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体制(实验中心建制、管理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建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现隶属于基础实验中心(独立的处级单位),接受学校与基础实验中心的领导与管理, 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很好地实现了全校多学科资源共享。中心面向全校各 专业,建立了以 电类学科 为主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实验实践教学涉及 电子、 电气、通信、计算机、自动化、航空发动机、机械电子、航空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等学科门类的相关内容。中心始终坚持 “严实创新、知行合一” 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相 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确立了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思想,实施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
2、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模式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现隶属于基础实验中心,接受学校与基础实验中心的领导与管理,中心实行主任负责 制, 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具体 结构如-1 图 所示:学校校基础实验中心电路实验室电工学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高频实验室实验室实验室实验室工作坊虚拟仪器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嵌入式及单片机实验室电工电子中心创新实验室图-1 电工电子中心教学组织机构示意图中心教师实行竞争上岗和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教师一个聘期为四年,根据考核内容,实行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同时,中心还鼓励教师到民航企事业单位实习锻炼, 积累实
3、践经验。中心根据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合理、统 筹安排、调配、使用 实践教学资源,很好地做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资源共享与综合利用中心作为全校基础实验实践教学平台,除承担我校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外,还承担了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天津市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组织和培训任务,参与 “卓越工程师” 项目和 CDIO 项目的设计实现环节。为全校的电子类专业课教师、研究生等提供科研 环境和设备支持, 为学生 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技术、 设备支持和指导。中心资源利用情况:1.人力资源中心专兼职人员共计 50 人,其中专职人员 30 人。每年承担全校 15 个专业,21 门课程,近 4300 余名学生,达 2681
4、20 人时数的教学任务。2.仪器设备资源学校将电类基础实验仪器设备全部纳入电工电子中心,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实现资源共享。中心现有 12 个实验室, 3062 台仪器,占地面积 4120平方米。实验室实行开放,每天至少安排两个 单元的教学任务, 仪器利用率达 95%以上。.研究生培养中心一流的设施和环境,已成为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心开设虚拟仪器与技术、 导航系统、卫星 导航技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等四门课程,每年授课学生 40 名,有近 10 余名研究生利用中心设备条件开展研究工作。.科研我校教师、研究生利用中心先进的设备进行科研工作。例如,由刘 连生教授主
5、持的民航总局科研项目“面向对象框架的飞机电子设备通用测试平台研制” 就是利用中心的虚拟仪器实验室实施的。刘教授主持的民航总局项目“ 基于知识库的 ATC 设备自动测试系统”已成功用于民航生产一线,每年 产值达 2000 万元。王玉松老师主持的校内项目“马赫空速表综合测试台” 也是基于单片机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支持和引导学生的科技活动,于 2002 年就筹备和建设用于为教师和学生科技活动服务的创新实验室,其过程是边建设边开放,有多项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并 获得校优秀论文。 电子 创新实验室面向全体师生,征集课题,由实验中心网页 向全校公布创新题目、指导教师
6、、 实验室开放时间等信息。中心 为全校师生及社会提供灵活的开放机制,开放时间每天早 8 点至晚 8点 30 分, 节假日提前预约 ,以 满足师生及社会的不同需要。中心制定了鼓励教 师承担开放任务的相关政策,中心教师的工作量在年度考核时予以奖励。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作为全国和天津市电子设计大赛的组织和培训单位,最大的发挥了资源共享、设备 共享、信息共享的 优势,聚集全校优势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 历年均取得了优异成 绩。近五年共 获得 33 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另外在智能车大赛,航模比赛,挑战杯比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今年的全国 创业创新计划立项中,由电工 电子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立项 7 项。学
7、生立项课题情况序号 学院 学生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指导教师1 电信学院 周 帅 同步信号解算装置设计 创新训练 彭志广2 航空自动化学院 刘 丹基于北斗通信功能的低成本中低端民用无人机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制 创新训练 何永勃3 航空自动化学院 何 辰基于 GSM 网络与 CAN 总线实验 演示系统设计 创新训练 黄复清4 航空自动化学院张志海 航空发动机燃油分级活门驱动控制器设计 创新训练 徐萌、罗长杰5 航空自动化学院吴望东 在线式航空发动机滑油监测装置研制 创新训练 徐萌6 航空自动化学院林春扬 便携式航空 ARINC429 总线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 创新训练 刘连生7 航空自动化学院 刘 博基于 FPGA 的多通道航空总线测试板卡的设计 创新训练 周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