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研究 李范成 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延伸至大学, 将大学生作为借贷产品的目标客户, 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从当前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现状及危害出发,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以期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有所帮助。关键词: 大学生; 不良借贷; 校园教育; 作者简介:李范成 (1976-) , 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近年来, 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 在政府的主导下, 一些银行推出了低息或
2、免息的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借贷产品, 一些大学生根据需要进行校园借贷。同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 一些金融机构, 尤其是网络借贷平台, 将大学生作为目标客户发展借贷业务。相比政府主导的借贷产品, 这些机构推出的借贷产品申请简单、审批宽松、放款快速, 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但这些借贷产品多隐藏高利率的风险, 会诱发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 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完成, 给大学生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 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不容忽视, 亟待解决。1 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的现状及危害当前, 在大学校园的公示栏、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 都能够找到“校园贷”的相关信息。校园贷款、
3、分期消费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流行, 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 但其所诱发的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1 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的现状1.1.1 大学生不良借贷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近年来, 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些大学生追求吃穿用上的名牌、追求高档消费。但由于缺乏赚钱的能力和条件, 一些大学生只能依靠借贷或分期付款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持有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 分期付款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进行消费的一种普遍方式。同时, 与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相比, 当前一些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借贷产品借贷门槛低、放款快,
4、 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为大学生不良贷款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总体来看, 近年来大学生进行不良借贷的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1.2 大学生借贷无力偿还的现象日渐普遍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借贷产品, 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学困难、创业困难等问题, 是政府部门主导、金融机构推出的低息或免息金融产品, 大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偿还。但当前出现的“校园贷”“分期付”等, 基本上都是高利息的借贷产品。某平台的苹果手机分期付借贷产品, 年利息高达 40%。一方面, 大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 并不完全具备赚钱的能力, 偿还能力差;另一方面, 高利息以及复利计息等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还款压力。因此,
5、大学生借贷无力偿还的趋势也在不断地上升。1.1.3 大学生“裸贷”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能够降低借款风险, 近年来一些借款机构要求借款人以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或不雅视频为借款抵押。这种借贷方式, 不仅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而且伴有高利息的风险。2016 年武汉某大学女学生通过“裸条”借到 5000 元钱, 不到一年的时间本息滚至 26 万, 由于无力偿还裸照被公开, 最后酿成了自杀的惨剧。但近年来, “裸贷”在大学校园里已经逐渐成风, 一些女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虚荣的消费需求, 不惜通过“裸条”来进行借贷。在不合理消费需求和无正确认知判断的双重影响下, 大学生进行“裸贷”的越来越多, 诱发的问题日益严重
6、。1.2 大学生进行不良借贷的危害大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期, 是知识和能力的黄金储备期。在该阶段, 大学生进行不良借贷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是影响学习和生活。目前, 多数“校园贷”都有“高利贷”的风险, 为了偿还高昂的本息, 一些大学生不得不耽误学习赚钱;频繁的恐吓式的催账电话会给借款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二是加重家庭负担。目前, 一些平台为了能够通过分期付款出售商品, 会帮助大学生伪造各类信息蒙骗家长进行借贷。因此, 多数家长都是在借贷的本息达到很高的时候, 才会发现孩子的不良借贷问题。为了让孩子顺利、安心完成学业, 家长会替孩子偿还, 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
7、负担。三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总体来看, 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 不良借贷会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频繁的、高强度的恐吓, 会诱发借款大学生轻生。同时, 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还款, 还会采取偷盗、从事卖淫等非法行为, 严重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2 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产生的原因校园借贷因其便利性, 快速在校园内流行, 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未完全独立, 缺乏偿还能力, 校园借贷的危害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2.1 大学生不当的消费及信用观念观念决定行动, 不良借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不当的消费及信用观念。由于地
