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风暴一东南亚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东南亚奇迹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盟五国近几年来己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加最快的 地域之一,在1989年和1990年乃至超过了闻名的亚洲新兴工业经济 体(NIEs)。这种经济的快速增加是一系列内部和内部因素一起作用的 结果。从外部来讲,1988年经济合作与进展组织国家经历的经济周期 顶峰造成了对东盟出口制成品的强烈需求。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 和亚洲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货币的相对升值也致使了这些国家和地域 资本的大量外流,为的是寻求能提供为生产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所需廉 价劳动力和土地的地址。从内部来讲,东盟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
2、其目标是增进产业结构的 调整。它们再也不继续依托农业、低级商品和入口替代工业,再也不 把这些方面看做是经济增加的动力,而是鼓舞在专门大程度上由外国 直接投资提供资金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结果,东盟国家有能力利用 世界经济的有有利环境,使1988年以来的经济增加率达到8-10%o过去几年里人们时常把东南亚各国实际经济取得的迅速进展,归功于 这的它们的实际经济改革打算。但是,金融改革和不断金融革新几乎 老是与实际经济的改革齐头并进地完成的。由此而致使的金融业的成 长。使得东盟各国能够有效地把日趋增多的本国储蓄和外国流入的资 金引向为这些国家有动气的实际经济的进展提供资金,并起到了中间媒介的作用。从8
3、0年代初期以来,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进行的金融改革致使了这两 个国家金融的大大深化,使得随后经济进展所需的资金能够有效地取 得筹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里流行自由放任 的统治哲学。一开始它们的经济就比较开放,金融体系在60年代和 70年代取得了专门好的进展。只是,曾经对整个经济增加作出过重大 奉献的金融系统,在80年代也发生了不断的自由化和日趋成熟。菲律 宾在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政治方面转变无常,因此尽管进行了 普遍的金融改革,不管是金融的深化进程或是经济进展都处于停顿状O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改革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较小程度上的菲律宾,在80 年代曾进行了金融改革
4、,其目的在于增进金融业的进展,以便为这些 国家实际经济的进展筹措资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在传统上一 直是比较开放的,因此继续执行鼓舞金融进展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 以便为两国的外向型工业化筹措资金。印尼和泰国的金融改革 由于受到形势的压力,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80年代初期都执行了全面 的产业结构调整打算。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造成了泰国国际收支 方面的困难;而1982-83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的下降使印度尼西 亚的政策制定者对该国那时的经济和金融进展战略进行了一次完全的 审查。它们再也不继续依托农业、低级商品和入口替代工业,再也不 把这些方面看做是经济增加的动力,而是转而把出口导向型的
5、制造业 作为这两个国家经济增加的要紧来源。它们鼓舞制成品的出口,在货 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进行了急剧的变革,以便刺激本国的储蓄和更 有效地调动资金。第一、放松对外汇的管制,许诺汇率浮动,结果使 泰国铢和印尼盾的币值贬值到比较实际的水平。第二、伴随着新货币 制度一路实施的是目的在于增进金融进展的金融改革。利率的上限规 定大多被取消;关于过去为了鼓舞以资源为基础的部门和入口替代部 门而采取的有选择的信贷方法进行了合理化。这就促使两国在利率方 而形成了有利的环境,结果致使银行存款和市场导向的银行贷款猛增。 两国政府都引入了可转让的市场单据,以鼓舞货币市场的进展和增进 短时间借款的有效形式。这一进展同
6、时刺激了短时间流动资金的利用 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对公布市场业务的利用。第三、采取各类 财政鼓舞方法以增进资本市场的进展,从而使本地厂商能通过公司股 本和债务的证券化来取得长期资金。因为金融的进展而致使的本国储 蓄额的增加,反过来又减少了金融机构对受操纵的购买和贮存政府证 券的需要,并使它们能够集中力量于从事市场贷款活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继续不断的金融进展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金融的自由化在较早时期便己发生,因为这两 个国家(尤其是新加坡)的经济增加战略是比较外向型的。1973年马 来西亚进行了货币改革和金融改革,取消了外汇管制条例并成立了可 变汇率制度。1978年来取“自由利率制度”,许诺
