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工作手册编制说明为深入贯彻食品安全法,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 要求,促进省质监局执法规范性建设,提升我省食品相关产品监管效能,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生产,减少我省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结合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对生产企业要求,编制本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工作手册(以下简称监管手册)。监管手册分通则和材质两部分,通则部分参照食品安全法、食品接触材料通用卫生规范(GB 3160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2016 )等法律法规标准编制,主要从管理制度、厂区环境、原辅料、生产过程控制、包装标识、出厂检验、追溯制度等七
2、个方面对企业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必须执行;材质部分在对部分代表性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参照 HACCP 理念,突出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风险点,根据材质标准对安全项目的要求和生产工艺,倒推出影响食品安全的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主要内容包括材质安全标准要求项目指标,主要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影响食品安全主要原材料质量安全合规要求,材质标准特殊的包装标识要求,材质有关的产品、卫生标准等内容。材质部分主要是告知食品相关产品监管人员企业生产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点。2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相关产品材质有“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涂料、洗涤剂、消毒剂”1
3、4 种,目前“ 塑料、 纸、搪瓷、陶瓷、玻璃、金属、涂料、橡胶、餐具洗涤剂、消毒剂”10 类材质标准已经实施,其中搪瓷和涂料我省企业较少,油墨作为食品相关产品行业一种重要的原材料,暂编制“塑料、 纸、陶瓷、玻璃、金属、橡胶、餐具洗涤剂、消毒剂、油墨”9 种材质监管手册,其中餐具洗涤剂和消毒剂生产工艺及控制措施相似,合并编制。监管手册作为工具书供省、市、县区人民政府质量监管管理部门使用,在监管手册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质监局、各市质监局局、工商质监局、省质检院、有关技术机构、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纰漏和不恰当之处,如发现请将修改意见发至省质监局监督处邮箱。
4、电子邮箱: jd_。2017 年 9 月 27 日3第一篇 通则部分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基本要求:1.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不应危害人体健康和造成食品特性改变。2.生产全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标准法规及标准要求,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禁止生产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的食品相关产品。企业应建立、实施并遵守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以确保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要求。3.产品的标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4.国家对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实施生产许可,企业不得超范围生产需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相关产品。5.利用新原料生产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备
5、注:餐具洗涤剂、消毒剂适用于通则中检查项目第三七条。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检查表检查项目 检查细则 检查内容 是否符合 备注(一)管理制度一、管理制度、人员、文件管理和记录1.企业应设立相应的卫生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该部门负责宣传和贯彻有挂法规和制度,并督促、检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编制修订本企业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规划;组织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培训有关人员。1.是否设立卫生管理部门。2.该部门贯彻有关法规和制度,并督促、检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有关记录。3.是否编制本企业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规划。4.是否组织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培训有关人员有关记录。42.企业应设立相应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管理部
6、门,负责原料以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及合规性管理和验证。该部门对原料和产品安全性及合规性具有否决权。原辅料、产品出现不合规情况时,应复核具体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1.是否设立安全性和合规性管理部门。2.该部门对原料和产品安全性及合规性是否具有否决权。3.原辅料、产品出现不合规情况时,查找具体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记录。3.应建立产品安全相关岗位的培训制度,对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1.是否有相关制度。2.检查培训记录。(二)人员管理1.企业负责人应了解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1.企业制度文件中是否有相关规定。2.企业应有专人负责与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相关人员应具有产
