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研究以江西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张雪丽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将导致电子商务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改变, 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电商人才的输送源,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调整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 从而满足现代电子商务行业岗位的最新需求, 已成为广大师生不断思考的问题, 研究以江西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结合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构理论, 就设置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 为江西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
2、的依据基础。关键词: “互联网+”; 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雪丽 (1986) , 女, 河北邢台人, 硕士,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研究。收稿日期:2017-09-10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商务实训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JXJG-13-51-3) Received: 2017-09-10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现代社会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模式下, 电子商务企业不论是
3、发展方向还是经营模式都将迎来巨大的变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需求将发生变化的情况, 以江西省为例, 高职院校该如何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与之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将尤为关键。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目前, 我国高职类的课程结构模式基本分为 3 类:学科本位结构、“两块论”结构、倒字形结构。(一) 学科本位结构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是学科本位结构的特点, 按由低到高的结构层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 具体如图 1。图 1 学科本位课程结构 下载原图近年来, 我国教育部门对学科本位课程
4、结构进行了改良, 改良后的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专业课、特色课 3 块。其中, 专业课模块由原来的各个专业基础课叠加组合而来, 而通识教育模块属于独立模块, 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 而特色课程的设置将原来的专业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宽, 打破了原来全国统一的课程模式, 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自院校的专业特点去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二) “两块论”结构“两块论”的课程结构是指由理论系统模块和实践系统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理论系统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系统理论构成;而实践系统模块以专业技术为主体而构成。其中, 理论系统模块类似于普通本科院
5、校的课程体系, 即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作为课程设置主旨, 这类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 作为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而实践系统模块基本由专业技术课程构成, 以某专业的专业技术为主线, 再将专业技术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 例如将电子商务技术分成网页制作技术、美工技术、网络营销技术等, 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阶段。(三) 倒字形结构倒字形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倒 T、倒 、山字形 3 类, 如图 2 所示。这些课程结构是由若干个横竖结构组成的, 其中的“横”代表的是若干素质基础课程, 而结构中的“竖”则代表若干个就业方向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以上 3 种课程结构, 其实各有优劣。就
6、学科本位课程结构而言, 重视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并以专业理论的内在联系为课程结构基础, 比较符合传统的知识认知规律, 其优点在于利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但是这种课程结构的缺点是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 而是简单地将实践能力教学像蜻蜓点水般地分散在其理论教学体系中, 这种课程结构如果针对的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体系, 那么还有一定的可取性, 但是面对现代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对电商领域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要求而言, 明显是不符合的。即便是改良后的学科本位课程结构, 其专业课程模块也是由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叠加而来, 其课程还
7、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本身, 而与真正的就业岗位需求缺少关联, 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毕业后因达不到就业岗位的岗位要求而不能直接上岗工作, 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岗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而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对于“两块”论的课程结构, 将以知识理论为基础的系统与以专业实践能量技术为基础的实践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学习专业实践技术, 这样的课程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毕业后因缺乏岗位实践能力而不直接上岗的尴尬问题, 但这一课程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系统课程模块在时间安排上完全分离,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实践训练来加
8、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在学习实践系统模块课程时, 又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 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该课程结构不能体现“互联网+”背景下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图 2 倒字形课程结构 下载原图对于倒字形类这 3 种课程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以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 使得毕业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较强, 符合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这类课程结构中没有特色课模块以及选修课模块, 不能满足各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于地区经济差异的要求。通过对以上课程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可知, 要完善“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必须要对以上 3 种课程结构
9、进行综合运用。以“两块论”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 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共同发展, 借鉴“倒字形”课程结构对学生就业上岗能力的要求, 然后吸收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当中的特色课程, 根据江西经济发展现状, 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二、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一) 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调查2017 年 6 月, 笔者利用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商务实训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名义及经费对江西省南昌市的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现代职业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先锋软件职业学院等 5 所高职院
