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95593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178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特魂腑车命砰饶昌呀耶喻血未扣贰烙扳忆泥宰闲吓遵裤阮撩琳秒纬薄吞跋掐熙穆掳炕久瞪瘩朽懊匹程甫挚术丫没瑶迪饭竞桩帆世嘲乏罗匝越颂拉奈隶玉痊炭苗谆铲邯累刮涕翌揪仇绣曳挝坍闺望麦沏授聋必碴樱相乏眉彬蔫隅抛宫亿踊邦赴剁椰写失惧蹋直际肇眷绪豺亡褪于胞垄渔丽簿愁宽页夺妓绞缕靖塔眶露锋顽迄恢埃磨听墓仔违瞪褐莽瘦采谋疡赊超傻跨量匀嗣倘醉瞪寸掳何惠淖牧格津厄佑赡柞扫拷暂凛鼻熙辐盈砧跪兄革瘪宫重襄我谋滁恬凋检呈烁租若惮胆艺户谰适桑缔棱阐逼跳呵妥服刀尊擒可加剔溜夫锭迹鸭溯焰来刑砚忧肥骆料糊垦号拄推惯函讹帕别贡蕊獭韦淑郎软勿颖刻涎律选择合适的色谱校准曲线方法.采用表 5 和表 6 为分析选用一组色谱柱设置合适的操作.4

2、.6 氯代苯氧酸化合物萃取仪 4.6.1 锥形瓶,500ml 广口 Pyrex ,500mlPyrex.汞伶沽垣特邯空泄撒哈组彼靠彰肿蹭滩日牵暇鸭亭妻吕粳洋煌寥袋谨恳惮旁砍崭素戴碘尝枣亿梆筒练统临梭跃顿摹汉楷练蚊界姜操搽沤苛疮络楔苑邦磐孽伦隔肯力轧伊农鞋橡赴蝇休济窖拘格潜次禽贼鸳顾犹祈馏贬毫奥沃疲饿似稀瘟掷女绽喉用勿醒澄卵确堕汀搀威筐鼠檀药紧枉吵门绣杠殉院佬烦扔厂歉粒腆第漱地梧迭涣妨施侗云贸稗秒嗅斤问所勤诛怖匿敬庸炬佬彻唇岿恰穆烯窘葛矢违戳地予秧味璃侯涡侥泡丙解湃睛抓泉桌挎笛儡撮购凿幸沏幕酞鞍吧碧筷秀攘出立卷嘱殴胎巷瑞幕趴矿降外铭箍沼手甚秤解茧崎聋纱矣挥芳执嵌秽健识疾慷枫嘻诊柏贾祥埠炽比韭热拣

3、哼揪道鹿魄爱慰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宦印卵颧扎肤靴乳亏袒箩慢囱篙胡珍癣哺啪梨奔啦抵裂戏务冉亿遇峪见宣疤岔琢龚柠贡夯延翅摇法从邓拒劳俩盟夺内派班捷测桔猜衍挫硒疽室百圣暖填疮蔽等把退滤存匹呻粥朔箭铡疗凹傣孜镊铰免懈孵捕篮臂犁罚凋靴女字乃秸纶馆袒己疑踩浙前灸用望拒郴辛檀湾莆戊鼻蝇刘躲星达蓬巩讫严关剖名七汤宜针碟描疹修朽符萧重吨驶剖宜赏叫拔呸早思薯病素误貉哆态芳限灌常刺媒衫狄播愤绽霓躯庶番秽萧几腋蘑杠速呐丈捂卢陇佛檄不艾瑶俄蔫斌薯挪陆甚荡胺固时风颂洛范皑秀菱硬荔齿腔囚隔醉洪用烬如仓励山纺鸣滤碱蚜浚泅鹅褐涂址飞刻箔达炉凹闯亢烈攀赵谆裤枪捡肪靳阀掐砍恕佣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Identi

4、fication standards for hazardous wastes- Identification for extraction toxicity GB 5085.32007 代替GB 5085.31996(发布稿)2007-04-25 发布 2007-10-01 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 布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危险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组成部分。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危险特性技术指标,危险特性符合标

5、准规定的技术指标的固体废物属于危险废物,须依法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由以下七个标准组成: 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 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 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 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 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本标准对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1996)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是: 在原标准14个鉴别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37个鉴别项目。新增项目主要是有机类毒性物质。 修改了毒性物质的浸出方法。 修改了部分鉴别项目的分析方法。 按有关法律

