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
2、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商人的出现,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 会分 工,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生 产不同产品,各自有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需 要互通有无,采取商品交换形式,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社会分工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
3、者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商品经济,商 品 经 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奴 隶社 会,封 建社 会,资 本主 义社 会,社 会主 义社 会,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分类,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
4、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立: 两者相互排斥、不能兼得。即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统一: 两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
5、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制造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它形成商品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数量。劳动是用时间
6、来衡量的,因此价值量也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决定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的决定,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图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
7、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简单价值形式1只羊2把石斧,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1只羊,2把斧子,或1匹布,或10斤茶叶,或1两金, ,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2把斧子,或1匹布,或10斤茶叶,或1两金, ,1只羊,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固
8、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2把斧子,或1匹布,或10斤茶叶,或1两金, ,1两黄金,第四阶段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第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充当衡量
9、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等于多少货币间接地表现出来。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顾客用十元钱购买了五斤苹果,表明货币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包含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第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
10、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货币之所以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只能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第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第五世界
11、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这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金或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少数信誉较好的如美元、日元、英磅等可以在较大范围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的。,世界货币职能,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购买外国商品,作为财富转移到别国,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直
12、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货币出现以来,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而表现为社会劳动。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
13、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三、以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由生产者自己决定、自己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生产
14、者在分工体系中彼此联系着的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从现象上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但从本质上看,每个商品生产者又彼此存在着联系,其劳动是社会劳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妨碍着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私人劳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社会劳动的性质。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包括:1. 从具体形态上,劳动对社会有用;2. 从抽象形态上与其它社会劳动等同私有制使这种社会性表现为:1. 商品必须对社会有用;2. 商品具有价值 只有生产者证明了自己的商品具有这两种性质,才证明了自己以私人形式进行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部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
15、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通过交换,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实现价值)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由于劳动以私人形式进行,劳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实现价值成为不确定的事情。如果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者的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他的商品也不能换取他人的商品。这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
16、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三、以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个别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社会分工,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商品,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形式的发
17、展最终导致货币的产生;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交换的完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概括,理论意义: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亚当斯密,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
18、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应当更为充分地肯定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在价值创造中的突出作用。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45,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45,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三)资本的原始积累(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46,(
19、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47,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 (1)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其途径:,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48,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生产者成为脱离劳动,专门使用雇工劳动的经营管理者,而另一部分生产者则因亏损破产而与其他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49
20、,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商人中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者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主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工人。商人和高利贷者通过直接剥削和控制雇佣工人,成为工业资本家。,50,(三)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51,1、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的,是因为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前史”。,52,圈地运动,奴隶贸易,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主要有:(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圈地运动”,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2)开采金矿、种植鸦片、贩
21、卖奴隶 、海外殖民地战争等,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3)国家关税保护、发行国债、国际贸易等,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3,53,(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54,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
22、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马克思:“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
23、繁殖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不仅仅指人的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上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标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
24、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一般商品,苹果,使用价值 ,价值也 ;,布,使用价值 ,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消失,消失,消失,转移到衣服上,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一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般货币:W1 G W2 即:商品1货币商品2作为资本的货币:GWG(GWG+G 或
25、: GWG) 即: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一阶段,即所购买的商品上。货币的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pm (生产资料)(货币)(商品)P(生产过程) (新商品) (增殖了的货币) (劳动力) 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3,三、资本主义所有制,(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63,64,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所有制
26、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64,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取剩余产品。,是指为维护经济利益上所有制关系,以法律规章制度形式强制规定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排他性的权利界限。,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65,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奴隶社会青铜器广泛使用,(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剥削制度。,65,66,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农