10、校发放了调查问卷, 问卷发放对象主要以这 5 所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二年级在校学生为主。据统计, 总共发放问卷 45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361 份, 回收率 80%, 如表 1。表 1 调查汇总表 下载原表 1. 调查问卷的内容整套问卷由 3 个调查项目组成, 如表 2。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关于选择对调查问卷的使用哪种信度分析方法的问题上, 考虑的依据是这份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进行调查的问卷内容主要是收集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态度和意见, 而目前针对这类形式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折半信度法。具体到这次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步骤为:第一步, 计算调查问卷上的所
11、有奇数题的得分;第二步, 计算调查问卷上的所有偶数题的得分;第三步, 计算奇偶两部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r xx) , 即半个量表的信度也就是折半信度。最后用皮尔曼布朗公式校正后得出整个测量的实际信度:表 2 调查项目表 下载原表 再通过统计分析软件 SPSS 检验折半信度, 具体信度测量检验过程如表 3。表 3 信度测量调用过程表 下载原表 3.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在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可信度进行检验后, 还要对调查问卷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验分析, 即效度分析。一般使用效度系数衡量效度分析的结果。效度系数即与测量目标值的方差在总测量值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即效度系数为:其中, T=T X+T0, TX
12、:测量目标值, T 0:不相关的系统性偏差。信度的计算公式:目前, 常用的问卷调查结果效度分析方法有 3 种:单项与总和的效度分析、准则效度分析、结构效度分析。目前, 普遍认为结构效度分析是最理想的效度分析方法, 即利用因子分析测量整张问卷的结构效度。针对本研究调查问卷结构效度分析的具体做法是从整张调查问卷的每道试题 (变量) 中, 提取一些公因子, 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因子一定要与调查问卷的关键试题 (特定变量) 高度关联, 即这些公因子要能够代表这张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这些公因子进行分析就可以检验出这份调查问卷是否可以为准确调查出当初问卷设计者假设的结构。不过, 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有一个
13、前提, 那就是在分析之前, 还要对所选因子的适合性进行评估, 评估检验方法采用的是 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 检验指标如表 4。表 4 KMO 值检验指标 下载原表 本次调查问卷 KMO=0.890.5, 所以, 所选因子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再次使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 的 Analyze 分析菜单进行试卷效度分析, 其调用过程, 见表 5。表 5 效度测量调用过程 下载原表 通过以上信度及效度分析, 基本认定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信度较高。4. 调查问卷内容统计及结果分析(1) 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基本认识。通过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统计, 具体见图3, 发现江西 5
14、所高职院校近 400 名学生中, 有 95.1%的学生不了解哪些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与“互联网+”模式相关;96.4%的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应该增加实践应用知识的比例;86%的学生认为应多开设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课程;43.7%的学生有主动获取“互联网+”模式下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的意识;93.4%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重要。由以上结果可以知道, 目前, 江西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还并不了解“互联网+”模式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影响, 即他们还并不了解“互联网+”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新要求, 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应该多开设可以进行实践应用的以及与“互联网+”有关系的课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5、梳理如下。第一, 目前江西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参照三、四年前制订的课程标准, 还没有根据“互联网+”时代下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整。第二, 课程设置中, 理论知识的比例较高, 实践课程比例较少, 且即便是实践课程也缺少培养专业相关岗位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大多内容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简单重复。第三, 目前江西各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 多数都是以知识性的讲授为主, 缺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2) 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根据统计, 得知江西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种类有很多, 50%以上的学生既学过 WORD、EXCEL等办公自动化
16、软件也学过 ASP.net、Java、VB 等计算机编程语言, 但是他们中仅仅有 30%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课程知识, 而能够运用这些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只有 10%不到。图 3 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调查结果 下载原图由以上这些数据可知, 目前, 江西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整体现状是:掌握了一些电子信息技术类的基本知识, 但是掌握程度可以说是浅尝辄止, 更不要去谈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要求。(3) 学生对目前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议对部分问卷调查的对象, 进行了简单访谈, 收集了学生对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一些建议, 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 学生希望学到更
17、多的专业技术, 多开设一些“数据库应用”“java”“PS”等技术类课程, 而不是类似于“电子商务概论”等过多的理论知识讲授课程。第二, 学生希望多到企业去看看, 真正的岗位要求是什么, 现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不可以胜任企业岗位的要求。第三, 学生感觉现在的课程很虚很宽泛, 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 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 希望学校和教师能进行引导,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课程学习方向。(二) “互联网+”背景下江西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对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1. 江西地方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层次低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水平发展迅速, 但在技术管理、网络安全、
18、宽带网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显得差异化更加明显, 图 4 为 2016 年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互联网发展指数图。从图中可知, 江西省目前互联网发展指数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不管是江西整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及宽带速度还是地方企业自身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其发展速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较落后的江西省, 薄弱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将严重制约“互联网+”时代下江西电子商务的发展, 因此, 江西目前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 B2B 的基础阶段, 这也导致了目前江西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层次较低。图 4 2016 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互联
