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类号学校代码 10487学号密级613100200673424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分析学位申请人: 易 鸣学 科 专 业:西方经济学指 导 教 师:徐长生 教授答 辩 日 期: 2008.5.18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conomics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sin Chinas Labor MarketCandidate : Yi MingMajor : Wester
2、n EconomicsSupervisor: Professor Xu Changshe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Rural Worker Discrimination;Gender DiscriminationII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1 导 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2 文献综述 . (2)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10)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种主要就业歧视2.1 农民工就业歧视 .(12)2.2 性别就业歧视 .(16)3 企业
3、应对反就业歧视的策略行为分析3.1 引言 .(22)3.2 全局博弈模型的设定 .(24)3.3 模型的均衡解 .(27)3.4 小结 .(30)4 我国反就业歧视政策建议4.1 传统观点 .(31)4.2 企业全局博弈分析带来的启示 .(32)致 谢(35)参考文献(36)III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导 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歧视,在社会学中是指某人以优越群体成员的身份,不平等地对待另一群体的人的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应当取决于影响其边际生产力的所有供求因素,当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的时候,就产生了歧视。就业歧视作为歧视的一
4、种,国际劳工组织定义为: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家庭出生造成的任何区别、偏见和排斥,并由此产生剥夺、损害、就业或就业机会均等的影响。无论哪个国家,劳动力市场歧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力市场歧视破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削弱了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使得国民经济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降低了国民经济效率 1。同时,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还会造成受益方群体和受损方群体的对立,危害社会的团结稳定。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将就业歧视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同西方经济学界相比,我国经济学界对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较少,尚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比较
5、落后,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没有理论创新,国内的相关研究,都是直接套用西方经济学的模型进行分析,而其各项假定却未必适合我国具体国情;二是缺乏翔实的实证分析,相关文献均以定性分析为主;三是政策建议视角较单一,大多是从政府角度考虑政策制定,鲜有从企业角度出发考虑反就业歧视机制的有效设计研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较为严重,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歧视现象以多种形式存在着,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学历歧视、残疾歧视等等。日益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降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进度。因此,在西方经济学
6、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对于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大的意义。1 据 1980 年美国政府白皮书报告,种族歧视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占GDP的 4%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选取了劳动力市场上矛盾最突出的农民工歧视和性别歧视,对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这两大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本文还通过建构合适的博弈模型,从机制设计的角度,考察了企业面对政府反就业歧视政策的反应,并给出我国反就业歧视政策的建议。1.2 文献综述1.2.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最早的关注是集中于劳动力
7、市场上对妇女和黑人的歧视。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新古典理论主要研究工资差别,认为女性低收入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工会支持,受教育程度低,生活标准较低,就业面窄,就业的从属特征等。另外的观点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的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存在工资的差异:一是家庭与社会习惯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流动性;二是男性不情愿与女性一起工作,尤其是女性的领导和管理。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种族歧视,早期美国经济协会经济学家在经济人口统计学基础上建立假说,从人口统计角度提出黑人消失假说,认为黑人消失的原因在于黑人先天遗传的劣等体质,易感染某些疾病,死亡率高;反对观点认为
8、有色人种死亡率高是由于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不同,而非先天体质劣势。在黑人的劳动效率研究方面,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黑人比其他群体缺少经济动机和经济理性。其他经济学家认为采取合适的激励方法,黑人是可以实现高绩效水平的。按照歧视的根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分为三种:一是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主要是在完全竞争均衡框架下解释歧视的现象,认为歧视的根源在于个人偏见;克鲁格在同样的分析框架下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歧视的根源不仅在于个人偏见,也在于经济利益驱动。二是歧视的非竞争理论:认为歧视的根源在于垄断力量。三是前市场歧视理论:由于前市场歧视的存在,可能诱发被歧视对象的规避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当前市
