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之四考纲表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目标:掌握翻译规则。一、 三大原则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直译”和“意译”的?2、 信(准确) 、达(通顺) 、雅(生动) 。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信”和“达”的要求。3、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练习:翻译下列两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20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
2、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思考:从划线四句,特别是从“表”字、 “之”字、 “傅”字、“诸”字以及第三、四句翻出的逻辑关系上,你理解了该翻译原则了吗?二、 六字方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方法要领,准确细致归类。1、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3、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4、 素善留侯张良。思考:翻译以上句子时,你是如何处理 1 句中的“
3、孔子”“苌弘” “师襄” “老聃” 、2 句中的“彭蠡” “石钟山” 、3句中的“永和” “九年” “癸丑” “会稽山” “兰亭” 、4 句中的“留侯” “张良”等词语的?由此你可以得出方法_(用一字概括) 。该方法的含义是 _5、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8、 欲呼张良与俱去。9、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思考:以上五句都有省节内容,翻译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204由此你可以得出方法(用一字概括) 。该方法的含义是 10、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辛苦)1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2、 夫战,勇气也。13、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4、而笑李渤之陋也。思考:翻译以上句子时,对 10 句中的“息” 、11 句中的“也” 、12 句中的“夫” “也” 、13 句中的“盖” “也”你是如何处理的?由此你可以得出方法(用一字概括) 。该方法的含义是 14、 古之人不余欺也!15、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16、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17、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8、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思考:以上五句均是特殊句式,你能分别说出它们各是哪种特殊句式吗?翻译时,对倒装的成分你是如何处理的?由此你可以得出方法(用一字概括) 。该方法的含义是 19、 古之学者必有师。20、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 )思考:2
5、0 句中的“学者” 、21 句中的“将” “兵”“并” “逆”属古今异义词(如“逆” “兵” )或古今说法、音节不同的词(如“将、兵” “并、力” ) ,翻译时,你是如/ 206何处理的?由此你可以得出方法(用一字概括) 。该方法的含义是 21、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22、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思考:这两句划线部分的共性是什么?对于这种情况,翻译时你是如何处理的?由此你可以得出方法(用一字概括) 。该方法的含义是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高考时碰到的可能性很小。高考考查的是基本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用典或使用修辞的句子一般不涉及。三、 五项注意 (一) 语气1、句末点
6、号。句末点号是语气的标志,翻译结束后,对其既不能更改,也不能遗忘。2、语气词。判断出句中的语气词,并确认其表达的语气,进而准确翻译。练习:翻译下列句子划横线的部分,指出其中表语气的词,并指出它们各表示什么语气。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继,没有后援部队) ,吾其还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抑为采(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色(美女)不足视于目与?(二) 句式1、特殊句式 请列举常见特殊句式的种类。 翻译时应分别对这些特殊句式做怎样的技术处理?
7、/ 2082、繁笔句。从多个角度用多个说法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句子。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方法:浓缩法(译出大意即可) 。说明:考试一般不涉及这样的句子,仅作了解。3、固定结构。按结构的固定要求翻译。说明:本部分不必强记,但要了解。表陈述或判断A、形式为“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 “的方法(根据) ”或“用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形式为“有所” “无所”一般译为“有” (表肯定) “没有” (表否定)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C、形
8、式为“有以” “无以”是“有所以”“无所以”的省略,有时还写成“有以”“无以” ,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 , “没有什么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 “没有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军中无以为乐。D、形式为“之谓” “其之谓也” “其之谓”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 。前面加语气副词“其” ,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 ,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势,增加商量、推测语气。后面的“也” “矣” “乎”用法一样,语气轻重略有差异。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王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E、形式为“何其” “一何” ,表感
9、叹语气,译为“多么”/ 2010。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委婉A、 形式为“得无邪(耶) ”,译为“该不会吧”、 “只怕是吧” 、 “莫非是吧” 。 成(名)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B、 形式为“无(毋)乃乎(与) ”,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猜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表反问或疑问A、 形式为“不亦乎” ,用于委婉的反问句,译为“不是吗” (语气较轻) 、 “岂不是吗” (语气较重)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 形式为“何为” “何以为” ,都是表反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还用做什么” “要干什么”“为什么呢” “哪里呢” 。 “何”在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