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1].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2408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 4 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 万余 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1.1 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 10.1 亿 t,COD 排放总量为 27.8 万 t,其中工业废水 7.1 亿 t,有近 1/3 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 3.0 亿 t,集中处理率仅 7.7 % 。据 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长江重庆段 17 个监测断面水

2、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 5.9%,三类水体占 17.6%,四类水体占 70.6%,五类水体占 5.9%。长江、嘉陵江、乌江 “三江” 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 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 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 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 74.7%。1.2 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 743.62 万 t,危险废物 39.5 万 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 3000 多万 t,综合利用率约为 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

3、生生活垃圾量 1kg/d 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 178 万 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 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3 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 3 万 t,其中入江约 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 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 40 万 t,排放 COD 约 600t,石油类 100余 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

4、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 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1.4 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 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 7.5%13.6% ,平均不到 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 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 2.

5、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5.3m2 的 39.2%,在全国 3 5 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 1.8m2,奉节县城仅 0.3m2。1.5 生态失衡严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 6500 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 20%,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 8 种和 6 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 35 种和 22 种,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林覆盖率很低,海拔 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

6、。一些水生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1.6 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 2000 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 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 175m 以下的崩滑体 1302 处, 体积达 333400 万 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 1133 处,占崩滑体总数的 87%。因崩滑体影

7、响决定搬迁的村庄 405 个、城镇 60 座。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62%,达 5002.55 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 1 亿 t 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 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1.7 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 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 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 90%,酸雨 pH

8、值多年均值在 4.3 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20 亿元。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 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 6000 余人次

9、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早在 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0、,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2.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

11、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2.2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 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

12、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2.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 5 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以进

13、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2.4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

14、。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

15、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 4 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5 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 ,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

16、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 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2.6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

17、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7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

18、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工程是造福人类的宏伟工程。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的影响:河口沉积环境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前,长江挟带大量泥沙淤积到长江河口,对长江三角洲

19、,特别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为土地增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前 30 年,淤积至河口的泥沙最多只有三峡工程前的一半。现在每年泥沙沉积在上海形成的土地减少了,这是对上海土地资源扩展的巨大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常言道“流水不腐” ,三峡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湖静水,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而库区众多城市的废水、固体废物的非达标排放十分普遍,因此库区水污染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备受瞩目。滑坡:三峡库区原本就是一个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镇迁建的大量建筑活动,使危机四伏的地质环境更加不堪重负。说到三峡大坝,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次泄洪过程中三峡所起到的最大的作用,

20、那么三峡这个耗费我国大量资金的工程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的,我觉得都说清楚,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来说,三峡大坝对环境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对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中国科学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坏的方面是大规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没。移民安置向来是中国修建大坝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三门峡、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库,每次移民的人数都超过 30 万。然而,三峡工程造成的移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坝工程将淹没 19 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 1000 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的部分地区。移民人口总数超过 100 万并可能将近 190 万。在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镇居民

21、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致使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适的地点安顿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安置 100 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无疑是等于重建一个社会,必将打乱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内工业集中布局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镇。所以三峡工程淹没的工厂多,损失也大。虽然受淹厂可重新搬迁新建,但是因停产必将打乱相互协作配套的原有系统,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较大的

22、损失。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 5 到 10 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 100 年内填满水库

23、。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干流全长 6300 余公里,流域面积为 180 万公里 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 18.8。长江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流域人口 4.2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3 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

24、 45。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于 2003 年6 月 10 日完成了 135 米的第一期蓄水,到 2009 年将全面竣工,正常蓄水位 175 米。三峡大坝下的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流域的 75,约占全国的 30。三峡大坝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环境休戚相关。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无疑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利兮弊所依”,三峡大坝涉及面广,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许多深远的影响。三峡工程对

25、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流域是一个系统,三峡大坝横亘大江南北,对其下游的影响随着工程的运行将逐步显现。大坝建成后将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引起环境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对长江中下游包括远离大坝的河口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中下游径流和输沙量变化、河势演变、营养物质变化,河口盐水入侵、海岸侵蚀和土壤盐渍化等。这些变化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大坝拦沙截流引起的下游水沙因子的变化。要认识三峡大坝对其下游的环境影响,首先要了解三峡工程影响水沙条件改变的大小和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峡大坝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大坝几乎可以影响整条

