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沉淀池.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384305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淀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沉淀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沉淀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沉淀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沉淀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节 沉砂池与沉淀池,沉砂池 的作用,沉砂池的 工作原理,沉砂池的 几种形式,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平流式沉砂池,结构特点: 平流式沉砂池的水流部分,实际上是一个加深加宽的明渠,两端设有闸板,以控制水流。在池底部设1-2个贮砂斗,下设排砂管。开启贮砂斗的闸阀,即能将沉砂排出。还可利用射流泵和螺旋泵排除泥砂,或利用高地或将沉砂池筑于高地,也利于排砂。,污水在池内的最大流速为0.3m/s,最小流速为0.15m/s;最大流量时,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不少于30s,一般为3060s;有效水深应不大于1.2m,一般采用0.251.0m,池宽不小于0.6m;池底坡度一般

2、为0.010.02,当设置除砂设备时,可根据除砂设备的要求,考虑池底形状。,平流式沉砂池的系统参数,3.池总宽度b 式中: h2设计有效水深。4.贮砂斗所需容积V式中: X城市污水的沉砂量,一般采用30m3/(106m3污水);T排砂时间的间隔,d;kz 生活污水流量的总变化系数。,平 流 式 沉 砂 池 的 计 算 公 式,7.池总高度h式中: h1超高,m;h2有效水深,m;h3贮砂斗高度,m。8.核算最小流速vmin 式中:qvmin 设计最小流量,m3/s; n1最小流量时工作的沉砂池数目; Amin 最小流量时沉砂池中的水 流断面面积,m2。,平 流 式 沉 砂 池 的 计 算 公

3、式,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曝气沉砂池的特点:,曝气沉砂池是一个长形渠道,沿渠道壁一侧的整个长度上,距池底约6090cm处设置曝气装置; 在池底设置沉砂斗,池底有i=0.10.5的 坡度,以保证砂粒滑入砂槽; 为了使曝气能起到池内回流作用,在必要时可在设置曝气装置的一侧装设挡板。,曝气沉砂池的构造:,曝气沉砂池剖面示意,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一般流速0.1m/s),同时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旋转流速0.4m/s ),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

4、前进的流动形式。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沉于池底的砂粒较为纯净,有机物含量只有5%左右,长期搁置也不至于腐化。,曝气沉砂池实景,水平流速一般取0.080.12m/s。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为46min;雨天最大流量时为13 min。如作为预曝气,停留时间为1030min。池的有效水深为23m,池宽与池深比为11.5,池的长宽比可达5,当池长宽比大于5时,应考虑设置横向挡板。曝气沉砂池多采用穿孔管曝气,孔径为2.56.0mm,距池底约为0.60.9m,并应有调节阀门。曝气沉砂池的形状应尽可能不产生

5、偏流和死角,在砂槽上方宜安装纵向挡板,进出口布置,应防止产生短流。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参数,沉 淀 池,沉 淀 池,沉 淀 池,沉淀池三种流态,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沉淀池特点与适用条件,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沉淀区是沉淀进行的主要场所。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缓冲区,沉淀池的运行方式,1.设计流量沉淀池的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在合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当废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在

6、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校核,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2.沉淀池的只数对于城市污水厂,沉淀池的个数不应少于2只。3.沉淀池的经验设计参数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无污水沉淀性能的实测资料时,可参照教材表10-5的经验参数选用。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沉淀时间与表面水力负荷的相互关系,沉淀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参数,若无沉淀数据可选取手册设计参数。,5.沉淀池的几何尺寸池超高不少于0.3m;缓冲层高采用0.30.5m;贮泥斗斜壁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6.沉淀池出水部分一般采用堰流, 在堰口保持水平。出水堰的负荷:对初沉池, 应不大于2.9L

7、/(sm); 对二次沉淀池, 一般取1.52.9 L/(sm)。亦可采用多槽出水布置,以提高出水水质。7.贮泥斗的容积一般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对二次沉淀池,按贮泥时间不超过2h计。8.排泥部分沉淀池一般采用静水压力排泥,静水压力数值如下:初次沉淀池不应小于14.71kPa(1.5mH2O);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应不小于8.83 kPa(0.9mH2O);生物膜法的二沉池应不小于11.77 kPa(1.2mH2O)。,沉淀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参数,一、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是废水从池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处,水流在池内作水平运动,池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串联。,动画,平流沉淀池的

