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分课堂作业要求.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06072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分课堂作业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分课堂作业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分课堂作业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分课堂作业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分课堂: 作业批改与讨论组织要点 张学新 2015.11.8 不少老师实践对分,效果有折扣,常常是卡在作业和讨论两个方面。这里总结一些要点,供大家参考。作业批改传统理念是,教师要仔细批改作业、及时反馈,这样下来,作业批改很辛苦。 对分模式下,这些理念不再成立,所以作业批改很轻松,效果反而更好。听起来难以置信,但事实的确如此。对分课堂模式下,作业的重心转移到了作业布置。作业目的是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交流讨论做铺垫和准备。这里再强调一下,对分课堂不鼓励预习,一定不要在讲授之前留作业。作业一定要与讲授内容也是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理想的作业,一个特点是难易适中、负担适中

2、,每个学生都好上手,都能完成,但不同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同。有能力、有动机、有兴趣、花更多时间的学生,作业做得更有质量。如果很多学生不交作业(比如大于 10%),那就通常意味着作业过多、过难,不要轻易指责学生懒惰。理想的作业,另一个特点是能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发挥,不同学生的作业各有特色,交流起来趣味性强、效果好、意义大。比如文科常用的读书笔记(或称读后感),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读书笔记是学生在学习、理解相关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鼓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独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比如用思维导图形式,重质不重量。一些学生习惯拼字数,教师可以明确说明不能

3、超过多少字,鼓励学生提炼内容,不是简单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作业里。实际上,读后感这个形式适应面很广,连体育课这样传统认为完全实操性的课程,如瑜伽、健美操,都可以要求学生写“学后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反思,用文字给予表达。需要了解的老师,可以问我们要案例。“亮考帮” 是另外一种很好的形式,适应面也很广。“亮闪闪”: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至少一条,更多不限。“考考你”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至少 3个,更多不限。“帮帮我” 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至少 3 个,更多不限。“亮考帮” 通常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交了就有

4、分,不交扣分,但教师不用看,也不批改、不打分,主要目的是为小组讨论准备素材。不一定是 3 条,可以灵活变化,调整作业负荷。“亮考帮” 强调知识运用,把学生独立学习的结果分出了三块,最大的收获、学懂的、不懂的,鼓励同学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切中“学问”的“问”字。学了,就应该有收获,会了,就应该能考别人,不会,就应该知道如何问别人。预先告诉同学,作业分三档,优秀,认真,完成。交的都有完成分,5 分里给 3 分,对应及格。认真但没有新意、不出彩的 4 分,对应良好,有创意或极其认真的,给予 5 分优秀。 看一眼就给分,不要逐个纠正同学作业中的错误,也不用写评语。这些错误留到小组讨论的时候,让学生通

5、过交流来发现、来纠正,最后还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解答。教师的责任是解答大多数同学的共性问题。教师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去发现、解答每个同学的每个问题,这里老师们千万从传统理念中解脱出来,我们不是神,不要追求根本不现实的目标。可以通过网络来简化作业提交,让学生把电子版的作业直接从网络提交,而手写作业通过手机拍照后从网络提交。这样就不用把作业退给学生,只要记录分数就可以了。我们有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作业提交系统,有需要的老师可以联系我们,未来这个系统也可以增加在线批改、分数记录的功能。作业不一定次次有、周周有。有的老师一周 3 次课,间隔时间短,可以每次布置微量作业,讨论也相应减少时间,最后一次课跟下

6、周第一次课之间间隔较长,可以布置稍多一些,下周第一次课讨论时间稍长一些。对分贵在灵活,不必拘泥。如果每周都交作业改不过来,就 2 周、 3 周、甚至 4 周交一次作业,可以有效的把工作量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学生的作业水平大多数是很稳定的,一个学期看 4 次作业就能相当准确地判断其平时学习情况。有的老师一周几个班,总学生人数达到 200 人,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处理作业。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作业本,封面写上课程名称、学期、教师姓名、学生姓名,每页纸上标明页码,不能随便撕掉中间某页而不留痕迹。每次作业都在这个本子上写,写完后,下面画横线表示终止。文字之间尽量不要留大片的空白。如有空白,最后

7、要把空白区域全部画上斜线填满,或单独开辟一个空白区域,标明不是作业区,供以后灵活增加内容。带作业本来上课,同组同学互相检查,确保符合格式。用这个格式的目的是避免随后涂改。也就是说,确保作业是上课前完成的,此后没有修改过(如果需要修改,或讨论过程中增添内容,要用另外颜色的笔加以区分,或写在预先声明过的空白处,不与作业混淆)。每次作业都按照这个格式来处理,学期中间收几次,或期末统一收,教师一次性批改。比如总共作业 12 次,教师可以整体扫一眼,抽其中 3 次批改。学生不知道教师最后要改哪三次,每次作业都不能应付。学生完成作业后,基本上能够判断自己的作业是哪个档次的,是勉强完成,是认真工整,还是有新

