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协同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李胜利 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协同学思考, 指出了协同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如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但红利不明显;课堂教育逐渐普及, 但定位不清晰;科研成果产出丰富, 但转化率较低;创业意愿较为强烈, 但成功率较低。最后, 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创新创业工作模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四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协同创业服务体系, 以帮助更多的创业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词: 大学生; 协同; 创业; 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李胜利 (1983-) , 男, 河南南阳人, 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
2、务中心, 讲师, 硕士。 (河南郑州 450016) 一、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协同学思考创业过程是一个多方联动、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必须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有效地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不断提升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基于主体类别, 可以划分为地方、高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协同学理论指出组织自身基于内在机制的牵引, 可促使其实现有序发展。1. 地方功能定位。地方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具体来讲, 政府是服务体系的规划者和推动者, 要根据创业市场的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并积极营造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公平创业平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是服务体系的直接供给者
3、,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 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综合服务。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有益补充, 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新兴力量。2. 高校功能定位。高校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服务, 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和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拟订适合校情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模式, 服务创业大学生的教育诉求。3. 教师功能定位。教师是施教机构与受教者之间的纽带, 具体承担课堂及课后教育的教学任务, 其经常组织并参与科学研究, 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资源。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启蒙导师, 并依托其自身优势整合资源,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4. 学生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主体就是学
4、生。大学生应在创业全过程中, 不断完善自我综合素质, 主动储备各种技能以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同时, 创业大学生之间也应彼此给予互助服务, 并结合自身的创业亲身经历, 去感染或帮助其他创业大学生少走弯路, 不断提升创业成功率。二、协同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1. 地方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但红利不明显。近年来, 国家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但积极的创业政策带来的“红利”还不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政府有关部门普遍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 多头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以致政策体系出现重复现象;第二, 促进大学生创业应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
5、织等社会专业孵化服务机构的力量,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市场”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第三, 大学生群体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相比具有独特性, 但现行政策多以社会创业人员为基础, 没有凸显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针对性明显不足。2. 高校课堂教育逐渐普及, 但定位不清晰。虽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但已走过萌芽起步和探索实践阶段, 进入发展创新阶段, 呈现“自上而下”的显著特点。但由于认识不够统一, 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定位还不够清晰。第一, 我国因结构性矛盾出现了阶段性的大学生就业难, 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鼓励大学生创业, 被部分人员片面解读为引导大学生创业是促进就业的应急之
6、策;第二, 创业教育成效的表象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成功, 成为小老板、企业家, 部分人员认为这就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 还有一部分人员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就是照搬其他学科、专业的套路, 安排几节课、举办或参加几场创业大赛就万事大吉了。3. 教师科研成果产出丰富, 但转化率较低。近年来, 我国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科研成果日益丰富。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获 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统计显示, 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中, 有 172 项是由高等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参与完成单位完成的, 占通用项目总数的 77.8%。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
7、项目数为 130项, 占授奖总数的 58.8%。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继续保持高比例, 说明高校教师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 但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市场意识淡薄,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相对有保障, 加之受体制约束, 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意识淡薄;第二, 评价体系单一, 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多集中于评定职称, 后续成果转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第三, 转化机制不畅通, 现行的科研成果缺乏转化平台和渠道, 部分掌握科研成果又具有较强社会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教师, 为没有成熟的成果转化渠道和平台而苦恼。4. 学生创业意愿较为强烈, 但成功率较低。我国高等
8、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从 2001 的 114 万增长到2016 年的 765 万, 16 年增长了 5.71 倍。大学生在年龄、知识、思维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创业优势, 创业意愿较为强烈。据201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 2015 届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比例为 3.0%, 比 2014 届 2.9%高 0.1%个百分点, 比 2013 届 2.3%高 0.7 个百分点, 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但创业学生的成功率却较低, 究其原因:第一, 缺资金, 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长和亲朋好友, 饱受缺乏启动资金的困扰;第二, 少技术, 创业要求的相关技术水平较高, 创业
9、大学生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第三, 少人脉,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校园环境, 普遍缺乏创业市场的导师人脉关系, 急需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三、构建大学生协同创业服务体系的途径1.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围绕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巩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 切实提升政府从事现代治理的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主动强化政府对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服务, 突出体现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的作用。政府应施行“清单管理”, 简化手续, 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 继续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 将一些政府承担的管理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重点关注与扶持特殊
10、群体创业者, 为创业者提供公平的法治环境。2. 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要契合创业企业不同发展周期的诉求。对初创企业来讲, 激发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动机非常关键, 同时, 还要避免创业入门难、路难走等机制性问题, 这都是初创期政策拟订的焦点。对于迈入生存期的项目, 政策应将侧重点放在资金扶持、税费优惠、技术培训等方面。在项目发展前期, 如何促进项目跨越式发展, 破解投资融资、产品迭代、技术创新等难题, 出台政策性成长资助计划、引导政策性融资、扶持科技创新等是政策拟订者着重要关注的。针对成熟期的项目, 企业则在研发创新、资本财务等方面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培育和帮扶。此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
11、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 结合创业企业的发展周期, 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 并探索设立创业引导扶持基金, 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种子资金, 有序地引导民间资本的参与。3. 创新创业工作模式。目前, 我国拥有研究生培养科研机构近 300 处, 普通高校 2500 多所, 高等教育总规模居全世界第一, 储备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因此, 政府要立足于整合地方、高校、教师、学生等各方资源, 健全多方协同参与的机制。第一, 健全地方与高校协同扶持创业的平台。政府部门可成立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主体责任机构, 以市场规律为指导, 以创业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推动完善扶持政策, 营造公平的创业环境。政府应推动企
12、业和社会组织, 依托区域重点高校校内智力平台和固定资产平台, 成立区域性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基地。政府还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校园创业教育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专业孵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如小微企业服务机构整合政府政策资源, 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 将地方产业需求和企业需求转化成创业项目并建立项目库, 供有意创业大学生参考选择, 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第二, 完善教师与学生协同创业的工作机制。高校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 其科研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对其成果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不但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 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
13、地方与高校协同扶持创业平台的搭建, 为教师带领学生创业,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渠道平台。目前, 国家出台了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教师参与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政策和利益保障。4.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方面, 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契机, 共同推动建立适合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 高职院校还要以人为本, 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 倡导弘扬企业家精神,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参考文献1黄丽华.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引领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4) . 2王俊, 黄快生.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20) . 3战淑华, 侯召兰.地方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 2015 (1) . 4李胜利.提升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针对性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 2016 (5) . 5翟庆华, 杜德斌.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完善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