7、由市场力量来决定 存款利率和放款利率。1978年引进了可转让的市场单据,以推动货币 市场的进展,因此到70年代末公司证券市场取得了专门大的进展(请 参见Abidin, 1986年)。但是,对以后金融的进展来讲,即便在今天 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政府继续通过有选择的信贷政策,表现 出对农业优先进展部门、低级商品和Bumiputra (土生土长)借款者 的偏爱。但是,这种有选择的信贷看来并无严峻地阻碍金融部门的进 展,因为放款的上限规定并无显示出严峻地限制市场的运转。新加坡,乃至从1819年成立时起,即是这一地域的贸易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关于外国商品和资本一直实施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即便在
8、今天也继续在执行。所有与外汇管制和行政性的、在数量上有选择的 信贷政策有关的残留做法在1975年最终地取得排除。在同一年份,制 定利率的银行卡特尔也舍弃了。可是1968年成立的境外货币市场一一 “亚洲美元市场”一一激起了新加坡金融部门迅速进展的高潮。在80 年代,鼓舞金融事业深化的尽力包括:在财政上鼓舞境外的放款财团、 基金治理和包销证券的财团,和保销和治理国际证券的发行。1984年 从事金融方面期货交易的“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的成立 是金融进展中的另一里程碑。第二家证券交易所,即“新加坡经销和 自动报价系统证券交易所”(SESDAQ)是1987年开办的,它使成立 时刻较短的本地
9、公司得以为扩大本身的业务而随时取得长期资金。菲律宾的金融改革尽管关于经济进展和金融进展作出了尽力,菲律宾在实际经济和金融 两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业绩在80年代东盟五个国家中是给人印象最 浅的。与泰国不同,第二次石油冲击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并无致使执行 修正的货市金融方法,以增加80年代本国资金的筹措。菲律宾反而继 续严峻地依托外国的储蓄。从战后年代到80年代,一直不断地采取有 利于入口替代工业而无益于出口的财政刺激方法。另外,还执行有选 择的信贷政策,以有补助的利率对入优先的部门,集团和地域发放贷 款。从1973年起,由政府操纵浮动的菲律宾比索常常被固定在不切实 际的水平上,频繁地进行大幅度的贬值是
10、常见的事。1981年取消了外 汇管制,可是1983年又从头加紧管制,因为那时由于通货膨胀加重、 硬性规定利率的上限和政治的不稳固而发生了资金外逃的现象。尽管 官方的利率上限规定在1984年取消,专门大比重的国内贷款仍然是由 政府操纵和金融机构依照非市场的优惠条件进行分派的,而且由寡头 操纵的银行系统不许诺市场力量左右利率。因此,与印度尼西亚、泰 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不同,菲律宾的经历是:持续不断的各类限制 阻碍了金融部门的进展,正如内向型政策曾经限制了实际经济部门的 进展一样。固然,全然的政治基础薄弱也使有效的政策难以制和贯彻 执行。东南亚金融体制的进展货币化与金融的深化衡量金融深化速度的最经
11、常使用的尺度是货币流通总量Ml. M2和M3 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因为所有东盟国家的都没有M3 的数字,货币流通总量范围比M1/GDP宽的M2/GDP。其中可观看到许 多有趣的现象。第一、用M2/GDP的增加来衡量,80年代在所有5个 东盟国家的经济中都发生了金融深化现象。第二、在进行上过重大金 融改革的两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中,正是大致在进行改革的 时候,即泰国的1982年和印度尼西亚的1983年,Ml / GDP有了迅速 增加,而且泰国的比率超过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比率。金融机构资产的增加调动本国储蓄来为经济增加筹资,涉及到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所起的 中间媒
12、介作用。金融中介作用扩大的一种表现是以下几种金融机构资 产的增加: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NBPIs)。印度尼 西亚和泰国这两个国家,又一次在转变的格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 性。这两个国家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二者的资产增加率要比中央 银行高得多,结果银行资产的相对份额有了显著的提高;非银行金融 机构的相对份额稍有提高,而中央银行资产的相对份额理所固然地下 降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的增加能够归功于由于取消利率的 上限规定和减少对政府证券的受操纵的购买而造成的私人存款和放款 的急剧增加。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缓慢在专门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政府、 国营企业和优先的部门的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