8、意,老师仅仅是最后给个确认而已。这样,学生对作业及时反馈的需求已经不大,这就把教师评价转化为自我评价。学生更明白,作业不是为了取悦老师,是帮助自己学习的,应该把自己的体会和疑惑记录好,等待小组讨论交流,等着最后再跟老师交流。对分模式下,作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批改的意义大大降低,这是教师批改负担小,但实际效果更好的根本原因。强调一下,作业一定是书面形式。不能只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回去学习,两手空空来讨论。学生独立学习、思考,是精神过程,精神是无形的,作业要体现这些精神过程的结果,就一定要物质化、客体化(脱离学习主体存在、便于他人了解),才能为讨论提供坚实的基础。

9、作业一定要在小组讨论前上交。没有作业,就不要组织小组讨论。对分强调有准备的讨论,没有作业,就不能保证学生是有准备,所以就不合适组织讨论。对分不需要每次、每周都用,很灵活的。读后感部分,原则上只有老师能仔细看,保护同学隐私。“亮考帮”部分本身就是为了交流,小组或全班都可以看到。 一般的对分课程,不需要小组作业。小组讨论后,不需要再汇总、整理讨论结果,形成小组作业。有些单周上课的对分模式,两次讲授间隔 2 周,其中第一周是学生完成个人作业,随后一周是小组课下做线上讨论(通过 QQ、微信),形成小组作业,回到课堂上跨组交流小组作业。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们,了解这个模式的详情。 但该模式需要学校比较宽松

10、,学校一般不允许教师单周上课,害怕教师“偷懒”。组织讨论讨论分 4 个环节: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次序非常重要,不能变动。小组讨论 5 到 20 分钟,具体长短根据情况确定。讲授与讨论间隔时间越长,作业越多,内容越多,同学独立学习的越深入,讨论时间越长,每组的人数也越接近甚至超过 4 个。当堂对分模式下,如果独立学习只有 5 分钟,那么随后的小组讨论也不要太长,3 分钟,2 个同学一组就可以。 总的原则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越多、准备的越充分,讨论时间越长,小组人数越多,但尽量不要超过 4 个。随后,教师抽点 4-5 个小组,每组随机抽人,让学生表述刚才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小组

11、都感到疑惑的问题。这个阶段,不能讲自己的观点或问题,一定要讲小组刚刚讨论的内容。这样督促学生小组讨论时认真参与。 不要预先让小组代表发言。抽查就是强调随机性,让每个同学都不能懈怠。尽量不要让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就在座位上站立,面对全班发言。不要让一个学生做很多表述,讲 1 到 2 个点就可以了。如果讲的好,可以适当多给点时间,讲得不好,当即打断,让学生坐下,转换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要浪费全班时间。对学生发言,要尽量鼓励,不要批评,打断后让其坐下,已经暗含了批评,不要超越这个限度再加批评,避免挫伤同学。同学提的问题,如有必要,可以抽点其它同学来回答,一是增加学生互动,二是督促全班认真听。有些问题,如

12、果代表性不强,可以不必回答,教师可以说课后给你们单独讲解。代表性强的问题,要多花时间,为同学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如果不确定是否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们举手表态,如果很多同学都举手,说有同样的困惑,就是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共性问题。解答共性问题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小组讨论时,教师注意观察,看哪些同学不认真参与,抽查时就点这些同学起来发言。通过抽查来警醒不认真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保证小组讨论质量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关键措施。除非班规模很小,4-5 个组,否则不要每组都发言。大到 200 人的班级,也是抽 4-5 个组表达、提问 。这个时间段掌握在 5-8 分钟左右。然后教师可以

13、邀请全班自由发言,还有遗留问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教师再给予解答。大概 5-8 分钟即可。最后教师可以做简单总结,把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比较重要的再谈一下。时间在 3 分钟即可。讨论过程就全部结束。这些时间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注意讨论过程不鼓励教师给学生打分,不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效果做评价,希望避免学生为了分数去讨论,真正做到把讨论的动机内在化。讨论过程不评价还有几个其它重要原因,以后再详细介绍。通常的一个误区是讨论环节时间太长,占用了随后的讲授时间。衡量讨论环节是否成功的两个关键指标:充实、紧凑。从多数学生的角度去看,觉得这个阶段,无论是其它学生讲、还是教师讲,讲的内容都很有价值,不松散、拖沓,感觉时间利用率高,没有浪费,就算成功了。课堂时间是黄金,应该是最讲求效率的。对分课堂做的好,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