7、品安全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能力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正确处理。1.是否有专人负责食品安全管理。2.能力是否符合要求。3.生产操作人员应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具有与职责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能熟练的按工艺文件进行操作。1 生产操作人员是否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否能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2 是否能看懂相关的图纸、配方和工艺文件。4.检验人员应熟悉产品检验规定,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知识、技能和相应资格。1 是否熟悉产品检验相关规定。2 是否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质量安全知识、技能和相应的资格。(三)文件管理1.应建立并执行系统有效的文件管理程序,对所有文件进行控制管理,确
8、保文件保存完好并便于查找追溯。 1.是否有文件管理程序相关材料。2.应按规定保存原辅料合规性文件、生产记录、等并将其归档。 1.检查相关材料。53.应如实记录产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结果、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1.检查相关材料。4.所有文件应字迹清晰,注明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存,并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留存。各相关记录的保存期限应不低于相应产品的保质期,且不少于 2 年。1.检查相关材料。(一)厂区环境1.厂区应与有毒有害污染源保持相应距离 1.是否与有毒有害源保持一定距离。2.厂区道路应硬化,内外环境应整洁,符合相应生产要求。 1.厂
9、区是否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地面、路面及运输等是否未对产品的生产造成污染。3.企业的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布局应合理,避免交叉污染。1.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是否合理,且互相不妨碍。4.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防止虫害孽生。 1.是否有相应的防护措施。(二)厂房要求1.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卫生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并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洁净度要求合理划分作业区,对厂区内的生产车间和公共场所实行分级卫生管理。1.厂房是否按生产工艺流程及需求进行了合理布置。2.厂房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匹配,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设置设备、物料和产品,并满足生产操作需要。1.生产区和储存区是否有与生
10、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物料,便于生产操作,存放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二、厂区环境要求3.生产车间与库房的墙壁、地面表面应平整光滑,以减少灰尘积聚且便于清洁;对不经清洁直接接触食品的在制品和最终产品,其生产车间顶棚应易于清洁、消毒,在结构上不利于冷凝水垂直滴下。1.生产车间墙壁、地面、天花板表面是否平整光滑,并能耐受清理和消毒,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64.同一生产车间内以及相邻生产车间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应造成交叉污染。不同卫生要求的产品在同一生产区域内生产时,应保证各产品自身卫生性能。生产车间内设备与设备间、设备与墙壁间,应有适当空间,便于相关操作。1.同一厂房内以及相
11、邻厂房间的生产是否相互妨碍。5.生产车间应按需建立人员通道和物流通道,并保持通道畅通,无杂物堆积。 1.是否建立了人员进出和物流的通道(三)生产设施和设备1.应具备与生产能力和卫生要求相匹配的卫生、通风、搬运、输送等设施,并维护完好。1.是否具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工作场所和生产设施,且维护完好。2.应按需配备适当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 1.检查相关设施。3.生产场所设置的水池、地漏等不应对产品造成污染。 1 生产区内安装的水池、地漏是否对生产造成污染。4.应配备足够的清洁设施,有特殊卫生要求的车间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并定期消毒。对于不经清洁直接接触食品的在制品和最终产品,其生产车间、库房应设置消毒
12、、防尘、防虫害等设施,且不应对产品造成污染。1.是否具备满足生产需要的防护设施,且维护完好。5.应配备废弃物处置设施,防止对产品造成污染。废水、废气、废料的排放,噪声污染及卫生要求等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是否有废弃物处置设施。6.对于不经清洁直接接触食品的在制品和最终产品,应符合以下要求:应在生产车间入口处,设置洗手、消毒、除尘设施;设置更衣室,更衣室大小应与生产人员数量相适应,并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按需设置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靴消毒设施,工作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1.根据需要是否具备满足生产需要的防护设施,且维护完好。77.生产车间内的更衣室、
13、换鞋、洗手、消毒、除尘等设施应由专人管理,并及时清洁和消毒,保持清洁状态,避免给产品带来污染。1.相关设施是否有专人管理且不对生产造成污染。8.应为员工提供适当、方便的卫生间和洗手设施,卫生间应与生产车间分隔并保持清洁 1.卫生间是否与生产车间分隔并保持清洁。9.生产工艺对温度、湿度有要求的生产车间,应配备温湿度调节及监控设施。 1.根据需要是否有相关设备。10.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和必要的检验设备。 1.查看是否有必要的生产和检验设备。11.生产设备的设计、选型、布局、安装应符合生产要求,便于使用和保养、维修,并易于清洁。 1.实地查看生产车间情况。12.应正确使用和维护生产设备