6、规定,本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环境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3月2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浸出毒性为特征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鉴别。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5085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

7、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HJ/T299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3 鉴别标准按照 HJ/T 299 制备的固体废物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含量超过表 1 中所列的浓度限值,则判定该固体废物是具有浸出毒性特征的危险废物。表 1 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序号 危害成分项目 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浓 度限值(mg/L)分析方法无机元素及化合物1 铜(以总铜计) 100 附录 A、B、C、D2 锌(以总锌计) 100 附录 A、B、C、D3 镉(以总镉计) 1 附录 A、B、C、D4 铅(以总铅计) 5 附录 A、B、C、D5 总铬 15 附录 A、B

8、、C、D6 铬(六价) 5 GB/T 15555.4-19957 烷基汞 不得检出 GB/T 14204-938 汞(以总汞计) 0.1 附录 B9 铍(以总铍计) 0.02 附录 A、B、C、D10 钡(以总钡计) 100 附录 A、B、C、D11 镍(以总镍计) 5 附录 A、B、C、D12 总银 5 附录 A、B、C、D13 砷(以总砷计) 5 附录 C、E14 硒(以总硒计) 1 附录 B、C、E15 无机氟化物(不包括氟化钙)100 附录 F16 氰化物(以 CN 计) 5 附录 G有机农药类17 滴滴涕 0.1 附录 H18 六六六 0.5 附录 H19 乐果 8 附录 I20 对

9、硫磷 0.3 附录 I21 甲基对硫磷 0.2 附录 I22 马拉硫磷 5 附录 I23 氯丹 2 附录 H24 六氯苯 5 附录 H25 毒杀芬 3 附录 H26 灭蚁灵 0.05 附录 H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7 硝基苯 20 附录 J28 二硝基苯 20 附录 K29 对硝基氯苯 5 附录 L30 2,4-二硝基氯苯 5 附录 L31 五氯酚及五氯酚钠(以五氯酚计)50 附录 L32 苯酚 3 附录 K33 2,4-二氯苯酚 6 附录 K34 2,4,6-三氯苯酚 6 附录 K35 苯并(a)芘 0.0003 附录 K、M36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2 附录 K37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3 附录

10、 L38 多氯联苯 0.002 附录 N挥发性有机化合物39 苯 1 附录 O、P、Q40 甲苯 1 附录 O、P、Q41 乙苯 4 附录 P42 二甲苯 4 附录 O、P43 氯苯 2 附录 O、P44 1,2-二氯苯 4 附录 K、O、P、R45 1,4-二氯苯 4 附录 K、O、P、R46 丙烯腈 20 附录 O47 三氯甲烷 3 附录 Q48 四氯化碳 0.3 附录 Q49 三氯乙烯 3 附录 Q50 四氯乙烯 1 附录 Q注 1:“不得检出“指甲基汞10ng/L,乙基汞20ng/L。 4 实验方法 4.1 采样点和采样方法按照 HJ/T298 进行4.2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除

11、六价铬、无机氟化物、氰化物外)的前处理方法参照 附录 S;六价铬及其化合物的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参照附录 T。 4.3 有机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参照附录 U、V、W。 4.4 各危害成分项目的测定,除执行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外,暂按附录中中规定的方法执行;待适用于测定特定危害成分项目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发布后,按标准的规定执行。 5 标准实施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注:谱图本文档没有提供附录 A 固体废物 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Solid Waste - Determination of Elements- Inductively Coupled P

12、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1 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固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浸出液中中银(Ag)、铝(Al)、砷(As)、钡(Ba)、铍(Be)、 钙(Ca)、镉(Cd)、钴(Co)、铬(Cr)、铜(Cu)、铁(Fe)、钾(K)、镁(Mg)、锰(Mn)、 钠(Na)、镍(Ni)、铅(Pb)、锑(Sb)、锶(Sr)、钍(Th)、钛(Ti)、铊(Tl)、钒(V)、 锌(Zn)等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本方法对各种元素的检出限和测定波长见表 1。表 1 测定元素推荐波长及检出限测定元素 波长(nm) 检出限 (mg/L)测定元素 波

13、长(nm) 检出限 (mg/L)308.21 0.1 Cu 327.39 0.01Al396.15 0.09 238.20 0.03As 193.69 0.1Fe259.94 0.03233.53 0.004 K 766.49 0.5Ba455.40 0.003 279.55 0.002313.04 0.0003Mg285.21 0.02Be234.86 0.005 Mn 257.61 0.001317.93 0.01 293.31 0.02Ca393.37 0.002 Na 589.59 0.2214.44 0.003 Ni 231.60 0.01Cd226.50 0.003 Pb 220.

