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3381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以上海市斜土路街道为例 侯冰 张乐川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 Kano 模型, 通过对上海市斜土路街道 70 岁以上中高龄独居老人的需求调查, 分析了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结果显示, 在 22 项养老服务中划分出 7 项必备要素、5 项一维要素和10 项魅力要素的基础上, 围绕日常生活的安全性、有序性、便捷性, 各需求层次构成呈现出“从基本服务功能的需求满足向服务功能深化与内容丰富延伸”、“由外部服务向家庭下沉与回归”的倾向。据此认为, 在中高龄独居老人服务的需求满足

2、和服务匹配方面, 应逐步提升生活照料服务的便捷性、医疗保健服务与疾病的上游干预功能、主动型社会交往的平台提供和应急服务的及时响应能力。关键词: 中高龄独居老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魅力质量理论; 上海市斜土路; 作者简介:侯冰 (1986) , 男, 河南开封人,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作者简介:张乐川 (1986) , 男, 上海市人,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收稿日期:2017-04-19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2 community service for

3、home care; customer delight theory; Xietu Road of Shanghai City; Received: 2017-04-19一引言在社会养老资源有限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模式, 将成为承接大多数老年人服务需求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准确甄别老年人需求作为影响服务质量的基础性内容和服务输送的首要环节, 不仅关系到服务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供需匹配的精准性, 更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由于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针对性不足、精准性欠缺的供需失衡和错位问题, 造成高需求率与低利用率、供给单

4、一性与需求多元性之间的矛盾1, 致使服务缺乏吸引力, 老年人潜在的服务需求无法得到充分释放。进而, 如何准确甄别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将影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 老年人内部差异导致各类老年群体的需求侧重也不尽相同。现阶段,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相关预测显示, 2023 年我国 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将达到 3000 万2, 空巢家庭比例也将于 2030 年达到90%3。其中, 70 岁以上的中高龄独居老人作为极为特殊的老年群体, 应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关注和优先满足的对象。一方面, 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源于家庭内部无法满足情况下的外部溢出4, 独居老人

5、因家庭保障功能的缺失而存在较高的养老风险, 对社会养老服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较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 作为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转化重要节点和身心机能下降的转折期, 70岁以上独居老人的“中高龄”特征导致其养老服务需求愈发突出与迫切, 并且对服务的需求侧重亦会有异于一般老人。随着人口政策周期和社会流动加速, 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群体规模将逐渐扩大, 相应需求的满足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加。预计 2050 年上海市的高龄独居老人数量将达到 30.67 万人, 比 2010 年增长近 4 倍5。然而, 社会整体养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服务需求的满足中需要采取优先策略, 而老年群体间的差异又强调了对服务需求的识

6、别理应进行针对性地考量。因此, 准确识别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确定服务提供的优先序列, 不仅有助于缓解养老服务的需求压力, 还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二文献回顾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 对养老服务需求的探讨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 可是针对中高龄独居老人养老服务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相对欠缺。现有文献只是针对特定的服务项目, 如针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显示, 高龄独居老人希望开展家庭病床、丰富社区卫生服务项目6。尽管如此, 部分关于独居、空巢老人需求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首先, 针对特定地区的调查显示, 独居老人表现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侧重7

7、;从全国性的调查来看, “上门看病、送药”、“提供保健知识”、“精神慰藉、聊天解闷”为独居老人前三项服务需求, 并且独居老人对各项服务的需求频率均高于非独居老人8。其次, 高龄空巢老人在经济、照料、精神需求方面普遍面临“养老需求大、代际支持弱”的整体性困境9, 并在生活服务、健康保障和情感保障的需求层面, 表现出对家政服务、陪同就医、定期常规检查、保健服务和老年活动参与的较高需求10;一些研究还针对“空巢”群体中“失独”老人的经济、生活、精神、社交等层面的养老需求进行了定性分析11。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 除了针对中高龄或高龄独居老人需求的研究不足之外, 在甄别各类服务的需求程度和优先排序方面

8、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方面, 当前研究中普遍以频率或百分比的高低来衡量老年人对不同服务需求的程度和强度, 但以此确定服务需求满足的优先顺序, 将会造成以“频率”替代“重要度”或“优先性”的误区, 并产生对“需要”与“想要”理解的混淆。尽管此类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即能够体现服务需求“量”的差距, 但无法对老年人需求的综合性、层次性进行概括, 容易产生简化或省略的风险和研究结果的差异12。同时, 这种方式也忽视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即单纯的需要不等于重要, 特别是在养老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所有的需求无法完全或同步得到满足。优先提供哪些项目才能有利于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同性、接受性、满意度和

