社会的平衡发展。 白秀雄:一个国家依据立国精神及当前社会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有系统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革新社会制度与指导社会进步的施政方针,基本原则,具体的行动路线。 王卓棋认为社会政策其实是关系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包括从资源的再分配到社会关系的再分配。,国内学者 叶海平、李冬妮认为:社会政策与法规是与我国社会
20、工作和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谋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杨团: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协调成果。社会政策是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影响社会福利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政策指导性和政策倾向性的活动。甚至可以说是只能放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来理解的政治过程。,相关概念:公共政策,一般说来公共政策可以广泛地包含一切政府的活动和策略,如港口、运输、人口、移民、治安、国防 而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政府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
21、服务、房屋政策等。,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在学术领域对其含义的理解歧异颇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界定和彼此的认同,以下所列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行政学鼻祖,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 “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政策科学主要的倡导者和创立者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D. Lasswell)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提出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en),“凡是政府决定做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托马
22、斯戴伊(Thomas R. Dye) 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罗伯特艾斯顿(Robert Eyestone)在公共政策的思路:对政策领导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公共政策类型 根据公共政策学者罗威(lowi,1992)和萨利斯伯瑞(Robert Salisbury,1968),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y)。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此类政策属于“零和赛局”(Zero Sum Game)的政策,因为此类政策的执行,常会使一方获利,而使另一方失去利益。 自我管制性政策(Self-Regulatory Policy)。这是
23、一种非零和赛局(Non-Zero Sum Game)的政策类型,因为政策的执行通常不至于牺牲其他标的团体的利益为其代价,也就是说没有利益上的排他性。,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y)。此种政策基本上是一种非零和赛局的政策,因为政策的执行,并不构成它方之所得建立在另一方所失的基础上,不具备义务和利益的排他性。 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y)。这种政策出现利益上的排他性,乃是一种零和赛局的政策。,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包含于关系 公共政策学的发源地是美国,是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包括了政府制定的所有的政策,当然也包括了
24、国防、外交等国家政策,其涉及范围要比社会政策更大。在研究方法上,公共政策学秉承了“实证主义”的科学传统,强调“中立的立场,主要研究的是从政策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的“政策过程”,并致力于将其定量化,其“最高境界”是将政策过程用“数学模型”的方式表述出来。 社会政策学主要来自欧洲,其知识体系的基础原本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所以它继承了这两门学科“行动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特点。其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主要是指与老百姓的社会权利密切相关的政策。社会政策学则更强调“价值观”,强调从不同的社会问题出发,具体地分析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出问题的根源或症结,然后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近年来,
25、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它们的发展趋向是类同的。 例如政策主体都由政府扩展到了包括非营利组织等,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马歇尔较早地阐述了公民权利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他把公民权利分为三种类型:公民的、政治的、社会的。 他认为,在西方国家公民权利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首先得以实现的是公民权利,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人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已经获得了法律保障为标志,而且这种保障是以法律面前个人的充分平等为基础的。 以这种公民的自由权利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投票权和政治参与为标志的公民的政治权力得以实现。虽然,最初只是少数有财产的男性公民得到了这种权利,但是,作为发
26、展的开端,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最终成为公民普遍拥有的政治权利。 以公民的权利和政治的权利为基础,20世纪公民权利实现了其最终的形式,既公民的社会的权利。公民的社会权利的制度化是通过失业保险、教育和健康服务的提供等社会政策体现的。马歇尔认为以公民的社会的权利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可以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减少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制度产生的内在的社会不平等。,社会政策的功能,积极: 刺激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增加了就业机会 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促进了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保障弱势群体权利,促进社会合作 市场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出现 社会排斥及其后果 调整利益