13、活动急剧减少。在马来 西亚,三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增加散布得比较均匀。马来西亚的非银行 金融机构增加势力较强,在专门大程度上是假设干有远见的基金打算 迅速扩大的结果。在新加坡,“新加坡货币主管当局”(MAS)与银行和 非银行金融机构相较,在资产方面有了较大增加。这专门大程度上是 由于外国储蓄金形式的资产的迅速积存,而并非意味着对银行和非银 行金融机构资产的增加存在任何阻碍。另一方面,菲律宾中央银行的 资产有了急剧增加,其在金融系统的资产中的份额急剧上升,从 23. 8%提高到35. 8%。这种增加在专门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持续不 断的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活动。另一方面,增加对本国公共债务的受 操纵的购
14、买。高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治理的失误致使了银行和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缓慢增加。商业银行的私营部门存款和贷款 金融系统所起的中介作用扩大的第三个指数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和放款 的增加,商业银行对私营部门来讲是短时间和中期可贷放资金的传统 来源。在资产额、私营部门的存款和放款增加率方面最高的是印度尼西亚和 泰国这两个国家。不仅如此,私人存改款的增加还超过了资产总额的 增加,这意味着向私营部门和向更为市场导向的银行业提供更多资金 的一种转变。但是在菲律宾,放款的增加小于资产的增加,这说明商 业银行受操纵地购买了更多的政府证券。因为早在80年代初期马来西 亚和新加坡两国的银行系统己经十分发达,资产的基数十分庞
15、大,因 此这两个国家商业银行系统相对来讲增加较慢是意料当中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增加随着经济和金融的进展,就产生了组织证券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 市场的需要。在货币市场方面,东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货币 市场根基不深,而且不太活跃。市场所利用的单据继续由银行同业的 资金和短时间政府证券占统治地位。但是,采纳可生意的短时间政府 货币单据,使得东盟各国的政府能够通过象公布市场业务如此一些货 币方面的方法来实施货币政策,而不是通过行政方法或数量方面的方法来实施。在资本市场方面,资本市场包括债务单据和股本单据两个方面。1980 年以前,东盟只存在两个活跃的资本市场,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16、的股 票市场。由于东盟各国政府宁愿通过财政预算的分派来取得基础设施 开发项目的资金,因此没有鼓舞二次交易的迫切要求。尽管在东盟地 域长期政府证券的二次交易仍处于待开发状态,有关私人股本和借款 单据的证券化已经取得惊人进展。1988年10月和12月以来,印度尼西亚采取的金融方法己经对股票市 场和债券市场的进展起了推动作用。这些金融方法包括:一、取消有 关养老金、投资基金和持股公司的所得税;二、取消支付给公司投资 者和有组织的集体投资者的债券最终股息和利息付款的所得税和3、 把低级市场、列入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和场外交易中外国人的股票 拥有权提高到49%。泰国资本市场进行改革的目的是要为本国厂商取
17、得更多的长期资金来 源。自从1980年改革以来所采取的方法包括:减少公司所得税和股 息税,取消证券交易税;关于为公众购买股票筹资的证券公司提供 财政方面的刺激;放松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管制,许诺他们没必要 事前取得泰国银行的许可,即可从证券销售的收益中汇出不超过50 万美元的金额。到70年代末,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股票市场的体制结构已经处于专门好 的状态。到80年代后半期,由于加倍出口导向的经济为马来西亚的股 票市提供了动力,外国的直接投资日趋增加。新加坡持续不断的金融 革新,如成立SESDAQ、CLOB国际”和与NASDAQ的联系为股票市场提 供了进一步的刺激。两国政府决定对本国某些国营企业和公用
18、事业慢 慢实行私有化,看来致使了股票市场的进一步深化。从1985年到1990年期间印度尼西亚的市场资本总额增加了 9倍;而 泰国在同一时期的扩大额几乎达到21倍。在平均交易额方面,印度尼 西亚上升157倍,而泰国上升40倍以上。事实上部份地因为国家的规 模较大,泰国同新加坡相较此刻有着较大的周转额。储蓄和投资的比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金融进展的相对成绩可以从其 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中看到。例如,泰国国内储蓄总额(GDS)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85年的21%提高到1989年的31%。但是,这 一比率仍然低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或许是因为泰国的人均收入较低 和不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19、两国那样存在着例如退休储蓄基金打算那样 的强制性储蓄的缘故。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投 资比率也在1989年提高到30%以上,这一比率关于亚洲新兴工业经 济体经济快速增加的开始时期来讲是很典型的。菲律宾又是个例外, 它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一直低于20%。金融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金融深化的另一个指数是银行、保险和不动产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的地位相对提高。而这一部门的相对地位在80年代有了提高,尤其是 泰国和新加坡。总之,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这两个国家的金融政策通过重大变革以后, 金融业确实有了专门大的进展。尽管不是结论性的,两国金融的迅速 进展是全面的,既阻碍到各类金融机构,也阻碍