9、利用率的提高?这些正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匹配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 尽管部分研究从宏观层面出发, 通过对全国性数据的统计, 探讨与比较不同服务需求的差别13-14, 为老年人服务需求提供整体性的描述, 但是老年人需求存在区域、城乡间的差异15, 特别是受养老服务发展水平、空间区位和社会主体培育程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各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程度和侧重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区域, 特定老年群体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如果以一般性老年人的需求调查结果去映射特殊老年群体 (如中高龄独居老人) , 也会造成需求信息的失真与服务提供的偏离。因此, 以全国性、无差别群体需求评估的“普遍性”代

10、替区域、群体间的“特殊性”, 将会在操作层面产生服务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的趋同和供需错位问题16。基于此, 本文依据魅力质量理论及 Kano 模型, 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置的合理性、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为目标, 以 70 岁以上中高龄独居老人为对象, 对上海市斜土路街道进行调研。通过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娱乐、应急援助方面的服务项目细化, 探讨各项养老服务在需求满足中的优先序列, 以期丰富对中高龄独居老人服务需求的研究与认识, 提高不同地区生活环境和服务发展程度对老年人需求识别的准确性, 为服务主体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三理论框架魅力质量理论 (Attractive Quali

11、ty Theory) 及 Kano 模型 (Kanos Model) 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 (Noriaki Kano) 提出 (图 1) 。受双因素理论 (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 的启发, 魅力质量理论旨在分析服务 (产品) 要素的满足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即“并非每种服务的提供 (缺失) 均能提高 (降低) 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同时各项要素的满足对满意度的作用 (提高或降低) 也存在差异”。图 1 Kano 模型的要素层次划分 下载原图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而言, 魅力质量理论及 Kano 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展现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满足与满意

12、度之间的关系。从服务“满足”和“满意度”2个维度, 依据服务要素的重要程度, 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可划分为 5 种层次类型:必备要素 (Must-be requirements, M) , 即老年人从自身需求出发, 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理应具备的服务内容;一维要素 (One-dimensional requirements, O) , 即老年人希望能够提供的预期服务内容;魅力要素 (Attractive requirements, A) , 通常是尚未明确表达或意识到的、超出预期的服务内容, 主要受老年人对服务认知和体验的影响;无关要素 (Indifferent requir

13、ements, I) , 即老年人认为无关紧要的服务内容, 无关要素的提供或欠缺不会对满意度产生任何影响;逆向要素 (Reverse requirements, R) , 即导致老年人反感的服务, 逆向服务的提供将导致满意度下降。其中, 必备要素 (M) 、魅力要素 (A) 呈现出服务提供与满意度的非线性关系, 这也是魅力质量理论的核心理念所在:对于必备要素, 服务的提供将不会提高满意度, 但是服务缺失将导致满意度下降;魅力要素提供将很大程度地提高满意度, 但魅力要素的缺失不会降低满意度。一维要素 (O) 、逆向要素 (R) 呈现出线性关系, 即一维要素表示服务提供 (未提供) 将导致老年人满

14、意度的提高 (下降) ;逆向要素则与之相反。在 Kano 模型分析方法上, 主要是针对每项服务需求采用“正/反”两种问题设置, 即“能够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某种服务需求时/无法提供某种服务不能满足某种需求时”的老年人满意度情况, 进而根据“正/反”问题的交互选项确定相应的服务需求层次划分 (表 1) 17。表 1 Kano 模型问题选项的需求层次划分 下载原表 传统 Kano 模型根据单个要素被划分为 M、O、A、I 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选项确定最终的需求层次, 并以此确定 MOA 的需求要素优先满足序列。但是, 即使是在同一需求层次内, 各项服务要素对满意度的影响亦存在差异, 这也是传统Kano

15、模型在确定需求满足优先排序中的缺陷。故此, 伯杰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了顾客满意度系数 (customer satisfaction coefficient, CS) 和顾客不满意系数 (customer dissatisfaction coefficient, DS) 18, 以区分不同需求要素的满足对满意度的影响差异 (式 1) 。如式 (1) 所示, CS 为某种服务需求的统计中归属于魅力需求 (A) 和一维需求 (O) 的频率除以总频率, 取值区间为0, 1, 即 CS 取值越接近于 1, 该需求的满足对满意度的提升作用越大, 反之越小;DS 为某种服务需求归属于一维需求 (O)