14、及工具,避免生产过程中对产品造成污染,并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 1.实地查看生产车间情况并检查保养维修记录。13.用于生产和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的使用范围和精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的要求,应有明显的状态标识,并定期检验和记录。1.查看仪器相关仪器的标识及状态标识。14.影响产品安全的生产和检验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应建立设备档案,记录其使用、保养、维修的实际情况,并由专人管理。1.检查是否有相关档案,并由专人保管。1.应建立原辅料的采购、验收、运输和贮存管理制度。 1.是否有相关制度。2.采购文件对原辅料合规性要求。2.应建立原辅料供应商管理制度,规定供应商的选择、审核、评估程序。应对供应
15、商进行评估,选择合格供应商。 1.是否有相关制度。三、原辅料要求3.原辅料运输应符合规定的运输条件,不应与有毒有害物料混装、混运,避免变质和污染。 1.原辅料运输是否符合要求。84.应按规定对采购的原辅料进行验收,查验合格证明文件。无法提供有效文件的,应按照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或企业验收标准进行检验或验证,并保存相关记录。1.是否严格执行原辅料验收制度。5.应将待验、合格、不合格原辅料分区、按批次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1.检查原辅料存放是否符合要求。6.原辅料贮存应根据原辅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贮存条件分别储存。有毒有害物料、易燃易爆物料应单独存放,明确标识,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时
16、应经过培训的人员按照使用方法进行操作。1.检查原辅料存放是否符合要求。7.设备使用的清洁材料、润滑剂、粘合剂、脱模剂、清洁剂和消毒剂等化学物品应按用途分类、标识、安全存放使用,避免对产品造成污染。1.检查原辅料存放是否符合要求。8.原辅料的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不应使用不合格的原辅料,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案。 1.检查原辅料使用记录。9.应建立完善的出入库记录制度,保存相应的采购、验收、贮存、使用及运输记录。 1.检查出入库记录是否严格落实。(一)生产加工卫生要求1.企业应依据相关要求对首次使用的原辅料、配方和生产工艺进行安全评估并验证,检测主要控制指标并记录。试制品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投
17、入批量生产。如原辅料及工艺等发生变更,应重新进行评估并记录。1.检查相关记录。四、生产过程的产品安全控制2.应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应对关键控制环节实施严格监控,落实控制措施的相关文件,如配料(投料)表、岗位操作规程1 是否制定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控制程序,其内容是否完整。2 是否按程序实施质量控制。9等,并建立可追溯记录。3.对有特殊生产要求的区域(如无菌包装产品、无菌消毒控制区域),应设置环境控制的整体范围,监测区域内的空气质量,避免受到化学品和微生物的污染,并将监测结果记录存档。1.如需要检查是否有相应条件及记录。4.生产过程中
18、应采取措施识别、防止和消除外来异物的污染风险并防止交叉污染,外来异物包括但不限于刀片、非生产性玻璃、易碎塑料、木头及其他易于包装材料相混淆的材料等。1.检查是否有相应措施。(二)印刷卫生要求1.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印刷油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1.检查油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非食品接触面的印刷油墨层不应与食品直接接触。 1.检查印刷过程是否符合要求。3.在印刷油墨的配方设计、涂覆过程以及印刷半成品或成品的处理、贮存过程中,应确保印刷油墨不易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上脱落。1.检查实际印刷效果。4.在印刷油墨的配方设计,涂覆过程以及印刷半成
19、品或成品的处理、贮存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通过渗透过基材、因堆叠或卷绕引起的黏粘等方式造成的从印刷面转移到食品接触面的物质,确保其最终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浓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即不应危害人体健康和造成食品特性的改变。1.是否有相关控制措施。(三)包装、贮存、运输卫生要求1.用于包装、贮存和装卸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保存清洁,不应对产品造成污染;包装方式应能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1.实地查看相关情况。102.应根据产品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品的污染。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加强防护,防止成品出现损伤和污染。1.实地查看相关情况。3.应根据产品特点,根据国家相
20、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产品的保质期。 1.实地查看相关情况。4.成品应标明检验状态,不合格品应单独存放,并明显标识。 1.实地查看相关情况。5.仓库中贮存的产品应定期检查,必要时应有温湿度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1.实地查看相关情况。6.运输工具(如车辆、集装箱等)应清洁、干燥,且有防雨措施。 1.实地查看相关情况。(四)企业自查制度1.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相关产品生产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质量监督
21、管理部门报告。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安全自查制度。2.检查自查记录。1.产品标识信息应清晰、真实,不得误导使用者。 1.检查产品标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五、产品信息标识 2.产品应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包括标签、说明书等标识内容和产品合格证明,以保证有足够信息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进行安全性评估。1.检查产品标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113.标识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材质,对相关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声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原料的使用应符合相应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公告的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符合 GB 9685 和相关公告的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应符合相应
