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整合篇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练习 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六 中华文明的再造民国时期七 中华文明的新生新中国时期通史融会(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学什么怎么学 晚清的 70 年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封闭、僵化的清帝国被动地向近代迈进,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但是由于主动性不足,准备不充分,晚清社会的转型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段历史对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故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应重点关注。一、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的被动变革晚清时期,由清朝统治者发动的重要变革有三次: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变革都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一、洋务运动2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令清廷上下感到西方强权政治和国内呼吁应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双重压力。总结战败的教训,清朝统治阶层主流派认为,中西的根本差异在于器械的落后,于是以“师夷长技”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背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清政局发生变动:慈禧垂帘听政,总理衙门设立,汉族官僚势力扩大。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外关系由战争状态走向“暂时和好”内容军事和国防的近代化:创造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工业;建立了北洋
3、、南洋和福建三支现代化海军,还成立了海军衙门。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是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上出现的困难。这些工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教育的近代化: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洋务派创办了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 30 多所新式学堂,还选送了几批留学生。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仅仅引进先进的生产力(机器)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具体原因:洋人对技术的封锁;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缺乏领导核心,力量分散。评价这是一场清朝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进行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二、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
4、中国的狂潮,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改革的不足。洋务派、维新派、光绪帝等改革力量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的失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思想蔚然成风背景光绪帝支持改革内容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谕令地方官推荐新政人才。3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开矿办厂,奖励发明;创办银行,编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文化和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成立京师大学堂,地方办中小学堂;鼓励私学,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
5、报开馆;设译书局翻译外文书籍。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设海军。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改革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外国的支持抱有幻想,新政措施推行过急。失败原因保守势力过于顽固,过于强大。评价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思想方面,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抨击了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三、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 1901 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
6、”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 ,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措施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41(2016合肥二模)“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
7、权之大端。 ”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解析:选 A 按照材料意思, “少入洋商之手”是“收回利权”的重要举动,也就意味着近代以来外国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故 A 项正确。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 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
8、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解析:选 B 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 “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 B 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 C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 D 项错误。3近代中国某法律文献中提出:“谨
9、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此法律文献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袁世凯统治时期解析:选 C 洋务运动时期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 “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体现了皇帝大权独揽,符合预备立宪时期,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袁世凯统治时期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 D 项错误。41842 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
10、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5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解析:选 C 题干中这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 A 项错误;1895 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之前是商品输出,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 “颁发晓示” “按例交纳” ,表明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故 C 项正确;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项错误。二、经济上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其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商业、手工业、畜牧业作为农
11、业的附属成分而存在。虽然明朝中期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一直发展地非常缓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西方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动。一、自然经济走向解体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和占领市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并走向破产(“男耕女织”的现状被打破)。表现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给自足”的现状被打破)。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影响 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6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指的是带有资
12、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经济成分,即雇佣关系。1外国工商业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了一些船坞和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 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方面对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起到刺激作用,但更多的是排挤和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洋务工业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工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有私人资本,部分产品投入市场,雇佣工人生产,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这批民用工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部分抵制作用。但这些企业毕竟有政府做靠山,享有特权,民族工业
13、也受到它们的压制。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指的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产生、特点、评价如下表所示:产生及初步发展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和洋务工业的刺激与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特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地区、行业分布不均衡(大多在沿海,多是轻工业);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缺少手工工场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评价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1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中国近代前期丝
14、织品出口数值表 单位:万海关两 1860 年 1879 年 1889 年丝织品出口值 212.38 449.90 717.50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比 5.34% 6.22% 6.57%注:表格数据来自海关关册A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7C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解析:选 C 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故 B 项错误;“丝织品出口值”和“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比”均呈上涨趋势,由此可知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故 C 项正确;材料时间比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时间早,故 D 项错误。219
15、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只是加工者,不属于独立生产和销售者,故 A 项错误;中国是被卷入世界市场的意思是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材料中只提到农民加工生产交给厂商而没有销售范围,体现不出被卷入世界市场,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可知,农民生产所用仍是手工劳动并非西方机器生产,故
16、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得出村民以承包的形式加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故 D项正确。3以下是 18721894 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A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B洋务企业规模最大C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选 C 材料反映出外国企业的资本总额、企业数量都占优势,但不能体现出对重要行业或重要资源的控制,故不能得出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结论,故 A 项错误;从图片可知洋务企业资金和数量都不是最多的,故 B 项错误;从图片中商办企业的资本和数量可知,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相比民族企业规模较小,故 C 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织与耕分离、农产
17、品商品化,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419 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外使臣发回的上奏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从 1903 年开始,8驻外领事与商务委员会陆续从海外寄回了大量的商务报告。这种变化表明(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B传统经济政策变化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实业救国已成共识解析:选 B 经济侵略的加深并不必然导致驻外使臣关注内容发生根本性转变,故 A项错误;19 世纪后期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到 1903 年后主要是关注海外商务发展动态,表明晚清封建政府主动关注经济动态,寻求经济政策的转变,故 B 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实业救国与材料论述无关,故 D 项错误。三、思
18、想上在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晚清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任务是解决“救亡图存”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打破儒学的一统天下,以开放的心态吸纳西学。这一过程是渐进的、曲折的,折射出晚清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导向,推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二、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1含义洋务派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更新自身文化时提出的有关中西文化的总体原则,即“把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安身立命的主体,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坚船利炮和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
19、兵的手段,将两者融为一体,来满足清王朝需要” 。2评价这一原则指明了更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西文化融合;但是这一原则没有处理好西学与中学的关系;对西学的认识仍流于“制器”的浅表层次;引进先进的生产力的目的是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三、维新变法思想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期间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趋向成熟。91主要内容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梁启超提出要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育新民;严复将西方学说介绍到中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2评价维新思想家已经将中西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不仅有利于
20、当时的政治活动,也对近代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改造西方思想,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封建因素,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已经产生,真正成熟是在同盟会成立时期。1主要内容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赎买私人土地,增长后的地价由国民共享。2评价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是融贯中西文化的产物,既贯穿着民主革命的精神,又带有民族和历史特色;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孙中山并没有真正掌握对中西文化的科学分析方法,因此在融贯中西文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机械性、模糊性。11849 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
21、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畬( )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解析:选 D 仅根据材料“一何奇也”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并不能得出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等结论,故 A、C 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推举国家领导人,有三代的遗风,并非夏商周三代,而是尧舜禹时期,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何奇也”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主政
22、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 D 项正确。2(2016永州三模)晚清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人所梦见矣。 ”这一认识( )A摆脱了自我中心的传统文化意识10B有利于洋务运动的正常开展C克服了评价异域文化的心理屏障D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变革思想解析:选 D 举办洋务新政,是为了挽救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属于器物层面的改革,而材料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变革思想,故 D 项正确。3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
23、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著述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作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 D 项正确。4(2016宜春一模)1876 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 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
24、传播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出使英国” “流亡香港和英国” “为外商当买办” “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 D 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密高考 考什么怎么考 以往考查这段历史时,往往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着眼点落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斗争上。近几年高考题多从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出发,审视这一时期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所以高三考生复习备考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注意学术界研究的新动向。在文明史观指导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考查价值降低,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地位上升。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