16、和必备需求 (M) 的频率除以总频率, 取值区间为-1, 0, 取值越接近-1, 表示该服务需求未满足的情况下, 对不满意度的影响越大, 反之越小。根据魅力质量理论, 在对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识别与排序中, 应在确定各服务项目需求层次划分的基础上, 对比各服务需求要素间的满意度/不满意度系数, 即遵循“MOA”的满足顺序, 对 DS 或 CS 系数较为显著的需求要素优先考虑。四实证分析本研究的数据源于 2015 年对上海市斜土路街道年满 70 岁及以上、常住本地区半年以上的独居老年人 (以晚间睡觉仅 1 位老年人为准) 进行的问卷调查。由于对象特殊性造成的数量限制, 为了尽可能

17、增加样本量、提高调研信息的完整性与结论的准确性, 于随后进行了二次补充调研。此次调研累计发放问卷 253分, 有效问卷 237 份, 有效率为 93.7%。在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问卷设计方面, 针对社区居家上门服务与托老服务两种形式, 依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功能、边界和实践, 围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娱乐和援助维权, 共细分出22 项服务内容 (表 2) , 并对每项服务的需求进行“正/反”两种问题的 Kano模型设计, 即“可以提供 (不提供) 某种服务项目时, 您的满意 (不满意) 程度如何”。表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设计 下载原表 1. 样本描述在被调查的 237 位高龄独居

18、老人中, 男性占 39.2%, 女性占 60.8%, 性别数量差距明显;平均年龄达 81.27 岁, 其中 80 岁及以上老人占样本总数的 63.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人超过半数。在健康方面, 44.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自评状况一般, 在所统计的 10 种老年常见疾病中, 平均患病数量为 1.34 种, 而患有 1-2 种常见病的老人居多, 占总样本的 69.6%。通过年龄段与患病数量的交叉统计, 80 岁以上的老人组在患有 2种及以上疾病率方面, 均超过了 79 岁及以下组。由于调查对象所处的时代特征, 绝大多数老年人曾就职于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非公有制单位从业者仅占

19、6.7%。因此, 多数老人在退休后拥有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在近 3 个月平均收入水平上, 月收入在 2000 至 3999 元的老年人占 82.3%, 13.1%的老年人月收入超过 4000 元。同时, 由于年龄的增大而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和能力下降以及子女在开支上的补贴, 绝大多数老年人“近 3 个月平均支出”较低, 每月支出不足 500 元的占 61.6%, 且没有老人超过 2500 元, 这也反映出中高龄独居老人具有一定的服务购买能力和支付空间。在家庭情况层面, 多数老人有 2 个或以上子女, 均值为 1.34。婚姻状况为“丧偶”的占 74.7%;尽管有配偶的老人为 20.7%, 但配偶多出于

20、照顾儿孙的需要长期在子女家居住, 进而处于“代际互惠”下的独居状态。同时, 除了 7 名无子女的老人外, 多数老人出于不愿麻烦儿女和儿女住房条件有限的原因而不选择与子女同住, “习惯自己住”也是老人因为上述条件限制而做出的一种“自我调适”。2. 需求划分通过对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统计, 首先根据各项服务需求“正/反”问题的选择, 参照 Kano 模型的需求划分表 (表 2) , 确定每位老人对各项服务的需求层次, 并对各项服务层次划分的频率进行统计, 依据最高频率确定每种服务的整体需求层次;其次, 根据式 1, 计算出各项服务需求的满意度系数 (CS) 和不满意度系数 (DS

21、) 。此外, 由于必备要素、一维要素和魅力要素能够分别反映出老年人对不同服务的需求程度 (即 MOAI) , 因此可以通过对各要素层次进行赋值 (M=5, O=3, A=1, I=0) 并计算出相应的整体均值来比较各项服务需求的重要度系数 (Importance Degree, ID) 。通过需求层次、重要度 (ID) 、满意度系数 (CS) 和不满意度系数 (DS) 4 个方面对各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排序。从结果来看 (表 3) , 在依据重要度系数 (ID) 排列的 22 项服务需求中, 共划分出 7 项必备要素 (M) 、5 项一维要素 (O) 和 10 项魅力要素 (A) 。表

22、 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排序 (ID 序列) 下载原表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必备要素必备要素是中高龄独居老人主观判定最重要的服务需求。从测算结果来看, 必备要素的重要度系数 (ID) 普遍高于要素。在必备要素的构成方面, 应急援助2 项、日常照料 3 项、医疗保健 2 项, 具体为紧急援助、社区药店 (取药、配药) 、应急维修、上门做饭、打扫卫生、社区餐厅、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社区康复理疗点。根据魅力质量理论, 上述 7 项服务的缺失或不足将极大程度上降低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进而影响对服务的认同与利用。从服务需求的内容方面, 必备要素反映出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生活

