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98977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

2、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

3、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 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 245 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所记的

4、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222 年灭燕。 )二、课前自测1字词积累, 检查同学诵读

5、,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淬( ) 怜( ) 徵( ) 陛( )卒( ) 提( ) 创( ) 揕搭( ) 拊( ) 樊於( )期 夏无且( )2成语积累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

6、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三、自主学习:3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一)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 请。 接近)(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同“悦”,喜欢,高兴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长叹(7) 樊於期乃前曰:

7、“为之奈何?” (上前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欺侮(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袒露一只臂膀(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捶胸、痛心(11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匣子,用匣子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一起(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以为迟,认为迟缓(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4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

8、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 ,写出了秦军之“强” ,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 , “日已尽矣” ,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

9、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五、课堂提升(选作题)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此地”指的是_。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寒”字用得精准。表示不十分冷而又很冷。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 寒” 的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的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

10、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 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六、课堂小结:七、本课自我反思:第二课时 月 日【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5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 秦将王翦破赵”到“ 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开端(从“ 太子丹恐惧 ”到“ 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

11、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第三部分:发展(从“ 荆轲知太子不忍 ”到“ 终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第四部分:高潮(从“ 既至秦 ”到“ 被八创 ”)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第五部分:结局(从“ 轲自知事不就 ”到结尾)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讨论解决,概括概括总结文章脉络)1.准备:1、2 段:说背景;3、4 段:备信物;5 段:备武器;6 段:配助手。2.诀别:7、8 段:叱太子;9 段:易水悲歌;3.刺秦:10、11 段:计见秦王;10-17 段:刺秦王18 段:志未酬。6三、重点突破,

12、强化点拨: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4、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5、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6、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8、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译为:的原因。)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选做题)

13、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7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 、 “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 ,遭到太子的猜疑。太

14、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

15、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

16、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 ,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 “怒发冲冠” ,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8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四、合作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提升:1、课内巩固(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兵 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C、秦兵旦暮渡易水见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图穷匕

17、首见 D、未尝见天子穷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陛下 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顾 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六、课堂小结:七、本课自我反思:9第三课时 月 日【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2、 重点文言现象分析。【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

18、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一、自主学习: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展示)第 10 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第 11 段: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第 13 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第 14 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第 15 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第 16 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二、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

19、现象。 (展示完成,教师点拨)(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二)词类活用:10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

20、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三)古今异义: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

21、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11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四)特殊句式(四种)(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22、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12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

23、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2、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朗读“庭刺秦王”,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4、课堂提升,拓展练习(选做题)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四、本课自我反思:13第四课时 月 日【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

24、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导学过程:一、课前自测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皆白衣冠以送之。(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4)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6)使使以闻大王。 (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0)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1)发图,图穷而匕首

25、见。 (1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3)拔剑,剑长,操其室。 (14)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5)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14(1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8)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9)荆轲废,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2、指出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见燕使者咸阳宫(3)给贡职如郡县(4)燕王拜送于庭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二、自主学习(选做

26、题)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易水边的环境15三、合作探究(研习文章三、四、五部分)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2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提示: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3、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荆轲:太子丹:秦王: 樊於期:秦武阳:16四、课堂提升(选做题)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27、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五、本课自我反思:17第五课时 月 日教学要点:1、总结巩固提升,强化文言现象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28、。 导学过程 : 一、检查背诵“易水送别” 二、合作探究,思考: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 1、重点词语: 币:礼品 遗:wei 赠送 闻:让听说 (使动用法) 次:次序 发:打开 提:掷击 被:遭受 引:举起 2、重点句子翻译: (1) 使使以闻大王让使者来禀告大王 (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取了地图献上后,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3)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着柱子大笑,象箕一样坐地上骂道 3、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 ,可见荆轲做事的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

29、归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 ,仍然一往无前, “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四、布置课堂作业 : 比

30、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则秦王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诸郎中执参考答案: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古义:亲近;今义:亲爱。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五、课堂练习:归纳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 个 ) 1、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2、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31、。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 3、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 ,读 。 4、 教 乃

32、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 5、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6、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 ,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 ,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 ,马上,立即,读 。 7、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

33、,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 ,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8、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 ,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 ,震动。 19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9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

34、焉 名词,家。 11、诏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12、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 ,戴 六、课外链接:补充资料: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

35、,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 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

36、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 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 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 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20要离刺庆忌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

37、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荊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 *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 *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

39、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 *好在塔还在,塔旁

40、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 *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21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