20、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 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不断地实施市场导向的金融政策的做法,保证 了两国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能达到比较合乎标准,但又是持久的进展。 但是由于前面所谈过的缘故,菲律宾在80年代没有能设法实现一样的 金融进展。东南亚经济增加的资金来源一样来讲,储蓄有两个来源一一本国的和外国的。最值得注意的是, 援助、贷款和外国直接投资形式的外国储蓄在东南亚经济进展中的作 用。外国援助与公共外债 关于新加坡来讲,外国援助的流人并非重要,因为在任何年份中它占 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从没有超过0. 5%。从1988年起,马来西亚和 泰国由于本国的高储蓄率和出口的迅速增加,外援的重要性消失了。 从1987年起流
21、入印度尼西亚的外国援助稍有增加,而在80年代后期 菲律对外援的依托有了明显的增加。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政府在刚发生第二次石油冲击以后(1980 1983年)增加了对外的借款。印度尼西亚也在1982年石油价钱下跌 以后增加了对外借款。1985 1986年的经济衰退也使印度尼西亚、马 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增加了它们对外公共债务的依托。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85年的未归还对外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率和还本付息率都要比1981年高得多。但是,马来西亚和泰 国金融的进展致使了本国储蓄更为有效的动用,与此同时出口导向的 工业化又使出口收益大大地增加。结果,对外债的需要减少了。从
22、1988 年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清偿对外公共债务。马来西 亚和泰国的对外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还本付息率也大大 地降低了。但是,印度尼西亚的外债负担在80年代后半期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印尼盾的急剧贬值。马来西亚和泰国和较小程度上的印度尼 西亚,在减少对外国公共债务依托方面的成绩,是这些国家能够增加 本国的储蓄以便为加速的资本形成率提供资金的直接结果。外国直接投资(FDD外国直接投资暴发式的增加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在80年代 后期的一起经历。这些国家向需要外资的出口导向工业化的转变,发 生在一个意外的时刻。1985年广场协议的结论致使了日元的急剧升 值。日元的高市值
23、反过来使海外设资对日本人很有吸引力。东盟五国 是这种雄心勃勃的海外投资受益者(菲律宾受益较小)。在80年代后 期,当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成为净资本出口国时,印度尼西亚、泰国 和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取得了第二次推动。在印度尼西亚,从 1986年到1990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的实际净流入额增加了 5倍以上 (从2. 58亿美元增加到13. 59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 总额的比率相应地从1986年的L 46提高到1990年的3. 74。泰国 的外国直接投资实际净流入的增加乃至比印度尼西亚更为显著。前者 的外国直接投资扩大了 H倍以上(从1986年的2. 62亿美元增加到 1990年的29.
24、31亿美元)。马来西亚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令人 印象深刻的进展,它的外国直接投资实际净流入额增加了近6倍(从 5. 28亿美元增加到30. 08亿美元)。随着这些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 急速进展,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率也急剧上升。新加坡 继续是一个坚决同意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但是,菲律宾并非那么幸 运。直到1988年外国直接投资才真正有了增加,但随后由于政治上一 直不稳固而且衰观经济持续发生困难,因此流入额减少了。总之,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增加, 加上在调动本国储蓄方面取得的成功,使得关于公共外债的需求减少 了。金融进展带来的结果新加坡成为地域金融中心近
