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围神经病的诊断鉴别思路,定义: 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功能障碍。 主要症状: 躯体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 不同人群发病率2-3% ,55岁以上发病率8% 有100种病因,尽管各种检查,约1/3仍为特发性,2,周围神经病的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种拼图游戏,这是什么?,6,定向诊断:确定是否周围神经疾病 定位诊位: 确定病变部位 定性诊断: 确定病因 功能诊断: 确定患者的功能状态,周围神经疾病诊断的临床思维,先定位! 再定性!,7,OUTLINE-4步走!,8,不同病程的周围神经病运动、感觉损害分布特征,9,华山医院神经科,受累神经是对称?不对称
2、?是感觉受累还是运动受累?,10,周围神经病损害分布、病理分类和相关疾病,11,各种类型周围神经脱髓鞘 无力 反射消失或减弱 MNCV/SNCV减慢 传导阻滞,脱髓鞘与轴索损害模式,轴索变性 无力 萎缩 反射减弱/很少消失 CAMP减低,早期以脱髓鞘损害为主,早期以轴索损害为主,12,遗传代谢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1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发病率5-9%,病程15年以上发病率达50%;多种周围神经病损害表现: 单神经病:颅神经损害、局灶性周围神经病 多发性单神经病:下肢近端运动性神经病(糖尿病性肌萎缩) 对称、复发性神经病:远端感觉性神经病迅速可逆性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心脏CAN、胃肠道GIA
3、N、泌尿生殖UGAN,14,Refsum病 (植烷酸贮积病),基本特点:现已把它归为HMSN IV型;分婴儿和 成人型。 致病机制:致病基因突变引起植烷酸-辅酶A-羟化酶(phytanoyl-CoA hydroxylase)活性的缺乏,导致植烷酸(phytanic acid)在中枢和周围神经中累积。,15,临床表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有(1:1) 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期(4-10岁)起病 临床表现: 手足麻木、无力。 眼部改变(视力减退、白内障、夜盲、管状视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听嗅觉消失、皮肤鱼鳞癣。 小脑性共济失调。 骨骼异常(如双侧对称性跗骨缩短或延长、拇指末节短小、并指及弓形足等)
4、 心脏异常(心脏扩大/传导阻滞/心衰) 血液中植烷酸含量显著增高,辅助检查,主要辅助检查 血清和脑脊液:植烷酸含量明显升高; 脑脊液:蛋白可增高,细胞数正常; 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可见明显延长; 心电图:Q-T段和QRS波延长; 周围神经活检: 可见髓鞘脱失、再生,形成“洋葱球”样改变 无炎性细胞浸润,Fig1.Extensive perivascular bone spicule pigmentation seen in both fundi of the younger sibling.,Fig2.The feet of the elder sibling showed abnor
5、mal second and third toes with a shortened fourth metatarsal.,18,Fabry病 (弥漫性体表血管角质瘤病),X连锁隐性遗传,由于降解神经酰胺三己糖苷脂的半乳糖苷酶活性缺乏,致三己糖苷脂在神经、肾和皮肤中贮积导致本病。 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仅有极少数的同型合子为女性,但症状较轻。 4-8岁开始起病,首先出现皮肤症状,通常在下腹、臀部、脐周围或阴部多处皮肤出现血管扩张性丘疹、小型紫瘢或黑点,有些中心区逐渐角化。 此后逐渐四肢发作性疼痛麻木,类似感觉型周围神经病,但一般无运动症状。 心肌肥大,瓣膜缺损或传导功能异常,以二尖瓣狭窄或闭锁不
6、全较常见。 肾脏损害常见,从早期的蛋白尿、血尿、多尿直到晚期的肾功能衰竭均可逐渐出现。,19,20,图3.眼部角膜有特征性旋涡状混浊;全身弥漫性毛细血管角质瘤;心脑血管广泛受累。,A.眼 B.皮肤 C.MRI D.MRA,图4.Fabry导致白质损害,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 (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FAP),基本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损害感觉、运动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常伴有内脏损害; 起病隐袭,25-35岁时发病,1-2年内进展迅速; 临床上分为四型,各亚型之间有交叉,各型均为男性多于女性。,21,病因及发病机制,致病基因 甲状腺激素结台蛋白
7、基因(transthyretin,TTR) 载脂蛋白AI基因(apolipoprotein AI,APOAI) 凝溶胶蛋白基因(gelsolin,GSN),22,病理特点,主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各种器官的细胞外,在周围神经可引起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淀粉样蛋白衍生于各种前体蛋白。,23,图5.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大脑颞叶,图6.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坐骨神经,临床表现,FAP I型: 双下肢对称性感觉异常(闪电样或针刺样痛)和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可上升至躯干及上肢; 运动障碍晚于感觉障碍出现; 腱反射由正常或亢进逐渐变为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损害,临床表现,FAP II型 症状常始自双手,早期出现腕
8、管综合征,双上肢、双下肢远端感觉障碍; 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伴玻璃体混浊、肝脾肿大、心肌病; 病情一般较FAP I型轻,病程持续1040年,临床表现,FAP III型 3040岁起病,临床表现与FAP I型相似,上肢、下肢均可受累; 周围神经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肝脏、肾上腺、睾丸病损症状,临床表现,FAP IV型(颅神经病型) 3040岁起病,首发症状是角膜格子样营养不良(corneal lattice dystrophy); 颅神经损害:面神经常见,面部皮肤最初增厚、粗糙而后萎缩,亦可累及三叉神经、舌下神经、前庭神经等。,辅助检查,主要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异常,脑脊液蛋白增多; 心