23、的安全性和日常生活有序性、便捷性的基础性需求特征, 即由于家庭支持与互助功能的欠缺, 中高龄独居老人对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对日常生活应对能力不足、对健康维护能力不足, 相应的需求更加侧重于保证独居生活的有序维持。尽管同属于必备需求, 但各服务项目对于老年人重要度、满意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紧急援助、社区药店和应急维修为必备要素中最重要 (ID 系数) 的前 3 项服务, 被选择为“无关要素 (I) ”的频率均为 0, 特别是紧急援助、社区药店的 DS 系数十分接近于-1, 这也更能凸显出这些服务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 由于部分老年人行动能力受到限制, 老年社区餐厅、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被选为无关要

24、素 (I) 的频率较多。在就医选择方面, 老年人对于疾病的治疗倾向于正规医院 (选择区级以上的占 57.4%, 社区和居委会层面为 38.3%) , 而对社区层面的医疗保健需求 (N 7、N 8) 更侧重于日常基本健康的维持。虽然社区理疗点 (N 8) 在必备要素中的重要度最低, 但从无关要素 (I) 的频率仅为 1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此项服务。而由于 M、O、A 的划分频率较为均衡,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重要程度并没像前 3 项的服务需求那样集中。(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一维要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一维要素, 是与老年人满意度直接相关、急需完善的服务内容, 一维要素的

25、提供或欠缺, 会直接导致满意度的提高或下降。5 项一维要素包括老年活动室、老年送餐服务、户外或室内健身点、代缴公共事业费和社区保健养生知识宣传。但是, 由于一维要素中被划分为魅力要素 (A) 特别是无关要素 (I) 的频率相对增加, 导致需求重要度相对降低。在一维要素的需求内容方面, 体现出中高龄独居老人在保证基本日常有序性基础上的较高层次需求。一方面, 较于必备要素, 一维要素反映了对安全、生存、便捷性服务功能的辅助性延伸。如与社区药店、理疗点相比, 对室内或室外健身点、保健养生知识宣传的需求, 反映出老年人从健康维持需求向健康维护、疾病预防需求的提升, 而送餐、代缴服务则会进一步减少独居、

26、高龄造成的日常生活不便。另一方面, 体现出在日常生活、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对精神层面需求的提升。由于精神生活匮乏、交流机会较少是独居老人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老年人对于活动室、甚至健身点的需求, 既体现出对硬件设施的需求, 又体现出对社会互动、精神满足的一种场地性、平台性需求。特别是在一维要素中, 老年活动室需求 (N 14) 的重要度 (ID) 排在第一位, 其不满意度系数 (DS) 比必备服务中 N14、 N8更接近-1, 即老年活动室缺失造成的满意度下降程度, 将大于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社区康复理疗点。此外, 社区养生保健、社区医疗保健、养生知识宣传 (N 6) 在整体服务需

27、求排序中, 是第一个CS 和 DS 系数相加为“正数”的服务需求, 也是在服务满足序列中由 DS 导向转化为 CS 导向的临界点, 即 N6及以下排序的服务满足序列中, 服务提供对满意度的提升程度将大于服务欠缺所造成的不满意下降程度。(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魅力要素在此次调查中, 共有 10 项服务需求被划分为魅力要素, 其中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娱乐服务各 3 项。与上述 2 种划分层次相比, 魅力要素在需求的重要度和不满意的影响程度较低, 但其满意度系数最大。从魅力要素的内容构成方面, 进一步体现了围绕日常生活有序性下的各项养老服务内容的丰富、功能的提升和方式的扩展。一方面, 在日

28、常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服务中, 表现出外部社会服务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向家庭基本功能回归, 即更多的服务需求希望在家庭层面实现。比如代购服务 (N 3) 、助浴服务 (N 2) 可以进一步减少老龄化带来的生活不便, 特别是家庭医生 (N 9) 、家庭病床 (N10) 不但可以减少老年人外出就医的不便, 而且能够实现医院治疗功能向家庭层面的下沉与延伸, 实现家庭医疗保健内容的多元化。另一方面, 魅力要素中的精神娱乐服务的需求排序最低, 无论从重要度或满意/不满意度系数, 均与必备和一维要素中的同类服务相差较大。通过内容对比发现, 志愿者心理关怀与聊天 (N 21) 、老年学校 (N 15) 、协助行动