27、结构,减少利益冲突(再分配),消极: 不断上涨的支出增加了财政负担 减少了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储备 增加了劳动成本,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 导致政府雇用更多公务人员,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产生与发展,社会政策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部社会政策发展史,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福利国家”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和“后福利国家”阶段。 划分的时间界线则以20世纪40年代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的出笼及稍后的“福利国家”的建成,以及70年代末英国撒切尔主义、美国里根主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这两个在社会政策发展历史上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为准。,“前福利国家”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初
28、)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缓解贫困问题”。 在这一阶段,社会政策的概念首先在德国被提出。但是,国家施行社会政策的实践却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在这个阶段,早期的英国模式和晚期 的德国模式先后问世。,进入20世纪,社会政策研究的中心逐渐移向英国。为在政府政策与个人需求之间搭起一座互动与沟通的桥梁,作为国家政策与个人福利之间的“传承机制”的社会工作的作用凸显出来。当时的社会政策研究和教学主要被包含在社会工作学的范畴之内,甚至只是社会工作学的一门课程。同时,社会政策研究与社会工作一样,主要是取“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在对贫困、健康、住房、教育等方面具体政策的研究占主要地
29、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布什和朗特里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如布什(Charles Booth)的伦敦东区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和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的贫困:城镇生活研究。,“福利国家”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70年代末)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是“政府行政管理”。 40年代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的出笼及稍后“福利国家”的建成标志着社会政策研究进入了“福利国家”阶段。“福利国家”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实际上为国家政策和个人福利之间的关系设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大框架。 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福利国家政
30、策的发展也是一帆风顺。,在这一阶段,逐渐地,从社会工作学中分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为“社会行政学”。因为已经有凯恩斯经济学和贝弗里奇报告基本上框定了福利国家的“大政方针”,所以,政府和社会要做的事似乎就是将福利国家的既定政策通过各种社会福利计划与相关服务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因而,政府的行政管理似乎更值得关注。于是,“研究各种提供社会服务的人类组织和正规结构”的“社会行政学(Social Administration)”,后“福利国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走进了“滞涨时期”,凯恩斯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理论受
31、到了普遍的怀疑。以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主义为代表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翻开了社会政策研究的新的一页。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一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将其作为西方经济衰退的“替罪羊”。 二是90年代中至今,“中间道路”占了上风,既对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盛行进行反思,又对福利国家的理念重新审视并基本加以肯定。,在这一阶段,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受到冲击。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使社会政策的变化更为频繁、影响也更为广泛,“福利多元化”成为时代的主流。全球化也使社会政策不是封闭地在一国一地实行的问题,而需要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于是,社会政
32、策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社会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加了。,在研究成果方面,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既有批判福利国家理论的著作,如安德森(Digby Anderson)的破除福利国家的符咒,米什拉的危机中的福利国家、约翰逊(Norman Johnson)的转变中的福利国家,等等。 同时,也有很多对上述批判提出质疑的著作,如C皮尔逊(Christopher Pierson)的超越福利国家?和P皮尔逊(Paul Pierson)拆卸福利国家?。 到90年代后期,社会政策研究走出了福利国家功过是非之争的圈子。近年来,不同福利体系的比较成为热门,如希尔(Michael Hill)的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米奇列
33、(James Midgley)的全球化下的社会福利,等等,都已经将研究视野投向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社会政策,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经济主权”的控制被大大削弱,同时,对“社会主权”的控制也面临挑战。 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只是对其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反应,而是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国际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也将会超出国界之外。 这种情况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各国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而且还将对未来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在二战以后以
34、民族国家为单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福利国家系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资本的“四处流动”摆脱了民族国家的政治控制,成为独立的自主决策体,使受着地域约束的雇员和政府日益失去其影响力。”同时,“由于资本的增殖场所已经扩大到全球,要在一国内对所有的收入征税几乎是办不到的。因而,民族国家的政府赖以调整经济政策、干预社会分配的能力是大大地被削弱了。” 于是,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 一是导致国内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增多,从而导致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大;(增加了需求) 二是削弱了政府维持和提高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给付的动机,从而使社会成员、尤其是下层成员获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相