9、电图检查:心率失常,T波、Q波的改变; 心脏彩超:肥厚性心肌改变;,辅助检查,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 FAP I型: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感觉传导速度延长; FAP II型:常可见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减慢; FAP IV型:可见轴索损害和脱髓鞘改变; 神经活检:淀粉样蛋白沉积,诊 断,诊断标准 多于2050岁逐渐起病,男多于女; 双下肢感觉异常及疼痛,伴肌无力,部分患者的表现为腕管综合征; 自主神经损害也常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心率失常、胃肠功能紊乱、膀胱及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阳痿、皮肤干燥等;,诊 断,阳性家族史; 脑脊液蛋白增高; 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改变; 神经活体组织检查发现淀粉样
10、物质沉积; 基因诊断可确诊。,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神经病 (hereditary sensory radicular neuropathy, HSRN),基本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临床最常见的一种HSN; 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年龄,HSN I型分为HSN IAIE5型; 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皮肤感觉减退,足底受压部位反复发生无痛性溃疡。,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合成酶参与合成鞘磷脂, SPTLC1/SPTLC2突变造成: 葡萄糖基神经酰胺合成增加,导致细胞凋亡; SPT活性降低; 毒性代谢产物脱氧鞘氨醇基(DBS)增加,病因及发病机制,图8. 腓肠神经活检,有髓 纤维完全消失(甲苯
11、胺蓝染 色400),图9. 腓肠神经活检,无 髓小纤维严重脱失(甲苯 胺蓝染色1000),图10.腓肠神经活检,仅 存少量无髓神经纤维,施 万细胞凸起呈层状排列 (铅轴双染色,2500),病理特点,主要病理变化 小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减少,大的有髓纤维相对保留,HSN IA 发病年龄:20岁; 进行性的痛觉和温度觉缺失;部分出现刺痛或烧灼痛; 远端肢体无力; 可出现神经性耳聋; 足部水肿或色素沉着; 出现无痛性溃疡,临床表现,图11. 患者出现无痛性溃疡,HSN IB 发病年龄2050岁; 伴咳嗽和胃食管反流; 足部溃疡少见,远端肌力多正常HSN IC:临床表现同HSN IA,临床表现,HSN
12、 ID 成年早期发病; 皮肤营养性改变; 远端肢体感觉障碍明显; 部分患者出现刺痛; 可伴发骨髓炎,临床表现,HSN IE 发病年龄:1635岁; 发病初出现神经性耳聋; 远端肢体感觉障碍,可出现震动觉障碍; 腱反射可减弱; 痴呆发生在4050岁,临床表现,主要辅助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正常低限;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动作电位减小或消失 腓肠神经活检 小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减少; 大的有髓纤维相对保留,辅助检查,诊断标准 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缓慢发病; 家族史; 足趾、足底受压部反复出现无痛性溃疡,久治不愈,最终导致足趾末端及近侧骨体吸收、破坏; 皮肤感觉减退,痛觉减退相对明
13、显; 肌肉萎缩不明显,肌力轻度降低或正常;,诊 断,X线检查趾端骨质破坏、吸收; 实验室检查血IgA部分升高; 基因诊断,诊 断,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 脊髓空洞症; 脊髓痨; 获得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病:肿瘤、感染、维生素B6中毒、干燥综合征,诊 断,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 (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基本特点 由DeJong 于1947 年首先报道 ,并以临床特征命名; 又称腊肠样神经病、家族性复发性多神经病;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 PMP-22基因 突变类型大片段缺失(85%); 移码突变
14、 ;点突变,病因及发病机制,HNPP患者由于PMP22蛋白缺失致病; PMP22是一种质膜整合糖蛋白,占周围神经髓鞘蛋白的25%; PMP22对施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具有重要作用; PMP22过度表达 ; 脱髓鞘或髓鞘发育不全 PMP22丧失 腊肠样神经纤维,图11. PMP22蛋白模式图,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主要病理变化 特征性周围神经病理改变 节段性脱髓鞘和局灶性髓鞘增厚,形似腊肠样结构,图12. 周围神经病理模式图,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特点 青少年起病(平均1926岁); 复发性、无痛性多神经病,牵拉或受压后反复出现肢体麻木、无力; 通常为非对称性,经数天至数周缓解; 最常受累的
15、神经依次为腓肠神经、尺神经、臂丛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主要辅助检查 NCV感觉神经:弥漫性减弱,上肢更明显;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比腓骨神经减慢更明显运动神经:远端神经减慢更明显;减慢程度因神经而不同F波:延长或消失(约80%),辅助检查,诊 断,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家族史:AD或散发; 多于1030岁发病; 反复发作性单神经或多神经麻痹 辅助检查 肌电图:弥漫性神经传导异常; 周围神经活检:病理有腊肠样结构形成 基因诊断,诊 断,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 遗传性神经痛性肌萎缩; 嵌压性神经病; 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代谢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51,遗传代谢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52,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种拼图游戏,这是什么?!,53,THANKS,54,l,促进轴浆转运,促进髓鞘形成物质-磷脂合成,加快突触传递的早期恢复,“,”,恢复被减少的神经传递物质, 弥可保 如何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组织?,弥可保能通过血脑屏障,很好地转移进入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从而促进核酸、蛋白质和磷脂的合成,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组织。,3,55,谢谢聆听,塔里木河胡杨,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