9、场歧视产生影响。(1)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按照对歧视根源的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理论分为个人偏见模型和经济动机模型。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偏见模型:个人偏见模型就是建立在雇主、雇员或顾客等歧视者的偏好性口味假设的基础上。主要的理论模型包括:以贝克尔为代表的歧视的两国贸易模型及歧视的类型分析、以阿罗为代表的雇员歧视模型和以卡恩为代表的顾客歧视模型。贝克尔(Becker 1957)运用简化的两国贸易模型来说明歧视问题。假定 W、N 分别代表两个社会,每个社会都只拥有两种同质的要素即劳动和资本,且两个社会的每一单位的劳动和资本完全替代。两社会间贸易对象是生产要素,出口各自相对富裕的要素,W 出口资
10、本,N 出口劳动。劳动与资本交换比例一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不存在歧视的完全均衡状态下,每种要素的单位收入等于其边际产值;如果存在歧视,生产要素流动受限制,W 的资本出口量减少。这种歧视偏好减少 W 的资本同 N劳动结合所能获得的净收益,反过来,这又会减少 N 的劳动与 W 的资本结合所能获得的收入,N 的劳动出口也会减少。资源配置的变化减少了要素的均衡净收入,但要素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W 的资本收益和 N 的劳动收益减少,而 W 的劳动收益和 N 的资本收益增加。所以,贝克尔的基本逻辑结论是:任一群体 W 对另一群体 N 的歧视,不仅会减少 N 收入,同样也会减少他们自己的收入;而如果 N
11、 采取报复行动,则只会使他们的状况更坏而不是更好。同时,贝克尔也对歧视的类型作了分析,分别考察了雇主歧视、雇员歧视、顾客歧视和政府歧视,进而是实际的市场歧视。贝克尔认为实际的市场歧视是雇主、政府、工会等所造成的市场歧视的总和,以及所有歧视 N 的互补要素的影响的结果。阿罗(Arrow,1972)对贝克尔模型作了拓展,在雇员歧视模型中,分析了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性和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先看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情况:贝克尔在分析雇员歧视时表明,如果存在第三种生产要素(如管理劳动等),这种要素是歧视黑人的,而且与他们是互补的或不完全替代的,那么黑人的工资将低于完全替代情况下的白人工资。阿罗根据这个
12、思想建立了一个劳动力要素不完全替代的雇员歧视模型。他假定只有两种劳动类型,在第一种劳动类型中,白人黑人完全替代,可认为是缺乏技能的工作;第二种劳动类型,他们不完全替代,由于教育程度不同,是互补的,他们宁愿与白人工作而不是黑人。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上式中引出这样的观点:第二种劳动类型作为一种投入越重要,那么对第一种劳动类型的劳动力的工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歧视就越严重。再看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阿罗假设劳动力调整需耗费资本成本,如雇佣成本、培训成本、组织调整成本等,所以企业也要尽可能减少。那么这种调整成本的大小与雇员歧视的强度比较,不同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歧视性的雇佣。阿罗的模型说明了以下几个
13、问题:1)雇员歧视强度与劳动力调整所耗费的资本成本的大小比较,决定了企业的雇佣特征,即混合雇佣或分隔雇佣。2)在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下,由于额外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因素,白人雇员的歧视态度将导致某种程度的市场分隔,也导致工资差异。3)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贝克尔理论(从长期看,有歧视偏好的企业将被无歧视偏好的企业从市场上驱逐出去)和现实的背离。如果辞退是有成本的,那么频繁地调整劳动力构成是无效率的,所以歧视性的工资差别只有经过很长的时期才能逐渐消除。卡恩(Kahn,1991)发展了贝克尔的顾客歧视模型,他认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顾客歧视理论区别于雇主歧视与雇员歧视,特别是在规模报
14、酬不变和非歧视性企业存在的情况下,被歧视的群体可以逃脱歧视,但顾客歧视仍可能存在。歧视性工资差异存在取决于顾客需求、技术、少数群体劳动力的相对规模。经济动机模型:贝克尔认为白人雇主的目标函数是效用,歧视偏好也是效用的函数。克鲁格(Krueger,1963)认为贝克尔的净收入最大化的假设是合理的,但是也存在对歧视的另外的一种解释,即歧视的动机是经济原因,而不仅仅是一种偏好。即使白人没有歧视偏好,白人的效用函数也能导致歧视。克鲁格同样利用贝克尔的两国贸易模型却得出不相同的结论。贝克尔利用完全封闭交易来解释歧视,而克鲁格利用大国与小国的贸易的最优税收理论来说明歧视问题。在这里歧视相当于一种税收,如果
15、白人仅仅关心他们自己的收入最大化,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最大化收益,那么在白人资本家没有个人歧视偏好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最优税率,也能最大化白人收入。(2)非竞争性歧视理论非竞争性歧视模型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即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来说,放弃厂商作为工资接受者假设,它可以影响工资率;从供给方来说,放弃劳动4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力均质性假设,不仅劳动力非生产率特征不同,而且实际生产率特征如人力资本存量等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歧视的原因更为复杂,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厂商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这些理论包括:修罗的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伯格曼拥挤假说模型;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
16、。修罗(Thurow,1969)认为,歧视的竞争理论与其说是歧视理论,倒不如说是分隔理论。统治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与少数群体的交易与不交易的力量,自然的、社会的、或经济的压力可能使主导群体与从属群体交易,少数群体几乎没有选择权力,当然也没有拒绝交易的权力,为了生计不得不那样做。在歧视的垄断模型中,存在多种歧视类型,修罗解释了七种歧视类型,即雇佣歧视、工资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垄断势力歧视、资本歧视、价格歧视。垄断者相机使用,以提高他们的货币收入和社会地位。多种类型的歧视都可以使垄断者提高收入,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冲突,如工资歧视与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与雇佣、工资、职业歧视等等