35、对降低,进而使相对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减少了供给),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经济上的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到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欧洲联盟,欧洲国家采取了集体行动:欧洲人打破了彼此之间商品、资本和劳务流动的边界,通过联合他们的市场来保护他们的社会权利,通过让渡一部分政府权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超国家权力。一些欧洲的学者还试图把欧洲模式推介到全世界,提出了建立“全球社会政策”体系的倡议。,第三章 社会政策的相关理论,公民权理论 1949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T. H. 马歇尔在伦敦经济学院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讲座做演讲,概括了英国最近几个世纪的公民权的演变线索,敏锐地捕捉到战后英国社会的边际性
36、却是质的变化,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权利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这些演讲稿于次年以公民权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为名结集出版,并多次再版,在西方社会有很大影响,不过在我国影响只是近几年开始增大。 马歇尔追溯了英国公民权利的演进历程,并将公民权利分为基本民权(或民事权利,civil rights)、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s)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s)。马歇尔认为公民权利对于增进社会福祉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个机会平等、符合人性和尊严的普遍公民权制度,任何社会差别或者社会阶级都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将充满压
37、迫、动乱和恐怖;反之,只有当普遍的公民权得以保障,一个容忍结果不平等的阶级体系和社会秩序才可能维持,而且促使社会差异本身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养老权 养老权是诸多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所确认的基本人权之一。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明确规定了这一权利。 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批准了国际老龄问题行动计划。计划就就业与收入保障、健康与营养、住房、教育与社会福利等方面提出行动建议。它把老年人视为独特的、活跃的人口组别,这一人口组别具有多种能力,有时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需求。 而1991年12月2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46/91号决议联合国老年
38、人原则更是明确指出,应该将老年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等纳入本国关于老年人的国家方案中。,此后到了1992年,也就是国际老龄问题行动计划批准十周年之际,联合国大会召开了老年问题国际会议,通过了老龄问题宣言指明了进一步执行行动计划的方向,并宣布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国际老年人年庆祝活动的概念框架要求研究4个方面的问题:老年人的处境;终身的个人发展;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国际老年人年的统一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在今后几十年中将继续得到推动。 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为21世纪的老龄问题谱写了新篇。会议发起了有关老龄问题的新的
39、国际行动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务必在以下三个领域努力实现:老年人与发展;关注老人健康与福利;为老人创造良好环境。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要“充分实现老年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保障老年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我国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中有专门内容涉及老年人权利,强调要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具体举措包括:推动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健全对老年人住房、财产、婚姻、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法律保障;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推进老龄服务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为老年
40、人服务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和社工队伍等。,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perspective) 生命历程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变迁对于个人生命史的影响和结果。 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一批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将社会变迁和年龄或人口老化的过程衔接起来。最早将生命历程与社会结构联结起来的是Leonard D. Cain。而在国内则是自1999年李强对该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做了介绍后开始受到重视。出现在1918-1920年间以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为代表的生活史研究被看作是生活史研究的早期代表,不过也有人认为,实际上朗特里的“贫困生命周期理论”才是
41、生活史研究的发端。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出现了关于该理论的几个有名的研究,不过埃尔德教授最早应用该理论进行了经验研究。 该理论在分析当前我国老年经济安全保障问题时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建国时间短,且过去几十年中政治、经济变革迅速,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事件都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他们的晚年生活。,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hypothesis) 生命周期假说关注的是人一生中消费的平滑,追求效用最大化。一般认为该理论代表人物是Franco Modigliani。不过该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和英国经济学家Roy Harrod最先提出来的,后来由日