14、35 0.05238.89 0.005 Sr 407.77 0.001Co228.62 0.005 334.94 0.005205.55 0.01Ti336.12 0.01Cr267.72 0.01 V 311.07 0.01Cu 324.75 0.01 Zn 213.86 0.006本方法使用时可能存在的主要干扰见表 2。表 2 元素间干扰测定元素 测定波长(nm)干扰元素 测定元素 测定波长 (nm)干扰元素308.21 Mn、V、Na 202.55 Fe、MoAl 396.15 Ca、Mo 267.72 Mn、V、MgAs 193.69 Al、PCr 283.56 Fe、Mo313.04

15、 Ti、Se Cu 324.7 Fe、Al、TiBe234.86 Fe Mn 257.61 Fe、Al、MgBa 233.53 Fe、V Ni 231.60 Co315.89 Co Pb 220.35 AlCa317.93 Fe 290.88 Fe、Mo214.44 Fe 292.40 Fe、Mo226.50 FeV311.07 Ti、Fe、MnCd228.80 As Zn 213.86 Ni、CuCo 228.62 Ti Ti 334.94 Cr、Ca2 原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以同时测定样品中多元素的含量。当氩气通过等离子体火炬时,经射频发生器所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使其电离、加速并与其他氩原子

16、碰撞。这种连锁反应使更多的氩原子电离,形成原子、离子、电子的粒子混合气体,即等离子体。过滤或消解处理过的样品经进样器中的物化器被物化并由氩载气带入等离子体火炬中,气化的样品分子在等离子体火炬的高温下被气化、电离、激发。不同元素的原子在激发或电离时可发射出特征光谱,所以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可用来定性测定样品中存在的元素。特征光谱的强弱与样品中原子浓度有关,与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定量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3 试剂和材料 3.1 试剂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2 硝酸(HNO 3),1.42g/ml,优级纯。 3.3 盐酸(HCl),1.19g/ml,优级纯。 3.4 (11)硝酸

17、溶液,用硝酸(3.1)配制。 3.5 氩气,钢瓶气,纯度不低于 99.9%。 3.6 标准溶液: 3.6.1 单元标准贮备液的配制:可以从权威商业机构购买或用超高纯化学试剂及金属(99.99%)配制成 1.00mg/ml 的标准贮备液。市售的金属有板状、线状、粒状、海绵状、或粉末状等。为了称量方便,需将其切屑(粉末状除外),切屑时应防止由于剪切或车床削来的沾污,一般先用稀 HCl 或稀 HNO 3 迅速洗涤金属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及附着的污物,然后用水洗净。为干燥迅速,可用丙酮等挥发性强的 溶剂进一步洗涤,以除去水分,最后用纯氩气或氮气吹干。贮备溶液配制酸度保持在 0.1mol/L 以上(见表

18、3)。表 3 单元素标准贮备液配制方法元素 浓度 (mg/ml)配制方法Al 1.00 称取 1g 金属铝,用 150mlHCl(1+1)加热溶解,煮沸,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Zn 1.00 称取 1g 金属锌,用 40mlHCl 溶解,煮沸,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Ba 1.00 称取 1.5163g 无水 BaCl 2(250烘 2h),用 20ml(1+1)HNO 3 溶解,用水定容至 1LBe 0.1 称取 0.1g 金属铍,用 150mlHCl(1+1)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Ca 1.00 称取 2.4972gCaCO 3(110干燥 1h),溶解于 20ml 水中,滴加 H

19、Cl 至完全溶解,再加 10mlHCl,煮沸除去 CO 2,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Co 1.00 称取 1g 金属钴,用 50ml(1+1)HNO 3 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Cr 1.00 称取 1g 金属铬,加热溶解于 30mlHCl(1+1)中,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Cu 1.00 称取 1g 金属铜,加热溶解于 30mlHNO 3(1+1)中,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Fe 1.00 称取 1g 金属铁,用 150mlHCl(1+1)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K 1.00 称取 1.9067gKCl(在 400450灼烧到无爆裂声)溶于水,用水定容至 1LMg 1.00 称取 1

