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发展与现代化策略 郭璇 於振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 要: 传统营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文章阐述日韩两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经验教训, 结合目前国内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工作的情况, 探索传统营造技艺的活化发展策略。关键词: 传统营造工艺; 保护; 活化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郭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作者简介:於振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217002321055) 我国近现代战争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The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Buildin
2、g CraftsmanshipGuo Xuan Yu Zhenya Abstract: 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manship belongs to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Japan and Korea, and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cu
3、rrent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 china.Expl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manship.Keyword: 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manship; Protect; Development strategy; 1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发展80 年代以来, 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引起了国内的关注。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创作的建议。1997 年, 中国先后有多个项目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
4、文化遗产代表作”。2003 年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标志着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得到显著提高。国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使保护工作逐步法制化、规范化。传统营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 其保护工作的下一步重点是挖掘传统营造技艺的发展潜力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1.1 国内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在 20 世纪初, 中国在现代意义上对传统营造技艺展开保护与传承。在建国之前, 苏州“香山帮”工匠领袖姚承祖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现代工匠团体“苏州鲁班协会”。姚承祖根据家藏秘笈以及苏州工匠经验编著营造法源, 将传统营造纳入现代建筑教育, 招徒授艺、言传
5、身教, 为工匠人才的培养和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开创了良好开端。而“营造学社”的创立人朱启铃先生倡导“以匠为师”的学术传统, 对古代建筑营造文献、官刊籍本进行整理研究的同时, 向工匠师傅开展学习访问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经典性的学术成果。1建国后, 文物保护体系逐步创建至完善, 传统工艺的发掘和发展也逐步被重视。50 年代, 文物界开始编制三百年来工艺制作优秀人物简表, 其中包含“样式雷”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人物。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吸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思维, 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拓展到对历史街区、城市和风景名胜等的保护。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逐渐开展开来。传统营造技
6、艺属于“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保护和传承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但是由于多年以来国外建筑技术的持续输入,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受到质疑与冲击, 传统营造技艺局限在文物修复、历史街区保护以及风景名胜的建设活动中。同时, 现代建造技艺亦不断侵蚀传统营造技艺的生存空间, 不少名胜古迹的修复采用钢筋混凝土来替代木材, 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发展造成进一步冲击。而传统营造技艺本身也受到现代化、机械化的影响, 如何遵循传统营造技艺风格特色的同时使用现代的加工机械进行操作, 或在新的构造方式下进行传统手工加工等情况, 需要谨慎处理两者间的互动关系。1.2 日、韩传统手工艺保护日本、韩国与中国有着
7、相同的东亚文化背景, 其传统手工艺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同时日本、韩国两国在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上有着多年经验, 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方法上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1962 年, 韩国政府制定文化财保护法, 其中将传统手工艺技艺归类于无形文化遗产。同时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认定上公平公正, 韩国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会, 评委会成员来自韩国社会各界, 并接受监督, 来甄别能够代表韩国特色文化的遗产项目。韩国政府在 70 年代发起的“新农村运动”, 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环境, 避免了一些民间手工艺的失传。近年来, 已有一些
8、韩国学者在反思之前的韩国传统手工艺保护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而日本在近年来根据过去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经验, 已经从单纯“静态保护”的方式转向“发展型保护”的模式中。日本在 1950 年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 将传统手工艺定义为“无形文化遗产”, 其定义范围包含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将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认证制度划分为 (1) 个人认定; (2) 综合认定; (3) 保持团体。70年代后, 日本颁布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确定传统工艺品必须具备: (1) 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体; (2) 制作过程主要是手工操作; (3) 采用传统的技术或技法制造的
