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电子产品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梁丹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该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适应“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电子制造业智能转型发展的基于电子产品智能化生产流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新形势、新环境、新岗位对电子产品制造技能人才的需求。关键词: 中国制造 2025; 电子产品制造; 表面贴装技术; 课程改革; The Reform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Manufactur
2、ing Skil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LIANG Dan Wuhan Polytechnic;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of“electronic products manufacturing”? to? explore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orm a c
3、ours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process of electronic products, ? and make curriculum teaching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new situation, new environment, new position and the demand of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manufacturing skills.Keyword: Made in China 2025; Electronic Products
4、 Manufacturing;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1 课程改革意义伴随着“中国制造 2025”宏大计划的部署和实施,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和跨越性发展, 电子制造企业也将逐步从 2.0、3.0 的工厂转型升级到 4.0的智能化工厂, 现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新岗位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空缺。仅湖北省现有的 3800 多家大型电子生产企业, 其中 90%以上都与电子产品制造有关, 大量企业都需要具备电子产品制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又能从事智能工厂设备生产线操作、安装设计、产线调试、设备维护及管理等方
5、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对我们现有的电子产品制造人才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索和创新符合智能工厂岗位需求的电子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 课程建设目标“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 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电子产品制造一般流程为:组装前准备工序、元器件安装与焊接、总装、整机调试与检验。电子产品的制造最主要是涉及元器件安装与焊接环节, 即表面贴装环节 (SMT:表面贴装技术) 。表面贴装 (SMT) 环节主要由自动化的生产设备 (印刷机、贴片机、回流焊炉、自动检测设备等) 完成, 随着企业进一步智能化的改造和
6、升级, 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我们将紧跟电子智能制造发展步伐, 通过完善升级校内电子产品制造生产线和先进电子 SMT 虚拟制造 (教学培训) 系统, 通过教学内容和资源上不断优化和更新, 力求教学与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无缝对接, 真正实现“智能化生产线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更好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服务。3 课程设计理念与工业 4.0 及“中国制造 2025”紧密衔接, 电子制造业正经历“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 电子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生产技术, 生产环境, 生产要素各方面都将面临改革和创新, 因此我们需要紧跟市场、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 不断进行循环式的课程
7、改革和课程设计。本校是武汉电子智能制造协会副会长单位, 拥有良好的“校会联合、校企合作”平台资源。通过开展“校会联合、校企合作”不仅能培养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人才, 同时能不断促进本专业课程改革创新, 提升课程教学团队技能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在武汉电子智能制造协会成员企业、武汉坡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中数控 SMT 生产部等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 对武汉市周边的主要大、中、小型等电子产品智能制造企业相关技术人才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抽样调研, 明确了电子产品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职业岗位定位, 为电子产品智能制造工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企业和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依据。在此基础上, 对课程内容
8、进行改革与创新, 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坚持“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 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引导, 以最新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为课程视野”的课程设计的理念。以“生产车间”为平台, 按照“具体工作岗位分析实际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结构”,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4 课程改革实践结合我国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 构建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行
9、动导向的相配套的“项目式”教材。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式课程的新型教学关系。(1) 立足智能化 SMT 生产技能岗位开展课程建设。依据 SMT 职业岗位需求, 针对课程目标及特点, 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要求, 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通过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编写教学讲义及教材, 开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 共同建设课程资源网站, 教师服务企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 进行课程深度开发。(2) 依据智能化 SMT 岗位能力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来
10、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生产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需求。教学中, 可依据学生思维上从简单到复杂的特点, 针对具体岗位能力运用任务驱动、角色担当、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同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采用学生、小组、教师、企业工程师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3) 围绕智能化 SMT 生产流程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电子产品智能制造的生产流程, 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 采用按照电子产品实际的贴装过程来
11、设计教学过程, 以保证教学过程和实际电子产品贴装过程的一致性, 同时将学习过程囊括在学习情境之中, 分析电子产品智能制造生产 (工艺) 技术员岗位职业能力, 制订课程教学标准, 合理选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项目、工艺条件、工艺标准、工艺参数、工艺技术操作、工艺管理及质量控制等, 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载体, 从中归纳出相应的能力和知识, 基于产品生产流程,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构建实训项目和理论模块。根据校内外专家调研结果以及毕业生的工作反馈信息, 列出智能制造生产 (工艺) 技术员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工作特点, 归纳出对应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表”,
1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认知实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综合生产性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等训练, 使学生能对整个电子产品贴装过程准备把握, 同时能对流程中的每道工艺的知识点、技能点熟悉掌握, 可有效实现技能由单一到综合, 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4) 根据智能化 SMT 生产流程进行课程“项目式”教材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课程作用, 并通过细化智能化表面贴装技术的生产流程, 我们确立的教材开发的理念是: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 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及最新 SMT 技术为课程视野的“项目式”系列教材。以“生产车间”为平台, 按照“具体工作岗
13、位分析实际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结构”的流程,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和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5) 依照企业智能化生产情境, 构建与企业同步的“教学做合一”生产实训平台。在现有的校内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上, 与企业改革同步逐步升级设备, 升级虚拟制造 (教学培训) 系统, 学生不仅能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 还能直接操作各种新型设备, 直接参与实际生产, 在同企业一样的真实生产环境中, 完成知识传授、小组工作、实训操作等教学、实训与实习环节, 使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教师、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几大要素融为一体, 不仅实现“教、学、做
14、一体化”, 还能真正做到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和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同步。5 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展望目前我国的电子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革刚刚起步,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由于受到工艺技术要求和特点的限制, 实现完全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以富士康为例, 其廊坊的富智康最新的 SMT 自动化生产线, 2015 年仅实现了 70%的自动化程度, 因此教学需要紧跟市场、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 根据智能化生产现场相应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 及时优化改革课程教学方案, 不断进行循环式的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课程的改革和探索要做到循序渐进, 紧跟市场、行业、企业及生产现场的变化, 不断的完善, 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参考文献1涂用军.深化校企合作, 提高 SMT 技术人才培养质量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9) :30-33. 2李力.校企合作培养 SMT 技术人才的实践与认识J.职教与成教, 2010 (2) :71-73. 3马必学.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高职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51-52.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 2007 (4) . 5赵敏.注重能力培养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