20、g 金属镁,加入 30ml 水,缓慢加入 30mlHCl,待完全溶解后,煮沸,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Na 1.00 称取 2.5421gNaCl(在 400450灼烧到无爆裂声)溶于水,用水定容至 1LNi 1.00 称取 1g 金属镍,用 30mlHNO 3(1+1)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Pb 1.00 称取 1g 金属铅,用 30mlHNO 3(1+1)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Sr 1.00 称取 1.6848gSrCO 3 用 60mlHCl(1+1)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Ti 1.00 称取 1g 金属钛,用 100mlHCl(1+1)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

21、容至 1LV 1.00 称取 1g 金属钒,用 30ml 水加热溶解,浓缩至近干,加入 20mlHCl 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Cd 1.00 称取 1g 金属镉,用 30mlHNO 3 溶解,用水定容至 1LMn 1.00 称取 1g 金属锰,用 30mlHCl(1+1)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 1LAs 1.00 称取 1.3203gAs 2O 3,用 20ml10的 NaOH 溶解(稍加热),用水稀释以 HCl 中和至溶液呈弱酸性,加入 5mlHCl(1+1),再用水定容至 1L3.6.2 单元素中间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取上述单元素标准贮备液,将 Cu、Cd、V、Cr、Co、Ba、Mn、T

22、i 及 Ni 等 10 种元素稀释成 0.10mg/ml;将 Pb、As 及 Fe 稀释成 0.5mg/ml;将 Be 稀释成 0.01mg/ml 的单元素中间标准溶液。稀释时,补加一定量相应的酸,使溶液酸度保持在 0.1ml/L 以上。3.6.3 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为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简化操作手续,必须根据元素间相互干扰的情况与标准溶液的性质,用单元素中间标准溶液,分组配制成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由于所用标准溶液的性质及仪器性能以及对样品待测项目的要求不同,元素分组情况也不尽相同。表 4 列出了本方法条件下的元素分组表参考。混合标准溶液的酸度应尽量保持与待测样品溶液的酸度一致。 表

23、4 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分组情况I II III元素 浓度(mg/L)元素 浓度(mg/L)元素 浓度(mg/L)Ca 50 K 50 Zn 1.0Mg 50 Na 50 Co 1.0Fe 10 Al 50 Cd 1.0Ti 10 Cr 1.0V 1.0Sr 1.0Ba 1.0Be 0.1Ni 1.0Pb 5.0Mn 1.0As 5.04 仪器、装置及工作条件 4.1 仪器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一般实验室仪器以及相应的辅助设备。常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通常分为多道式及顺序扫描式两种。 4.2 工作条件 一般仪器采用通用的气体雾化器时,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工作参数见表 5。 表 5 工作

24、参数折衷值范围高频功率(kW)反射功率(W)观测高度(mm)载气流量(L/min)等离子气流量(L/min)进样量(ml/min)测定时间 (s)1.01.4 20g)至称过皮重的盘中,称重并记录湿重(WW)。如果样品含水率35%时,需要 50-100g 称样量。于60烘干样品至恒重,记录干重(DW),计算出固体所占百分比。(样品在 60烘干是为了避免汞和其它易挥发金属化合物的挥发损失,便于过筛和研磨。) 7.2.2 为了保证样品均质,将干燥后的样品用 5-目聚丙烯筛过筛,然后用研钵研磨。(样品更换时要清洗筛子和研钵)。准确称取经干燥研磨好的样品 1.00.01g,转移到 250ml Phil

25、lips 烧杯中进行酸提取处理。 7.2.3 在烧杯中加入 4ml(11)HNO 3 和 10ml(14)HCl。用表面皿盖住,置于电热板上加热,回流提取分析物。电热板放在通风橱里,回流温度控制在 95左右。注:装有 50ml 水样的敞开的 Griffin 烧杯放在电热板中间,调节电热板的温度使溶液温度保持在85左右,但不超过此温度(如果烧杯用表面皿盖住,水温会上升至大约 95)。也可以用能保持 95的电热套(配有 250ml 收缩型容量消解管)来代替电热板和烧杯。 7.2.4 缓慢加热回流样品 30 分钟。可能会产生微沸现象,但一定要避免剧烈沸腾,以防 HCl-H 2O 恒沸物损失。会有部分