17、。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的主要问题与歧视的实施机制有关。当政府在歧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时,那么政府权力将提供实施机制。不同歧视类型分开来看,会存在有效的经济压力来消除歧视。但多种歧视类型被集合在一起来看时,经济压力要么不出现,要么以很微弱的方式作用。当所有的歧视被综合起来考虑的时候,结果终止歧视的经济压力也就是很微弱的。埃奇沃思(Edgeworth,1922 )和福西特(Fawcett,1917,1918)提出拥挤假说,伯格曼(Bergmann,1971)将此假说做了形式化处理。拥挤假说理论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德瑞格和皮埃尔(Doringer and
18、Piore,1971)按照雇佣和报酬支付等特征,将整体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所提供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二级市场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在这一部门中,教育和经验的收益被认为接近于零。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一级市场以结构性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主体,通常它有一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套指导雇佣抉择的详细规则和程序,其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等由管理和制度性规则来调控,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而二级劳动力市场(也称外部劳动力市场)与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
19、劳动力市场一致,企业按照劳动边际贡献与边际成本比较及时增减雇佣,并按照劳动的边际贡献或市场工资支付报酬。Piore 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由职业结构和制度因素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也称为一级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Piore 对劳动力市场得双重性描述是这样的:一级市场中的工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高工资、良好的工作条件、就业稳定和工作安全、工作规则管理中的公平和正当的程序已经晋升的机会。而二级市场的工作相对于一级市场中的工作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其特点往往是:低工资、恶劣的工作得条件、就业的变化性大、苛刻的并且是独裁式的规章纪律、并且晋升得机会极少,这些恶劣
20、的工作仅限于二级劳动力市场。Doringer 和 Piore 在劳动力 “二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级市场中的基础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Doringer 和 Piore 给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定义是:一个管理单位,例如一个制造厂,在这一单位内部,劳动力的价格和分配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规则和程序决定的,这与传统经济理论中所说的外部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区别,在传统经济理论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中,价格、分配和培训都是由经济变量直接决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在特殊的管理规则和程序的作用下,其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都有制度性的因素决定。修罗(Thurow ,1975)运用求职列队理论对这种歧视性的就业模式给出一个解释,解释
21、两个指标是求职列队和统计性歧视。其基本假定有:工资结构是外生变量;雇主间的工资差别很大且与求职者的特征没有多大联系。厂商根据求职者未来的可培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未来的生产率)做出选择或列队。获得求职者的有关信息的成本很高,甚至连求职者自己对能否录用也不甚清楚。但是,非白人以及已婚妇女能意识到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根据群体的总体态度、工作技能以及被辞退的可能性等方面来判断,他们自身的条件不及男性白人。只有在职业分布水平较低的区域内,他们才能在列队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成员和妇女大部分在从属部门就业,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6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这种歧视的态度会进一步导致这些群体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更加频繁地进出劳动力市场,加大工作经历的不稳定性。从市场拥挤和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对歧视所做的解释是建立在这种假说基础上的,即工人从一些职业群体向其它职业群体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然而这种限制到底是怎样做出的,搜寻成本歧视理论试图给出解释。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都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求职者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需要对企业进行搜寻。搜寻是有成本的,但也是有收益的,因为搜寻的对象越多,对企业的工资分布就越了解。现在假设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被歧视群体在给定搜寻企业数目时,那么其最高工资期望值要小于没有被歧视群体的工资期望值。或者说,只要存在歧视
23、性的雇主,被歧视群体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而这会使他们的流动次数要比没有歧视的群体少。布来克(Black,1995)的搜寻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同市场拥挤和职业分隔现象结合在一起。由于雇员搜寻成本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单个雇主面临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将会上升到工资以上,从而引发雇主的买方独家垄断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在选择雇佣水平时,最终会停留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那一点上。所以在实际中,那些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工人很可能会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工作职位上去。由此我们还可以认为,如果提高被歧视群体的搜寻成本,而使得这些群体的劳动力寻求另外一种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更小,那么他们的工作
