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前言1 建筑设计 .11.1 设计任务和主要要求 .11.2 建筑物所处的自然条件 21.3 平面设计 .31.4 立面设计 .41.5 剖面设计 .41.6 建筑设计的体会 .52 结构设计 62.1 结构设计条件和依据 .62.2 荷载计算 62.3 框架平面布置 72.4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82.5 结构分析与计算 152.6 榀框架内力计算 .402.7 楼板计算 .442.8 楼梯钢筋计算 752.9 柱下独立基础计算 .803 技术经济分析 .863.1 功能完整性和创造性空间 863.2 平面构思 864 施工组织设计 .894.1 编制依据
2、和原则 .894.2 工程概况及施工特点 .904.3 施工部署及施工准备 904.4 施工进度计划 944.5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944.6 工程材料的采购和进场计划 10224.7 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加固防护措施 1034.8 保证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减少扰民的技术措施 1035 结论 1116 致词 112参考文献 113附录11 建筑设计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综合体。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标志着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精神面貌。 从建筑物使用功能入手,根据建设单位意图、设计要求等有关方面着手,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理是建筑学现
3、代语言的普遍原则。 “安全、实用、美观、经济”永远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宗旨。徒有美丽的外观,而内部使用功能不能满足要求或不能发挥其效益是不可取的。所谓建筑的整体空间,是由点、线、面的某种组合而成立的单位空间作为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说单位空间作为建筑的整体空间的构成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作为一个单位空间相对来说是静止的空间,然而在做整体空间构成时便构成为动态的空间。建筑师常用曲面和斜面来构成空间,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动态的空间效果。建筑不仅可以向上发展,而且可以向四周流动。 建筑空间有外、内空间之分,作建筑设计时必须将内、外空间有机融汇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整个建筑给人一种自由、舒适的感觉,使观者
4、宛如喝一杯醇美、芳香的酒,实实在在美的享受。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除考虑上述各种要求以外,还应考虑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要求建筑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建筑方针
5、政策,正确学习掌握建筑标准,同时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建筑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两部分。1.1 设计任务和主要要求1.1.1 设计任务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办公楼的设计,办公楼属于行政办公建筑类。作为一个办公空间设计,要在平面规划中自始至终遵循实用、功能需求和人性化管理充分结合的原则。在设计中,既结合办公需求和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划分职能区域,也考虑员工与领导之间、职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材料运用简洁,大方,耐磨,环保的现代材料,在照明采光上使用全局照明,能满足办公的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在满足各种办公需要的同时,又简洁,大方,美观,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形象与现代感.1.1.2 设计依据和要求
6、(1) 总图制图标准 (GB/T50103-2001)(2)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 年修订本(4)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01)(5) 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二版第三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2(6) 05 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05J113)(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3272007)建筑法规、规范和一些相应的建筑标准是对该行业行为和经验的不断总结,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一些强制性规范和标准,具有法定意义。建筑设计除了应满足相关的建筑标准、规范等要求之外,原则
7、上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 满足建筑功能要求:(2) 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3)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4) 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内运作的可行性。1.2 建筑物所处的自然条件1.2.1 气象条件建设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炎热地区的建筑应考虑隔热、通风、遮阳、建筑处理较为开敞;在确定建筑物间距及朝向时,应考虑当地日照情况及主要风向等因素。气象条件::沈阳地区基本风压 0.55KN/m2; 基本雪压 0.50KN/m2。1.2.2 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基地的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平面组织结构选型、建筑