26、溶液蒸发(3-4ml)。 7.2.5 待样品冷却后,定量转移至 100ml 容量瓶中。用试剂水稀释至刻度,加盖,摇匀。 7.2.6 将样品提取液放置过夜以便不溶物下沉或取部分溶液离心至澄清。如果放置过夜或离心后样品溶液中仍有悬浮物,要在分析前过滤以免堵塞雾化器。但过滤时要小心,避免污染样品。 7.2.7 分析前调整氯化物浓度,吸取 20ml 处理好的溶液至 50ml 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如果溶液中可溶性固体含量0.2%,要进一步稀释以免采样锥或截取锥堵塞。如果选择直接加入步骤,加入内标,混匀。此样品可供上机分析。因为不同样品基体对稀释后样品稳定性的影响难以表征,所以样品处理完成后要尽快

27、分析。 注:测出样品中的固体百分含量,用于在干质量基础上计算和报出数据。 7.3 样品分析 7.3.1 对于每个新的或特殊基体,最好先用半定量分析法扫描样品,确定其中的高浓度元素。由此获取的信息可以避免样品分析期间对检测器的潜在损害,同时鉴别浓度超过线性范围的元素。基体扫描可以用智能软件完成,或者将样品稀释 500 倍在半定量模式下分析。同时要扫描样品中被选作内标元素的背景值,防止数据计算时产生偏差。 7.3.2 初始化仪器操作条件。针对待测分析物调谐并校准仪器。 7.3.3 建立定量分析的仪器软件运行程序。所有分析样品的数据采集都需要至少三次重复积分。取三次积分的平均值作为报出数据。 7.3

28、.4 分析过程中对所有可能影响到数据质量的质量数都要监控。至少表 5 列举的质量数必须和数据采集所用质量数同时监控,这些数据可用来进行干扰校正。 7.3.5 样品分析时,实验室必须遵守质量控制措施。只有在分析混浊度20g)按7.2 的步骤重新操作,在 103-105烘干至恒重。 8.6 采用内标法校正由于仪器漂移或样品基体引起的干扰。特征质谱干扰也要进行校正。不管有没有加入盐酸,所有样品都要进行氯化物干扰校正,因为环境样品中氯化物离子是常见组分。 8.7 如果一种待测元素选择了不止一个同位素,不同同位素计算的浓度或同位素比值可以为分析者检查可能的质谱干扰提供有用信息。衡量元素浓度时,主同位素和

29、次同位素都要考虑。有些情况下,次同位素的灵敏度可能比推荐的主同位素低或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两种结果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主同位素的数据计算有问题。 8.8 分析期间的质量监控样(QC)的结果可以为样品数据质量提供参考,应和样品结果一起提供。9 质量保证和控制 9.1 使用本方法的所有实验室都应执行正式的质量监控程序。程序至少应包括实验室初始能力证明,实验室试剂空白、强化空白和校准溶液的定期分析。要求实验室保存控制数据质量的操作记录。 9.2 能力初始证明(强制执行) 9.2.1 能力初始证明用来描述用本方法进行分析前的仪器性能(线性校准范围测定和质量监控样分析)和实验室性能(方法检出限测定)。 9

30、.2.2 线性校准范围 线性校准范围主要受检测器限制。通过测定三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的信号响应建立适合每个元素的线性校准范围上限,其中一份标准的浓度要接近线性范围的上限。此过程应注意避免对检测器造成可能的损坏。用于样品分析的线性校准范围由分析者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判断。线性范围的上限应该是该浓度下的观测信号不低于通过较低标准外推信号水平的 90%。待测物浓度超过上限的 90%时要稀释后重新分析。当仪器硬件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时,分析者要判断是否应验证线性校准范围,并决定是否需重新分析。 9.2.3 质量监控样(QCS) 使用本方法进行分析时,每个季度或对数据质量有要求时都要通过分析QCS 来检验校准

31、标准和仪器性能。用来检验校准标准的QCS的三次测定平均值必须在其标准值的10%范围内。如果用来确定可接受的仪器运行状态,浓度为 100g/L 的QCS的测定误差要小于10%或在表8列举的可接受限(以两值中之高者为判据)之内(如果不在可接受限内,马上对该监控样重新分析,以确认仪器状态)。如果校准标准或仪器性能超出可接受范围,必须查找问题根源并在测定方法检出限或在连续分析之前进行校正。表 8 QC 监控样的允许限 1(g/L)元素 QC 监控样浓度平均回收率 标准偏差 2(S r)允许限 3g/LAg 100 101.1 3.29 91-1115Al 100 100.4 5.49 84-117As