9、; (4) 能够使用传统的原材料, 这样的材料要具有 100 年以上的使用历史, 并且对人类与自然都是有利的; (5) 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产业规模。之后, 日本根据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以及多年实践经验制定传统工艺士认定事业实施办法对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工匠进行资质考试, 合格者授予“传统工艺士”并给予奖励。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上, 日本开展“一村一品”运动, 以“社区”为单位的传统产业保护、开发运动。2在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实施至今, 传统工艺品产业的从业人员老龄化和产业活力弱化的问题依旧存在。日本政府与相关研究人员在反复讨论和征询意见后, 达成如下共识:未来的传统工艺品产业必须是能够
10、对满足国民富足丰裕的生活需求而做出贡献的生活文化产业;是能够面向 21 世纪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产业;是能够通过富有特色的创造对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做出贡献的产业;是能够代表日本的国家形象并在世界上增强日本产业文化影响力的产业。3借鉴日韩两国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的经验, 传统手工业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关注其自身发展, 使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时代潮流中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由此, 在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保护工作的过程中, 也需关注传统营造技艺针对目前国内建筑需求, 所做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营造技艺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两方面, 一是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与分析, 分离出有价值的传统
11、因素来进行传承与创新;二是传统营造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艺特点, 融入现代建造结构体系之中。2 传统营造技艺现代化、科学化研究中国传统营造技艺包含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一体化营造技艺的营建思路和方法, 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实现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科学记录和分析, 探索并建立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营造技艺科学化研究的方法。从古至今,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体系, 涵盖了材料选择、构架设计、营造施工、预算定额、日常维护等现代工程中的多个工程子项目。由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一直沿袭师徒口授传承的方式, 传统营造技艺存在缺失遗漏的情况, 同时工匠对传统营造技艺也缺乏科学的认知, 传统营造技艺设计施工主要停留
12、在经验层次。国内的遗产保护工作以往注重古建筑实体的研究与保护, 对传统营造技艺没有进行科学化分析, 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自然无法形成技术上的创新。在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中, 没有科学的操作规范或技术标准, 缺乏统一的评估方法将会严重制约营造工艺的推广应用。针对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特点将其分为: (1) 构架营造科学化研究; (2) 节点 (榫卯) 连接结构科学化研究; (3) 非木材料施工工艺科学化研究。构架营造技术科学化研究主要包括构架设计、尺度设计、营造工序三个内容。以中国传统木结构“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木结构体系为基础, 结合建筑与施工一体化思路进一步分类为: (1) 木结构构件制作工序
13、; (2) 构件安装工序; (3) 修缮工序。木结构构件制作包含杖杆制作、柱类制作、梁类制作、枋类制作、桁类制作、斗拱制作、椽子制作、连檐、里口木、望板制作、翼角制作等。构件安装工序包含大木安装、椽望、连檐、里口木安装、翼角安装、斗拱安装等。修缮工序则以整体构架修缮和单个构件修缮两方面为核心展开研究。4中国传统木结构节点连接主要为榫卯结构, 但不同地域的榫卯结构存在构造上的差异。榫卯节点科学化研究包括对榫卯构造、榫卯受力、榫卯安装三方面的研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除木材外还包含砖石泥瓦等材料的使用, 对于非木材料施工工艺科学化的研究, 应针对地方特点进行归类科学化分析。3 传统营造工艺结合现代建
14、造工艺发展与传承传统营造技艺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以其自身特点与当代建筑建造结构体系相结合。当代建筑建造结构体系的发展基于材料与结构理论的创新, 不仅出现新的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材料如木材也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提升了其材料性能。这对根据材料性能所推导出的结构形态上的变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木结构建筑的形态变化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营造技艺的发展活力离不开建筑产业的考验, 一线建筑企业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运用与创新是检验营造技艺是否能够达到当代建造标准、满足建造功能的需求的方法。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来探索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3.1 徽派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徽派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分
15、布在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 徽州今称为黄山市。从总体来看徽州境内多山、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体系在徽州地区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徽州传统民居木构架做法, 除了穿斗式和抬梁式之外, 还有一种由山岳文化中穿斗建筑和北方中原文化中抬梁建筑结合而成的穿斗抬梁式木构架, 地域特色突出。传统徽派传统木作工艺以工匠分类, 分为大木匠作和小木匠作。大木匠工具主要有锯、刨、凿、斧。而小木作主要工具是以凿子为主。图 1 木雕教学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图 2 大木作教学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图 3 德胜洋楼公司建成项目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休宁德胜木工学校是 20
