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 赋简要教案教学反思文赋是介于散文和 赋之间的一种文体,其中赤壁 赋就是 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 “的上乘 之作,小 编收集了赤壁 赋简要教案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看到要 讲的是赤壁 赋时,心里很矛盾,因 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 讲,但同 时内容多,又怕 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 过,上次 讲过一次公开 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 认真回想上次 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 过几遍梳理, 阅读教参、 查找相关备课资 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 这一线索,分析理解 课文,试讲几次, 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 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
2、习,但后来得知:学生 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 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 有六天,作 为高三的老 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 议以后公开 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 标,大胆 删节,立足 课本,吃透 语言。可以说,赤壁 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 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 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 够理解,只要 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 应该能听懂,事 实证明,效果也是不 错的,学生的 积极性很高。在安排教学 环节中,我把 这节课 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 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 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 时,我觉得学生回答
3、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 们,所以延 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 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 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 这节课 就是有收 获的。但我 觉得呢里的多媒体 设备真是太老了,出 现状况,又不能及 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 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 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 说一句: “作 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 ”会拖 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 个人进行的介 绍,分别通过“三苏 ”、“唐宋八大家 ”、“苏黄 ”、“苏辛 ”、“宋四家 ” 等来介 绍苏轼 。我将 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
4、坎坷 说给学生听,他 们听得津津有味, 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 样。可惜我 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 继续 解答学生的 问题。由于是上赤壁 赋,我又 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 娇 赤壁怀古, 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 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 现在这样就好了。 时间过 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 经下课了。因为文体是 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 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 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 优美的赋,一经过现 代文翻 译,美感就 丧失了。但由于教学 经验不丰富,我以 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
5、 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 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 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 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 许多同学在 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 时候, 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结果在我 讲完全篇之后, 许多同学都 说在学过的劝学、 师说、赤壁 赋中最喜 欢这一篇, 这倒让我很是惊 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 费。在上赤壁 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 历来是最 难上的,没上好的 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 备功夫一定要做足, 备了很长时间 的课,由字到 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 细细琢磨,准 备了四个 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 终于上完
6、了,在 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 过头来反思 这几天的教学,收 获多多,需要改 进的地方很多。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 对背景却没有作 过多的解 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 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 发者,方法的指 导者。 ” 打个比方, 课堂教学中教 师的角色与作用, 应不是焦点 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 观点,让你接受 ;而是实话实说 式的 对话,话题选 定以确立目 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 对话交流来呈 现思想,点 拨梳理来渗透 观点 ! 正如叶圣陶所 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 讲授,而在于相机 诱导 。在 课堂上,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是 发展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 习、发展的帮助者、促 进者,起主 导作用。作 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时点拨学习目的,引 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 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 ;学生学 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 ;学生学 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 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 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 键句子上我的点 拨还不到位,比如就 “变”和“不 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 为何 “自其不 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我的解 读有无力之感, 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 读上还存在缺憾。