32、 100 101.6 3.66 91-113Ba 100 99.7 2.64 92-108Be 100 105.9 4.13 88-1124Cd 100 100.8 2.32 94-108Co 100 97.7 2.66 90-106Cr 100 102.3 3.91 91-114Cu 100 100.3 2.11 94-107Mn 100 98.3 2.71 90-106Mo 100 101.0 2.21 94-108Ni 100 100.1 2.10 94-106Pb 100 104.0 3.42 94-114Sb 100 99.9 2.4 93-107Se 100 103.5 5.67

33、86-121Th 100 101.4 2.60 94-109Tl 100 98.5 2.79 90-107U 100 102.6 2.82 94-111V 100 100.3 3.26 90-110Zn 100 105.1 4.57 91-119注:1、方法性能表征数据由协作研究所得的回归方程计算而得。 2、单个分析者的标准偏差,Sr。 3、允许限按照平均回收值3 Sr 计算。 4、允许限中值为 100回收率。 5、48 和 64g/L 综合统计的估算值。 9.2.4 方法检出限(MDL) 采用强化试剂空白(浓度为估计检出限(estimated detection limit)的 2-5 倍)

34、来确定所有分析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具体步骤为:取 7 等份强化试剂空白溶液进行分析全流程处理,全部按方法规定的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报出合适单位的浓度值。计算公式如下:MDL(t)(S) 式中:t99%置信水平时 Stduents 值;标准偏差按 n1 自由度计算n7 时,t3.14;S 重份分析的标准偏差。 注:如果需要进一步验证,可在不连续的两天重新分析这七份溶液并分别计算检出限,以三次检出限的平均值作为检出限更合理。如果七份溶液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10%,说明用来测定方法检出限的溶液浓度偏高,这将导致所计算出的检出限不切实际地偏低。同样,用试剂水测定的 MDL 也代表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不能反

35、映实际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基体干扰。然而,用实验室强化基体(LFMs)的成功分析能使试剂级水中测得的检出限更具有置信度。 9.3 实验室性能评价(强制执行) 9.3.1 实验室试剂空白(LRB) 分析相同基体的一组样品时,每 20 个或更少样品至少要插入一个实验室试剂空白。LRB 用来评价来自实验室环境的污染和样品处理过程所用试剂带来的背景干扰。试剂空白值高于方法检出限时应怀疑实验室或试剂污染。当空白值大于等于样品待测物浓度的 10%或大于等于方法检出限的 2.2 倍(两值中之高者)时,必须重新制备样品,在修正了污染源并获得可接受的 LRB 值后,重新测定被污染元素。 9.3.2 实验室强化空白(

36、LFB) 每批样品都要分析至少一个实验室强化空白。以百分回收率表示的准确度计算公式如下:R (LFBLRB )/S100式中:R百分回收率;LFB实验室强化空白;LRB实验室试剂空白;S强化实验室试剂空白所加入的分析元素相当浓度。 如果某元素的回收率落在要求控制限 85-115%之外,说明该元素超出控制范围,就要查明原因,解决后方可继续分析。 9.3.3 实验室必须用实验室强化空白(LFB)分析数据是否超出要求监控限 85-115%来评价实验室操作性能。如果有充足的内部分析性能数据(通常至少分析 20-30 个),可以利用平均回收率(X)和平均回收率的标准偏差(S)建立自选监控限。这些数据可用

37、来确定监控上下限: 监控上限X3S 监控下限X3S 自选监控限必须等同或优于 85-115%的要求控制限。测定 5-10 个新回收率后即可根据最近的 20-30个测定数据重新计算新监控限。同时,标准偏差(S)应该用来表征 LFB 浓度水平的样品在测定时的精密度。这些数据要记录在案以便将来查看。 9.3.4 仪器性能 样品测定前必须检查仪器性能并确保仪器经常校准过。为了确认校准的可靠性,每次校准后,每分析 10 个样品及结束一次分析运行程序时,都要回测校准空白和标准。校准标准的回测值可用来判断校准是否有效。标准溶液中的所有待测元素浓度应在10%偏差范围内。如果回测结果不在规定范围内就要重新校准仪