16、03 年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捐资创办, 现更名为黄山市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学校木作教学根据徽州传统木匠工作分类, 分为大木作木工教育和小木作木雕教育。虽然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下, 教学模式依旧遵循中国传统师徒传授模式。木工师傅通过实践教学, 对学生学习制作过程中的不足现场指导与演示。学生学制三年, 第一学年的学习内容包括木工工具的使用和木材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以及徽派传统榫卯结构的学习制作;第二学年通过设计与制作徽派传统家具理解传统木作的工艺原理;第三年为实习期, 学生通过在一线企业的实习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木作工艺的理解, 为以后的职业方向提供参考。其中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会在德胜洋楼公司接触现代轻型木
17、结构营造体系, 学习西方现代木作技艺。3.2 传统木作工艺与北美现代木结构建造技艺资助休宁德胜木工学校的德胜 (苏州) 洋楼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德胜公司) 成立于 1997 年, 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 (FEDERAL TECSUN, INC.) 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它的前身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的代表处。德胜公司从事美制现代木 (钢) 结构住宅的研究、开发设计及建造, 是国内目前具有高水平现代轻型木结构住宅施工技术的企业。轻型木结构建筑在西方国家盛行, 在北美, 约有 85%的多层住宅和 95%的低层住宅采用轻型木结构体系, 此外, 还有约 50%的低层商业建筑和公
18、共建筑, 如餐馆、学校、教堂、商店和办公楼等, 都采用这种结构体系。在日本, 轻型木结构建筑占住宅建筑的比例逐年提高。轻型木结构建筑综合能耗低、建筑材料环境亲和力强、抗震性能好的同时还具有建设周期短、得房率高、性价比适宜, 节能环保等优势性能。5当下, 中国对建筑节能环保的迫切要求, 使轻型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日益流行。但由于关于现代木结构法规不健全, 大批施工工艺较差的企业对新兴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目前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最紧要的是如何提升企业的营造工艺。营造工艺的提升基于两方面, 一方面对于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另一方面在于因地制宜, 结合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传承发扬当
19、地的传统营造工艺。各地域的传统营造工艺往往注重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限制等, 从而保证建筑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最大效益化。外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现代营造体系在国内无差别的推广引发的恶果已显而易见, 轻型木结构建筑营造体系在引入国内时应当以此为鉴。中国的传统木结构营造工艺中的独特手法亦可提升轻型木结构建筑的营造工艺。例如传统的榫卯结构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轻型木结构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木材连接节点无螺栓和连接件的外观, 亦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提供更多的美学选择。德胜洋楼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注重建筑营造的施工工艺, 亦注重工匠的培养教育的建筑企业, 在思想品质上, 注重培养工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
20、工匠木作技艺的培养, 则以中国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为基础, 结合西方现代木作营造技艺知识体系, 提升工匠应对当下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挑战的能力。这在有利于提升企业营造工艺的同时, 亦对当下中国传统手工艺提供了活化保护的策略, 使传统手工艺能够顺应潮流, 在新时代工艺发展中活化新生。4 结语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与其新时代的更新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在以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为主题的新时代里有着进一步挖掘学习的价值。借鉴日韩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 传统手工艺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满足时代需求, 方能保持持续生命力、活化新生。而传统营造技艺的发展
21、策略有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与分析, 分离出有价值的传统因素来进行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传统营造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艺特点, 融入现代建造结构体系之中。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保护工作者以发展的视角来进行研究, 同时需要结合实际, 落实于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从建筑项目的设计到施工、维护等整个建筑周期内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应用进行测评, 总结不足之处, 为传统营造技艺的进一步发展总结经验。这不仅需要整个建筑行业的支持, 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 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参考文献1郭璇.冯百全.传统营造技艺保存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J.新建筑, 2012, 1 (1) :140-143 2徐艺乙.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_徐艺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8 (1) :1-4, 161. 3秦永福.“一町一品”运动日本“社区文化”总体营造中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J.上海工艺美术, 1996 (2) :18-20. 4古代建筑营造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_N.中国文物报.2016-12-9. 5苑素云.轻型木结构建筑特点及发展前景J.新型建筑材料, 2013 (9)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