8、域不同、家庭情况不同,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必然存在差距。但一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这种差距, 存在盲目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 推崇超前消费观。在该观念的影响下, 一些大学生在消费上缺乏合理计划, 追求名牌、奢侈品等, 通过借贷、分期付等形式进行过度消费, 造成不良借贷等问题。同时, 一些大学生缺乏信用观念和意识, 漠视自己的诚信记录, 通过重复借贷还款, 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借贷问题。2.2 借贷机构的虚假宣传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力还未完全形成, 容易受到鼓动。一些借贷机构就是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 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 鼓励学生进行超前消费, 放大借贷产品的好处, 隐藏高
9、利风险。一般, 借贷机构会利用“手续简单”“无需担保”“放款快”等来吸引大学生, 而隐藏或弱化手续费、服务费、高利计息法等借贷陷阱。目前, 各“校园贷”借款利率普遍在 10%-25%之间, 分期付款购物多数产品的年化利率在 20%以上。在虚假宣传下, 大学生通过借贷解决了一时之需, 但后续产生的高昂利息会远远超出大学生的偿还范围, 进而诱发各种问题。2.3 高校相关教育缺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丰富知识、储备能力, 更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中, 大学教育责任重大。近年来, 高校忽视大学生消费观、诚信观等教育, 也是造成不良借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目前
10、, 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阶段, 对新型的网络问题、消费问题等缺乏必要的关注, 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养成等缺乏正确的引导, 对不良借贷问题发生缺少预防、发现机制。2.4 社会相关部门监管打击不力目前, “校园贷”大多数是“校园高利贷”, 有的周息达 10%, 月息达 45%, 年利率高达 240%。大学生借款后, 很难能够有能力偿还本金。同时, 由于大学生无抵押物, 一些借贷机构常利用恐吓、威胁、暴力等非法手段催债, 给借贷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高利贷及非法催债都是我国严重打击的金融行为, 但由于社会相关部门监管打击不力, “校园贷”却在高校中流行。一方面, 金融部门对借
11、贷机构产品审查不严, 使各种名目的“校园贷”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 政府及司法机关对非法借贷机构、网络借贷平台查处、打击不严, 为不良借贷行为发生提供了条件。3 防范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发生的对策不良借贷是饮鸩止渴式的解决问题方式,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稳定、学校和谐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 大学生、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关注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 共同遏制校园高利贷的发生和发展。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及信用观念为了有效防范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及信用观念。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要正确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以身作则, 为大学生做出表率, 要有
12、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家庭条件差距, 在消费上要有计划, 要树立量力而行、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 家长和学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观念教育, 要让大学生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 不发生不良借贷行为, 也不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同学帮助他人完成不良借贷。3.2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规范大学生借贷行为通过正规的借贷渠道进行贷款, 可以有效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学困难, 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因此, 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正规的借贷产品, 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借贷行为。同时, 金融机构要强化对大学生金融交易的关注, 加大信用卡的审核力度, 要对交易异常、经常有大额消费的学生家
13、长、学校进行提醒。学校要强化对进校金融机构的审核, 通过学校发布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信息, 杜绝陷阱式宣传, 斩断不良借贷发生的根本途径。3.3 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教育活动为了有效防范大学生不良借贷问题, 高校要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教育活动, 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自觉抵制“校园贷”。一是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 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消费及借贷问题, 及早解决。二是开展专项教育。高校要关注消费观、诚信观等教育, 利用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辩论赛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专项教育, 要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校园贷”的危害, 并逐渐培养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三是进行广泛宣传。高校要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14、, 介绍“校园贷”的典型案例和破解借贷陷阱的方法, 使大学生提高警惕, 自觉杜绝不良借贷。3.4 提高监管及打击力度防范不良借贷问题发生, 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更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 需要重拳出击进行监管和打击。政府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要采取“堵”的策略, 持“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消费金融类公司在高校校园内的“高利贷”行为, 公安部门应该严厉打击没有资质而非法从事“高利贷”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考文献1舒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 P2P 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 2016 (6) . 2张嘉滢.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借贷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国商论, 2016 (12) . 3石志红.大学生 P2P 网络借贷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16 (8) . 4朱萍.大学生借贷消费利弊分析及建议J.现代交际, 2016 (10) . 5刘艳琼.大学生 P2P 网络借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典型案例分析J.绿色科技, 2017 (3) . 6李磊.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现象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 (2) . 7甘有成.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7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