42、本经济学家Albert Ando和意大利出生的经济学家Franco Modigliani加以完善。 该假说实际上有两个前提假设: 第一,人们都希望能过上高水平的生活; 第二,人们期望一生中的生活水准即使不能提高,也至少保持稳定,而不希望大起大落。个人的消费与储蓄决定不仅受当前收入影响,也受他们步入老年收入锐降后的未来环境影响。 按照该理论,老年经济安全问题实际上就与一生收入而并非仅仅晚年收入相关。而个人在工作年龄的储蓄或消费也决定于他们对于未来老年生活经济安全情况的预期。,社会质量理论 (Social Quality) 社会质量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范式,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1997年Wol
43、fgang Beck, 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和Alan Walker编写了一本名为欧洲的社会质量的书,该书以1996年由荷兰卫生、福利与体育部发起并由SISWO组织的一次会议的7篇主要论文为基础,强调了“社会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优先地位。 社会质量是指在一系列能够改善个人福祉和提升个人潜能的条件的基础上,个人能够参与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程度。社会质量的衡量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经济安全程度、社会融合水平、社会凝聚或社会团结程度、自主性与赋权水平。经济安全是社会质量的首要条件。 不过社会质量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是强调保障人们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免于贫
44、困和各种形式的物质剥夺” 。社会质量与贫困或社会排斥是有区别的,范围要更广,超越了对于“基本需要”的强调,因而被认为具有很强的“欧洲特色”,是在欧洲社会基本满足了普遍性的最低生活水准、追求更高目标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理论范式,第四章 社会政策分析框架,所谓“分析框架”(analytical framework)是“通过对复杂现象之基本要素的精挑细选和提炼来理清客观事物的智识工具(intellectual tool)。”也就是说,分析框架是通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政策的分析、筛选而提炼出来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存在于所有社会政策中,我们可以经由这些基本要素来分析任何一项社会政策。 代表人物是Gil
45、bert 和Terrell,他们的代表作是社会福利政策导论,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分析社会政策:制度视角、分析视角和政治视角。 制度视角着眼于社会福利性质的界定和范畴边界的刻画,即回答:哪些社会制度具有社会福利功能?它们各自提供什么功能? 分析视角着眼于描述不同政策的研究方法以及政策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政策分析方法:过程、成果和绩效。 过程分析侧重于了解政策形成的动态过程,即哪些社会政治因素会影响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成果分析侧重于了解前面动态过程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选择或方案,即最后哪些方案被选择或淘汰,原因是什么? 绩效分析侧重于了解政策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即政策是
46、否达到预期效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政治视角着眼于社会政策领域中政府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最经典的政治争论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争。 个人主义的哲学导向是追求个人利益,强调每个人都能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抱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在社会福利方面,强调依赖市场、志愿机构和宗教团体,而不是政府 集体主义的哲学导向是追求集体利益,强调为了共同目标必须采取共同行动。因此,在社会福利上,强调政府应该为广大民众提供社会福利。,Gilbert和Terrell的分析框架是基于分析视角的,侧重于政策形成或制定过程的分析。整个分析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三个维度。 四个部分包括 分配基础:向谁提供福利产品? 分配内容:提供什么
47、样的福利产品? 提供策略:如何提供? 资金来源:提供这些福利品所需要的资金从哪儿来? 三个维度包括: 在各个部分中,我们分别可以选择哪些方案? 支持这些方案的价值观是什么? 支持这些方案的理论或假设是什么?,社会分配的基础:给谁提供福利,普遍主义原则(universalism)和选择性原则(selectivity) 持普遍主义观点的人认为,现代社会中,天有不测风云,所有社会成员都面临社会风险,都会产生社会需求,而不仅仅是穷人、残疾人或面临特殊困难的人,所以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响应,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持选择性观点的人则认为,虽然人人都要面临社会风险,但是不同的人面临的社会风险是
48、不同的,有些人群自身能满足这种社会风险带来的需求,有些人群则不能,有些人群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比其他人群要大,因此不赞成人皆有之的普遍性给付,而赞成选择性给付,只有那些被证实真正需要的家庭或个人才应该得到救助。纳税人应该把救助集中在那些无法养活自己而且理由充分的边缘人口身上,而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人不应该领取政府的福利,合理的社会政策应该只提供有限的救助。 在选择性福利中,家计调查(means test)是最常用的选择方法。 所谓家计调查,是指对救助申请者的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给予补助。,两种原则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普遍性观点: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iveness);避
49、免了社会分割和污名化;但成本效益较低(cost-effectiveness) 选择性观点:重视成本效益,可以集中有限资源解决问题;但是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差异,导致社会分割。污名化效应 但二者并非水火不容,社会福利品的分配原则 普遍性、选择性的分类过于笼统。如果以全体人口为参照,那么绝大多数社会福利项目都是选择性的。 Gilbert和Terrell提出了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 基于社会人口属性(如老人、儿童等)的资格条件。需求的大小通常由专家根据科学测算而定。 基于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由于符合此类资格条件的群体(如退役军人、受政治或种族迫害者等)为国家或社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或遭受过某
50、种不公正的社会迫害,因此以这类资格条件为基础的社会政策项目常常带有补偿性质。分配的基础是公平和功绩,即按贡献或损失大小给予相应补偿。如美国的Affirmative Action和国内的优抚保障。,基于专业诊断的资格条件,即有专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差异性需求,并需要提供特殊资源和服务。这类资格条件的判断以及福利的给付均根据是否具有专业人员出具的残障证明以及残障严重程度。 基于家计调查或资产调查的资格条件,即此类资格的条件是个人缺乏购买服务的能力,并可能因此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社会所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一个人要获得福利,需要证明其经济状况低于某一水平。 这四类分配原则并非互斥。而且,对于同一个社会政策项目来说,采用的分配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