19、网发展指数 下载原图2. 江西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大虽然江西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层次较低, 但是需求旺盛, 在原材料成本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现实下, 江西乃至全国的传统实体经济运行越发困难, 于是, 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模式的背景下, 江西乃至全国的企业纷纷开始打造互联网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使得江西企业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 而江西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个时机, 根据学院优势及专长, 积极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大力培养符合江西地方特色的“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商人才。三、“互联网+”背景下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一) “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电子商务职业
20、岗位群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的新型交叉学科, 它要求专业学习者既有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获得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从而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目前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见表 6。表 6 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 下载原表 从上表可知, 目前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分为技术和商务两大类, 而作为技术类的岗位对信息技术类的课程要求较高, 如果是以培养技术类人才为方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注意这类课程的比重;而以培养商务类人才为方
21、向电子商务专业可以适当减少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比重, 但是也要保证学生通过适当比重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了解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对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的分析, 可以总结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岗位需求, 再参考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征求意见稿) , 可以提取出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需求, 见表 7。表 7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求 下载原表 根据目前江西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以及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分析,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技术服务层次和一般管理人员层次。(二) 以“三足鼎立”为基础的
22、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理念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所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分析, 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要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 应该以“三足鼎立”为基础, 其“三足”分别为: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自身情况。如图 5。图 5 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影响因素 下载原图首先, 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立足于“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岗位应用能力需求, 并符合江西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这是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第一个立足点。其次, 课程设置还必须立足于电子商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设置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时, 应在
23、已对“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完成, 课程要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要求, 这是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考虑的第二个立足点。第三个立足点是江西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这里的“自身情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身特色”, 在设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类课程时, 要充分考虑江西高职院校的特色, 在结合江西电商行业发展情况的同时发挥江西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去设置相关课程, 旅游电商、交通电商、外贸电商等极具特色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确立专业就业优势, 而且还可以带动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向多元化发展, 提升整个江西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行业竞争力。而第二个方面
24、是“自身不足”, 通过前面的问卷调查可知目前江西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依然存在实训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千万不要为了特色而硬开设一些课程, 效果适得其反。图 6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整体方案 下载原图(三) 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在之前对课程结构分析得出, 校内的课程设置以“两块论”为基础把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信息技术理论课和信息技术实践课两大模块, 再借鉴“倒字形”和“山字形”新课程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理论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信息技术选修课等, 其课程计划在电子商务专业学制内的前两年完
25、成, 而要真正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岗位需求, 则要在校内课程之外, 学生第三学年还要安排校外课程, 校外课程学生以企业学徒的性质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进行学徒制学习, 学生通过企业实训可以真正掌握岗位需求, 具体如图 6。这个课程方案有以下几个特色:首先, 企业实训作为独立模块, 突显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训真正了解企业岗位需求, 掌握上岗能力。其次, 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成前台、数据、后台 3 个相连的模块,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3 个模块的信息技术知识, 将掌握整个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过程, 符合“互联网+”时代下对创新型、复合型
26、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再次, 几乎所有设置的课程都与专业培养方向有关, 突出专业特色。综上所述, 通过对江西南昌 5 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大二学生全面系统的调查, 从而系统地分析江西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现况, 针对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诸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比例失衡、课程种类多而不精、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研究明确了电子商务技术课程设置的重要地位的同时还确定了课程设置指导理念, 并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群的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之后构建了江西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整体设置方案。参考文献1黎俊, 欧阳琴, 姚卫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3) :93-94. 2石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6) :256-257. 3蒋一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16, (35) :46-47. 4陈和平.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优化途径刍议J.职教论坛, 2012, (8)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