24、匹配质量也会更差一些。于是较高的搜寻成本意味着,单个的被歧视群体成员找到那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能力的雇主的机会是很小的。(3)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缪尔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原理。他指出歧视的另一种根源:累积性的历史因素。这些因素的主要作用是体现在人力资本的歧视性投资上。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的歧视性投资和被歧视群体的自我歧视性投资。社会的歧视性投资表现在社会公共资本的非最优配置上,特别是在教育投资上。克鲁格(Kruger,1963)认为在民主社会,公共投资方向的决策往往是通过投票表决机制的方式作出,这样人口占优势群体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因为教育的接受者可以通7华中科技
25、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教育提高而获得技能来增加自己收入,这样人口优势群体就可以通过投票权来垄断教育投资,从而造成教育投资的不平等,而且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率,因为少数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多数群体。被歧视群体的自我歧视性投资,是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预期反应,其实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1.2.2 全局博弈理论在不完全信息下,行为人的收益不仅依赖于自己的行动,还依赖于其他人的行动,以及一些未知的经济基本值。由于其他人的行动取决于他们持有的信念,因此了解其他行为人的信念就很必要。Harsanyi 的重要贡献是,决策不仅依赖于行为人持有的信念,还依赖于一些高阶信念行为人对“其他行为人持有信念
26、” 的信念等。Carlsson 和 Damme(1993)引入了全局博弈(global game),他们放宽了共同知识假设,并假定行为人不能完全观察到收益,但各自都能够观察到一个关于收益的噪声信号。假定噪声信号的分布是共同知识,这样行为人就可以通过信号来推测其他行为人持有的信念。Morris 和 Shin(1998)利用全局博弈来分析货币危机问题,Morris 和 Shin(2002)进一步分析了存在外生公共信息时对均衡的影响。在他们的模型中,当私人信息相对于公共信息的精确度足够高时,将存在唯一的均衡。Angeletos 和 Werning(2006)考虑了公共信息内生性的问题,认为如果私人信
27、息精确度的提高引起公共信息精确度改善得更快时,经济收敛到唯一均衡的过程就被破坏了,这样在完全信息下进行微小扰动,将不再能得到唯一均衡。许多货币危机或制度更替问题都可能会在多期持续发生,即出现动态的全局博弈问题。这时每一期都会有新信息产生,这样就会使得博弈的均衡解为多重的。1.2.3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学科在大陆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研究,这些文献都为后续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正模(1994) 通过对我国劳动就业实际情况的历史考察,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前三十年劳动歧视主要是“政治型” 歧
28、视,之后十几年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要素流动和企业经营权的独立化,劳动歧视现象逐渐开始带有某种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征,所以劳动歧视具有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过渡性质。周小亮(1994) 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及其社会经济效应,认为产生这一歧视的原因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是产生于贝克尔所分析的歧视偏好,主要是属于一种制度型歧视。这种制度型歧视是我国社会、经济、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卢周来(1998) 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首先表现为区域性歧视,但究其实质,仍是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经典性歧视;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原因,是需求导向型与供给导向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蔡昉(1998)在 二元
29、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一文中指出,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政府认为,外来劳动力构成了对城市职工的就业竞争,所以目前的反失业手段大都是地方性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歧视性就业政策” 。这种政策倾向对就业体制转换具有负面效果。即使我们以城市职工就业为优先目标,由于城市就业体制转换的难点是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障碍这一结论并未发生变化,让农民作出这种牺牲不仅没有价值,而且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城市政府所动用的所有旨在造成歧视性就业政策的手段,都意味着强化城市职工工资决定中的制度性特征。张兴华(2000) 认为一些城市先后出台了所谓的“ 腾笼换鸟” 政策,即把农民工清理掉,把
30、腾出的就业岗位送给当地下岗职工的做法,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劳动力需求恒定假说” ,就业有一个规模固定的总量,从而就业成为“ 一方收益,另一方受损”的事情。当企业成为经营主体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将影响雇主或经理,使得女性雇员的报酬低于具有同样生产力的男性雇员的报酬,从而产生收入的性别不平等。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短期的。在充分竞争条件下,不歧视女性的雇主可以取得劳动投入的相对成本优势,使歧视女性的雇主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样,长期趋势是,市场竞争弱化、消除基于传统文化的两性收入差异。这一观点隐含着一个关于性别不平等的一般性命题:在经济转型中,由于传统文化和市场机制先后起支配作用