26、河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大坝上游形成人工湖泊,下游因大坝的拦截,水沙条件发生改变。河流建坝对河流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改变自然径流和泥沙输移状况。建于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集水面积 100 万公里 2,约占全流域面积的 56,坝址处年均径流量 4510 亿米 3,约为长江入海径流量的一半。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后将形成 1084 公里 2 的人工水库。根据三峡工程水库调度方案,建库后正常蓄水位 175 米。汛期(69 月)坝前水位维持在防洪限制水位 145米运行,仅当出现特大洪水时,水库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坝前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至 145米。汛末 10 月起,水库充水到正常蓄水位

27、175 米,如遇枯水年则延至 11 月份,下泄平均流量为 10000米 3/秒,较建库前减小约 30006000 米 3/秒,减少比例达 40。15 月下泄流量增加约 10002000米 3/秒。然而,不论是枯水年、中水年或丰水年,全年入海总水量不变,只是年内分配有所变化,使各月、季间的流量趋于均匀。三峡水库为一个调节性能较低的季调型水库,拟采用“蓄清排浑”的基本运行方式。三峡大坝附近的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5.3 亿吨,建坝后的 20 年内每年有 3.5 亿吨泥沙淤积在库区,排沙量仅为入库泥沙量的 35左右,即大坝下泄泥沙每年仅 1.8 亿吨,而且下泄泥沙减少的趋势将持续 100 年左右才

28、达到基本平衡。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影响环境的最根本因素。径流是运动着的水体,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同时,水体中也包含有大量的溶解物质,这些物质随着径流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伴随径流的泥沙特别是细颗粒泥沙不仅能吸附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质,而且也是营养物质的主要载体。下泄泥沙数量的减少,其伴随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减少。因此,水沙条件的改变不仅影响河流的自然演变,而且影响到与河流有关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河流建坝对上游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坝后的水库及其回水段。水往低处流,大坝对下游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可波及河口甚至近海的广阔区域。上游河流水沙条件的改变无疑将引起整个下游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变化。三峡大坝下的长江中下游

29、及河口,甚至近海环境将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而发生改变。这些影响有些是确定的,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和不可预见的。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三峡大坝以下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至鄱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低洼,人口众多,耕地宽广,旱、涝、渍灾害影响敏感。三峡建坝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江的水文情势,对径流和输沙过程起到较大的调节作用,由此将可能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三峡大坝对其下游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河道冲刷。大坝上游高峡出平湖,大坝下游必然冲刷现低谷。大坝上游的泥沙在库内淤积,下泄水流变清,水流挟沙能力增强,大坝以下河道的冲刷则不可避免。如美国科罗拉多河上

30、 1935 年建成的胡佛大坝(Hoover Dam),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在坝后的米德湖内,坝以下河流河床 10 年内下切了 3 米以上,水位下降了 4 米多;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Aswan High Dam)1964年截流后,下游河道一年内的沿程冲刷量超过 2500 万吨。三峡水库调蓄运行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挟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床将发生长距离、长时间的沿程冲刷,并从上而下逐步发展。据有关单位的初步研究成果,冲刷河段最远可达坝下 1100 公里处的安徽大通河段,各段冲刷的时间约 10100 年。也就是说,由于三峡大坝引起河道的演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到达新

31、的平衡,可见其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坝下游河床冲刷,河道水位下降,干流与湖泊之间的“江湖关系”、干流与支流之间的“干支关系”将会发生新的调整。长江中下游有众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是闪耀在长江干流边上的颗颗明珠,江湖一体互动,干流水文情势的改变必然引起湖泊的连动作用。同样支流也是如此。因此,三峡大坝运行引起的下游河势变化和下游湖泊、支流的调蓄作用,这些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河床加深也会影响到河流沿线地下水层下降,影响农田的灌溉,威胁到冲积平原上的植物等。另外,河道冲刷,河流生境及水文环境的改变影响到河流淡水动物。长江中下游河流中生存有许多河游生物,尤以中华鲟和白鳍豚最为珍贵。三峡大坝较大幅度地改变