22、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内容。1.检查产品标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4.符合性声明应包括遵循的法规和标准,有限制性要求的物质名单及其限制要求和总迁移量合规性情况(仅成型品)等。1.检查产品标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终产品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明“食品接触用”“食品包装用”或类似用语,或加印、加贴调羹筷子标志。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产品应注明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用途、使用环境、使用温度等。对于相关标准明确规定的使用条件或超出使用条件将产生较高食品安全风险的产品,应以特殊或醒目的方式说
23、明使用条件,以便使用者能够安全、正确地对产品进行处理、展示、贮存和使用。1.检查产品标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6.产品标识内容应优先标示在产品或标签上,标签应位于产品最小销售包装的醒目处。当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将信息全部显示在产品标签上时,可显示在产品说明书或随附文件中。1.检查产品标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六、出厂检验1.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相关产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相关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
24、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1.检查企业是否有出厂检验记录制度。2.检查是否按要求记录及保存。12得少于二年。2.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其所执行的标准。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验项目相适应的检验场所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格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检验仪器设备应定期校验;各项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应保存完整。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1.检查检验记录。3.应根据工艺规程的有关参数要求,对产品按规定进行过程检验并记录。 1.检查检验记录。4.应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每批产品随机抽样,进行出厂检验,建立出厂检验
25、记录制度。 1.检查检验记录。5.应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型式检验。 1.检查检验记录。6.应建立不合产品管理制度,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相应处置。 1.检查检验记录及不合格产品处置记录。7.应按需制定成品留样保存制度,保存时间应不短于成品标示的保质期;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1.检查留样保存制度是否符合要求。1.应建立产品追溯制度,保证产品从原辅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1.检查是否建立产品追溯制度。2.检查追溯制度是否能进行有效追溯。2.追溯体系应保证能够获得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来源和去向信息、相关物质或材料的合规性信息。 1.检查追溯信息是否完整。
26、七、产品追溯和召回 3.应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当发现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产品含有或可能含有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时,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启动产品召回程序,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并作好相关记录。 1.检查是否建立产品召回制度。134.被召回的产品进行相应处置。对因标签、标识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产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1.检查召回产品处置记录。5.应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企业相关部门应统一作记录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1.检查是否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检查人员: 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盖章):
27、 检查日期:14第二篇 材质部分、 1 、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第一节 非复合膜袋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总迁移量(mg/dm 2) 10 GB31604.8-2016高锰酸钾消耗量(mg/kg) 10 GB31604.2-2016重金属(mg/kg) 1 GB31604.9-2016脱色试验 阴性 GB31604.7-2016 添加了着色剂的制品二、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配 料 熔 融 、 塑 化 熔 体 过 滤 摸 头 挤 出 表 示 风 险 控 制 点铸 片 定 型纵 向 拉 伸横 向 拉 伸冷 却 定 型 测 厚 、 电 晕、 定 幅 切 边收 卷时 效
28、处 理 分 切 称 量 检 验 包 装 入 库边 料 破 碎 回 收 造 粒 薄 膜 双 向 拉 伸 工 艺 流 程 图15配 料 熔 融 、 塑 化 熔 体 过 滤 摸 头 挤 出 表 示 风 险 控 制 点吹 胀 牵 引冷 却牵 引 辊 牵 引电 晕 处 理收 卷 分 切 称 量 检 验 包 装 入 库 薄 膜 吹 塑 成 型 工 艺 流 程 图配 料 熔 融 、 塑 化 熔 体 过 滤 摸 头 挤 出 表 示 风 险 控 制 点流 延 淋 膜冷 却 定 型测 厚牵 引 收 卷 检 验 包 装 入 库 薄 膜 流 延 成 型 工 艺 流 程 图电 晕 处 理三、主要风险点控制措施非复合膜袋