8、构造处理及建筑体型设计等。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勘探结果,给定地质情况如下表:地质条件表序号岩土分类土层深度(M) 厚度范围(M)地基承载力fk(kpa)桩端阻力qp(kpa)桩周摩擦 力 qs(kpa)1 杂填土 00.5 0.52 粉 土 0.51.5 1.0 1203 中 砂 1.52.5 1.0 180 204 砾 砂 2.54.5 2.0 240 2100 265 圆 砾 4.510.5 6.0 550 4000 40注 1)地下稳定水位距地表 -9 米,表中给定土层深度由自然地坪算起。2)建筑地点冰冻深度为-1.20 米。3)建筑场地类别:类场地土。地震烈度,表示当发生地震时,地面
9、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烈度在 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影响较小,一般可不做抗震计算,9 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一般应尺量避免在该地区建筑房屋,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点时7、8、9 度地震烈度的地区。1.2.3 水文水文条件是指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室。一般应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底下水位性质确定是否在该地区建筑房屋或采用相应的防水和防腐措施。31.3 平面设计1.3.1 总平面设计本工程为沈阳市某学院办公楼。总建筑面积 5444.6 平方米,此建筑纵向长为 60.2m,横向 17.6m。结构共 5 层,各层层高均为 3.6m。考虑通风和采光要求,办公楼采用了
10、南北朝向。设计室内外高差为 0.45 米,设置了 3 级台阶作为室内外的连接。1.3.2 平面设计本办公楼设计时力求布局合理,联系紧密。1.3.2.1 使用部分设计(1)墙体根据墙体平面上缩处位置的不同,有内墙和外墙之分,外墙又称围护墙,内墙主要是分隔;内墙主要是分隔房间之用;凡沿建筑物段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横向外墙称山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纵墙有内纵墙和外纵墙之分;在一片墙上,窗与窗或窗与门之间的墙称为窗间墙;窗间下部的墙称为下墙又称窗肚墙。非承重的隔墙的内墙通常称为隔墙,主要功能是分隔房间。作为隔墙,要求也具有自重轻,隔声及放火等性能。砌块隔墙常采用粉煤灰及硅酸盐,加气
11、混凝土,混凝土或水泥煤渣空心砌块等砌筑。墙厚由砌块尺寸而定,由于墙体稳定性较差,亦需对墙身进行加固处理,通常沿墙身竖向和横向配以钢筋。本工程采用陶粒空心砌块。(2)墙面装修本工程采用水刷石饰面。构造及材料配合比:15mm 厚 1:3 水泥砂浆打成, 10mm 厚 1: 2 水泥石渣抹面。主要特点及操作要点:材料质感粗,耐久性号,装饰效果佳。施工时,面层用铁抹子压平,待到七成干燥时,用棕刷子粘水洗去表面的水泥浆,使石渣外露骨 3%左右。注:当面层用白水泥,并加入水泥量 5%的颜色后,即成彩色水刷石。(3)楼板层与地面楼板层是多层建筑楼层间的水平分隔构件,它一方面承受着楼板层上的全部静、活荷载,并
12、将这些荷载连同自重传给墙或柱;另一方面还对墙体起着水平支撑作用。帮助墙体抵抗由于风或地震等所产生的水平力,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作为楼板层,还应未人们提供一个美好而舒适的环境,此外,建筑物重的各种水平设备官线,也都安装载楼板层内。1)楼板层的设计要求为了保证楼板层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楼板层的设计有如下要求:从结构上考虑,楼板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安全;同时,还应有足够的刚度,使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曲挠度不超过许可范围。刚度以挠度来控制,通常现浇混凝土的挠度 f0.07 0cfbh0.07 0cfbh150800h300 5001)箍筋应做 135o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
13、( 为箍筋直径) 。d2)根据试验和震害调查,发现梁端破坏主要集中杂 1.52.0 倍梁高的范围内。为保证梁具有足够的延性,提高塑性铰区压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值,并防止塑性铰区最终发生斜裂缝破坏,在梁端纵筋屈服范围内,加密封闭式箍筋,对提够梁的变形能力十分有效。同时,为防止压筋过早压曲,应限制箍筋间距。试验表明,当纵向钢筋屈服区内配置箍筋间距小于 6 8 ( 为纵向钢d筋直径)时,在压区混凝土彻底压溃前,压筋一般不会发生压曲现象,能充分发挥梁的变形能力。为此规定了梁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如表 7 所示。12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 及 250mm2bh3)加密区箍筋的肢距,
14、一、二级不应大于 200mm ,三、四级不宜大于200mm。纵向钢筋每排多于 4 根时,每隔一根宜用箍筋或拉筋固定,梁端第一箍筋距柱边一般为 50mm表 2-5 梁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mm)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取 较大值) 箍筋最大间距(取 较小值) 箍筋最小直径一 2 ,500bh/4,6d,100bh10二 1.5 ,500 /4,8d,100 8三 1.5 ,500b/4,8d,150b 8四 1.5 ,500 /4,8d,150 6注: 为纵筋直径, 为梁高。dbh4)沿梁全长,箍筋的配筋率 不应小于下列规定:SV一级抗震 0.035 cyvf二级抗震 0.030 c
15、yvf三、四级抗震 0.025 cyvf2.4.1.2 柱的构造(1)柱截面尺寸 1)现浇框架柱混凝土等级,当抗震等级为一级时,不得低于 C30;抗震等级为 24 级及非抗震时,不得低于 C20,设防烈度 8 度时不宜大于 C70,9度时不宜大于 C60.2)框架柱截面尺寸,可根据柱支撑的楼层面积计算由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力设计值 NV(荷载分项系数可取 1.25) ,可按以下公式估算柱截面积 Ac,然后再确定柱边长。非抗震设计时:N=(1.051.2)N V,A c(N/ )cf抗震设计时:N= NV,A c(N/ )Ncf式中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等级设计值;f增大系数,框架结构外柱取 1.3,
16、不等跨内柱取 1.25,等跨内13柱取 1.2;柱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取 0.70;抗震等级为二级时取N0.80;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取 0.90。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由三个条件确定: 最小构造截面尺寸要求; 轴压比的要求 抗剪要求。由构造要求,框架柱截面高度 不宜小于 400,柱截面宽度 不宜小于chcb300mm; 不应超过 1.5,应尽量采用方柱。chb由于短柱的延性较差,容易产生剪切破坏,故柱净高 与柱截面在边长cH之比不宜小于 4。若实际工程中避免不了的短柱,应采取构造措施,提高柱c的延性及抗剪能力。当轴力过大时,柱的延性减小,易产生脆性破坏,所以柱的竖向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下的轴力应满