32、了其下游生物多年的生存环境,如下泄水流的水温发生改变、作为营养物载体的泥沙被大量拦截在库区,鱼类的生境被改变,洄游路线被截断等,这必将产生许多不利的连锁反应。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相互适应之中,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后逐渐处于一种准平衡状态。由于人为因素的加入,打破了这种准平衡状态,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再逐渐达到新的平衡。三峡大坝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的自然过程和平衡状态,这些变化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得以逐步调整。生物群落演替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往往是不可逆的。由于自然过程的复杂性,许多问题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三峡大坝对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影响河口是流域物

33、质的归宿,海洋的起点,上受河流径流、泥沙及营养物输运量的影响,下受海洋动力作用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在这个盐淡水交汇的区域,由于大量且适时的营养物质及淡水来源,生产力极为丰富,生物多样。同时,该地区也是环境变化极为复杂而敏感的区域。滚滚长江东逝水,万里长江在安徽大通逐渐进入河口地区,出口后形成庞大的冲淡水,汇入浩瀚的东海。虽然长江入海口距三峡坝址有 1800多公里,而且大坝对下游的影响会随距离的增加而有所减弱,但河流是一个整体系统,上游的各种变化或多或少会在河口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于长江河口地区来讲,最明显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泥沙减少,滩涂淤涨减缓,侵蚀加剧。对于土地资源有迫切需求的河口地区来

34、讲,泥沙是一种资源,河流来沙在河口堆积造陆。长江源源不断的泥沙补给,孕育了河口三角洲前沿广阔的滩涂,为上海城市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大坝截流拦沙,上游来沙约有近 70在坝后库内淤积,下泄泥沙必然减少,尽管有坝下河道沿程冲刷补给,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原来的数量,估计入海泥沙会减少近 40,每年不足 2 亿吨。滩涂的淤涨态势因来沙的减少而减缓,甚至侵蚀,江堤、海堤将面临考验。此外,随着泥沙数量的减少,其粒级组成也会发生变化,粗颗粒物质增加而细颗粒成分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泥沙对于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河口水质恶化。河口地区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盐水入侵。河口是径、潮流

35、相互作用、彼此消长的地区。海洋盐水随涨潮流而上溯,河流淡水随落潮流而下泄。其中,潮流的作用受天文因素的影响严格遵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因而海洋动力条件可视为不变的。而淡水径流则易受河流筑坝建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三峡大坝的运行将影响到河口的径流条件,从而影响河口盐水入侵的状况。10 月份大坝水库蓄水,下泄径流量减少,必然导致河口盐水入侵距离增加,影响取水;而 15 月下泄淡水径流量增加,河口盐水入侵减弱。实际上,三峡大坝的影响远不止到河口。大坝对径流的季节性调节,必然引起河口环流和长江冲淡水扩展范围的改变。三峡工程对于河口近海环流的改变和对东中国海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国际上十分关注的问题。长江入海泥

36、沙的减少影响到口外广阔的水下三角洲,而入海营养物的变化影响的范围可能更为广阔。长江冲淡水与其口外流系,如江浙沿岸流、台湾暖流、黄海冷水团等结合在一起,会进一步影响到东中国海水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阿斯旺大坝的环境效应启示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二大河流。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同时也是建坝史上最具争议的大坝。阿斯旺大坝于 1964 年建成后,下游产生严重的清水冲刷,河岸坍塌,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后退,盐水显著上溯,对下游和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三峡大坝建成后,是否出现类似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事实上,三峡大坝与阿斯旺大坝有着很大的差别。阿斯

37、旺水库是一个调节性能极高的多年调节水库,其库容占年径流量的 228,巨大的库容拦沙截流,使得海岸失去泥沙补给而蚀退,淡水径流的减少使含盐量 39的等值线从离岸 80 公里逼近到海岸附近,水库蓄水削峰还使地中海的沙丁鱼捕获量锐减,同时也失去了洪水对尼罗河三角洲漫滩增肥的作用。阿斯旺大坝对环境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与此相对照,三峡大坝总库容不到阿斯旺大坝水库的 1/4,仅占入库径流量的 8.7,是一个调节性能较低的季节性调节水库,其影响相对阿斯旺大坝显然要小得多。因此,从宏观上讲,三峡大坝不会像阿斯旺大坝那样对下游和河口地区产生巨大的冲击。然而,应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水沙量远在尼罗河之上,微小的水沙情势