29、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风险控制点:配料、熔融塑化。在这两个阶段对工艺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可获得所需要的产品。(一)配料:塑料原料的选择直接决定着被制成食品接触16材料的质量好坏及能否在预期条件下正常使用,因此原料的选择及其重要。塑料本身一般是无毒的,但是单体、添加剂等大多是有毒的,含过量有毒物质的塑料原料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必然不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树脂品种应在GB4806.6-2016 附录 A 的树脂名单中,单体及起始物的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等指标应符合此标准的限量要求,未列入此标准名单的新树脂不得使用。所用的添加剂和限量应符合 GB9685-2016 标准的要求。(
30、二)熔融塑化:塑料原料在料筒内经加热达到流动状态,再经螺杆的旋转或柱塞的推挤,使熔料达到组分均匀并具有良好可塑性。此过程中温度、螺杆速度直接影响物料混合均匀性,若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单体、添加剂的溶出,影响产品安全卫生性能。四、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1、原材料主要安全指标树脂、添加剂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GB4806.6-2016 附录 A 及相关公告GB31604.1-2015 及GB5009.156-2016添加剂 符合 GB9685-2016 相关检测方法17(二)验收措施1.企业对原材料供方进行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2.向上游供方索取
31、符合性声明及该批原材料的检测报告;3.企业对原材料按技术标准进行分析;4.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五、特殊的标识要求标签标识除符合 GB 4806.1 的规定之外,还应按照GB 4806.6 附录 A 在产品标签、说明书或附带文件中标示树脂名称,聚合物共混物要标示所有树脂名称;对于特殊用途的产品如蒸煮袋,还应标明:水煮级、半高温蒸煮级、高温蒸煮级,另外还需标明蒸煮温度、蒸煮时间、适用的范围等信息。六、塑料制品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类别 序号 标准名称及代号 备注1 商品零售包装袋 BB/T 0039-2013 2 塑料购物袋 GB/T 21661-20083 日用塑料袋 GB/T 24984-20
32、10 4 聚乙烯自粘保鲜膜 GB 10457-19895 液体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QB 1231-1991 6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T 4456-20087 食品包装用聚偏二氯乙烯(PVDC)片状肠衣膜 GB/T 17030-2008 8 聚丙烯吹塑薄膜 QB/T 1956-1994 9 普通用途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 GB/T 10003-200810 双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薄膜 BB/T 0002-200811 夹链自封袋 BB/T 0014-201112 包装用镀铝薄膜 BB/T 0030-200413 双向拉伸聚酰胺(尼龙)薄膜 GB/T20218-2006 14 包装用
33、双向拉伸聚酯薄膜 GB/T 16958-200815 聚偏二氯乙烯(PVDC)自粘性食品包装膜 GB/T24334-2009一、产品标准16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硬片、膜 GB/T 15267-1994非复合膜袋1817 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 BB/T 0052-200918 包装用降解聚乙烯薄膜 QB/T 2461-199919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干法复合、挤出复合 GB/T 10004-200820 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膜、袋 QB/T 1871-199321 榨菜包装用复合膜、袋 QB/T 2197-199622 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GB/T
34、 19741-200523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 GB/T 18454-200124 液体食品保鲜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 GB/T 18706-200825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 GB/T 18192-200826 食品包装用多层共挤膜、袋 GB/T28117-201127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 GB/T28118-201128 液体食品复合软包装材料 QB/T3531-199929 多层复合食品包装膜、袋 DB34/T1628-201230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干法复合、挤出复合 GB/T 10004-200831 聚酯(PET)无汽饮料瓶 QB 2357-199832
35、 聚碳酸酯(PC)饮用水罐 QB 2460-199933 软塑折叠包装容器 BB/T 0013-2011 34 包装容器 塑料防盗瓶盖 GB/T 17876-201035 经备案的企业标准复合膜袋36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 GB/T 18006.1-200937 密胺塑料餐具 QB/T 1999-199438 塑料菜板 QB/T 1870-2015工具49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硬片、膜 GB/T 15267-199440 双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片材 GB/T 16719-200841 聚丙烯(PP)挤出片材 QB/T 2471-2000 片材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36、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20162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 GB 4806.6-20163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7-2016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5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31603-2015二、卫生标准6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 9683-1988 只适用于复合膜袋第二节 容器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详见第一节 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19二、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三、主要风险点控制措施容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控制点为原材料质量安全。塑料本身一般无毒,但如果使用重金属超标的废塑料制成的