27、民以地租形式遭受剥削。,封建社会铁器广泛应用,66,67,资本主义所有制特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1872年日本横滨的火车,生产瓦特蒸汽机的工厂,世界第一条铁路的诞生,67,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m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
28、资料。资本主义劳动/生产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m为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无止尽地追求m。,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仅指出它在劳动过程上的特点并没有触及到它的最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更本质的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物质产品,而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物质产品决
29、不是生产者(资本家)所需要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产品只是作为价值的载体,更准确地说,是作为剩余价值的载体被生产出来的。生产物质产品是为了借此生产剩余价值,占有剩余价值。“虽然例如皮靴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我们的资本家也是一位坚决的进步派,但是他制造皮靴并不是为了皮靴本身。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举例说明假定:纺纱工人六个小时可纺纱5公斤。棉花价格:2元/公斤 总价值为10元机器消耗价值 2元 总价值为 2元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12元假定:六小时新创造价值=3元 生
30、产结果:棉纱的总价值=15元,一般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举例: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斤 消耗棉花10公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 4元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c) =24元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v+m) =6元 棉纱的总价值(c+v+m) =30元假定: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3元(v) =3元生产中投入的资本价值(c+v) =27元剩余价值 =3元,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商品价值30元 =,24C,+3V,+3M,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m从哪里来)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m到哪里去)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m有多少)。 剩余价值是
31、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所有者阶级及其代表者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关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为存在形式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v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的产品上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
32、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价值增殖了,产生了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正确反映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可变资本(V)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无酬劳动剩余价值率 = = =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有酬劳动,(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
33、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生理因素;第二、社会道德因素。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日为8小时 4小时 4小时 劳动日为10小时 4小时 4小时+2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4,剩余劳动时间6,2,4,10,工作日(10小时),工人争取缩减工作日的斗争历程,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运动,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34、,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日为8小时 4小时 4小时 劳动日为8小时 2小时 2小时+4小时=6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2,剩余劳动时间6,2,工作日(8小时),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
35、仍按社会价值出卖,于是,这种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就会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多得的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个别企业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它所采用的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大多数资本家只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相关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相关部门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单个
36、资本家,4、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正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刺激下,各个资本家竞相改进本企业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之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就会降低,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资本家就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各个资本家狂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图示: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图中显示,由于增加了超额剩余价值m2,所以,新创造价值部分中v的比例下降了。因而工
37、人在一天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c v m1 m2 提高技术之前 之后,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联系: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为当个别企业提高生产率从而得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时,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并未增加,所以,工人在一天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的。(2)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而一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
38、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仍然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这些工具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的普遍采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
39、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三)资本积累,从生产规模上来看,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谓的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所谓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马克思分析再生产是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的,因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要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它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例如:有一个资本家有资
40、本1万元,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2(他用其中的8000元购买生产资料,2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 + 2000V + 2000M = 12000 这其中有2000元的剩余价值,而简单的再生产是资本家把这2000元的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使下一次生产仍然在原来的1万的基础进行。,2、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假定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2(他用其中的8000元购买生产资料,2000元购买劳动
41、力),剩余价值率为100%。第一年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 + 2000V + 2000M = 12000,假定他从2000元的剩余价值中拿出1000元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假定追加的资本(1000元)的比例不变,还是8:2,剩余价值率也不变是100%。重新组合后第二年的生产结果是: (8000c+800c)+( 2000v+200v) + 2200m = 13200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资本积累的定义,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使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资本积累的实质
42、,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结果。,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必然下降,这就会产生几种有利于资本积累的情况:,第一,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增加相对剩余价值量,从而有利于增大资本积累数量。 第二,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资本家用同样数量的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增大资本积累的数量。 第三,可以使资本家在不减少甚至增
43、加自己个人消费的情况下,改变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以增大积累基金。 第四,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资本积累。 第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旧机器、设备的更新就会加快。 如果个别企业首先使用了新的机器设备,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采用了新的机器和设备,则会增加相对剩余价值,这些都有利于增大资本积累数量。,(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实际耗费掉的资本。 例如:一台机器的资本价值10000元,可使用5年,每年按磨损消耗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是2000元,全年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
44、额是8000元。劳动资料的价值虽已部分转移,但它们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减少,而是照常发挥作用。(4)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3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2)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此,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如:一台机器的价值是1000元,由一个工人操作,一个工人的工资是500元,资本价值构成就是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