17、足轴压比 的要求:c一级框架 0.7c二级框架 0.8三级框架 0.9c柱截面尺寸还应满足抗剪强度要求:非抗震设计 0.25cV0cfbh抗震设计 (0.25 )1REc(2)柱的纵向钢筋 框架柱宜采用对称配筋以适应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正反两向的要求。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 (包括柱中全部纵筋)在非抗震时不应max大于 5%,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4%,在搭接区段内不应大于 5%;当柱净高与截面有效高度之比为 34 时(短柱) ,其纵向钢筋单边配筋率不宜超过 1.2%,并沿柱全长采用符合箍筋。 为保证柱的延性,框架柱中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与柱有效结脉内积之比 不应小于 (见表 2-6)。min
18、表 2-6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设计设计类别构 件 非抗震设计 一 二 三 四中柱、边柱 0.4 0.8 0.7 0.6 0.514角柱 0.4 1.0 0.9 0.8 0.7 框架柱中纵向钢筋间距不应过大,以便对核心混凝土产生约束作用。在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35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00mm。 纵向钢筋的接头,一级框架应采用焊接接头,二级框架底层应采用焊接接头,其他层宜采用焊接接头,三级框架可采用搭接接头,但底层宜采用焊接接头。纵向钢筋接头应避开柱端加密区,同一截面内的接头钢筋面积不宜大于总钢筋面积的 ,相邻接头间距,焊接时不小于 500mm,搭接时不小于 600m
19、m,12接头最低点距楼板面至少 750mm,并不小于柱截面长边尺寸。 纵筋的搭接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小于 1.2 ;一级抗震设计时,不al小于 1.2 +10 ;二级不小于 1.2 +5 ;三、四级不小于 1.2 。aldald 框架顶层柱的纵向钢筋应锚固在柱顶或伸入板、梁内,其锚固长度自梁底面起算为 ,抗震设计时,一级不小于 +10 ;二级不小于 +5 ;wl aldald三、四级不小于 ;且至少有 10d 以上的直钩长度,非抗震设计也不小于 。a(3)柱的箍筋箍筋对框架柱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历次震害表明,箍筋过细,间距太大,构造不合适是框架柱破坏的重要原因。箍筋对柱的核心混凝土起着有效的
20、约束作用,提高配箍率可以显著提高受压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从而增加柱的延性,柱的箍筋有以下构造要求: 柱箍筋宜采用复合箍筋,当每边纵筋大于或等于 4 根时,宜采用井字型箍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纵筋至少每隔一根有箍筋或拉筋拉接,以固定其位置,并使纵筋在两个方向都有约束。 柱箍筋的肢距不宜大于 200mm,为保证箍筋能在核心混凝土内锚固,在地震荷载下,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后钢筋仍不散开,继续约束核心混凝土。箍筋应做 135o弯钩,弯钩端头直段不小于 10d(d 为箍筋直径) 。 柱端箍筋加密区:截面高度(或圆柱直径) 、柱净高的 1/6 和 450mm 三者中的较大值,对底层柱底,取刚性地面上下各 5
21、00mm。一级框架角柱及任何框架中的短柱,需提高变形能力的柱,沿柱全高加密箍筋。 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满足表 2-7 要求。表 2-7 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mm)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较 小值) 箍筋最小直径一 6 ,100d 10二 8 ,100 8三 8 ,150 815四 8 ,150d6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可采用 6;角柱、短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柱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满足表 10 的要求(体积配箍率; 为混凝土体积; 为在 内箍筋的体积 ) 。svcVsvV 非加密区的箍筋不应小于加密区箍筋的 50%,为施工方
22、便,宜不改变直径而将间距扩大一倍,但对一、二级抗震,间距不宜大于 10d ,三级不宜大于 15d(d 为纵筋直径) 。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处,箍筋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纵筋受拉时,不大于 5d 及 100mm纵筋受压时,不大于 10d 及 200mm根据以上的计算和构造要求,该框架底层梁及 B 柱的配筋见图结构配筋图。表 2-8 柱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柱轴压比抗震等级 箍筋形式 0.4 0.40.6 0.6普通箍、复合箍 0.8 1.2 1.6一螺旋箍 0.8 1.0 1.2普通箍、复合箍 0.60.8 0.81.2 1.21.6二螺旋箍 0.6 0.81.0 1.01.2普通箍、复合箍
23、 0.40.6 0.60.8 0.81.2三螺旋箍 0.4 0.6 0.8注:计算箍筋体积配箍率时,不计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2.4.2 初估梁柱截面尺寸:框架梁截面的确定:主梁:L 1:bh=300mm700mm 次梁:L 3:bh=300mm500mm (2)柱子:15 层柱截面尺寸相同,均采用矩形截面:bh=500mm500mm底层柱高度 h=3.6m+0.45m+0.5m=4.55m,其中 3.6m 为底层高,0.45m 为室内外高差,0.5m 为基础顶面至室外地坪的高度。其他层柱高等于层16高,即为 3.6m。2.5 结构分析与计算2.5.1 建筑结构的总信息(1)总信息结构材料信息:
24、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 (kN/m 3): Gc=25.00钢材容重 (kN/m 3): Gs=78.00水平力的夹角 (Rad): ARF=0.00地下室层数: MBASE=0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加荷计算方式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 X,Y 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 X,Y 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 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 裙房层数: MANNEX=0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0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 MAX=2.00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 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 (2)
25、风荷载信息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kN/): W O=0.55地面粗糙程度: C 类 结构基本周期(秒): T 1=0.00体形变化分段数: MPART=1各段最高层号: NSTi=5各段体形系数: USi=1.30(3)地震信息振型组合方法(CQC 耦联;SRSS 非耦联) 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12地震烈度: NAF=7.00场地类别: KD=2设计地震分组: 一组 特征周期 TG=0.35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 max1=0.08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 max2=0.50框架的抗震等级: NF=3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3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RMC=0.50周期折减系数
26、: TC=0.70结构的阻尼比 (%): DAMP=5.00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否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否 17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 =0(4)活荷载信息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从第 1 到 4 层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不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折减系数1 1.0023 0.8545 0.7068 0.65920 0.60 20 0.55(5)调整信息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1.00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0.85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BM=1.0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0.70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27、0.40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1.000.2Qo 调整起始层号: KQ 1=00.2Qo 调整终止层号: KQ 2=0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0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1.00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 CPCOEF91=1.15是否按抗震规范 5.2.5 调整楼层地震力 IAUTO525=1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IREGU_KZZB=0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 LEV_JLQJQ=1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0(6)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 (N/mm 2): IB=300柱主筋强度 (N/mm 2): IC=300墙主筋强度 (N/mm 2): IW=21
28、0梁箍筋强度 (N/mm 2): JB=210柱箍筋强度 (N/mm 2): JC=210墙分布筋强度 (N/mm 2): JWH=210梁箍筋最大间距 (mm): SB=100.00柱箍筋最大间距 (mm): SC=100.00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 (mm): SWH=200.00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 RWV=0.30(7)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1.00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 18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 否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0.85梁保护层厚度 (mm): BCB=35.00柱
29、保护层厚度 (mm): ACA=35.00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 否 (8)荷载组合信息恒载分项系数: CDEAD=1.20活载分项系数: CLIVE=1.40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1.40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1.30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0.50特殊荷载分项系数: CSPY=0.00活荷载的组合系数: CD_L=0.70风荷载的组合系数: CD_W=0.60活荷载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CEA_L=0.50(9)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 IWF=2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m) Z_STRENGTHEN=7.202.