31、,性别不平等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这可以称之为转型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期性别不平等的“ 文化歧视 市场机制互动” 观。一些社会学家对中国城市的观察是:随着作为女性保护者的国家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在就业和就业岗位、职务提升、工资报酬等方面,针对女性的劳动力市场歧视开始浮现(Lee ,1995;Honig ,2000;Herhsatter ,2000) 。根据这些观察,可以提出关于性别不平等的第二种观点:改革削弱了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再分配机制,导致了劳动力市场歧视。另一些学者发现,在改革期间,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经济社会地位没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化(Zhou and Moen,1997),也没有与市场
32、化程度相关的地区差异(shu and Bina,2002)。这就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性别不平等有自身的逻辑,市场导向改革对其影响是非直接的和不确定的。姚先国、谢嗣胜(2004) 对当前农民工工资歧视的一项定量研究表明,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个差距只有 33.6%的部分是由个人生产率特征差异形成的,其余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而歧视性因素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的直接歧视,占到 39.6%;二是对城市工的制度性保护而对农民工产生的反向歧视,占到 28.6%。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歧视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我国
33、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本文重点分析户籍歧视(农民工歧视)和性别歧视这两个方面,因为这是当前就业矛盾突出的劳动力市场上最主要的歧视现象,这两类不利群体的人数众多,涉及面广,歧视加大了他们与无歧视群体的收入差距,导致潜在的社会问题,同时歧视的存在也会扭曲人力资源配置,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比较中西方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指出现有的西方劳动力歧视理论的借鉴意义和不足之处,并选取适当的博弈模型,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框架如下:10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1 章综
34、述国内外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理论及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 2 章分别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就业歧视和性别就业歧视现象的现状和原因,并简单探讨了就业歧视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第 3 章选用适当的博弈模型,从雇佣方之间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对反就业歧视政策的响应。第 4 章分别从歧视产生的原因和企业决策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反歧视措施未来的选择。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较深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的两种主要歧视现象,即农民工歧视和性别歧视现象。(2)将全局博弈模型用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分析,从企业决策的角度分析反就业歧视政策的机制设计问题。1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35、论文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种主要就业歧视在这一章,本文选取了农民工就业歧视和性别就业歧视这两个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最主要的就业歧视现象,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2.1 农民工就业歧视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形成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传统户籍等制度安排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村劳动力过剩需要转移的推动下和城市需要补充劳动力进行城市化发展的拉动下,又由于传统制度的羁绊,形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特殊的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显示,2003 年中国进城的各类农民工共有 1
36、亿 1390 万人,在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已高达 59.8%,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当代产业工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现实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却完全不能与其贡献相称,农民工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斥,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基本上是根据劳动者户籍身份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或者说是歧视的政策和措施。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小城市取消了户籍制度的限制,但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则继续保留对外来人口的限制。2003 年 1 月 5 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各省相继清理歧视性规
37、定和不合理收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农民工的歧视,但是歧视并没有消失,如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普遍于生产条件恶劣,工伤事故不断,不能平等享受医疗、失业、退休等社会保障权利,子女入学困难等。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1.1 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对农村劳动力博弈力量产生负面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1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制度。中国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是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的,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依靠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因而必须通