38、变动也会有大范围的影响。三峡大坝对其下游影响的根本在于对水沙条件和营养物质输送的改变,并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又是错综复杂、交织耦合的,有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三峡大坝逐步运行和最终建成,对长江中下游、河口甚至近海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更有许多是不可预见的。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怎样细述,仍然是挂一漏万。因此,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还需要不断地监测,开展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不利情况,及时调整调度运行方案,使得三峡水利枢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三峡大坝对国家的环境影响大致是三个方面:地质、气候以

39、及生物。一、地质影响:孙中山时代的三峡大坝规划是建在南津关(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毛泽东时代将这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将大坝位置上移至茅坪中堡岛(现在的三峡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中堡岛坝址的发电量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南津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岩心取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在水的重力作用下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其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对下面地址带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汶川地震跟三峡蓄水之间的联系目前还不明确,轻度地震每年的发生频率不算太低,当年成都地震和建立三峡之间应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水

40、库诱发地震是水电站很怕的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 168 前后,坝区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8 年 9 月 20 号前后,具体时间忘了 ),09 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对诱发地震的警惕性相对较高。二、气候影响:个人认为,目前就把 07 年四川、重庆的大旱与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联系在一起有失偏颇。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前提是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重演的,可重复、可验证的,截止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论证条件,毕竟年限还很短。库区蒸发量的扩大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但影响的作用方式还有待搜集更多数据之后才能进行推断。三、生物影响:最明显的受到三峡大坝影响的生物是中华鲟。作为三峡大坝

41、反调节水库的葛洲坝截断了中华鲟这种洄游鱼类的洄游线路,为了保护这一物种,1983 年前后,葛洲坝设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专门进行洄游中华鲟的保护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中华鲟已经在葛洲坝下游建立了新的洄游繁殖区域,加上研究所每年会向长江投放鱼苗,目前的中华鲟种群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除了中华鲟之外,库区还有其他的大量珍惜动物和植物,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它们的生存空间势必缩小。不过很多濒危植物已经被移植到周边及四川盆地进行重新繁殖,这也算是为保护这些稀有植物做的一点儿微薄的贡献吧。除此之外,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水流速度减缓造成的江水自净能力等问题,也是会长久影响库区以及长江中下游

42、地区生态的。ps.我家就在葛洲坝边上,父辈都是参与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老水电人。水电站的很多弊端都是听父辈讲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三峡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多大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实已经证明水库会诱发地震、改变气候环境的。三峡水库和一般的水库不同之处在于它影响的范围广,库区水容量很大,影响长度600 公里,对气候和地质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它会不会对地壳产生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看三峡库址、水库淹没区及周边区域的地质承受能力和自然的气候调整能力。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步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使自己不断的趋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人类的发展“改变”

43、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不断活动的人类在短时期内(如三峡工程)改变了成千上百万年地球演化的相对平衡,平衡打破后的后果是什么呢?值得我们作深入科学的研究。抛开地球板块来说,假设地球是一个非均质的壳体(地壳的厚度不同) ,内部是岩浆将它托浮,当地球表面的荷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影响的范围可能会很广阔(受力点不一定是释放点) 。地球这个壳体内的能量(应力)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突变或变形,释放能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局部较薄弱的地方大变形来调整内部应力,故而引发地壳的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有联动性的。汶川地震牵动了所有华人和国际友人的心,震撼了世界,提醒人们对人类改造大自然所做

44、工程的思考。三峡水库建成后我国出现了水灾、旱灾、雪灾还有就是这次的汶川地震,(我不敢肯定的说)水库跟这些自然灾害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反思这些问题并作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人类的科技水平是有限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人类依存于大自然,生活取自大自然,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一定要顺应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一定要在她的承受范围内进行,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假如 07 年到 08 年的水灾、旱灾、雪灾及地震与水库有关,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水灾旱灾的损失相对较小,但是如果水库的荷载还在,对地壳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地壳成千上万年达到的平衡被打破,她的调整期会有多长时间?还需要时间去检验,我想

