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常规一、概述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也称脓毒症休克或中毒性休克。尽管目前临床治疗及重症监护措施更加完善,但小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 10%50%,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良好的监护技术,做好液体复苏是早期逆转休克的关键,能明显降低感染性休克早期病死率。二、病情观察1.看神志、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通过神志可以反映中枢神经血液灌注和缺氧情况;通过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的变化可以早期发现休克,当皮肤苍白范围扩大表明休克加重,当皮下瘀斑,针眼渗血,提示有 DIC 可能;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2、反映患者有无酸中毒,有无休克肺的发生。2.听呼吸音、呼吸道通畅情况,反应患者的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痰堵,有无误吸。3.摸脉搏。皮肤温度、冰凉范围扩大、温度降低表明休克加重;休克代偿期,脉搏增快,但血压正常,因此脉搏是判断早起休克的可靠依据。4.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均为重要的监测项目,血压作为休克的标志,同心率和心跳强度结合可以判断失血量分级和休克程度,经皮氧饱和度、体温、尿量和肛指温差,对于患儿尿量的监测,应放置导尿管记录尿量。正常小儿尿量为 23ml/(kgh),如1ml/(kgh),即为少尿,提示有循环血量不足,肾脏低灌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扩容后休克仍未纠正,或者原已存在心功能
3、不全难以掌握扩容液量时,应进行 CVP 监测。CVP 正常值为 512cmH2O 如动脉血压和 CVP 低,提示循环血量不足:如血压低而 CVP 高于正常,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输液过量。三、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1)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脉搏快而弱,血压不稳定,脉压差小为休克早期。若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脉搏细弱均为病情恶化的表现。根据病情每 1020min 测 1 次脉搏和血压。每 24h 测肛温 1 次,体温低于正常者保温,高热者降温。2)意识状态:意识和表情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注量,若原来烦躁的病儿,突然嗜睡,或已经清醒的患儿又突然沉闷,表示病情恶化;反之,由
4、昏睡转为清醒,烦躁转为安稳,表示病情好转。此外,尚应了解不同年龄意识变化之特点,如婴儿中枢缺氧可迅速嗜睡或昏迷;幼儿常先呻吟不安或烦躁,渐至意识丧失,而儿童常呈间歇躁动等开始。医护人员应了解其特点,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变化。3)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面色苍白、甲床青紫、肢端发凉、出冷汗,都是微循环障碍、休克严重的表现。若全身皮肤出现花纹、淤斑则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详细记录尿量:尿量是作为休克演变及扩容治疗等的重要参考依据。(2)输液过程的护理 迅速扩容、纠酸是抗休克的关键。1)溶液选择及用量:轻型病例输 1/2 张液(2:3:1 液)每小时810m1/kg,休克纠正后减慢速度,以后用 1/3
5、1/5 张维持液,直到病情稳定。重型病例采用三批输液:用 2:1 等张含钠液 1020m1/kg(总量不超过300m1),在 3060min 内静脉推注。对疑有血液高凝状态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1015m1/kg,滴速同上。继续输液用 1/22/3 张含钠液3050m1/kg,于 68h 内输入。维持输液用 1/5 张含钠液 5080m1/kg,见尿后补钾,氯化钾剂量 0.1g/kg. 2)输液过程的护理:应注意输液速度与量,输液过速或过量可造成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输液速度过慢或量少则不能及时补充血容量。故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速度与流量。在判断输入量是否适当方面,主要观察一般情况、外周循环和酸中毒恢复以及尿量是否增加。若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冷汗烦躁不安、有泡沫样血性痰、肺部有哕音等应考虑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可能,要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病儿取半坐卧位吸氧,并通知医师进一步处理。(3)积极控制感染 按医嘱及时应用抗生素,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按时雾化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防止新的感染;有创面的部位按时换药,促进愈合。(4)心理护理 关心患儿,向家长介绍有关本病的知识及诊疗计划,消除恐惧心理,使诊疗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