30、5.1.1 各层的质量、质心坐标信息 *层号 塔号 质心 X 质心 Y 质心 Z 恒载质量 活载质量(m) (m) (t) (t)5 1 35.550 20.035 18.000 1288.4 26.44 1 35.530 19.925 14.400 1163.3 101.53 1 35.530 19.925 10.800 1163.3 101.52 1 35.530 19.925 7.200 1163.3 101.51 1 35.530 19.925 3.600 1163.3 101.5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432.530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5941.783结构的总质量 (t)
31、: 6374.313恒载产生的总质量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结构的总质量包括恒载产生的质量和活载产生的质量活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 (1t=1000kg)2.5.1.2 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 *层号 塔号 梁数 柱数 墙数 层高 累计高度(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 (m) (m) 1 1 150(30) 32(30) 10(30) 3.600 3.6002 1 150(30) 32(30) 10(30) 3.600 7.2003 1 150(30) 32(30) 10(30) 3.600 10.800194 1 150(30) 32(30) 10(30)
32、3.600 14.4005 1 150(30) 32(30) 10(30) 3.600 18.0002.5.1.3 风荷载信息 层号 塔号 风荷载 X 剪力 X 倾覆弯矩 X 风荷载 Y 剪力 Y 倾覆弯矩 Y5 1 40.66 40.7 146.4 122.50 122.5 441.44 1 37.71 78.4 428.5 113.71 236.3 1292.13 1 37.71 116.1 846.4 113.71 350.0 2552.12 1 37.71 153.8 1400.0 113.71 463.7 4221.61 1 37.71 191.5 2089.4 113.71 577
33、.4 6300.42.5.1.4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Floor No: 层号Tower No: 塔号Xstif,Y stif: 刚心的 X,Y 坐标值Alf: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Xmass,Y mass: 质心的 X,Y 坐标值Gmass: 总质量Eex,Eey: X,Y 方向的偏心率RAtx,RAty: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RAtx1,RAty1: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 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 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RJX,RJY,RJZ: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Floor No.
34、 1 Tower No. 1Xstif=33.2988(m) Ystif=21.4759(m) Alf=0.5495(Degree)Xmass=35.5301(m) Ymass=19.9255(m) Gmass=1366.4122(t)Eex=0.1832 Eey=0.1349RAtx=1.0000 RAty=1.0000RAtx1=2.3786 RAty1=2.3040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RJX=2.3195E+06(kN/m) RJY=3.0678E+06(kN/m) RJZ=0.0000E+00(kN/m)Floor No. 2 Tower No. 1Xstif=33.29
35、88(m) Ystif=21.4759(m) Alf=0.5495(Degree)Xmass=35.5301(m) Ymass=19.9255(m) Gmass=1366.4122(t)Eex=0.1832 Eey=0.1349RAtx=0.6006 RAty=0.6200RAtx1=1.7865 RAty1=1.8157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RJX=1.3931E+06(kN/m) RJY=1.9022E+06(kN/m) RJZ=0.0000E+00(kN/m)Floor No. 3 Tower No. 120Xstif=33.2988(m) Ystif=21.4759(m)
36、Alf=0.5495(Degree)Xmass=35.5301(m) Ymass=19.9255(m) Gmass=1366.4122(t)Eex=0.1832 Eey=0.1349RAtx=0.7996 RAty=0.7868RAtx1=1.7315 RAty1=1.7908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RJX=1.1140E+06(kN/m) RJY=1.4966E+06(kN/m) RJZ=0.0000E+00(kN/m)Floor No. 4 Tower No. 1Xstif=33.2988(m) Ystif=21.4759(m) Alf=0.5495(Degree)Xmass=3