38、过计划分配的机制把各种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优先序进行配置,由此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既无必要也不允许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因此,随着 50 年代这种发展战略格局确定下来,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安排(即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把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按照地域、产业、所有制等分类人为地画地为牢,计划之外的生产要素流动成为不合法的现象,其中把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分隔开的户籍制度,以及与其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基本消费品供应的票证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体制(如住房、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有效地阻碍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地域上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改革以前的城市就业机制有两个
39、特点:第一,就业者面对的机会是均等的,就业的过程大同小异,因而劳动力配置在城市内部是一个一元化的过程;第二,这种就业机会是绝对排他性的,即只要一个人没有本地的户口,无论其人力资本如何,无论企业有何等迫切的需要,只要不是在计划安排之内,雇佣关系不会发生。因此,改革以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表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反差,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而是被分割的,相应地城乡劳动力占有的资源严重不均等。1978 年城市部门共有 9500 万职工就业,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3.1 亿,两者劳动力之比率为 3.2:1;而同年国有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 448
40、8 亿元,农业中仅有固定资产总值不足 950 亿元,两者资本之比率为 1:4.7。按照生产要素遵循提高边际报酬的逻辑流动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在城乡之间分配的不均等(蔡昉,2002)。由上可以得出结论: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户籍制度和城市福利体制 (劳动就业制度)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共同起作用,造成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而不是户籍制度一项政策的效果。同时,由于上述制度安排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诱导而内生出的,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是传统发展战略和传统体制的产物(蔡昉,2001)。许多研究者看到,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制1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传统的
41、计划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杨云彦,1994; 蔡昉,1996)。从而对中国农民工最大的歧视也就是制度型歧视。2.1.2 现行政策歧视和政府职能的缺位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种旨在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若干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革,家庭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流动,相应地由于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城市福利体制开始改革,劳动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劳动力的流动性愈益加强,大批外来工在城市部门受雇用。经济制度变革和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的投资结构,扩大了对外贸易,从而使经济以前所
42、未有的速度增长。然而,一系列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仍然存在,地方性就业政策仍然给予城市人口以高度的优先地位,制定种种政策和规定排斥外地劳动力。例如,政府规定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必须同时获得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的批准取得打工许可证城市暂住、人口登记证等证明文件,这提高了迁移者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成本,许多大中城市政府还规定了企业不得雇佣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和岗位,提高了企业的雇佣成本,未完成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则使得迁移者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服务(蔡昉,2002)。这些歧视性做法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中,城市居民常常把失业、
43、下岗等现象,以及在劳动力由市场调节情况下经常发生的就业现象,归咎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竞争,而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政府的保护。由于城市政府受到本地居民要求就业保护的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本地居民就业,排斥外地劳动力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又大大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二是改革开放后,生活品短缺问题解决了,但是公共品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居民是现有公共品的既得利益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部门,意味着构成对城市居民特权的冲击,会引起后者的不满甚至抵制,同时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尤其是政府害怕“ 城市病”,加大城市的治理成本。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取消歧视政策的积极性。三是政府长期的职能缺位,吸收农村劳