8、构造及工作特点,1、进水区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整个断面上,尽可能减少扰动。入口流速小于25mm/s。为了保证不冲刷已有的底部沉积物,水的流入点应高出污泥层面0.5m以上。水流入沉淀池后应尽快消能,防止在池内形成短流或股流。设置整流装置。,沉淀池进口整流多采用穿孔槽外加挡板(或穿孔墙)的方法,沉淀池进水口布置形式如图示:,2沉淀区如前所述,要降低沉淀池中水流的Re数和提高水流的Fr数,必须设法减少水力半径,采用导流墙,对平流式沉淀池进行纵向分格等,均可减小水力半径,改善水流条件。沉淀区的高度(有效水深H)与其前后有关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m。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关

9、联,应综合考虑,还应核算表面负荷。一般,L/B4, L/H10,每格宽度3-8m,不宜大于15m。,3出水区 沉淀后出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沉淀池常见出水口布置形式。,出流堰是沉淀效果好坏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控制池内水面的高程,而且对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影响极大。,应防止池内水流产生偏流现象。尽可能减少单位堰长的过流量,因此堰的施工必须精心,尽量做的水平。,4污泥区(积泥区和排泥区)及时排出沉于池底的污泥是使沉淀池工作正常,保证出水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沉淀池排泥方式有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及机械排泥。目前基本都采用机械排泥,不需留存泥区,池底水平,略带坡度以便放空。,排泥方式:(1)刮泥:设置

10、刮泥机(车),池底设计坡度0.01-0.02。(2)污泥泵排泥;(3)静水压力排泥(静水压力1.5-2.0m水头,排泥管径不小于200mm)。(4)如设有多个泥斗时,则无需刮泥装置,每个泥斗设独立的排泥管及排泥阀。,5、缓冲区污泥区和清水区之间应有一个缓冲区,其深度可取0.3-0.5m,以减轻水流对存泥的搅动,也为存泥留有余地。,3.沉淀区有效容积V1或4.沉淀池长度L式中:v 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 平流速, mm/s; 一般不大于5mm/s。5.沉淀池总宽度b,平 流 式 沉 淀 池 的 设 计,7.污泥区容积对于生活污水,污泥区的总 容积V:式中:S 每人每日的污泥量, L/(d人) ;N

11、设计人口数,人;T 污泥贮存时间,d。,平 流 式 沉 淀 池 的 设 计,平 流 式 沉 淀 池 的 设 计,9.污泥斗的容积V1式中:S1 污泥斗的上口面积,m2;S2 污泥斗的下口面积,m2。10.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2式中:L1 梯形上底边长, m;L2 梯形上底边长,m。,二、竖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流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示意图,进水,出水,排泥,竖流沉淀池特点竖流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流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1)当颗粒发生自由沉淀时,其沉淀效果比平流式沉淀池中低得多。(2)当颗粒具有絮凝性时,

12、则上升的小颗粒和下沉的大颗粒之间相互接触、碰撞而絮凝,使粒径增大,沉速加快。(3)沉速等于水流上升速度的颗粒将在池中形成一悬浮层,对上升的小颗粒起拦截和过滤作用,因而沉降效率比平流沉淀池高。,结构: 竖流式沉淀池多为圆形,直径介于4-7m之间。沉淀池的上部为圆筒形的沉淀区,下部为截头圆锥状的污泥区,中间为缓冲层。,沉淀池的设计:(1)沉淀时间t=1.5-2.5h;(2)表面负荷q0= 1.0-1.5m3/m2.h;对应u0=q0(参数选取)(3)有效水深H= q0t;池径D与有效水深(H)的比值不超过3:1。(4)池径D(4-7m)(5)中心管设计竖流沉淀池中心管内流速对悬浮物的去除有很大影响

13、。(中心管设计参数),中心管设计方法中心管沉速小于30mm/s。,(5)缓冲层:反射板底距污泥表面为缓冲层,高度为0.3 -0.5m 。(6)污泥斗:贮泥斗倾角为45-60,可采用静压排泥或污泥泵排泥。 (7)集水槽多采用平顶堰或三角形锯齿堰,堰口最大负荷为1.5L/ms。当池的直径大于7m时,为集水均匀,还可设置辐射式集水槽。,竖流式沉淀池,圆形竖流式沉淀池,(1)中心管面积,(5)沉淀区面积,(2)中心管直径,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计算,(3)中心管高度,(4)中心管喇叭口到 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6)沉淀池总面积和池径,(7)污泥区容积,或,(8)污泥斗容积,(9)沉淀池的总高度,三辐流

