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如皋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课件.ppt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595561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7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江苏省如皋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江苏省如皋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江苏省如皋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江苏省如皋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 习,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孙权劝学,【读-背】,4,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学!” 当初 对说 现在 掌管 大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 事务 难道 想 成为 通“耶”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 只 应当 历史 罢了

2、 说 谁 像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解词】,5,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于是 开始 到、等到 和 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讨论 议事 非常 惊奇 现在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不再是 就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 为什么 主谓间 迟 于是 拜蒙母,结友而别。拜见 表顺接,【解词】,6,1.蒙辞以军中多务。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卿言多务,孰若孤?5.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

3、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释句】,7,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7.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9.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释句】,1.本文选自 ,作者 。资治通鉴 司马光 2.由本文产生的两个成语为 、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3.本文在人物描写上的主要特点是 、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4.本文给我们的启迪是 。 a.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

4、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的增长大有帮助。b.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c.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5.分别概括孙权及吕蒙的性格特点。,8,【练习】,6.原文填空: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 。 (3)孤岂欲卿 邪!但当涉猎, 。卿言多务, ?孤常读书, 。(4)卿今者才略, ! (5)士别三日,即更 。,9,【练习】,木兰诗,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5、,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爹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

6、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读-背】,注释翻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爹征。,译文: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册,每一册(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对着门织布,织

7、布机发出的声音,只,想,思念,也,征,表示多数不是确指,父亲,为此,买,注释翻译2,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早晨,辞别,住宿过夜,只,到,胡人战马,译文: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

8、人的战马的嘶鸣声。,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奔赴,注释翻译3,译文: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 ,有的胜利归来。 木兰十多年之后幸运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过,像,北方,表示多数,

9、不是确指,拜见,记功,有余,想要,做,骑上,注释翻译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外城,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和在脸

10、上贴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又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扶持,对着,朝着,穿,动弹,眯着眼,跑,怎么,哪里,1.这首诗选自 朝 编的 ,是 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与 并称“乐府双璧”。出自本诗的成语是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孔雀东南飞,2.概括木兰的人物形象。智勇双全 孝敬长辈 淡泊名利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排比、对偶 、比喻、夸张、叠字 4.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1、2、3、6、7段详写木兰的儿

11、女情怀,4、5段略写其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简洁紧凑。,【练习】,扑朔迷离,5.根据要求默写 (1)表现木兰飞速奔赴战场的语句是: (2)表现北方天气寒冷、战场环境恶劣的语句: (3)表现战争残酷的语句是: (4)表现木兰战功卓著、赏赐很多的语句是: (5)表现木兰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6)通过比喻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赞美木兰智慧的诗句是:,17,【练习】,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12、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读-背】,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知:懂得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但,只。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安:怎么。 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解词】,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

13、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覆:盖。 徐:慢慢地。 杓:同“勺”。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解词】,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而自夸。 2.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

14、头。,【释句】,4.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5.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老翁说:“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释句】,6.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7.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勺舀油滴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8.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老翁

15、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释句】,1.本文选自 ,作者 。归田录 欧阳修 2.在人物描写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手法为 、 、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3.本文想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应牢记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4.根据原文填空 (1)有卖油翁 , 而不去。 (2)见其发矢 , 。 (3)无他, 。 (4)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自钱孔入。 (5)我亦无他, 。,25,【练习】,5、分析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形象 陈尧咨:技艺高超、恃才傲物、傲慢无礼卖油翁:身怀绝技、不卑不亢、沉稳谦虚,【练习】,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16、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读-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多,只,洗,过分艳丽,都是动词,生藤蔓,生枝茎,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解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17、,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认为,表示判断句式,少,像一样,的人,应当,【解词】,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很多人了。,【释句】,1.本文作者 。“说”是一种 的文体。周敦颐 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 、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对比(衬托) 3.本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操?表达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弃,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态度 4.根据要求默写: (1)赞美莲高洁品格的名句:,32,【练习】,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读-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于,动词,出名,有名,灵验,这,只,德行美好,长到,映入,博学的人,平民,调弄,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官府公文,使形体劳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解词】,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

20、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释句】,1.本文作者 。铭是一种 的文体。刘禹锡 刻在器物上用来自警等 2.本文在写作上集 、 、 于一体(表达方式)。描写 抒情 议论 3.本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操?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态度,表达了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安贫乐道的情趣。 4.根据要求默写: (1)主旨句(中心句): (2)通过环境优雅表现“陋室

21、不陋”的句子: (3)通过交往人物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 (4)通过室内活动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 (5)通过类比手法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37,【练习】,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22、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读-背】,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靠近,河岸,p,倒塌,一起,经历,年,募集,寻找,终了,最后,zho,划(船),y,拖,踪迹,【解词】,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

23、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馆教书,听说,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fi,木片,怎么,被,带,是,坚硬沉重,松散轻浮,yn,埋没,荒唐,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解词】,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讲学家的话,凡是,失落,应当,原来是,水,的,侵蚀、冲刷,坑穴,等到,摔倒,形成,【解词】,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24、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像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s,逆流而上,固然,按照,他,指老河工。,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吗,【解词】,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水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25、踪迹。,【释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i),,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是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是又松又轻,,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石兽埋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释句】,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2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释句】,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s)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释句】,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27、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通(只)根据某一个道理主观地推断呢?,【释句】,1.本文选自 ,作者 ,体裁为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笔记小说 2.本文给我们的启迪是 。 a.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主观进行判断。b.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原文填空。 (1)凡河中失石, 。 (2)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 (3)转转不已, 。 (4)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 (5)然则天下之事, ,不知其二者多矣, ?,49,【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