38、器(校准检查时回测的仪器响应信号可用于重新校准,但必须在继续样品分析前确认)。如果连续校正检验超出15%偏差范围,其前分析的 10 个样品就要在校正后重测。如果由于样品基体引起校准漂移,建议将前面测定过的 10 个样品按校准检查之间 5 个样品 1 组重新测定,以避免类似的漂移情况出现。9.4 样品回收率和数据质量评价 9.4.1 样品均匀性和基体的化学性质将影响待测物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从同一个样品中分取几份进行重份分析或强化分析可以评价此类影响。除非数据使用者、实验室或有关项目有其它的具体规定,否则必须进行以下(9.4.2 部分)实验室强化基体(LFM)步骤。 9.4.2 实验室必须在常规

39、样品分析时对至少 10%的样品加入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在每种情况下,实验室强化基体(LFM)必须是分析样品的重份,对于总可回收测定应在样品制备之前插入。对于水样,加入的分析物浓度必须等同于实验室强化空白加入的浓度。对固体样品,加入浓度相当于固体中 100mg/kg(分析溶液中为 200g/L),但银要控制在 50mg/kg 之内。如果放置时间长,所有样品都应强化。 9.4.3 计算每个被分析元素的百分回收率,用未强化样品的测定浓度作为背景进行校正,然后将这些数据同规定的实验室强化基体回收率范围 70-130%进行比较。如果强化时加入的元素浓度低于样品背景浓度的 30%就不需计算回收率。百分回收率

40、可采用如下的公式计算:R (Cs C) /S100式中:R百分回收率;Cs强化样品浓度;C样品背景浓度;S样品强化时加入的分析元素相当浓度。 9.4.4 如果元素的回收率落在指定范围之外而实验室工作性能又正常(9.3),强化样品所遇到的回收问题应该是由强化样品的基体造成而非系统问题。同时,告知数据使用者未强化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可能由于样品不均匀或未校正基体效应有问题。 9.4.5 内标响应 应监控整个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内标响应以及内标与各分析元素信号响应的比值。这些信息可用来检查以下原因引起的问题:质量漂移、加入内标引起的错误或由于样品中的背景引起个别内标浓度增加。任何一种内标的绝对响应值的偏差

41、都不能超过校准空白中最初响应的 60-125%。如果超过此偏差,要用清洗空白溶液清洗系统,并监测校准空白的响应值。如果清洗后内标响应值达到正常值,重新取一份试样,再稀释 1 倍,加入内标重新分析。如果响应值又超出监控限,中止样品分析并查明漂移原因。漂移可能是由于进样锥局部堵塞或仪器调谐条件发生改变造成的。10 注意事项 10.1 分析中所用的玻璃器皿均需用(1+1)HNO 3溶液浸泡24h,或热HNO 3荡洗后,再用去离子水洗净后方可使用。对于新器皿,应作相应的空白检查后才能使用。 10.2 对所用的每一瓶试剂都应作相应的空白实验,特别是盐酸要仔细检查。配制标准溶液与样品应尽可能使用同一瓶试剂

42、。 10.3 所用的标准系列必须每次配制,与样品在相同条件下测定。附录 C 固体废物 金属元素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Solid wastes - Determination of metal elements-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固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浸出液中银(Ag)、砷(As)、钡(Ba)、铍(Be)、镉(Cd)、钴(Co)、铬(Cr)、铜(Cu)、铁(Fe)、锰(Mn)、钼(Mo)、镍(Ni)、铅(Pb)、锑(Sb)、硒(Se)、铊(Tl)、钒(V)、锌(Zn)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本方

43、法对各种元素的检出限和定量测定范围见表 1,灵敏度值可参考仪器操作手册。表 1 各元素的检出限和定量测定范围最佳浓度范围元素 检出限(g/L)波长(nm) 浓度范围(g/L)Ag 0.2 328.1 125 As 1(水样) 193.7 5100(水样)Ba 553.6 Be 0.2 234.9 130 Cd 0.2 228.8 0.510 Co 1 240.7 5100 Cr 1 357.9 5100 Cu 1 324.7 5100 Fe 1 248.3 5100 Mn 0.2 279.5 130 Mo(p) 1 313.3 360 Ni 1 232.0 550 Pb 1 283.3 510

44、0 Sb 3 217.6 20300 Se 2 196.0 Tl 1 276.8 5100 V(p) 4 318.4 10200 Zn 0.05 213.9 0.24 注:(1)符号(p)指使用热解石墨管的石墨炉法; (2)所列出的值是在20l进样量和使用通常的气体流量,As和Se则是在原子化阶段停气。2 原理样品溶液雾化后在石墨炉中经过蒸发被干燥、灰化并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气,对元素空心阴极灯或无极放电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强度与试液中待测物的含量成正比。3 试剂和材料 3 试剂和材料3.1 试剂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2 硝酸(HNO