37、5.5301(m) Ymass=19.9255(m) Gmass=1366.4122(t)Eex=0.1832 Eey=0.1349RAtx=0.8250 RAty=0.7977RAtx1=1.7392 RAty1=1.8271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RJX=9.1905E+05(kN/m) RJY=1.1939E+06(kN/m) RJZ=0.0000E+00(kN/m)Floor No. 5 Tower No. 1Xstif=33.2988(m) Ystif=21.4759(m) Alf=0.5495(Degree)Xmass=35.5502(m) Ymass=20.0352(m
38、) Gmass=1341.1943(t)Eex=0.1849 Eey=0.1254RAtx=0.7187 RAty=0.6842RAtx1=1.2500 RAty1=1.2500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RJX=6.6053E+05(kN/m) RJY=8.1679E+05(kN/m) RJZ=0.0000E+00(kN/m)2.5.1.5 抗倾覆验算结果抗倾覆弯矩 Mr 倾覆弯矩 Mov 比值 Mr/Mov 零应力区(%)X 风荷载 1902732.1 2298.0 827.99 0.00Y 风荷载 631056.9 6929.3 91.07 0.00X 地 震 1902732.1
39、37213.4 51.13 0.00Y 地 震 631056.9 41027.2 15.38 0.002.5.1.6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层号 X 向刚度 Y 向刚度 层高 上部重量 X 刚重比 Y 刚重比1 0.232E+07 0.307E+07 3.60 63743. 131.00 173.262 0.139E+07 0.190E+07 3.60 51094. 98.15 134.023 0.111E+07 0.150E+07 3.60 38446. 104.31 140.144 0.919E+06 0.119E+07 3.60 25797. 128.25 166.615 0.661E+0
40、6 0.817E+06 3.60 13148. 180.85 223.64该结构刚重比 Di*Hi/Gi 大于 10,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 Di*Hi/Gi 大于 20,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2.5.1.7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层号 塔号 X 向承载力 Y 向承载力 RAtio_Bu:X,Y215 1 0.1195E+07 0.3951E+06 1.00 1.004 1 0.1196E+07 0.3960E+06 1.00 1.003 1 0.1197E+07 0.3971E+06 1.00 1.002
41、1 0.1198E+07 0.3987E+06 1.00 1.001 1 0.1199E+07 0.3998E+06 1.00 1.002.5.1.8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VSS 求解器)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1 0.8164 114.00 0.06 ( 0.01+0.05 ) 0.942 0.6806 179.39 0.99 ( 0.99+0.00 ) 0.013 0.5725 88.00 0.95 ( 0.00+0.95 ) 0.054 0.2627 72.34 0.05 ( 0.0
42、1+0.04 ) 0.955 0.1956 175.68 0.99 ( 0.99+0.01 ) 0.016 0.1613 86.19 0.96 ( 0.00+0.95 ) 0.047 0.1518 55.25 0.05 ( 0.02+0.04 ) 0.958 0.1083 50.59 0.06 ( 0.02+0.03 ) 0.949 0.1007 174.41 0.99 ( 0.98+0.01 ) 0.0110 0.0886 49.42 0.06 ( 0.03+0.03 ) 0.9411 0.0840 85.67 0.96 ( 0.01+0.95 ) 0.0412 0.0695 174.09
43、0.98 ( 0.97+0.01 ) 0.02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0.732 (度)仅考虑 X 向地震作用时的地震力Floor: 层号Tower: 塔号Fxx: X 方向的耦联地震力在 X 方向的分量Fxy: X 方向的耦联地震力在 Y 方向的分量Fxt: X 方向的耦联地震力的扭矩振型 1 的地震力Floor Tower Fxx Fxy Fxt(kN) (kN) (kN.m)5 1 9.84 17.68 1325.604 1 6.23 14.60 1153.003 1 3.58 11.27 913.712 1 1.38 7.27 604.881 1 0.08 3.06 261.80振型 2 的地震力Floor Tower Fxx Fxy Fxt(kN) (kN) (kN.m)5 1 1050.97 16.47 1278.094 1 825.2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