14、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是直径较大(20-30m)的圆池,最大直径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为1.5-3.0m。,辐流式沉淀池 结构,中心进水,周边进水,进水方式,排泥方式: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将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通过静压力或污泥泵排出,刮泥机一般每小时转2-4周。,主要设计参数:1、有效水深H不大于4m;2、池直径D不宜小于16m,D/H=6-12。3、沉淀时间 初沉池1-2h二沉池1.5-2.5h4、表面负荷q0= 1.5-3.0 m3/m2.h;5、池底坡度为0.05-0.10;中心泥斗坡度0.12-0.16。,四、斜板(管)沉淀池 (一)浅池沉降理论对

15、一深度为H、体积为V的平流式理想沉淀池,其处理水量:(1)在V、H一定时,若欲得要求的(即u0一定),处理水量Q 不能随意变化;在给定Q时,一定。(2)从式中可知:Q与u0成正比,增大Q,则u0 增大, q0 增大,降低;反之,若要提高,需减小u0,处理的流量Q就必须减小。两者不能同时满足。,知识回顾: 知识点一:对于自由沉降沉速:在相同沉淀时间t内,沉降高度H越低,u0 (u0=H/t)越小,颗粒的去除效率越高。知识点二:从理想沉淀池的特性分析:对于给定的沉淀池,沉降效率仅与u0或q0有关,与沉降高度H和沉降时间t无关。,若将沉淀池(Q、V、H、 u0 )用平隔板分为n层浅池,则每个浅池深度

16、为h=H/n,进入每个浅池的流量为q=Q/n。 (假定水平流速不变)结论一:浅池沉速u0=q0=q/A=(Q/n)A =q0/n=u0/n,沉速减少了n倍,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结论二:当每个浅池保持原有的沉速u0不变时,每个浅池处理的流量为q=q0A=u0A=Q,则n个浅池的总处理能力提高了n倍。,结论三: 在实际应用中,沉淀池的分格和分层还可改善水力条件(减小水力半径R、Re,增大Fr),降低水的紊动性、提高水流稳定性,增大池的容积利用系数,从而提高去除效率。工程应用: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如

17、各斜隔板之间还进行分格,即称为斜管沉淀池。,(二)斜板(管)沉淀池,结构特点: (1)斜板(管)倾角多采用60,斜板(管)长一般在1.0-1.2m左右,板间距一般不小于50mm。斜管管径25-35mm。(2)斜板材料:大多采用聚氯乙烯平板或波纹板;斜管多为塑料片、波形石棉板、波形玻璃钢板粘合而成的蜂窝状管,断面有正六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常制成组装件,便于安装。,(3)斜板沉淀池的结构形式:包括:异向流、同向流及横向流。,(4)进水方式:大多采用异向流。(5)斜板(管)上部清水区为0.7-1.0m,斜板(管)下部为配水区大于1.5m(目的:布水均匀),布水区下部为污泥区。(6)出水方式:采用穿

18、孔集水管集水。 (7)排泥方式:采用多斗排泥。,沉淀单元长度,沉淀单元的断面面积为dw,则单元所通过的流量为qdwv,如果池内有n个沉淀单元,并且考虑斜板管)有一定的壁厚度,池内进出口影响及板管内采用平均流速计算时,上式可修正得沉淀池设计流量:Q=u0(Af十A) 即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截留速度斜板设计长度,根据同样方法,可以求得同向流情况下斜板的理论长度l及设计长度l,一个斜板单元的理论流量q=u0(af-a) 斜板沉淀池设计流量 Q=u0(Af-A) 即同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截留速度,横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沉淀情况如图4-19所示,由相似定律得,图4-19 横向流沉淀过程,一个沉淀单元的流量(4-50)沉淀池的设计流量 Q=Afu0横向流沉淀池截留速度,(4-49),(4-52),(4-51),理论上说,同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效率最高,但是,由于水与沉淀物流向相同时,两相的分离较困难,所以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异向流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的优点:(1)水力条件好。水流雷诺数可降至200以下,弗罗德数可达10-3-10-4数量级。(2)处理能力比一般沉淀池大得多,表面负荷通常9-11m3/m2.h(设计负荷)。(3)处理效率高。,提高沉淀池沉淀效果的有效途径,沉淀池均存在去除率不高的问题, 且占地面积较大,体积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