25、几年来,以新加坡为基地的银行增加了它们对邻国,包括泰国、马 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联合放款活动。这种增加要归因于美国和日本 的银行在本国发生清偿问题后慢慢从地域的放款市场撤走。新加坡的“亚洲美元银行”已经存在了差不多25年。位于本区域内的 境外货币市场究竟对它的经济进展起了什么作用?有关这一专题的资 料很少。有一个实际数据,确实是东盟在新加坡的“亚洲货币单位” (ACUs)放款和存款额中的份额。但是,咱们确实明白ACU资产/欠 债的规模在1980-1990年间增加很超级迅速达到4倍以上,其中 大多数的资金是同新加坡之外的银行之间的交易。新加坡的银行,一 样来讲已经成为ACU资金的纯存款户。咱们能
26、够假设(但没有具体数 据证明):“亚洲美元市场” 一直在东盟地域的经济增加中起着日趋提 高的中间媒介作用。金融的Fl趋彼此依存东南亚金融体系的日趋开放和尖端化(在工具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也意味着在金融方面同经济合作与进展组织各国的市场和彼此之间的 彼此依托日趋增加。这一趋势会由于贸易和投资方面(尤其同经合组 织国家)的彼此依托而进一步增强。它的后果是:来自国际间的金融 冲击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国内体系传播。一个恰切的案例是1987年10 月的股票市场行情大跌。续约股票市场的指数下降23%,而新加坡下 降了 32%;吉隆坡24%;曼谷H%;马尼拉7%。在1990年910 月的海湾危机头一个月里,
27、美国的股票市场指数下降了 22%,马尼拉 和曼谷别离下降了 40%和54%,而新加坡、吉隆坡和雅加达降低了大 约 28%。日趋进展的地域一体化另一趋势是由于各类缘故,东南亚的经济日趋一体化。第一,目前在 以制成品出口和外资为基础的外向型进展战略方面有着一起的相似之 外。东盟国家随后发生的经济快速增加带来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经济增 加格局中的趋同现象。第二,象“柔佛一新加坡一廖内经济增加三角 区”和建议中的包括马来西亚的撰榔屿和半岛北部几个州、泰国南邻 和印度尼西亚西北部的“北方经济增加三角区”如此一些小区域经济 区的开发,或许将是90年代愈来愈常见的典型进展格局。第三,1月 下旬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
28、次东盟高级会议上最新签定的“东盟自由贸 易区域协定”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跨国境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老是会 带来要求和谐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条例和要求资本流动能更 自由地跨越东盟各国边境的各类压力。这方面的证据之一是要求将新 加坡元在地域内利用。但这一压力一直受到“新加坡货币主管当局” 的抗击,为的是要幸免关于新加坡如此一个小国极可能引发的汇率治 理问题。关于以后由于产品市场一体化日趋进展而引发的这种性质的 压力,或许要由地域的货币主管当局来处置。总之,近几年来东南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增加方面取得的成 绩,是由许许多多外部和内部的有利因素促成的。从内部来讲,东南 亚各国进行了实际经济和金
29、融的欢革。目标在于增进产业结构调整的 实际经济改革取得了大力贯彻,用捐躯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和入口替 代工业为代价,增进了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和外国直接投资。通过普遍 的金融改革和不断的金融革新,一方面提高了本国储蓄额,另一方面 在本国和外国的资源之间更有效地起了中间媒介作用。印度尼西亚和 泰国所推行的普遍的金融改革,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金融的不断进展, 通过银行系统鼓舞了私人储蓄和用市场放款活动取代有选择的信贷。 这些国家在金融机构进展的同时,其资本市场的扩大乃至给人以更深 刻的印象。与上述情形相对应的是短时间和长期市场放款活动的有力 增加。它为本国经济的扩大提供了资金,最终致使了所有四个国家实 际
30、经济的迅速增加和金融的深化。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最近发生阻碍韩国和泰国银行系统的危机以后,预言亚洲其他地域 的银行系统也将遭遇类似情形己成时兴之举。在遥远的欧洲或美国的 董事会会议室和风险委员会的办公室里,一些亚洲国家(地域)之间 的不同变得模糊不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的任何混乱,都将给它的 邻国造成问题。可是这种观点是短视的。为了评估银行的风险,应当 着重研究每一个国家(地域)银行系统的优势和短处。的确,在货币游戏中显然存在着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泰国有决心、 有储蓄,它的货币铢仍是被击败了,而那个地域的一些中央银行之间 签署的大肆宣传的条约却没有产生任何结果。菲律宾的比索也被击败, 这事实上并非
31、是因为经济的大体因素发生了转变,而主若是因为人们 以为己经设法成功地支持比索了。其他货币也受到一样的压力,预料 还会有惊人的事发生。可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不适应银行系统。固然,一样的问题会产生一样 的结果,而且那个地域的一些银行系统事实上也碰到类似的头疼问题。 但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意味着,使得一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垮掉的问题, 接着也会阻碍到临近地域的下一个可能的受害者。在银行系统的运气过度依托货币稳固和外币资金供给时,这种效应极 可能会发生。在最近这次危机发生时,泰国的银行系统极为脆弱,国 内借款人的外币债务额很高,可是幸免或减轻经济损失的自然的保值 手腕有限,而且还处于银行清偿能力低下和资产质量下