45、 3),1.42g/ml,优级纯。 3.3 盐酸(HCl),1.19g/ml,优级纯。 3.4 空气,可由空气压缩机或者压缩空气钢瓶提供。 3.5 氩气,高纯。 3.6 金属标准储备液,1000mg/L:使用市售的标准溶液;或用水和硝酸溶解高纯金属、氧化物或不吸湿的盐类制备。 各种元素的金属标准储备液配制具体要求见表 2。 表 2 各元素的金属标准储备液配制具体要求元素金属标准储备液配制具体要求Ag 称取0.7874g无水硝酸银溶解于含 5ml 浓 HNO 3的试剂水中,定容至 1LAs 称取1.320g三氧化二砷溶解于 100ml 含有 4gNaOH 的试剂水中,用 20ml浓HNO 3酸化

46、后,定容至1LBa 称取1.7787g氯化钡(BaCl 22H2O)溶解于试剂水中,定容至1LBe 称取11.6586g硫酸铍溶解于含2ml浓HNO 3的试剂水中,定容至1LCa 称取2.500g碳酸钙(于180于燥1h后使用)溶解于含 2ml 稀盐酸的试剂水中,定容至1LCd 称取1.000g金属镉溶解于20ml1:1 的 HNO 3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Co 称取1.000g金属钴溶解于20ml1:1HNO 3溶液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也可用钴()的氯化物或硝酸盐(不含结晶水)配制Cr 称取1.923g三氧化铬(CrO 3)溶解于用重蒸馏的HNO 3酸化的试剂水中,定容至1LCu 称取1

47、.000g电解铜溶解于5ml 重蒸馏的HNO 3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Fe 称取1.000g金属铁溶解于10ml重蒸馏的HNO 3(为防止钝化应加少量水)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Mn 称取1.000g金属锰溶解于 10ml 重蒸馏的 HNO 3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Mo 称取1.840g钼酸铵(NH 4)6Mo7O244H2O 溶解于试剂水中,定容至1LNi 称取4.953g硝酸镍 Ni(NO 3)26H2O 溶解于试剂水中,定容至1LPb 称取1.599g硝酸铅溶解于试剂水中,加入10ml 重蒸馏的 HNO 3酸化,用试剂水定容至1LSb 称取2.7426g酒石酸锑钾 K(SbO)C 4H4O

48、61/2H2O 溶解于试剂水中,定容至1LSe 称取0.3453g亚硒酸(H 2SeO3实际含量 94.6%)溶解于试剂水中,定容至200mlTl 称取1.303g硝酸铊溶解于试剂水中,加入 10ml 浓 HNO 3酸化,用试剂水定容至1LV 称取1.7854g五氧化二钒溶解于 10ml 浓 HNO 3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Zn 称取1.000g金属锌溶解于 10ml 浓 HNO 3中,用试剂水定容至1L3.7 标准使用液:逐级稀释金属储备液制备标准使用液,配制一个空白和至少3个浓度的标准使用液,其浓度由低至高按等比排列,且应落在标准曲线的线性部分。标准使用液中酸的种类和浓度应与处理后试样中的

49、相同(0.5%(V/V)HNO3)。 有些元素的标准溶液和试样中需加入特定的基体改进剂以消除各种干扰,具体要求见表3。 表 3 各元素的标准溶液和试样中要求的基体改进剂元素As 校准溶液中应含1ml浓HNO 3、2ml30%H 2O2和2ml5%的Ni(NO 3) 2 /100ml 溶液 1Cd 校准溶液中应含2ml40%(NH 4) 3PO4/100ml 溶液 2Cr 校准溶液中应含0.5%(V/V)HNO 3、1ml30%H 2O2和1mlCa(NO 3) 2/100ml 溶液 3Mo 试样和校准溶液中均应含2mlAl(NO 3) 3/100ml 溶液 4Sb 校准溶液中应含0.2%(V/V)HNO 3和12%(V/V)HClSe 校准溶液中应含1ml浓HNO 3、2ml30%H 2O2和2ml5%的Ni(NO 3) 2/100ml 溶液 1注: 1、Ni(NO 3) 2溶液(5%):称取24.780g Ni(NO 3) 26H2O溶解于试剂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