45、几十万年的调整期不会在短短的几个月调整完成,也许是 13 年,也许更长。汶川地震过后三峡库区范围内还会不会发生地震呢?面对这样大的灾难,我们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不想看到灾难的再次发生,不想看到灾难的轮回。为中华大地祈福,为国人祈福!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大规模的改变他的状态。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从我做起!建议:1、相关权威部门对三峡工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全面评价,邀请国内外的重量级地质专家、水利专家、工程专家、气象专家、地球物理专家综合分析利弊,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就究竟三峡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多大?为以后的人类实践进行指导和借鉴。2、对三峡大坝区域及区域外

46、的地形地貌进行大地监控,对环境进行监测,为论证提供可能的数据。3、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环保从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空间。4、严格审查在建或要建的大型水电、土建工程,对大自然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停建。5、三峡大坝现在已经建成,应对目前的运转状态和对生态的影响重新进行一次可观的论证。以下是部分重庆网友的帖子:$ f* n b6 K7 w4 U. U K0 Y k M. - W- N: V0 R“ $ p2 N1 g1 d2 Z$ K. j. A J B-一.成库后,水面面积扩大,水汽蒸发增多.但是重庆的太阳辐射并没太多的减少.空气湿度增加.这样,使重庆变成了一个大蒸笼.好象,大蒸笼对人体尤其是

47、寿命有很大的影响.这点,不多说.二.水的比热容过是个不争的事实.而现在重庆附近的水总量比以前多几倍,这样会使重庆的气温差异减小,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温度更接近当然,今年的气温受多方面的影响,但三峡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重庆不能使用更多的三峡电,那么重庆人民的牺牲并不值得* U- y+ Q+ B6 d 1 C重庆人的夏天算是遭这个三峡大坝害惨了!明年还要更热!: D: C“ 6 d! r- p 3 , n7 b# b! B% w4 P5 e* 0 S! Z Y( M, |4 ?+ B-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重庆出现严重干旱后,中央电视台采访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专家说这是由于这两年春夏降水减少造成的,

48、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今年春夏江南、华南还是出现了强降水。那么为什么出现秋旱呢?我国江南、华南夏秋冬的降水主要是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喜玛拉雅山脉南麓-中国西南- 江南华南一线东移进入中国后,北方冷空气南下后冷暖交汇后形成降水,华南还可能由于台风造成太平洋暖湿气流从华南进入江南,这也会形成降水。但主要靠前者。自从去年长江三峡蓄水后,西南暖湿气流进入中国后,长期徘徊在西南,非常稳定,根本不向东移动,所以上个月还在重庆、四川形成了洪水,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事实,你最近每天看天气预报就能看到。原因就在于长江三峡蓄水后形成巨大静止气团阻碍了西南暖湿气流的东移。 另外,长江三峡蓄水后,流入西太平洋的淡

49、水减少,西太平洋的海水盐度发生改变,导致水密度改变,最终导致西太平洋洋流异常,其结果是副热带高压长期覆盖在江南、华南,西南暖湿气流东移也会受到阻碍。甚至北方冷空气都很难将其推出中国大陆。西南暖湿气流只有向东北方向发生小幅度变形,造成北方降水稍微偏多。 + 8 t/ L0 K“ ) Q7 w因此,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推出越靠近西南太平洋海边的地区影响越大,气候异常更明显,比如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影。而 长江三峡对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气候的影响绝不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几个数学模型能够模拟出来。长江的淡水绝对不是白白流入太平洋的,它是自然界平衡力量的组成部分。如果以后再实施南水北调后,流入太平洋的淡水进一步减少,南方的干旱可能加剧,这样将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的打击。针对目前网络上传言,称此次重庆特大旱灾是三峡工程蓄水所致,此间有权威人士表示:“这完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稽之谈。 ” N; T B : D f. B中高纬度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降水天气过程明显偏少偏弱。 % l& J. , p! a% I2 C, Y另外,青藏高压也比常年偏强,并与副热带高压连接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