37、容器,重金属必然超标。一旦这些重金属被人体吸收,人体无法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他们完全排出体外,当累计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危机人身健康,引起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原材料选择需满足成型品的使用条件。一般要关注最高使用温度、盛装或接触的食品种类和保存的期限。最高使用温度决定了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易造成破损或溶解,盛装水性、酸性、酒精性或者油性食品决定了选择的原材料制成的成品是否满足要求,而盛放或接触保存期限长的食品对成型产品原材料 检验 包装*表示关键控制点吹塑拉伸吹塑或注塑挤出20阻隔水、气的要求更高,这样才能有效减缓食物的腐败、变质。4、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详见第一节 原材料采购
38、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五、特殊的标识要求(详见第一节 五、特殊的标识要求)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详见第一节 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第三节 食品用工具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详见第一节 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二、主要生产工艺流程21三、主要风险点控制措施食品用工具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控制点:配料、印刷。在这两个阶段对工艺进行有效控制,可获得所需要的产品。(一)配料:塑料本身一般是无毒的,但是单体、添加剂等大多是有毒的,含过量有毒物质的塑料原料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必然不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树脂品种应在GB4806.6-2016 附录 A 的树脂名单中, 单体及起始物的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
39、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等指标应符合此标准的限量要求,未列入此标准名单的新树脂不得使用。所用的添加剂和限量应符合 GB9685-2016 标准的要求。(二)印刷:对于需要印刷的食品用工具(主要指密胺餐具),除了选择合适的印刷原料,烘干的温度和时间也影响着产品的卫生安全。直接接触食品层和使用者口部接触部位尽量不要印有鲜艳的图案,容易造成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四、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详见第一节 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五、特殊的标识要求(详见第一节 五、特殊的标识要求)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详见第一节 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 4 、 片材22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
40、(详见第一节 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二、主要生产工艺流程1.平膜法生产双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片材*表示关键控制点2.聚苯烯(PP)挤出片材*表示关键控制点3.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PVC)硬片、膜3.1 压延法 配料 挤出成型 切边冷却压光 卷取包装检验冷却硬化(预热辊)挤出(T 型模头)配料 横向拉伸纵向拉伸冷 却挤出( 型模头)配料 卷取 电晕处理包装冷却硬化(预热辊)横向拉伸纵向拉伸冷 却挤出( 型模头)配料 压延塑化热、冷混合卷绕切割 冷却引离包装配料 *表示关键控制点压延塑化热、冷混合卷绕切割 冷却引离包装233.2 挤出法3、主要风险点控制措施片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控制
41、点为原材料质量安全。片材产品不得使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接触材料,更不得使用回收料作为原材料。回收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污染源,塑料老化等产生的小分子或者单体,还有回收纸品种残留的添加剂、重金属等等。如果超标的废塑料制成的容器,重金属必然超标。一旦这些重金属被人体吸收,人体无法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他们完全排出体外,当累计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危机人身健康,引起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加工工艺配方:应严格按照配方精准称量各种加工助剂。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使用量过多导致成品卫生性能达不到相应卫生标准要求。如果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使用量过少又会造配料 牵引冷却定型挤出成型 切割片材或膜制品 后处理*表示关键控制
