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在我翻开这本薄薄的只有五十几页的著作之前,便对人们对它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已有所了解“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都是由此而来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著作”这些评价为我建构了论出版自由的崇高无比的形象。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厚却又意义非凡的书,心中颇有些感慨,我被弥尔顿那种敢于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所折服了。这本书是作者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该书主要是针对英国议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中限制人们自由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条款做出的辩驳,凸显出作者对思想解放、反对限制出版自由的诉求。在书中,他探讨了许多关
2、于自由的问题,如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等。他还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他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认为“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弥尔顿还对严格的审批制和检查员们进行了猛烈的讽刺攻击。这些都更加突出了他的观点: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阅毕,震撼我的不仅有他卓越的文采,更有他心思缜密的论述,雄韬武略的辩驳和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社稷之心。 书中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人民
3、有出版自由的权利; 二、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对真理的追求; 三、观点需要公开的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先进的,并且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适应于现代社会。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带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谈及自由,我们都认为“人生而自由”,然后却从未确认过自己拥有这“与生俱来”的自由。我们在自由面前惴惴不安,企图奔向前去抓住它,却恍然发现它只是个幻影。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这在中国社会之中显得更加符合语境。如今,我们看到人民仍旧没有出版自由,这样的自由被政治势力霸占着,被利益集团霸占着,被有财有势的个人霸占着,公民的话语权微弱,公民的自由出版的权利被剥夺,并且公民 被“和谐
4、”、“稳定”的字眼束缚着、蛊惑着、欺骗着,无法也无心去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个人在社会体制的压迫下显得那么卑微,所以“生而自由”只能是一句口号,弥尔顿的文字只能是思想上的引领而非实践上的指导,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先贤的激昂文字来慰藉自己罢了。 我认为,公民有权利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通过出版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书报出版许可制度会极大地挫伤人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的限制,剥夺了人们的特权和人们学习的自由。在我国,被禁的书无非以下几类:扰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违社会普遍伦理;危害国家安全;危害执政党地位。诚然,这四条出版限制是图书出版的最低底线,
5、任何新闻出版物的出版都需要而且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一定的审核才能公开发行,否则过分的出版自由化造成的社会混乱现象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社会混乱而极大限制出版自由,这样无疑是因噎废食。 对待出版自由,到底我们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做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作者在该书中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我们应该保障出版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实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统治者开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不管他们做出何种举措,其根本目标只有一个,即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出版自由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一面的,也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有出版自由的权利。 我想到了现在如火如荼的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实出版的不足。似乎任何声音都可以听到,任何言论都可以自由的奔跑,任何,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都一齐涌向人民的大脑。可是这140字的碎片化信息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不通过审核的文章质量又何从保证,这一把双刃剑,人们将如何操纵;出版自由的保障与限制,我们又将如何平衡,这是一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 4 页 共 4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