32、降的情形之下。 可是,毫无疑问,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银行比泰国的银 行更能经受得住货币冲击。银行系统大不相同亚洲之外的观看家常常以为亚洲国家(地域)都是一样的,可事实上 那个地域的银行系统是大不相同的,事实上比一样说来各个国家(地 域)之间的不同还大。它们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短处,稍稍花点时刻 对它们认真加以研究可能是明智的。要指出的第一点是,主权风险与银行风险常常是不一致的,而且那个 现象在亚洲或许比别的地址更严峻。在韩国和日本等低风险国家,银 行疲弱无力,而在菲律宾或斯里兰卡等较高风险的国家,一些私营部 门的银行却很强劲有力。另一个不同的情形是,许多国家拥有假设干国有银行和在政府紧
33、密监 督下营业的银行。这些银行通常显示出的业绩在专门大程度上是虚假 的,这主若是因为它们的资产质量极为糟糕。它们被用来看成政府推 行开发和金融政策的渠道。贷款分类和提供贷款的规定在专门大程度 上还不完善。这些银行不在咱们的评论之列。在纯私有部门,只有在香港和新加坡能找到相当好的资产质量,菲律 宾和马来西亚与它们还差着专门大一段距离。这或许并非令人感到惊 讶,因为它们的治应当局在不同程度上享有最正确声誉。香港、新加 坡和菲律宾的银行还有很高的资本比率,而在另一个极端,韩国、日 本、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和印度次大陆的银行系统的 资产质量却很糟。不动产贷款不动产问题以不同方式使银行蒙受冲
34、击。不动产借款人经受的直接风 险在那个地域大不相同,香港排在风险名单的首位,接下来是泰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大多数种类的贷款中,不动产被 看成抵押品,从而使问题复杂化。指导许多银行系统的仍然是一种令 人遗憾的典当行心态。提供贷款所依据的是抵押品所值数额的大小, 而不大考虑借贷者靠他要紧的经营活动归还本息的能力。不动产阻碍银行的方式各不相同。泰国房地产的全面供给多余并未阻 碍价钱,因为供给多余的专门大部份把握在那些并非是以房地产作为 抵押取得贷款的房地产主手中,而且他们并非是迫切需要出售这些不 动产。在香港,或许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不动产)市场是靠愈来 愈富裕的居民对更大空间
35、的真正需要支撑着的。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 亚,有一些不动产部门是兴隆的,而另一些部门,例如商用房地产和 奢华的公寓住宅,那么接近于陷入窘境。效率评判与风险分析清偿能力低下从来是造成银行破产的缘故。在那个方面,泰国和印度 尼西亚极为虚弱无力,而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印度次大陆却比较强。 清偿能力是银行生存的关键。一家银行能够破产,不盈利,排在资产 质量表的比较偏下的一端,可是,若是当局给它足够的清偿能力和某 种修改帐目的余地,它仍是能渡过难关存活下去的。衡量银行营运费用的尺度是效率。阻碍效率的因素有薪金、劳动法、 勤奋程度、租金的高低、经营治理是不是适当、营业额的多少和分支 机构的数量。在那个方面,
36、看来只有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仍然维持高 效率,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效率极为 低下。净利差幅度仍然是那个地域银行收入的最大来源,而利差的大小主若 是由利率结构、是不是存在竞争和一些既定的作法决定的。香港、印 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净利差幅度专门大,而台湾、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的净利差幅度却很小。要用利润率来估量真正的营业盈利率很难是准确的,这主若是因为银 行往往用超级常投资收益来支持它们并非充分的收入,例如在台湾和 韩国确实是如此,也是因为不现实的提供贷款的方针,而这些方针是 造成它们帐目上常年累月存在着不盈利的资产的缘故。这种情形阻碍 到日本、韩国、中国
37、、台湾、泰国、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次 大陆。有趣的是,在效率低下的银行系统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银行仍 然兴隆进展,因为它们的利差幅度仍然专门大,可是这种情形可不能 长期持续下去。韩国银行的利差幅度小,而且效率低下,这是它的银 行正在苦苦挣扎的缘故。最后,人们得要把所有因素合在一路,才能对一家特定银行营业情形 可能上升的速度作出估对。由能够估算出在目前情形下需要多青年的 时刻才能造成现金流动一一这是弥补己知的资产质量缺点所必需的。 这是银行风险分析中最为关系重大的起缓和作用的方法。香港、菲律 宾、印度尼西亚和在必然程度上泰国排在风险分析表的首位,而韩国 和台湾那么排在末尾。总而言之,很难发觉亚洲的两个银行系统的风 险特点是相似的。尽管能够说货币大幅度浮动和整个经济进展速度减 慢给银行带来消极阻碍,可是大部份其他因素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阻 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