44、动力并非当地政府的目标函数,政府部14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门严重忽视农民工的利益保障,当农民工利益受到侵犯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经常相互推诿,相反,工商、税务、治安管理人员对农民的查抄、罚款却是经常性的。可以说政府的政策向导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保护市民的利益、雇主的利益而不是农民工的利益。这就加剧了农民工与主体社会的分离,也间接切断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2.1.3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根据 Doringer 和 Piore(1971)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所提供的是相对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二级
45、市场只能提高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在这一部门中,教育和经验的收益被认为接近于零。我国农民工主要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这是源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所致。制度歧视是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之一。据统计,从小学生的教育经费支出看,普通小学生的教育经费支出的全国平均水平为 625.45 元,而城镇的人均水平为 841 元,农村的人均水平为 519.16 元,城乡之比为 1.62:1。普通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全国平均水平为 378.72元,而城镇的人均水平为 515.27 元,农村的人均水平为 310.58
46、 元,城乡之比为1.66:1。从初中生的教育经费支出看,全国的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水平为 1102.5 元,而城镇的人均水平为 1423.85 元,农村的人均水平为 861.64 元,城乡之比为 1.65:1。从初中生的人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支出看,全国的平均水平为 625.46 元,而城镇的人均水平为 811.69 元,农村的人均水平为 485.82 元,城乡之比为 1.67:1与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比,人为设置的教育费用制度,造成农民接教育的门槛被抬高,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据 2002 年人口普查据显示,城市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其总人数的 13
47、.3%,而城镇人口中这一比例达到 44.1%。教育机会不公平不仅造成现实的经济分配的不等,而且还预示着未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更为严重的是,贫困 地区的农户因无力承担这些费用而致1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孩子失学,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2.2 性别就业歧视我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历史的国家,旧制度建立了一套以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为核心的性别伦理观念。新中国成立对我国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妇女解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妇女就业制度也成为我国就业制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在计划经济时期“ 低工资,高就业 ”的就业格局下,我国妇女就业非但没有成为社会向题,而且还是世界上男女劳动力两性差距最小的国
48、家之一。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获得经营自主权,以及劳动制度改革,实行合同制、招聘制等新的用工制度之后,加之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妇女就业问题出现了的危机,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性别歧视是我国目前妇女就业问题形成的多方面原因中的一个方面。在比较突出的女性就业问题中,带有单纯意义的劳动力市场歧视行为不构成问题的主流,很多歧视现象贯穿于女性就业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女性就业问题的产生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加上目前劳动力市场严重的供求失衡不仅加重了固有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而且使之更隐蔽化、普遍化和深层化(李新建,赵瑞美,1999)。性别歧视被认为是所有国家、所有体制下的经济运行都不可避免的社
49、会现象看待,同时也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有关。我国存在与西方相同的就业性别差距问题,即女性在职业选择、收入水平上与男性存在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女性由于体力和生育等生理差距形成的与男性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差距;二是由于对女性不公正的待遇造成的差距。作为共性特征的性别歧视可以用歧视经济学的社会偏见、统计性歧视、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等理论来解释。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歧视还与经济体制的变革相联系,这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低工资,高就业” 和“ 统分统配 ”就业制度和政策向市场型转变的产物,具有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过渡性质。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2.2.1 传统文化因素16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男性本位的社会性别思想根深蒂固,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是“ 男强女弱 ”、“夫贵妻荣”,女性的理想角色是 “贤妻良母”、“ 贤内助”。近年来这种传统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并未从人们的思想深处根本消失,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对两性教育当然也是性别歧视教育(广义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其内容包括三方面的不公平:(1)在教育起点上,对两性进行不同形式或层次的教育。即对男子进行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而对女子一般只进行非正规的家庭教育。(2)在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