42、点24成成品物理机械性能下降,不能满足食品包装要求。四、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详见第一节 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五、特殊的标识要求(详见第一节 五、特殊的标识要求)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详见第一节 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第五节 复合膜袋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总迁移量(mg/dm 2) 10 GB 31604.8-2016高锰酸钾消耗量(mg/kg) 10 GB 31604.2-2016重金属(mg/kg) 1 GB 31604.9-2016双酚 A 二环氧甘油醚及衍生物迁移量(mg/kg)BADGE、BADGEH2O、BADGE2H2O 迁
43、移量BADGEHCl、BADGE2 HCl、BADGEH2O HCl迁移量91GB 31604.XX适用于使用有双酚 A 型环氧树脂的粘合剂的制品,此标准暂未发布。芳香族伯胺迁移量(mg/kg) 不得检出 GB 31604.XX检出限:0.01mg/kg 此标准暂未发布。溶剂残留总量(mg/m 2) 5 GB 31604.XX 此标准暂未发布。25苯类溶剂残留量(mg/m 2) 不得检出 GB 31604.XX检出限:0.01mg/m2,此标准暂未发布。脱色试验 阴性 GB 31604.7-2016 添加了着色剂的制品二、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原 料 的 选 择吹 塑 成 膜( 内 层 膜 )电 晕
44、 处 理 印 刷 制 版复 合 熟 化 分 切 、 制 袋 包 装 入 库 表 示 风 险 控 制 点三、主要风险点控制措施复合膜袋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三个风险控制点:印刷、复合、熟化。(一)印刷:对有印刷要求的复合膜袋,根据排版的要求,选择适当颜色的油墨,利用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异丙醇、正丙醇等进行溶解,通过胶辊和版辊将油墨涂布在外层基材上,经过烘箱烘干后形成印刷膜。在这个过程中烘箱梯度温度、机器速度和通风效果是影响溶剂残留的主要因素。(二)复合:将适量的胶黏剂涂在印刷膜上,通过烘箱烘干26后与其它材质膜粘合在一起,形成复合膜。在复合过程中烘箱梯度温度、机器速度、排风速度也是影响溶剂残留的主要因
45、素。温度越高,溶剂挥发的越快,残留就越小,但是温度过高会造成添加剂向粘合层转移,影响薄膜其它性能。(三)熟化:双组份胶在复合下机后并不立即具有理想的粘结强度,需要将复合膜送入固化室在一定的温度下熟化一定时间。另外固化室的通风也很重要,足够的通风可以减少固化时间,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溶剂的残留。四、原材料采购主要安全指标及验收措施(一)原材料主要安全指标1.树脂、添加剂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GB 4806.6-2016 附录 A 及相关公告GB 31604.1-2015 及GB 5009.156-2016添加剂 符合 GB 9685-20162.油墨、胶黏
46、剂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溶剂残留总量(mg/m2)5(参照 QB/T 2024-2012)或企业标准参照QB/T 2929-2008 或企业标准油墨苯类溶剂残留量(mg/m 2)0.5(参照 QB/T 2024-2012)或企业标准参照QB/T 2929-2008 或企业标准27铅 90(参照 QB/T2024-2012)或企业标准汞 60(参照 QB/T2024-2012)或企业标准镉 75(参照 QB/T2024-2012)或企业标准可溶性元素(mg/kg)铬 60(参照 QB/T2024-2012)或企业标准参照GB 31604.49-2016或企业标准苯(g/kg)5.0(参照 G
47、B 18583-2008)或企业标准甲苯+二甲苯(g/kg)150(参照 GB 18583-2008)或企业标准胶粘剂总挥发性有机物(g/L)700(参照 GB 18583-2008)或企业标准参照 GB 18583-2008或企业标准3.薄膜类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总迁移量(mg/dm2)10 GB 31604.8-2016高锰酸钾消耗量(mg/kg)10 GB 31604.2-2016重金属(mg/kg) 1 GB 31604.9-2016脱色试验 阴性 GB 31604.7-2016添加了着色剂的制品(二)验收措施1.企业对原材料供方进行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2.向上游供方索取符合性
48、声明及该批原材料的检测报告;283.企业对原材料按技术标准进行分析;4.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五、特殊的标识要求(详见第一节 五、特殊的标识要求)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详见第一节 六、塑包产品和卫生标准)、 2 、 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一、标准中主要安全项目项目 指标 检测方法 备注总迁移量(mg/dm 2) 10 GB 31604.8-2016不适用于食品接触表面覆蜡的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mg/kg) 10 GB 31604.2-2016 仅适用于预期接触水性食品或表面有游离29水食品的成品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重金属(mg/kg) 1 GB 31604.9-2016
49、甲醛(mg/dm 2) 1.0 GB 31604.48-2016荧光性物质 阴性 GB 31604.47-2016铅(mg/kg) 3.0 GB 31604.34-2016砷(mg/kg) 1.0 GB 31604.38-2016大肠菌群(/50cm 2) 不得检出 GB 14934-2016沙门氏菌(/50cm 2) 不得检出 GB 14934-2016霉菌(CFU/g) 50 GB 4789.15-2016二、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三、主要风险点控制措施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四个风险控制点:造纸原料的选购、调料环节中加入的助剂,淋膜、覆膜或涂蜡,印刷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30(一)造纸原料:造纸原料(俗称:商品浆)的漂白过程是在制浆厂中完成的,漂白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是采购方的风险控制点。另外许多不法商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甚至会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废纸来生产食品包装纸,同时可能在纸浆生产中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掩盖纸张缺陷,增加白度。所以荧光增白剂的筛查也是采购方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二)调料:调料是往纸浆中添加化学品、助剂和填料(含添加顺序和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