29、不便的老人散步 (N 16) 等偏重于老年人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反映出老年人对主动性、日常性社会互动的注重。五结论与探讨本研究以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提升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性为目标, 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 Kano 模型, 通过对上海市斜土路街道70 岁以上独居老人的抽样调查, 甄别老年人对不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层次及优先满足序列。结果显示, 在所列出的 22 项服务项目需求中, 可划分出 7 项必备要素、5 项一维要素和 10 项魅力要素。从各服务项目的需求排序来看, 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首先是出于日常生活安全性的考虑, 这反映出老年人由于行

30、动能力下降和家庭支持欠缺而在风险应对方面的困境。其次, 生活照料体现出对基础性家庭生活功能的辅助性补足, 但在医疗保健的需求方面则凸显出老年人对“健康维护”的服务需求倾向和功能定位, 这也就导致了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并未像部分研究结果或预先设想的那样强烈19-20。此外, 精神娱乐需求侧重于对设施与场地的硬件型需求, 反映出老年人对于主动性社会互动平台、媒介的需求倾向, 其他精神娱乐服务由于将老年人置于被动接受的角色, 相应的需求程度较低。因此, 根据研究的实证结果, 在结合养老服务社会效益导向与服务供给效率导向的基础上, 针对斜土路街道的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建议在养老服务

31、需求的满足与服务匹配中, 优先提升各类服务中必备要素 (M=1) 和一维要素 (O=2) 的可获得性 (表 4) 。同时, 从各层次需求的内容构成来看, 在必备要素向一维、魅力要素的扩展序列中, 体现了以下两种需求倾向:一是围绕家庭养老功能的补足和日常生活的有序, 呈现出“从基本服务功能的需求满足, 向服务功能深化与内容丰富延伸”的需求倾向;二是围绕服务功能实现的便捷性, 呈现出“由外部养老服务向家庭层面的下沉与回归”, 即从“出门使用”向“在家体验”的需求倾向。进而, 围绕“在家养老”、“就地养老”的日常生活有序性, 在中高龄老年人服务需求满足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精准性提升的路径中, 应逐

32、步提升生活照料服务的便捷性、医疗保健服务与疾病的上游干预功能、主动性社会互动媒介搭建以及应急服务的及时响应能力。表 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优先满足 下载原表 在研究结果方面, 本文与以往相关研究存在部分异同之处。一方面, 本研究的结论同样表现出老人对基础型养老服务需求的侧重21。而上门家政服务、老年餐厅、健康维护性医疗服务 (社区配药、身体检查与健康讲座) 、老年活动室和应急援助也是多数研究中普遍凸出的需求内容。同时, 部分研究显示, 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服务具有较高的需求16, 但这种需求更侧重于对服务提供的“期望”22, 这与本研究中“家庭医生、家庭病床”的“一维要素”划分具有相似特征。可

33、是, 在个别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上, 本文与一些针对全国性、地区性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如陪同服务、聊天解闷、法律援助并未像部分研究所呈现出的高需求特征14,16,21,23。其原因可能由于调查地区或样本特征的差异所致, 即上海市中高龄独居老人需求的独特性, 或是因本文侧重于“优先性”而非“需求量”的分析视角导致, 即对于“需要”与“想要”的理解差异。本研究仅是针对单个街道的整体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因此 Kano 模型在老年人服务需求识别中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还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本文也仅为老年人需求研究提供一种视角和经验支持。同时,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造成的样本量受限, 研究

34、结果的代表性以及中高龄独居老人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或与一般老人之间的需求存在何种差别, 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 2013 (2) :49-59 2杜鹏, 翟振武, 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 2005 (6) :90-93 3韩振燕, 郑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与老年社会服务发展探析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 2011 (2) :102-106 4龚志文, 刘太刚.我国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差异化制度设计研究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视角J.学习论坛, 2015 (7) :55-5

35、9 5彭亮, 王裔艳.上海高龄独居老人研究J.南方人口, 2010 (5) :24-31 6黄雷, 鲍勇.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2) :252-253 7孙雯, 庄海茹.城市独居老人照顾需求与社区照顾模式探究以长春市绿园区某街道为例J.现代交际, 2014 (7) :1-2 8熊茜, 钱勤燕, 王华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居家老人需求状况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5) :60-68 9曹杨, 徐向文, 王一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代际支持的比较分析J.调研世界, 2016 (10) :53-61 10田奇恒, 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以重庆市某新区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30-33 11陈盼盼.失独老人社区照顾的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 2015 (6) :47-54 12黄匡时.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研究J.人口与社会, 2014 (4) :1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